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节气养生简介范文
2024-03-12 10:34:21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评估合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4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 文化 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养生: 谷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 雨水 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 清明 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

  24节气养生: 立夏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 饮茶 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 立秋 前,包括立夏、 小满 、忙种、 夏至 、 小暑 、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24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 文化 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养生: 谷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 雨水 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 清明 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

  24节气养生: 立夏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 饮茶 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 立秋 前,包括立夏、 小满 、忙种、 夏至 、 小暑 、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24节气养生法

  24个 节气 ,每个节气都对应不同的 养生 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4节气养生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养生· 立春 篇

  新正过后是青阳,万木复苏柳梢黄,踏青不忍问花信,唯恐寒流倒春狂。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 自然 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 雨水 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立春养生

   春季养生 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 属木 ,与肝相应。(这是 五行 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立春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 保健 。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 医学 所说的 流感 、流脑、麻疹、猩红热、 肺炎 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 疾病 的发生,在预防 措施 中,首先要消灭 传染 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四要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

  首乌干片(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

  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 阳、固肾气、通乳汁),

  珍珠三鲜汤([功效]温中益气,补精填髓, 清热 除烦)。

  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二十四节气养生·雨水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 中医 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 决定 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 健康 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 属土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 消化 水谷,运送精微, 营养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 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 动物 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 谚语 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二十四节气养生· <wbr>惊蛰篇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129—公元200年)在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噪,动作迅猛的胆汁质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的黏液质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型。近代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脆弱型等四种类型,与盖伦的分类基本相当。上述四分法在西方医学界颇具影响。而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

  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24节气养生法

  24个 节气 ,每个节气都对应不同的 养生 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4节气养生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养生· 立春 篇

  新正过后是青阳,万木复苏柳梢黄,踏青不忍问花信,唯恐寒流倒春狂。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 自然 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 雨水 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立春养生

   春季养生 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 属木 ,与肝相应。(这是 五行 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立春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 保健 。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 医学 所说的 流感 、流脑、麻疹、猩红热、 肺炎 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 疾病 的发生,在预防 措施 中,首先要消灭 传染 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四要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

  首乌干片(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

  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 阳、固肾气、通乳汁),

  珍珠三鲜汤([功效]温中益气,补精填髓, 清热 除烦)。

  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二十四节气养生·雨水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 中医 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 决定 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 健康 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 属土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 消化 水谷,运送精微, 营养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 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 动物 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 谚语 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二十四节气养生· <wbr>惊蛰篇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129—公元200年)在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噪,动作迅猛的胆汁质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的黏液质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型。近代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脆弱型等四种类型,与盖伦的分类基本相当。上述四分法在西方医学界颇具影响。而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

  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的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一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干片(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虾仁韭菜([功效]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珍珠三鲜汤([功效]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的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一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干片(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虾仁韭菜([功效]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珍珠三鲜汤([功效]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中医四季养生

四季 养生

1.春季 养生 ——春应肝而 养生

春季是历代 养生 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所以,春季尤其要注意调养肝。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此外,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1)情志宜平和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顺应肝调达之性,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保健目的。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

(2)饮食宜清淡 春季 养生 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春季还应控制饮酒。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

(3)运动要科学 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春天时,树林、江河、湖边的阳气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锻炼犹如一剂活血驱邪药,有利于吐故纳新,是痰湿体质人的良药。人们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或漫步于芳草小径,或疾行于河畔林间,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对 健康 十分有利。

2.夏季 养生 ——夏应心而养长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因此,夏季要注意保养,尤其注意在以下五个方面要把握好。

(1)注意精神放松。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

(2)注意饮食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多食用绿豆、苦瓜、黄瓜、芹菜、西瓜、西红柿藕、莲子、丝瓜、冬瓜等。解渴应多饮开水,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3)注意居室凉爽。 夏天的致病因素固然首先来自“暑”所以最好多居凉爽通风之处。居住的房间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应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适当开空调风扇,但要避免过凉。

(4)注意适当锻炼。 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但夏季炎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开放场所进行。

(5)注意睡眠充足。 夏夜炎热,难以入睡,或半夜易醒。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即早睡早起,按时入睡;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及时补充睡眠。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活动,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3.秋季 养生 ——秋应肺而养收

预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保健原则。

(1)谨慎起居。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2)滋阴润肺。 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秋季食物品种丰富,故应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而多数蔬菜、水果等有滋阴润燥、清热通便之效。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另外还应“增酸”,多食芝麻、核桃、蜂蜜、莲子、百合、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如柑、山楂等酸味食品;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胃生津。年轻人可以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少吃偏热的食物,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做调节。比如水鸭、鱼虾、藕、大白菜、萝卜、蘑菇等。

(3)预防秋燥。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为防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膏。

(4)动静适宜。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坚持适当的 体育 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所以要注意三防: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二防运损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做操等,使周微微汗出即可。

(5)调达情志。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或悲愁伤感,所以秋季 养生 更要注意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以温顺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增强抗病能力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斩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4.冬季 养生 ——冬应肾而养藏

冬三月,水冰地坼,天寒地冻。冬天围绕一个什么字呢?藏!

(1)冬季的着装尤其要注意,切不可因着装单薄而受凉,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木枯草衰,万物凋零、阴雪纷纷,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乐。其时节改变情绪,调摄身心的基本方法就是运动。冬季进行健身运动不宜起的过早,以免扰乱阳气。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还应选择顺应冬季的运动项目,运动之后能使身体出些许微汗为宜。这样既可达到避寒取暖的目的,也可保持心情愉快,使精、气、神得以内收。

(2)饮食方面,从冬天来讲,要养肾,冬天应肾,养肾的东西都要咸如肾,用一些咸的、干温热的东西来养肾。冬天大家都知道吃狗肉,羊肉,暖性的,有一点肉,有一点咸味。要根据季节吃这个东西。这是藏。有的人阳气天生就不足,特别怕冷,特别是女性,到冬天手脚冷,应该是养血,养了血以后,弄一些利心脉的,到四肢去,这样更容易养血了。所以中医里面,用当归,是温的,苦甘温的东西,用当归来养血,是温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温养的。

(3)“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仍应坚持健身运动。冬季进行健身运动对肌体一年的 健康 都大有益处。人们在冬季多闭户不出,动的少,精神也萎靡,食欲也增加,结果会长出一身赘肉,而活力却大为降低。坚持冬练,增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气候环境之间取得平衡,以适应寒冷的刺激,增强造血功能和坑病能力。冬季运动有助于预防大脑衰老。 体育 运动可以使人体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从而使脑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加,提高脑细胞的供氧量,减轻大脑疲劳。

中医四季养生

四季 养生

1.春季 养生 ——春应肝而 养生

春季是历代 养生 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所以,春季尤其要注意调养肝。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此外,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1)情志宜平和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顺应肝调达之性,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保健目的。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

(2)饮食宜清淡 春季 养生 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春季还应控制饮酒。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

(3)运动要科学 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春天时,树林、江河、湖边的阳气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锻炼犹如一剂活血驱邪药,有利于吐故纳新,是痰湿体质人的良药。人们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或漫步于芳草小径,或疾行于河畔林间,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对 健康 十分有利。

2.夏季 养生 ——夏应心而养长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因此,夏季要注意保养,尤其注意在以下五个方面要把握好。

(1)注意精神放松。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

(2)注意饮食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多食用绿豆、苦瓜、黄瓜、芹菜、西瓜、西红柿藕、莲子、丝瓜、冬瓜等。解渴应多饮开水,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3)注意居室凉爽。 夏天的致病因素固然首先来自“暑”所以最好多居凉爽通风之处。居住的房间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应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适当开空调风扇,但要避免过凉。

(4)注意适当锻炼。 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但夏季炎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开放场所进行。

(5)注意睡眠充足。 夏夜炎热,难以入睡,或半夜易醒。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即早睡早起,按时入睡;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及时补充睡眠。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活动,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3.秋季 养生 ——秋应肺而养收

预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保健原则。

(1)谨慎起居。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2)滋阴润肺。 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秋季食物品种丰富,故应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而多数蔬菜、水果等有滋阴润燥、清热通便之效。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另外还应“增酸”,多食芝麻、核桃、蜂蜜、莲子、百合、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如柑、山楂等酸味食品;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胃生津。年轻人可以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少吃偏热的食物,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做调节。比如水鸭、鱼虾、藕、大白菜、萝卜、蘑菇等。

(3)预防秋燥。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为防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膏。

(4)动静适宜。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坚持适当的 体育 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所以要注意三防: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二防运损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做操等,使周微微汗出即可。

(5)调达情志。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或悲愁伤感,所以秋季 养生 更要注意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以温顺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增强抗病能力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斩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4.冬季 养生 ——冬应肾而养藏

冬三月,水冰地坼,天寒地冻。冬天围绕一个什么字呢?藏!

(1)冬季的着装尤其要注意,切不可因着装单薄而受凉,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木枯草衰,万物凋零、阴雪纷纷,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乐。其时节改变情绪,调摄身心的基本方法就是运动。冬季进行健身运动不宜起的过早,以免扰乱阳气。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还应选择顺应冬季的运动项目,运动之后能使身体出些许微汗为宜。这样既可达到避寒取暖的目的,也可保持心情愉快,使精、气、神得以内收。

(2)饮食方面,从冬天来讲,要养肾,冬天应肾,养肾的东西都要咸如肾,用一些咸的、干温热的东西来养肾。冬天大家都知道吃狗肉,羊肉,暖性的,有一点肉,有一点咸味。要根据季节吃这个东西。这是藏。有的人阳气天生就不足,特别怕冷,特别是女性,到冬天手脚冷,应该是养血,养了血以后,弄一些利心脉的,到四肢去,这样更容易养血了。所以中医里面,用当归,是温的,苦甘温的东西,用当归来养血,是温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温养的。

(3)“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仍应坚持健身运动。冬季进行健身运动对肌体一年的 健康 都大有益处。人们在冬季多闭户不出,动的少,精神也萎靡,食欲也增加,结果会长出一身赘肉,而活力却大为降低。坚持冬练,增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气候环境之间取得平衡,以适应寒冷的刺激,增强造血功能和坑病能力。冬季运动有助于预防大脑衰老。 体育 运动可以使人体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从而使脑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加,提高脑细胞的供氧量,减轻大脑疲劳。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多着衣避寒邪。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4、早卧晚起护心阳。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饮食应温补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6、运动要动中求静。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7、防止疾病复发。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较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多着衣避寒邪。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4、早卧晚起护心阳。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饮食应温补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6、运动要动中求静。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7、防止疾病复发。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较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立春

  2月4日

  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初生,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精神方面,戒暴怒,忌忧郁,应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立春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花生、鸡、猪肉、鱼、牛肉等进行配方选膳,还可选择一些药膳进行食补,如芹菜煲大枣、花生仁拌芹菜、枸杞子饮、芹菜首乌瘦肉粥、八宝饭。

  推荐穴位:百会,升举阳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雨水

  2月19日

  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时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适当春捂,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养上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金橘山药小米粥、玫瑰花糕、砂仁鲫鱼汤。

  推荐穴位:阴陵泉,健脾化湿。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惊蛰

  3月5日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调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也可选择食疗方,如山药玉米粉粥、山药扁豆饭、菠菜猪肝汤。

  推荐穴位:阳陵泉,疏肝利胆。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春分

  3月20日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保健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饮食要戒酸增辛,补肾补肝。同时,进入春分时节后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姜、葱、荞、淮山、枸杞、土豆、鸡肉、鲫鱼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如山药扁豆鲤鱼汤、茯苓粥、太子参大枣陈皮茶、猪肚白术汤、佛手茯苓瘦肉粥。

  推荐穴位:太冲,疏肝理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清明

  4月4日

  含有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如:太子参大枣陈皮茶、枸杞瘦肉汤、菊花枸杞粥、扁豆粟米饭。

  推荐穴位:三阴交,疏肝健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谷雨

  4月20日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较低,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常用药膳有:海带银耳羹、玉米须大枣黑豆粥、山药内金鳝鱼汤。

  推荐穴位:中脘,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5月5日

  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应增酸减苦,并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平时可多吃鱼、鸡肉、瘦肉、豆类、玉米、山楂、芥菜、苋菜、冬瓜、芦笋、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还可食用药膳,如鸭肉冬瓜汤、黄鳝饭、山药枣豆糕、山楂麦芽饮。

  推荐穴位:神门,养心安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满

  5月20日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此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要注意调适心情。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瓜、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调理,如:太子参荷叶粥、陈皮鸭肉汤、茅根饮、荸荠瘦肉汤

  推荐穴位:内关,清心泻火。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芒种

  6月5日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情志方面,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机体才能轻松自如。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汗出较多,容易耗气伤津,饮食宜减酸增苦,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具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如:苦瓜、节瓜、水瓜、黄瓜、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西红柿、木耳、西瓜等。也可结合清补药膳:茅根竹蔗饮、苡仁淡菜虾仁煲冬瓜、茯苓扁豆苡米粥、泥鳅汤。

  推荐穴位:劳宫,清心泄热。按揉穴位10分钟。

   夏至

  6月21日

  夏天的极致。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

  夏至在农历五月,属火,此时肝气弱,心气正旺,金气受伤,饮食宜减酸增苦,可多饮绿豆汤,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等。但要注意冷食、冰冻瓜果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可结合以下药膳调理:荸荠竹蔗茅根饮、茄子烧荸荠,冬瓜三豆汤、白术茯苓鲫鱼汤。

  推荐穴位:印堂,开窍醒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暑

  7月7日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正值长夏,在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勿恣意进食生冷,也要少吃油腻、味重之品。注意食热食、软食,以减轻肠胃负担。可多吃黄皮、龙眼、蜜桃、西瓜、冬瓜、丝瓜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海带绿豆粥、生姜泥鳅炖豆腐、绿豆鲜藕炖瘦肉。

  推荐穴位:曲池,调肠通腑。按揉穴位10分钟。

   大暑

  7月22日

  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要做好防暑保健,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并多补充水分。

  大暑节气,脾脏旺而肾气微,饮食宜减肥浓之物。中医认为“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大暑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还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

  推荐穴位:天枢,可调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处露秋寒 霜降

   立秋

  8月7日

  秋季的开始。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天气也是阳气退避,阴气主事的时候,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夜晚别贪凉,尤其入睡后要预防受凉。晨起可做吐纳练习或鸣天鼓等保健运动,不宜做运动量大、出汗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

  立秋时肝心少气,肺脏独旺,此时饮食宜“増咸减辛”,以养脾胃。少吃姜、葱、辣椒,可多吃胡萝卜、芥菜、番茄、莲藕、豆角、玉米、梨、龙眼、菠萝、哈密瓜等黄绿色果蔬。

  推荐穴位:列缺,养肺益气。按揉穴位10分钟。

   处暑

  8月23日

  炎热的结束。此时三伏天虽已近尾声,但白天仍较炎热,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俗称“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

  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饮食上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少吃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日常起居要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白露

  9月7日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注意早晚不要受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这个道理。

  白露时节,肺气清肃,此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宁神定志。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比夏天适当增加,以少量出汗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气血调顺。

  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入秋后,胃肠气血仍未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推荐穴位:神阙,润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分

  9月22日

  这天昼夜等长,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虽会秋雨绵绵,但秋燥越来越明显。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注意保暖,但不可一下子添加过多衣被,所谓的“秋冻”,就是让体温调节中枢能得到适当锻炼,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冬季。

  为防秋燥,多喝水,多吃酸味甘润、降肺气的果蔬,如萝卜、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推荐穴位:合谷,益肺泻热。按揉穴位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寒露

  10月8日

  已是深秋,空气已结露水,大自然肃杀之气明显,“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也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饮食也要适当补益肝肾,顺养元气,以顺应自然界 收藏 之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鸡、鸭、牛肉、鱼虾、泥鳅、大枣、山药等食物。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秋游的好时候,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所有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时消散。

  推荐穴位:迎香,通窍理气。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霜降

  10月23日

  秋季的最后一节气,天气渐冷。在广州,秋燥越来越明显,此时养生要注意防秋燥,要早卧早起,让身体各个脏腑得到充分的调整。

  秋季体表的气血向体内运行,皮肤纹理开放,易感受外邪致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宜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冰糖炖雪梨、银耳枸杞百合汤。

  推荐穴位:膻中,理气化痰。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冬雪雪冬小 大寒

   立冬

  11月7日

  冬季的开始。养生原则要顺应冬季阳气潜藏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以“养藏”为根本。起居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运动要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 太极拳 等,不宜激烈运动。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重在养肾。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都不错,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水果,如梨、冬枣、柑橘等。

  推荐穴位:涌泉,滋阴益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雪

  11月22日

  在北方开始降雪。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此时宜静养,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的闭藏。不宜剧烈运动,避免扰动阳气。多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经通脉的作用。

  此时饮食应阴阳并重,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茨实、山药、板栗、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葚、黄精等。

  推荐穴位:太溪,滋阴温阳。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雪

  12月7日

  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南方也寒风萧萧,颇为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素体虚弱的人群更要抓住这个进补的大好时机。饮食宜増苦味,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黄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花生、山药、板栗等。另外,因大雪时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宜多吃新鲜蔬果,如橘子、苹果、冬枣等以生津润燥。

  推荐穴位:气海,培补元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冬至

  12月21日

  冬天的极致,数九的开始,进补的佳时。此时人体阳气初生,火力方微,保护初生的阳气是养生的要点。

  少运动或不运动。冬至前后要睡好“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和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按时入睡,有助于一天中,甚至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更替。饮食性味宜减咸而増苦,补理脾胃。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

  推荐穴位:关元,滋补肾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寒

  1月6日

  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将进入三九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故要注意保暖。

  小寒的养生要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此时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枸杞、大枣等。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山药、栗子、杏仁、松子、葡萄干等。

  推荐穴位:肾俞,养肾收藏。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寒

  1月20日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万物蛰藏的时令。应早睡晚起,护好阳气。注意防风御寒,不过度操劳,使神志内藏。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大寒时节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此外,建议睡前泡脚。“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忌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阳虚者可多吃羊肉、鸡肉;阴虚者可多吃鸭肉、藕、木耳等。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立春

  2月4日

  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初生,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精神方面,戒暴怒,忌忧郁,应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立春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花生、鸡、猪肉、鱼、牛肉等进行配方选膳,还可选择一些药膳进行食补,如芹菜煲大枣、花生仁拌芹菜、枸杞子饮、芹菜首乌瘦肉粥、八宝饭。

  推荐穴位:百会,升举阳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雨水

  2月19日

  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时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适当春捂,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养上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金橘山药小米粥、玫瑰花糕、砂仁鲫鱼汤。

  推荐穴位:阴陵泉,健脾化湿。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惊蛰

  3月5日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调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也可选择食疗方,如山药玉米粉粥、山药扁豆饭、菠菜猪肝汤。

  推荐穴位:阳陵泉,疏肝利胆。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春分

  3月20日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保健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饮食要戒酸增辛,补肾补肝。同时,进入春分时节后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姜、葱、荞、淮山、枸杞、土豆、鸡肉、鲫鱼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如山药扁豆鲤鱼汤、茯苓粥、太子参大枣陈皮茶、猪肚白术汤、佛手茯苓瘦肉粥。

  推荐穴位:太冲,疏肝理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清明

  4月4日

  含有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如:太子参大枣陈皮茶、枸杞瘦肉汤、菊花枸杞粥、扁豆粟米饭。

  推荐穴位:三阴交,疏肝健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谷雨

  4月20日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较低,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常用药膳有:海带银耳羹、玉米须大枣黑豆粥、山药内金鳝鱼汤。

  推荐穴位:中脘,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5月5日

  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应增酸减苦,并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平时可多吃鱼、鸡肉、瘦肉、豆类、玉米、山楂、芥菜、苋菜、冬瓜、芦笋、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还可食用药膳,如鸭肉冬瓜汤、黄鳝饭、山药枣豆糕、山楂麦芽饮。

  推荐穴位:神门,养心安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满

  5月20日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此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要注意调适心情。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瓜、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调理,如:太子参荷叶粥、陈皮鸭肉汤、茅根饮、荸荠瘦肉汤

  推荐穴位:内关,清心泻火。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芒种

  6月5日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情志方面,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机体才能轻松自如。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汗出较多,容易耗气伤津,饮食宜减酸增苦,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具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如:苦瓜、节瓜、水瓜、黄瓜、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西红柿、木耳、西瓜等。也可结合清补药膳:茅根竹蔗饮、苡仁淡菜虾仁煲冬瓜、茯苓扁豆苡米粥、泥鳅汤。

  推荐穴位:劳宫,清心泄热。按揉穴位10分钟。

   夏至

  6月21日

  夏天的极致。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

  夏至在农历五月,属火,此时肝气弱,心气正旺,金气受伤,饮食宜减酸增苦,可多饮绿豆汤,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等。但要注意冷食、冰冻瓜果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可结合以下药膳调理:荸荠竹蔗茅根饮、茄子烧荸荠,冬瓜三豆汤、白术茯苓鲫鱼汤。

  推荐穴位:印堂,开窍醒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暑

  7月7日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正值长夏,在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勿恣意进食生冷,也要少吃油腻、味重之品。注意食热食、软食,以减轻肠胃负担。可多吃黄皮、龙眼、蜜桃、西瓜、冬瓜、丝瓜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海带绿豆粥、生姜泥鳅炖豆腐、绿豆鲜藕炖瘦肉。

  推荐穴位:曲池,调肠通腑。按揉穴位10分钟。

   大暑

  7月22日

  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要做好防暑保健,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并多补充水分。

  大暑节气,脾脏旺而肾气微,饮食宜减肥浓之物。中医认为“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大暑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还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

  推荐穴位:天枢,可调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处露秋寒 霜降

   立秋

  8月7日

  秋季的开始。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天气也是阳气退避,阴气主事的时候,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夜晚别贪凉,尤其入睡后要预防受凉。晨起可做吐纳练习或鸣天鼓等保健运动,不宜做运动量大、出汗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

  立秋时肝心少气,肺脏独旺,此时饮食宜“増咸减辛”,以养脾胃。少吃姜、葱、辣椒,可多吃胡萝卜、芥菜、番茄、莲藕、豆角、玉米、梨、龙眼、菠萝、哈密瓜等黄绿色果蔬。

  推荐穴位:列缺,养肺益气。按揉穴位10分钟。

   处暑

  8月23日

  炎热的结束。此时三伏天虽已近尾声,但白天仍较炎热,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俗称“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

  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饮食上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少吃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日常起居要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白露

  9月7日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注意早晚不要受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这个道理。

  白露时节,肺气清肃,此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宁神定志。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比夏天适当增加,以少量出汗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气血调顺。

  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入秋后,胃肠气血仍未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推荐穴位:神阙,润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分

  9月22日

  这天昼夜等长,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虽会秋雨绵绵,但秋燥越来越明显。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注意保暖,但不可一下子添加过多衣被,所谓的“秋冻”,就是让体温调节中枢能得到适当锻炼,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冬季。

  为防秋燥,多喝水,多吃酸味甘润、降肺气的果蔬,如萝卜、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推荐穴位:合谷,益肺泻热。按揉穴位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寒露

  10月8日

  已是深秋,空气已结露水,大自然肃杀之气明显,“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也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饮食也要适当补益肝肾,顺养元气,以顺应自然界 收藏 之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鸡、鸭、牛肉、鱼虾、泥鳅、大枣、山药等食物。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秋游的好时候,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所有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时消散。

  推荐穴位:迎香,通窍理气。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霜降

  10月23日

  秋季的最后一节气,天气渐冷。在广州,秋燥越来越明显,此时养生要注意防秋燥,要早卧早起,让身体各个脏腑得到充分的调整。

  秋季体表的气血向体内运行,皮肤纹理开放,易感受外邪致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宜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冰糖炖雪梨、银耳枸杞百合汤。

  推荐穴位:膻中,理气化痰。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冬雪雪冬小 大寒

   立冬

  11月7日

  冬季的开始。养生原则要顺应冬季阳气潜藏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以“养藏”为根本。起居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运动要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 太极拳 等,不宜激烈运动。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重在养肾。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都不错,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水果,如梨、冬枣、柑橘等。

  推荐穴位:涌泉,滋阴益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雪

  11月22日

  在北方开始降雪。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此时宜静养,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的闭藏。不宜剧烈运动,避免扰动阳气。多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经通脉的作用。

  此时饮食应阴阳并重,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茨实、山药、板栗、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葚、黄精等。

  推荐穴位:太溪,滋阴温阳。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雪

  12月7日

  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南方也寒风萧萧,颇为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素体虚弱的人群更要抓住这个进补的大好时机。饮食宜増苦味,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黄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花生、山药、板栗等。另外,因大雪时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宜多吃新鲜蔬果,如橘子、苹果、冬枣等以生津润燥。

  推荐穴位:气海,培补元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冬至

  12月21日

  冬天的极致,数九的开始,进补的佳时。此时人体阳气初生,火力方微,保护初生的阳气是养生的要点。

  少运动或不运动。冬至前后要睡好“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和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按时入睡,有助于一天中,甚至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更替。饮食性味宜减咸而増苦,补理脾胃。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

  推荐穴位:关元,滋补肾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寒

  1月6日

  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将进入三九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故要注意保暖。

  小寒的养生要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此时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枸杞、大枣等。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山药、栗子、杏仁、松子、葡萄干等。

  推荐穴位:肾俞,养肾收藏。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寒

  1月20日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万物蛰藏的时令。应早睡晚起,护好阳气。注意防风御寒,不过度操劳,使神志内藏。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大寒时节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此外,建议睡前泡脚。“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忌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阳虚者可多吃羊肉、鸡肉;阴虚者可多吃鸭肉、藕、木耳等。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立春

  2月4日

  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初生,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精神方面,戒暴怒,忌忧郁,应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立春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花生、鸡、猪肉、鱼、牛肉等进行配方选膳,还可选择一些药膳进行食补,如芹菜煲大枣、花生仁拌芹菜、枸杞子饮、芹菜首乌瘦肉粥、八宝饭。

  推荐穴位:百会,升举阳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雨水

  2月19日

  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时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适当春捂,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养上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金橘山药小米粥、玫瑰花糕、砂仁鲫鱼汤。

  推荐穴位:阴陵泉,健脾化湿。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惊蛰

  3月5日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调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也可选择食疗方,如山药玉米粉粥、山药扁豆饭、菠菜猪肝汤。

  推荐穴位:阳陵泉,疏肝利胆。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春分

  3月20日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保健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饮食要戒酸增辛,补肾补肝。同时,进入春分时节后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姜、葱、荞、淮山、枸杞、土豆、鸡肉、鲫鱼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如山药扁豆鲤鱼汤、茯苓粥、太子参大枣陈皮茶、猪肚白术汤、佛手茯苓瘦肉粥。

  推荐穴位:太冲,疏肝理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清明

  4月4日

  含有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如:太子参大枣陈皮茶、枸杞瘦肉汤、菊花枸杞粥、扁豆粟米饭。

  推荐穴位:三阴交,疏肝健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谷雨

  4月20日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较低,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常用药膳有:海带银耳羹、玉米须大枣黑豆粥、山药内金鳝鱼汤。

  推荐穴位:中脘,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5月5日

  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应增酸减苦,并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平时可多吃鱼、鸡肉、瘦肉、豆类、玉米、山楂、芥菜、苋菜、冬瓜、芦笋、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还可食用药膳,如鸭肉冬瓜汤、黄鳝饭、山药枣豆糕、山楂麦芽饮。

  推荐穴位:神门,养心安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满

  5月20日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此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要注意调适心情。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瓜、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调理,如:太子参荷叶粥、陈皮鸭肉汤、茅根饮、荸荠瘦肉汤

  推荐穴位:内关,清心泻火。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芒种

  6月5日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情志方面,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机体才能轻松自如。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汗出较多,容易耗气伤津,饮食宜减酸增苦,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具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如:苦瓜、节瓜、水瓜、黄瓜、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西红柿、木耳、西瓜等。也可结合清补药膳:茅根竹蔗饮、苡仁淡菜虾仁煲冬瓜、茯苓扁豆苡米粥、泥鳅汤。

  推荐穴位:劳宫,清心泄热。按揉穴位10分钟。

   夏至

  6月21日

  夏天的极致。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

  夏至在农历五月,属火,此时肝气弱,心气正旺,金气受伤,饮食宜减酸增苦,可多饮绿豆汤,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等。但要注意冷食、冰冻瓜果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可结合以下药膳调理:荸荠竹蔗茅根饮、茄子烧荸荠,冬瓜三豆汤、白术茯苓鲫鱼汤。

  推荐穴位:印堂,开窍醒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暑

  7月7日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正值长夏,在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勿恣意进食生冷,也要少吃油腻、味重之品。注意食热食、软食,以减轻肠胃负担。可多吃黄皮、龙眼、蜜桃、西瓜、冬瓜、丝瓜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海带绿豆粥、生姜泥鳅炖豆腐、绿豆鲜藕炖瘦肉。

  推荐穴位:曲池,调肠通腑。按揉穴位10分钟。

   大暑

  7月22日

  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要做好防暑保健,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并多补充水分。

  大暑节气,脾脏旺而肾气微,饮食宜减肥浓之物。中医认为“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大暑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还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

  推荐穴位:天枢,可调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处露秋寒 霜降

   立秋

  8月7日

  秋季的开始。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天气也是阳气退避,阴气主事的时候,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夜晚别贪凉,尤其入睡后要预防受凉。晨起可做吐纳练习或鸣天鼓等保健运动,不宜做运动量大、出汗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

  立秋时肝心少气,肺脏独旺,此时饮食宜“増咸减辛”,以养脾胃。少吃姜、葱、辣椒,可多吃胡萝卜、芥菜、番茄、莲藕、豆角、玉米、梨、龙眼、菠萝、哈密瓜等黄绿色果蔬。

  推荐穴位:列缺,养肺益气。按揉穴位10分钟。

   处暑

  8月23日

  炎热的结束。此时三伏天虽已近尾声,但白天仍较炎热,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俗称“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

  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饮食上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少吃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日常起居要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白露

  9月7日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注意早晚不要受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这个道理。

  白露时节,肺气清肃,此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宁神定志。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比夏天适当增加,以少量出汗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气血调顺。

  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入秋后,胃肠气血仍未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推荐穴位:神阙,润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分

  9月22日

  这天昼夜等长,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虽会秋雨绵绵,但秋燥越来越明显。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注意保暖,但不可一下子添加过多衣被,所谓的“秋冻”,就是让体温调节中枢能得到适当锻炼,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冬季。

  为防秋燥,多喝水,多吃酸味甘润、降肺气的果蔬,如萝卜、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推荐穴位:合谷,益肺泻热。按揉穴位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寒露

  10月8日

  已是深秋,空气已结露水,大自然肃杀之气明显,“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也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饮食也要适当补益肝肾,顺养元气,以顺应自然界 收藏 之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鸡、鸭、牛肉、鱼虾、泥鳅、大枣、山药等食物。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秋游的好时候,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所有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时消散。

  推荐穴位:迎香,通窍理气。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霜降

  10月23日

  秋季的最后一节气,天气渐冷。在广州,秋燥越来越明显,此时养生要注意防秋燥,要早卧早起,让身体各个脏腑得到充分的调整。

  秋季体表的气血向体内运行,皮肤纹理开放,易感受外邪致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宜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冰糖炖雪梨、银耳枸杞百合汤。

  推荐穴位:膻中,理气化痰。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冬雪雪冬小 大寒

   立冬

  11月7日

  冬季的开始。养生原则要顺应冬季阳气潜藏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以“养藏”为根本。起居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运动要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 太极拳 等,不宜激烈运动。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重在养肾。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都不错,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水果,如梨、冬枣、柑橘等。

  推荐穴位:涌泉,滋阴益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雪

  11月22日

  在北方开始降雪。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此时宜静养,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的闭藏。不宜剧烈运动,避免扰动阳气。多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经通脉的作用。

  此时饮食应阴阳并重,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茨实、山药、板栗、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葚、黄精等。

  推荐穴位:太溪,滋阴温阳。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雪

  12月7日

  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南方也寒风萧萧,颇为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素体虚弱的人群更要抓住这个进补的大好时机。饮食宜増苦味,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黄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花生、山药、板栗等。另外,因大雪时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宜多吃新鲜蔬果,如橘子、苹果、冬枣等以生津润燥。

  推荐穴位:气海,培补元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冬至

  12月21日

  冬天的极致,数九的开始,进补的佳时。此时人体阳气初生,火力方微,保护初生的阳气是养生的要点。

  少运动或不运动。冬至前后要睡好“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和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按时入睡,有助于一天中,甚至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更替。饮食性味宜减咸而増苦,补理脾胃。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

  推荐穴位:关元,滋补肾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寒

  1月6日

  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将进入三九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故要注意保暖。

  小寒的养生要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此时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枸杞、大枣等。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山药、栗子、杏仁、松子、葡萄干等。

  推荐穴位:肾俞,养肾收藏。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寒

  1月20日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万物蛰藏的时令。应早睡晚起,护好阳气。注意防风御寒,不过度操劳,使神志内藏。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大寒时节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此外,建议睡前泡脚。“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忌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阳虚者可多吃羊肉、鸡肉;阴虚者可多吃鸭肉、藕、木耳等。

立夏节气的来历及养生技巧

立夏,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时间在每年5月6日前后。民问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来历及养生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夏节气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首座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养生技巧

1.早睡早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中医养生,延年益寿。

2.饮食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3.精神养生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4.食补凉血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还人以轻松自然状态,夏季注意养血补气和早睡早起,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5.避免贪凉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空调环境中,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6.谨防外感

立夏节气,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使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立夏节气的轻松养生运动

一、早起花间走颐养心神

立夏以后,随着温度的增高,汗液排量的加大以及室外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和经常久坐的白领一族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如何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进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发生呢?

中医上认为,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较好的保护心血管健康。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液过多地流失,会导致人体内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但是,不运动也不利于心脏健康,怎么办呢?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了,大家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二、午睡转眼睛效率倍增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如果经过一个上午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立夏以后,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称“心藏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大家都知道的“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

故而在午睡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练练转眼球的练习,不但会增加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进而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具体的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三、晚归梳“五经”预防中风

立夏时节,不少单位的白天工作时间都是相应延长一些,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尤其是在回家之后也要记得保健。怎么做呢,就是所谓的晚归梳“五经”了。

大多数人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是晚上梳头的人还是很少的。但这里教大家梳头可不是用梳子,是用我们的手指,而且不是普通的梳法,是“拿五经”。怎么做呢?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晚归梳“五经”,意即在回家略作休息以后,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再3次。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立夏节气的来历及养生技巧

立夏,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时间在每年5月6日前后。民问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来历及养生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夏节气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首座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养生技巧

1.早睡早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中医养生,延年益寿。

2.饮食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3.精神养生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4.食补凉血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还人以轻松自然状态,夏季注意养血补气和早睡早起,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5.避免贪凉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空调环境中,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6.谨防外感

立夏节气,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使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立夏节气的轻松养生运动

一、早起花间走颐养心神

立夏以后,随着温度的增高,汗液排量的加大以及室外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和经常久坐的白领一族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如何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进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发生呢?

中医上认为,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较好的保护心血管健康。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液过多地流失,会导致人体内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但是,不运动也不利于心脏健康,怎么办呢?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了,大家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二、午睡转眼睛效率倍增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如果经过一个上午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立夏以后,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称“心藏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大家都知道的“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

故而在午睡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练练转眼球的练习,不但会增加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进而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具体的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三、晚归梳“五经”预防中风

立夏时节,不少单位的白天工作时间都是相应延长一些,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尤其是在回家之后也要记得保健。怎么做呢,就是所谓的晚归梳“五经”了。

大多数人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是晚上梳头的人还是很少的。但这里教大家梳头可不是用梳子,是用我们的手指,而且不是普通的梳法,是“拿五经”。怎么做呢?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晚归梳“五经”,意即在回家略作休息以后,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再3次。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 雨

1.节气介绍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公历 4 月 20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0 度时就迎来了谷雨。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2.膳食原则

进入谷雨,气温上升明显,自然界的阳气骤升,对于素体肝火较旺的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容易引起“春火”,出现情绪波动、心烦、易怒等不适,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清利肝火之品来疏肝泻火。

此外,谷雨后雨水渐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出现头疼头晕、胸膈满闷、脘腹胀闷等不适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宜多选用健脾、祛湿之品。

3.药膳用料推荐

3.1 药食同源食材推荐

菊花、桑叶、薄荷、白扁豆、茯苓、山药等。

3.2 普通食材推荐

小米、茼蒿、芦笋、卷心菜、蘑菇、苹果、黑鱼、鸡肉等。

4.药膳推荐

4.1 凉拌薄荷(约 2 人量)

用料:鲜薄荷 300g,大蒜、盐、香油、醋适量。

做法:薄荷洗净,切大段。大蒜切末,加盐、香油、醋少许调制料汁。将薄荷淋上料汁拌匀。

功效点评:清泄肝火。

4.3 茯苓馒头(约 2-3 人量)

用料:茯苓粉 20g,白糖 30g,面粉 500g,酵母适量。

做法:白糖、酵母、水适量拌匀,加入茯苓粉、面粉中和面,待面发酵好作小馒头,入笼蒸熟即可。

功效点评:利水消肿,健脾养心。

4.5 桑葚酒(多人量)

用料: 鲜桑葚 1000g,白酒 250ml,冰糖 200g。

做法:桑葚洗净,用微波炉低温烘干水分,备用。将桑葚和冰糖放入适合容器中,加酒至没过桑葚。将瓶口密封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处,30 日后即可饮用。

功效点评:补肝益肾,滋阴补血。

注意事项:酒精过敏、糖尿病者慎用。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 雨

1.节气介绍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公历 4 月 20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0 度时就迎来了谷雨。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2.膳食原则

进入谷雨,气温上升明显,自然界的阳气骤升,对于素体肝火较旺的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容易引起“春火”,出现情绪波动、心烦、易怒等不适,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清利肝火之品来疏肝泻火。

此外,谷雨后雨水渐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出现头疼头晕、胸膈满闷、脘腹胀闷等不适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宜多选用健脾、祛湿之品。

3.药膳用料推荐

3.1 药食同源食材推荐

菊花、桑叶、薄荷、白扁豆、茯苓、山药等。

3.2 普通食材推荐

小米、茼蒿、芦笋、卷心菜、蘑菇、苹果、黑鱼、鸡肉等。

4.药膳推荐

4.1 凉拌薄荷(约 2 人量)

用料:鲜薄荷 300g,大蒜、盐、香油、醋适量。

做法:薄荷洗净,切大段。大蒜切末,加盐、香油、醋少许调制料汁。将薄荷淋上料汁拌匀。

功效点评:清泄肝火。

4.3 茯苓馒头(约 2-3 人量)

用料:茯苓粉 20g,白糖 30g,面粉 500g,酵母适量。

做法:白糖、酵母、水适量拌匀,加入茯苓粉、面粉中和面,待面发酵好作小馒头,入笼蒸熟即可。

功效点评:利水消肿,健脾养心。

4.5 桑葚酒(多人量)

用料: 鲜桑葚 1000g,白酒 250ml,冰糖 200g。

做法:桑葚洗净,用微波炉低温烘干水分,备用。将桑葚和冰糖放入适合容器中,加酒至没过桑葚。将瓶口密封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处,30 日后即可饮用。

功效点评:补肝益肾,滋阴补血。

注意事项:酒精过敏、糖尿病者慎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