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如何询问养生问题
2024-03-12 06:04:4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学健康观指导养生

的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的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因、机,到诊法、辨证,再到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了解学的健康观,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日常和调养。

的健康观

学“”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观】【中医学】

    中医学健康观指导养生

    的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的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因、机,到诊法、辨证,再到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了解学的健康观,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日常和调养。

    的健康观

    学“”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观】【中医学】

      中医学健康观指导养生

      的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的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因、机,到诊法、辨证,再到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了解学的健康观,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日常和调养。

      的健康观

      学“”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观】【中医学】

        中医请答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养生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心理活动,调息是*呼吸运动,调身是*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什么是气功?

        答: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的要属《尚书》,后来《黄帝内经》及历代中医和养生家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谓之道都是指的养生方法。所以,玉冰注《内经》:“知道谓知修养之道。”马莳注:“以此道修之于身,则谓之修养之道。”儒家从十六字之心传开始讲执中,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假、空三观。都是从诚敬空虚入手达到无臭无声之境界。现代所讲的气功,没有一个能超越这个范畴。养生不能离开养气,正气充盈,病邪不能存在,所以《内经》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之说。孙思邈云:“若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养失宜,则诸病尽起”。这都是说明养生必需在“气”字上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气功就是古人所谓之道,其说法不同,其理则一。儒家讲养气,道家讲炼气、释家讲坐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入静”是气功的第一关,法虽不同,其理则一。所以韩非子云:“道无双故 曰一也”。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我们所谈的气功。
        “气功”二字在历史文献中不多见,远在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中提到过,清末出版的《元和篇》有《气功补辑》一章,1934年杭州详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明确提出了“气功疗法”的概念。建国初期,刘贵珍先生著书立说用了“气功”一辞,后来就广泛使用起来。
        对“气功”二字的理解,说法不一,不无道理。近几年出版的《辞海》、《简明中医辞典》、《气功疗法一00问》、《气功三百问》、《中国气功学》等书都有论述。纵观上述著作和我个人的体会,简单 地说,气功就是自我锻炼,防治疾病,强健身心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锻炼就离不开目的、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问题。生存是一切生物的首要问题,在自然界生存,就要进行生存的必要的斗争,防治疾病是生存斗争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劳动生产也是-个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自身来说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精神面貌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应该锻炼的内容。锻炼的手段无非是动以强身,静以养心。据此,我认为可以把“气功”二字的意义概括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身心即意识、呼吸、肢体进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整,动静兼修地锻炼,以防治疾病,强健身心。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人体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科学上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所以要给“气功”二字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2.问:怎样理解气功的“气”?

        答:气功界说的“气”同大自然界的气不同。我们说的“气”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真气者,经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我们认为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主要通过脏腑组织和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关于真气的运用,古代人是有过论述的。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说:“偶有疲倦不安,便引闭气,以攻所患”,“头疼念头,足疼念足,和气往而攻之,以时至自消矣”。张君房的《云笈七笺》中说:“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这两段说的是气在体内运行而治病的情景。关于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东坡志林》中说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道藏·胎息秘要歌诀》中说:“布气与他人攻疾”。如此看来,说真气是一种物质是无疑的了。
        真气是一种物质,现代人也已证明。1977年,上海、北京有关部门对林厚省和赵光两位气功师所发“气”的测量表明,“外气”是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而且具有电、磁、光、热、次声等能量。后来,各地的测量结果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外气”就是真气的外观。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魏林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书中说:“内气是生命的‘场’,它在一个有生命的肌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假如把‘场’的概念当作物理科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那么在生命科学中必须这样来认识气的概念。”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

        总之,我认为气功说的“气”是物质,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物质。应该说,我们练气功,就是有意识地增强这种物质。

        3·问:人体中的气如何分类?

        答:人体之气,就其来源讲,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来自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的真阴、真阳之气;后天之气得之于饮食与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脾、肺、心等脏器的作用,又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等。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和作用亦各有特点。所以气的名称也就各有不同,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4·问: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由精化生、随着生命而来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马莳注内经说,性即气也,“元精”化生,所以叫元气。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来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 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感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家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所以,《内经·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问:什么是气机升降?其作用是什么?

        答:“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它表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在体内变化的过程。
        心肺位于上焦,在上者宜降;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从整体来看,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共同维持气血的上下贯通和气机的调畅。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心阳必须下降以温煦肾水,肾阴亦必须上济于心,以制心火,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济,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这样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失去平衡,生理活动遭受干扰而产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疾病。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养气功的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气机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消除疾病。

        6·问:什么是“七情”、“六淫”?

        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情态方面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但七情过激,就会伤内脏而致病。“百病皆由气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冲动,损伤气的正常运行,就产生病灶。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气候反常而使人致病,便称之为“六淫”,是外感病致病因素,如寒气盛*则感冒,热气蒸蒸则中暑等。

        7.问:什么是伏气?

        答:伏气亦称伏邪。《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由于感受六淫之邪,潜伏人体之内,经过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病 状。一般到了春夏阳气开泄之时,由于外邪触动而发作,也有不因外邪触动,而由伏气自动发作的。总之,伏气之潜伏和外现,主要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所致。

        8.问:什么是病气?

        答: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所讲的病气就是邪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疾病是由于邪气的侵袭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过度劳倦,痰饮,瘀血,精气损伤,使内脏功能失调,使真气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病魔乘虚而入,人就要得病。我们练养气功的目的,是调整阴阳,培养正气,扶正祛邪,达到祛病健身之实效。

        9.问: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气功锻炼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增强体内的真气。这一点,在怎样理解气功的气一题中已说明了。从生理上讲,无非是身心两个方面的锻炼。心,主要指人的意识和情绪。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七情六欲对人都有影响,这一点大家都公认。中医讲的五劳七伤,其中也讲到情绪能影响人的健康。俗话讲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锻炼身体应包括意识情绪的锻炼,也就是道德的修养。现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正是锻炼的一个方面。身,就是我们的身体。人体分为若干系统,若干部位,各个系统,各个部位都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都靠吸进的空气和摄取的食物来滋养,都受本身的自然活动和运动(包括劳动)的牵连。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古今部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气(或 调息)、调身。调心是指的调整大脑中枢神经,通过调整要求做到:要工作就立即兴奋起来,要休息即迅速放松抑制。调气是指调整中医讲的“气化”,的功能,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调整呼吸,就是吐故纳新,从而加强体内的气化作用。调身是指调整身体内外的活动。这“三调”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三种因素。所以气功锻炼的内容就是“三调”,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整,使人体真气得以充盈,得以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正常运行,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当然这中间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和科学论证。

        中医请答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养生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心理活动,调息是*呼吸运动,调身是*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什么是气功?

        答: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的要属《尚书》,后来《黄帝内经》及历代中医和养生家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谓之道都是指的养生方法。所以,玉冰注《内经》:“知道谓知修养之道。”马莳注:“以此道修之于身,则谓之修养之道。”儒家从十六字之心传开始讲执中,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假、空三观。都是从诚敬空虚入手达到无臭无声之境界。现代所讲的气功,没有一个能超越这个范畴。养生不能离开养气,正气充盈,病邪不能存在,所以《内经》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之说。孙思邈云:“若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养失宜,则诸病尽起”。这都是说明养生必需在“气”字上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气功就是古人所谓之道,其说法不同,其理则一。儒家讲养气,道家讲炼气、释家讲坐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入静”是气功的第一关,法虽不同,其理则一。所以韩非子云:“道无双故 曰一也”。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我们所谈的气功。
        “气功”二字在历史文献中不多见,远在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中提到过,清末出版的《元和篇》有《气功补辑》一章,1934年杭州详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明确提出了“气功疗法”的概念。建国初期,刘贵珍先生著书立说用了“气功”一辞,后来就广泛使用起来。
        对“气功”二字的理解,说法不一,不无道理。近几年出版的《辞海》、《简明中医辞典》、《气功疗法一00问》、《气功三百问》、《中国气功学》等书都有论述。纵观上述著作和我个人的体会,简单 地说,气功就是自我锻炼,防治疾病,强健身心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锻炼就离不开目的、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问题。生存是一切生物的首要问题,在自然界生存,就要进行生存的必要的斗争,防治疾病是生存斗争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劳动生产也是-个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自身来说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精神面貌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应该锻炼的内容。锻炼的手段无非是动以强身,静以养心。据此,我认为可以把“气功”二字的意义概括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身心即意识、呼吸、肢体进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整,动静兼修地锻炼,以防治疾病,强健身心。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人体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科学上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所以要给“气功”二字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2.问:怎样理解气功的“气”?

        答:气功界说的“气”同大自然界的气不同。我们说的“气”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真气者,经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我们认为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主要通过脏腑组织和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关于真气的运用,古代人是有过论述的。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说:“偶有疲倦不安,便引闭气,以攻所患”,“头疼念头,足疼念足,和气往而攻之,以时至自消矣”。张君房的《云笈七笺》中说:“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这两段说的是气在体内运行而治病的情景。关于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东坡志林》中说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道藏·胎息秘要歌诀》中说:“布气与他人攻疾”。如此看来,说真气是一种物质是无疑的了。
        真气是一种物质,现代人也已证明。1977年,上海、北京有关部门对林厚省和赵光两位气功师所发“气”的测量表明,“外气”是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而且具有电、磁、光、热、次声等能量。后来,各地的测量结果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外气”就是真气的外观。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魏林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书中说:“内气是生命的‘场’,它在一个有生命的肌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假如把‘场’的概念当作物理科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那么在生命科学中必须这样来认识气的概念。”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

        总之,我认为气功说的“气”是物质,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物质。应该说,我们练气功,就是有意识地增强这种物质。

        3·问:人体中的气如何分类?

        答:人体之气,就其来源讲,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来自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的真阴、真阳之气;后天之气得之于饮食与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脾、肺、心等脏器的作用,又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等。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和作用亦各有特点。所以气的名称也就各有不同,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4·问: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由精化生、随着生命而来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马莳注内经说,性即气也,“元精”化生,所以叫元气。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来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 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感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家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所以,《内经·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问:什么是气机升降?其作用是什么?

        答:“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它表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在体内变化的过程。
        心肺位于上焦,在上者宜降;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从整体来看,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共同维持气血的上下贯通和气机的调畅。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心阳必须下降以温煦肾水,肾阴亦必须上济于心,以制心火,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济,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这样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失去平衡,生理活动遭受干扰而产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疾病。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养气功的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气机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消除疾病。

        6·问:什么是“七情”、“六淫”?

        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情态方面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但七情过激,就会伤内脏而致病。“百病皆由气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冲动,损伤气的正常运行,就产生病灶。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气候反常而使人致病,便称之为“六淫”,是外感病致病因素,如寒气盛*则感冒,热气蒸蒸则中暑等。

        7.问:什么是伏气?

        答:伏气亦称伏邪。《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由于感受六淫之邪,潜伏人体之内,经过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病 状。一般到了春夏阳气开泄之时,由于外邪触动而发作,也有不因外邪触动,而由伏气自动发作的。总之,伏气之潜伏和外现,主要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所致。

        8.问:什么是病气?

        答: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所讲的病气就是邪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疾病是由于邪气的侵袭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过度劳倦,痰饮,瘀血,精气损伤,使内脏功能失调,使真气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病魔乘虚而入,人就要得病。我们练养气功的目的,是调整阴阳,培养正气,扶正祛邪,达到祛病健身之实效。

        9.问: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气功锻炼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增强体内的真气。这一点,在怎样理解气功的气一题中已说明了。从生理上讲,无非是身心两个方面的锻炼。心,主要指人的意识和情绪。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七情六欲对人都有影响,这一点大家都公认。中医讲的五劳七伤,其中也讲到情绪能影响人的健康。俗话讲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锻炼身体应包括意识情绪的锻炼,也就是道德的修养。现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正是锻炼的一个方面。身,就是我们的身体。人体分为若干系统,若干部位,各个系统,各个部位都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都靠吸进的空气和摄取的食物来滋养,都受本身的自然活动和运动(包括劳动)的牵连。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古今部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气(或 调息)、调身。调心是指的调整大脑中枢神经,通过调整要求做到:要工作就立即兴奋起来,要休息即迅速放松抑制。调气是指调整中医讲的“气化”,的功能,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调整呼吸,就是吐故纳新,从而加强体内的气化作用。调身是指调整身体内外的活动。这“三调”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三种因素。所以气功锻炼的内容就是“三调”,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整,使人体真气得以充盈,得以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正常运行,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当然这中间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和科学论证。

        中医请答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养生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心理活动,调息是*呼吸运动,调身是*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什么是气功?

        答: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的要属《尚书》,后来《黄帝内经》及历代中医和养生家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谓之道都是指的养生方法。所以,玉冰注《内经》:“知道谓知修养之道。”马莳注:“以此道修之于身,则谓之修养之道。”儒家从十六字之心传开始讲执中,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假、空三观。都是从诚敬空虚入手达到无臭无声之境界。现代所讲的气功,没有一个能超越这个范畴。养生不能离开养气,正气充盈,病邪不能存在,所以《内经》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之说。孙思邈云:“若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养失宜,则诸病尽起”。这都是说明养生必需在“气”字上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气功就是古人所谓之道,其说法不同,其理则一。儒家讲养气,道家讲炼气、释家讲坐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入静”是气功的第一关,法虽不同,其理则一。所以韩非子云:“道无双故 曰一也”。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我们所谈的气功。
        “气功”二字在历史文献中不多见,远在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中提到过,清末出版的《元和篇》有《气功补辑》一章,1934年杭州详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明确提出了“气功疗法”的概念。建国初期,刘贵珍先生著书立说用了“气功”一辞,后来就广泛使用起来。
        对“气功”二字的理解,说法不一,不无道理。近几年出版的《辞海》、《简明中医辞典》、《气功疗法一00问》、《气功三百问》、《中国气功学》等书都有论述。纵观上述著作和我个人的体会,简单 地说,气功就是自我锻炼,防治疾病,强健身心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锻炼就离不开目的、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问题。生存是一切生物的首要问题,在自然界生存,就要进行生存的必要的斗争,防治疾病是生存斗争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劳动生产也是-个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自身来说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精神面貌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应该锻炼的内容。锻炼的手段无非是动以强身,静以养心。据此,我认为可以把“气功”二字的意义概括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身心即意识、呼吸、肢体进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整,动静兼修地锻炼,以防治疾病,强健身心。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人体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科学上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所以要给“气功”二字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2.问:怎样理解气功的“气”?

        答:气功界说的“气”同大自然界的气不同。我们说的“气”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真气者,经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我们认为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主要通过脏腑组织和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关于真气的运用,古代人是有过论述的。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说:“偶有疲倦不安,便引闭气,以攻所患”,“头疼念头,足疼念足,和气往而攻之,以时至自消矣”。张君房的《云笈七笺》中说:“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这两段说的是气在体内运行而治病的情景。关于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东坡志林》中说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道藏·胎息秘要歌诀》中说:“布气与他人攻疾”。如此看来,说真气是一种物质是无疑的了。
        真气是一种物质,现代人也已证明。1977年,上海、北京有关部门对林厚省和赵光两位气功师所发“气”的测量表明,“外气”是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而且具有电、磁、光、热、次声等能量。后来,各地的测量结果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外气”就是真气的外观。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魏林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书中说:“内气是生命的‘场’,它在一个有生命的肌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假如把‘场’的概念当作物理科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那么在生命科学中必须这样来认识气的概念。”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

        总之,我认为气功说的“气”是物质,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物质。应该说,我们练气功,就是有意识地增强这种物质。

        3·问:人体中的气如何分类?

        答:人体之气,就其来源讲,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来自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的真阴、真阳之气;后天之气得之于饮食与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脾、肺、心等脏器的作用,又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等。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和作用亦各有特点。所以气的名称也就各有不同,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4·问: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由精化生、随着生命而来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马莳注内经说,性即气也,“元精”化生,所以叫元气。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来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 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感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家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所以,《内经·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问:什么是气机升降?其作用是什么?

        答:“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它表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在体内变化的过程。
        心肺位于上焦,在上者宜降;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从整体来看,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共同维持气血的上下贯通和气机的调畅。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心阳必须下降以温煦肾水,肾阴亦必须上济于心,以制心火,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济,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这样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失去平衡,生理活动遭受干扰而产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疾病。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养气功的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气机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消除疾病。

        6·问:什么是“七情”、“六淫”?

        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情态方面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但七情过激,就会伤内脏而致病。“百病皆由气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冲动,损伤气的正常运行,就产生病灶。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气候反常而使人致病,便称之为“六淫”,是外感病致病因素,如寒气盛*则感冒,热气蒸蒸则中暑等。

        7.问:什么是伏气?

        答:伏气亦称伏邪。《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由于感受六淫之邪,潜伏人体之内,经过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病 状。一般到了春夏阳气开泄之时,由于外邪触动而发作,也有不因外邪触动,而由伏气自动发作的。总之,伏气之潜伏和外现,主要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所致。

        8.问:什么是病气?

        答: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所讲的病气就是邪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疾病是由于邪气的侵袭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过度劳倦,痰饮,瘀血,精气损伤,使内脏功能失调,使真气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病魔乘虚而入,人就要得病。我们练养气功的目的,是调整阴阳,培养正气,扶正祛邪,达到祛病健身之实效。

        9.问: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气功锻炼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增强体内的真气。这一点,在怎样理解气功的气一题中已说明了。从生理上讲,无非是身心两个方面的锻炼。心,主要指人的意识和情绪。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七情六欲对人都有影响,这一点大家都公认。中医讲的五劳七伤,其中也讲到情绪能影响人的健康。俗话讲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锻炼身体应包括意识情绪的锻炼,也就是道德的修养。现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正是锻炼的一个方面。身,就是我们的身体。人体分为若干系统,若干部位,各个系统,各个部位都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都靠吸进的空气和摄取的食物来滋养,都受本身的自然活动和运动(包括劳动)的牵连。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古今部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气(或 调息)、调身。调心是指的调整大脑中枢神经,通过调整要求做到:要工作就立即兴奋起来,要休息即迅速放松抑制。调气是指调整中医讲的“气化”,的功能,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调整呼吸,就是吐故纳新,从而加强体内的气化作用。调身是指调整身体内外的活动。这“三调”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三种因素。所以气功锻炼的内容就是“三调”,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整,使人体真气得以充盈,得以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正常运行,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当然这中间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和科学论证。

        看《老中医》学中医知识3~养生先养心

        关于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是铃医;

        康熙年间的林含铃,也是铃医出生,后来还开了长安堂药材铺,按照师传秘方精心炮制了眼药散和食积伤脾散,那是广为流传,疗效甚佳;

        《苏沈良方》里记载:大文人欧阳修重病久治不愈,服用了铃医的药治好了;

        《夷坚丙志》里韩太尉得病,就连御医诊过之后都说他救不了,正好铃医路过,用针灸之法救了他的命。

        中医历史真是源远流长!

        问: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答: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问:上工治未病者,何也?

        答: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同理: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问:阴阳

        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以下是整理的是懒兔子《医学就会》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讲述,个人觉得比较好理解。

        看《老中医》学中医知识3~养生先养心

        关于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是铃医;

        康熙年间的林含铃,也是铃医出生,后来还开了长安堂药材铺,按照师传秘方精心炮制了眼药散和食积伤脾散,那是广为流传,疗效甚佳;

        《苏沈良方》里记载:大文人欧阳修重病久治不愈,服用了铃医的药治好了;

        《夷坚丙志》里韩太尉得病,就连御医诊过之后都说他救不了,正好铃医路过,用针灸之法救了他的命。

        中医历史真是源远流长!

        问: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答: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问:上工治未病者,何也?

        答: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同理: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问:阴阳

        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以下是整理的是懒兔子《医学就会》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讲述,个人觉得比较好理解。

        看《老中医》学中医知识3~养生先养心

        关于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是铃医;

        康熙年间的林含铃,也是铃医出生,后来还开了长安堂药材铺,按照师传秘方精心炮制了眼药散和食积伤脾散,那是广为流传,疗效甚佳;

        《苏沈良方》里记载:大文人欧阳修重病久治不愈,服用了铃医的药治好了;

        《夷坚丙志》里韩太尉得病,就连御医诊过之后都说他救不了,正好铃医路过,用针灸之法救了他的命。

        中医历史真是源远流长!

        问: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答: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问:上工治未病者,何也?

        答: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同理: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问:阴阳

        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以下是整理的是懒兔子《医学就会》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讲述,个人觉得比较好理解。

        看《老中医》学中医知识3~养生先养心

        关于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是铃医;

        康熙年间的林含铃,也是铃医出生,后来还开了长安堂药材铺,按照师传秘方精心炮制了眼药散和食积伤脾散,那是广为流传,疗效甚佳;

        《苏沈良方》里记载:大文人欧阳修重病久治不愈,服用了铃医的药治好了;

        《夷坚丙志》里韩太尉得病,就连御医诊过之后都说他救不了,正好铃医路过,用针灸之法救了他的命。

        中医历史真是源远流长!

        问: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答: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问:上工治未病者,何也?

        答: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同理: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问:阴阳

        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以下是整理的是懒兔子《医学就会》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讲述,个人觉得比较好理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