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穴位祛湿养生
2024-03-12 05:54:37 责编:小OO
文档

按摩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穴位可祛湿:

1.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用食指或拇指按摩,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天按摩5-10分钟,有助于强身健体、调理脾胃、祛湿气。

2.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用拇指点按,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日一次,可有效去除体内湿气。

3.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凹陷中,用拇指顺时针按摩2-5分钟,每日一次,可帮助去除体内湿气。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推荐 按摩这五大穴位可祛除体内湿气

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 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按摩五大穴位祛湿

1、百会穴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处。

按摩方法: 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 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位置: 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 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 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神阙穴

按摩方法: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 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位置: 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 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穴

位置: 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 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 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中医推荐 按摩这五大穴位可祛除体内湿气

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 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按摩五大穴位祛湿

1、百会穴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处。

按摩方法: 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 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位置: 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 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 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神阙穴

按摩方法: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 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位置: 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 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穴

位置: 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 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 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祛湿养脾养生穴位介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祛湿养脾养生穴位介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人体自带3大“祛湿”穴位

1.阴陵泉穴:

定位: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祛湿也要健脾,健脾少不了阴陵泉。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 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针刺方法:直刺0.8 1.0寸

2.承山穴:

定位: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主治: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之一,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摩方法: 用两手拇指指端对其进行点压、按揉。可以顺、逆时针各50到100次,每次大约15到20分钟,一天2到3次

针刺:直刺0.8-1.0寸

3.三阴交穴

定位: 在 内踝尖 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主治: 脚气、湿疹、荨麻疹、过敏。

按摩: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体内的湿浊气排出去

人体自带3大“祛湿”穴位

1.阴陵泉穴:

定位: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祛湿也要健脾,健脾少不了阴陵泉。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 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针刺方法:直刺0.8 1.0寸

2.承山穴:

定位: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主治: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之一,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摩方法: 用两手拇指指端对其进行点压、按揉。可以顺、逆时针各50到100次,每次大约15到20分钟,一天2到3次

针刺:直刺0.8-1.0寸

3.三阴交穴

定位: 在 内踝尖 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主治: 脚气、湿疹、荨麻疹、过敏。

按摩: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体内的湿浊气排出去

人体自带3大“祛湿”穴位

1.阴陵泉穴:

定位: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祛湿也要健脾,健脾少不了阴陵泉。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 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针刺方法:直刺0.8 1.0寸

2.承山穴:

定位: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主治: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之一,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摩方法: 用两手拇指指端对其进行点压、按揉。可以顺、逆时针各50到100次,每次大约15到20分钟,一天2到3次

针刺:直刺0.8-1.0寸

3.三阴交穴

定位: 在 内踝尖 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主治: 脚气、湿疹、荨麻疹、过敏。

按摩: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体内的湿浊气排出去

中医健康课堂|夏季艾灸这4个穴位,养生效果好

夏天,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到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颈肩部最常见。此时可以用艾灸来调养身体。

夏季多雨多湿,湿邪困阻阳气,影响气血运行,会出现暑湿证等。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对于以上情况,首先建议不要一味贪凉,空调温度调到25摄氏度以上,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身体,并适当按摩颈肩部。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

在夏季,艾灸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的作用,阳气不足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

温阳灸大椎祛湿

可灸这四个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能够达到温阳散寒的效果。另外,夏季多雨多湿,可常灸以下四个穴位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两种灸法介绍

操作一: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厘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操作二: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地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将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5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几个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肥城市卫生 健康 宣教中心

中医健康课堂|夏季艾灸这4个穴位,养生效果好

夏天,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到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颈肩部最常见。此时可以用艾灸来调养身体。

夏季多雨多湿,湿邪困阻阳气,影响气血运行,会出现暑湿证等。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对于以上情况,首先建议不要一味贪凉,空调温度调到25摄氏度以上,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身体,并适当按摩颈肩部。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

在夏季,艾灸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的作用,阳气不足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

温阳灸大椎祛湿

可灸这四个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能够达到温阳散寒的效果。另外,夏季多雨多湿,可常灸以下四个穴位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两种灸法介绍

操作一: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厘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操作二: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地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将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5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几个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肥城市卫生 健康 宣教中心

谷雨时节养生秘诀,5穴道去湿邪又助眠

24节气的谷雨,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间,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榖雨后就即将进入立夏,这个时节属于春夏交际,因此气温回升速度快、早晚的温差大。而且在这个时期,环境中的湿气会渐渐变重,因此身体也容易受到湿邪入侵,会影响身体的筋骨活动,易诱发关节疼痛,也容易影响新陈代谢,让身体浮肿、肠胃消化不良。

想要避免这些状况发生,养生首重祛湿邪。而且,依照中医的养生观点,春天正是养肝的好时机,因此调理身体可以祛湿、疏肝补血、健脾理气为主。以下介绍 5 个穴道,不仅可以祛溼、养肝,还能帮助入眠。

谷雨就按5穴道祛湿养生

1. 太冲穴: 属足厥阴肝经穴, *** 可调理肝血、补气,还有助减压、安神的功效。

位置: 在脚背的最高点,脚拇趾与脚食趾指缝交界点,往上 2 横指(食指跟中指)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适中即可,每次 *** 4 – 5 分钟。

2. 行间穴: 属足厥阴肝经穴,也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 *** 这个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有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的功效。

位置: 在脚背大脚趾和第二趾之间边缘的凹陷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适中即可,每次 *** 4 – 5 分钟。

3. 内关穴: 属手厥阴心包经, *** 内关穴有助消除胀气、和胃止呕,也有调节自律神经的作用,帮助入眠、舒缓压力。

位置: 手心向上,从手腕横纹条的中心点,往手肘的方向约 3 横指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按压的方式来进行 *** ,每次 5 秒钟,左右手各 5 分钟,可早晚进行一次。

4. 阴陵泉穴: 属足太阴脾经,有消除脾湿、健脾理气的功用,也可以缓解腹胀、水肿、腹泻等症状。

位置: 小腿肚近大腿交界处侧边,往前约一指宽凹陷处。 *** 方式: 用拇指指端按压,先顺时针方向按揉 2 分钟,再点按半分钟,力度适中有感觉到酸胀即可,每天按揉 10 分钟。

5. 地机穴: 属足太阴脾经, *** 此穴位可畅通脾经的气血,改善腹胀、腹痛等脾胃疾病。

位置: 在阴陵泉穴位置与内踝尖连线上。以侧坐或仰卧姿势,从阴陵泉穴往下 4 横指,在胫骨内侧缘处。 *** 方式: 用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力度适中有感觉到酸胀感即可,每次1 – 3 分钟,可早晚进行一次。

谷雨时节养生秘诀,5穴道去湿邪又助眠

24节气的谷雨,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间,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榖雨后就即将进入立夏,这个时节属于春夏交际,因此气温回升速度快、早晚的温差大。而且在这个时期,环境中的湿气会渐渐变重,因此身体也容易受到湿邪入侵,会影响身体的筋骨活动,易诱发关节疼痛,也容易影响新陈代谢,让身体浮肿、肠胃消化不良。

想要避免这些状况发生,养生首重祛湿邪。而且,依照中医的养生观点,春天正是养肝的好时机,因此调理身体可以祛湿、疏肝补血、健脾理气为主。以下介绍 5 个穴道,不仅可以祛溼、养肝,还能帮助入眠。

谷雨就按5穴道祛湿养生

1. 太冲穴: 属足厥阴肝经穴, *** 可调理肝血、补气,还有助减压、安神的功效。

位置: 在脚背的最高点,脚拇趾与脚食趾指缝交界点,往上 2 横指(食指跟中指)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适中即可,每次 *** 4 – 5 分钟。

2. 行间穴: 属足厥阴肝经穴,也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 *** 这个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有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的功效。

位置: 在脚背大脚趾和第二趾之间边缘的凹陷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适中即可,每次 *** 4 – 5 分钟。

3. 内关穴: 属手厥阴心包经, *** 内关穴有助消除胀气、和胃止呕,也有调节自律神经的作用,帮助入眠、舒缓压力。

位置: 手心向上,从手腕横纹条的中心点,往手肘的方向约 3 横指处。 *** 方式: 用大拇指按压的方式来进行 *** ,每次 5 秒钟,左右手各 5 分钟,可早晚进行一次。

4. 阴陵泉穴: 属足太阴脾经,有消除脾湿、健脾理气的功用,也可以缓解腹胀、水肿、腹泻等症状。

位置: 小腿肚近大腿交界处侧边,往前约一指宽凹陷处。 *** 方式: 用拇指指端按压,先顺时针方向按揉 2 分钟,再点按半分钟,力度适中有感觉到酸胀即可,每天按揉 10 分钟。

5. 地机穴: 属足太阴脾经, *** 此穴位可畅通脾经的气血,改善腹胀、腹痛等脾胃疾病。

位置: 在阴陵泉穴位置与内踝尖连线上。以侧坐或仰卧姿势,从阴陵泉穴往下 4 横指,在胫骨内侧缘处。 *** 方式: 用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力度适中有感觉到酸胀感即可,每次1 – 3 分钟,可早晚进行一次。

夏天多按摩这7大穴位,帮助你轻松健脾祛湿

现在很多人都有湿气,体内湿气过重,不仅对我们的脾胃不利,而且还会造成身体肥胖。虽然很多人都通过红豆薏米茶来祛湿,但是单凭这一个方法来祛湿,效果是不明显的。其实脾胃不单单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中医也可以调节。中医中有经络 养生 这一方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按揉、针灸可以达到祛湿的目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穴位吧。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有一个比较夸张的称呼就是万能穴,通过对于三阴交穴的按揉或者针灸不仅可以起到多个 养生 保健的作用,而且对于健脾祛湿也有很大的功效。

2、足三里

足三里这个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外侧,跟膝盖大概有一个手掌的距离。这个穴位有生发胃气以及烦躁皮试的功效,还能缓解胃部疾病,非常适合具有胃病,脾胃湿气又重的人。

3、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在大腿内侧,就是膝盖有凹陷的地方。这个穴位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肾的作用。通过按摩、针灸或者点揉都能够有效地缓解腹痛、水肿等症状。经常按摩还可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4、承山穴

小腿背部中间的位置就是承山穴,这个穴位可以通过按揉或者针灸来治疗便秘等肠胃类的疾病。同时,还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5、神阙穴

肚脐眼所在的位置就是神阙穴,平时如果用艾灸熏灸神阙穴,并且同时搭配按摩或者针灸足三里,是能够调理肠胃,治疗肠鸣腹痛,健脾祛湿的。

6、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在脚底,是身体最底部的一个“排污口”。平时经常按揉,可以帮助把全身的湿气和毒素都排出来。对于一些湿气重,经常出现风湿、浮肿以及膝关节疼痛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7、大椎穴

大椎穴是全身阳气聚集交汇的地方,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阳气的总开关。这个开关打开了,阳气也就升上来了,湿气也就消失了。

湿气会给身体带来很多的疾病,所以建议平时湿气较重的人,经常按揉一下上述的穴位。除了穴位按揉之外,平时也可以去正规的中医诊所做一下刮痧。经常顺着身体的经络刮痧,也可以把身体多余的湿气排出去。只要湿气去除了,身体自然也就 健康 了,风湿、关节疼痛等病症也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夏天多按摩这7大穴位,帮助你轻松健脾祛湿

现在很多人都有湿气,体内湿气过重,不仅对我们的脾胃不利,而且还会造成身体肥胖。虽然很多人都通过红豆薏米茶来祛湿,但是单凭这一个方法来祛湿,效果是不明显的。其实脾胃不单单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中医也可以调节。中医中有经络 养生 这一方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按揉、针灸可以达到祛湿的目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穴位吧。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有一个比较夸张的称呼就是万能穴,通过对于三阴交穴的按揉或者针灸不仅可以起到多个 养生 保健的作用,而且对于健脾祛湿也有很大的功效。

2、足三里

足三里这个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外侧,跟膝盖大概有一个手掌的距离。这个穴位有生发胃气以及烦躁皮试的功效,还能缓解胃部疾病,非常适合具有胃病,脾胃湿气又重的人。

3、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在大腿内侧,就是膝盖有凹陷的地方。这个穴位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肾的作用。通过按摩、针灸或者点揉都能够有效地缓解腹痛、水肿等症状。经常按摩还可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4、承山穴

小腿背部中间的位置就是承山穴,这个穴位可以通过按揉或者针灸来治疗便秘等肠胃类的疾病。同时,还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5、神阙穴

肚脐眼所在的位置就是神阙穴,平时如果用艾灸熏灸神阙穴,并且同时搭配按摩或者针灸足三里,是能够调理肠胃,治疗肠鸣腹痛,健脾祛湿的。

6、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在脚底,是身体最底部的一个“排污口”。平时经常按揉,可以帮助把全身的湿气和毒素都排出来。对于一些湿气重,经常出现风湿、浮肿以及膝关节疼痛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7、大椎穴

大椎穴是全身阳气聚集交汇的地方,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阳气的总开关。这个开关打开了,阳气也就升上来了,湿气也就消失了。

湿气会给身体带来很多的疾病,所以建议平时湿气较重的人,经常按揉一下上述的穴位。除了穴位按揉之外,平时也可以去正规的中医诊所做一下刮痧。经常顺着身体的经络刮痧,也可以把身体多余的湿气排出去。只要湿气去除了,身体自然也就 健康 了,风湿、关节疼痛等病症也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通气血、保心肺,“赶”走体内湿气,试试拍打这5个穴位

1、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经常按摩拍打,可以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清热解表、保养心肺、排出湿气等作用。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以感到酸胀为宜。

在临床上,曲池穴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瘾疹、湿疹等病症。

快速取穴:取穴时,将手弯曲,横纹尽处,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即曲池穴。

按摩方法: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食指按压在曲池穴上,用力按揉,左右交换,各100下。

2、委中穴

膝窝这个位置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人体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的穴位,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的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也是最好的“祛湿口”,你回忆一下,是不是一到夏天这里会非常湿,因为这里经常排湿气出来。平时每次按捏几分钟即可,出现微热就可以停止了。

快速取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3、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人的脾是生出人的痰的来源,也是管理人体内湿气的,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理气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阴阳,祛邪防病,可使元气不衰,延年益寿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4、丰隆穴

丰隆穴也称化痰穴,是专门化痰的。中医这个“痰”有很多的说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我们平时吐的痰就是这个,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我们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不咯出来的,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会使人体生病。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取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

5、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运化水湿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经常按摩此穴能舒畅同一条经络上的经气,散寒祛湿,对痔疮、便秘等*部疾患也有功效。经常按压此穴,还可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缓解腰背疼痛、腿疼转筋、小腿痉挛等效果良好。

承山穴的位置: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通气血、保心肺,“赶”走体内湿气,试试拍打这5个穴位

1、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经常按摩拍打,可以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清热解表、保养心肺、排出湿气等作用。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以感到酸胀为宜。

在临床上,曲池穴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瘾疹、湿疹等病症。

快速取穴:取穴时,将手弯曲,横纹尽处,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即曲池穴。

按摩方法: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食指按压在曲池穴上,用力按揉,左右交换,各100下。

2、委中穴

膝窝这个位置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人体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的穴位,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的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也是最好的“祛湿口”,你回忆一下,是不是一到夏天这里会非常湿,因为这里经常排湿气出来。平时每次按捏几分钟即可,出现微热就可以停止了。

快速取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3、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人的脾是生出人的痰的来源,也是管理人体内湿气的,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理气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阴阳,祛邪防病,可使元气不衰,延年益寿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4、丰隆穴

丰隆穴也称化痰穴,是专门化痰的。中医这个“痰”有很多的说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我们平时吐的痰就是这个,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我们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不咯出来的,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会使人体生病。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取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

5、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运化水湿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经常按摩此穴能舒畅同一条经络上的经气,散寒祛湿,对痔疮、便秘等*部疾患也有功效。经常按压此穴,还可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缓解腰背疼痛、腿疼转筋、小腿痉挛等效果良好。

承山穴的位置: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通气血、保心肺,“赶”走体内湿气,试试拍打这5个穴位

1、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经常按摩拍打,可以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清热解表、保养心肺、排出湿气等作用。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以感到酸胀为宜。

在临床上,曲池穴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瘾疹、湿疹等病症。

快速取穴:取穴时,将手弯曲,横纹尽处,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即曲池穴。

按摩方法: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食指按压在曲池穴上,用力按揉,左右交换,各100下。

2、委中穴

膝窝这个位置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人体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的穴位,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的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也是最好的“祛湿口”,你回忆一下,是不是一到夏天这里会非常湿,因为这里经常排湿气出来。平时每次按捏几分钟即可,出现微热就可以停止了。

快速取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3、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人的脾是生出人的痰的来源,也是管理人体内湿气的,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理气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阴阳,祛邪防病,可使元气不衰,延年益寿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4、丰隆穴

丰隆穴也称化痰穴,是专门化痰的。中医这个“痰”有很多的说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我们平时吐的痰就是这个,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我们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不咯出来的,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会使人体生病。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取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

5、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运化水湿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经常按摩此穴能舒畅同一条经络上的经气,散寒祛湿,对痔疮、便秘等*部疾患也有功效。经常按压此穴,还可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缓解腰背疼痛、腿疼转筋、小腿痉挛等效果良好。

承山穴的位置: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针灸可以去湿气吗 针灸哪些穴位去湿气

1

针灸可以去湿气吗

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去湿气。中医认为,体内湿气过重的话,就会四肢沉重,身体容易疲乏,针灸的作用就在于疏通我们全身的经络,使经络相通,血液相通,体内的一些毒素和垃圾就可以快速的排出体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扎针灸是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体内湿气的,如果再配合饮食的话,效果会更好,因此建议平时的饮食中添加一些祛湿的食物,例如红豆,薏米,山药,扁豆等都是很好的利水祛湿的食材。

2

针灸哪些穴位去湿气

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阴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功效: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大椎穴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承山穴

承位置:伸小腿时,腿肚的肌肉呈现交角处,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位于小腿肚子下方正当中)是除去人体湿气的最佳的穴道。 功效:这个穴位是祛除湿气最有用的穴位。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不但可以让我们精神振奋,并且可以有很好的祛湿作用。

丰隆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功效: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3

针灸去湿气的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饿的时候,劳累的时候、压力过大的时候、不要进行针灸;对于身体体质比较弱的,要注意用针的强度,采用卧位比较好。

3、不要对血管进行针刺,以免出血;对于有自发性出血的患者或者受伤后流血不止的患者,也不要进行针刺。

4、针灸所使用的针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最好是一次性银针。皮肤在选定穴位后,一般先用1%的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可。还要注意医师的手指是否进行过消毒,以免感染。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防止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

针灸可以去湿气吗 针灸哪些穴位去湿气

1

针灸可以去湿气吗

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去湿气。中医认为,体内湿气过重的话,就会四肢沉重,身体容易疲乏,针灸的作用就在于疏通我们全身的经络,使经络相通,血液相通,体内的一些毒素和垃圾就可以快速的排出体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扎针灸是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体内湿气的,如果再配合饮食的话,效果会更好,因此建议平时的饮食中添加一些祛湿的食物,例如红豆,薏米,山药,扁豆等都是很好的利水祛湿的食材。

2

针灸哪些穴位去湿气

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阴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功效: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大椎穴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承山穴

承位置:伸小腿时,腿肚的肌肉呈现交角处,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位于小腿肚子下方正当中)是除去人体湿气的最佳的穴道。 功效:这个穴位是祛除湿气最有用的穴位。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不但可以让我们精神振奋,并且可以有很好的祛湿作用。

丰隆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功效: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3

针灸去湿气的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饿的时候,劳累的时候、压力过大的时候、不要进行针灸;对于身体体质比较弱的,要注意用针的强度,采用卧位比较好。

3、不要对血管进行针刺,以免出血;对于有自发性出血的患者或者受伤后流血不止的患者,也不要进行针刺。

4、针灸所使用的针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最好是一次性银针。皮肤在选定穴位后,一般先用1%的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可。还要注意医师的手指是否进行过消毒,以免感染。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防止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