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课堂4调息
2024-03-12 08:45:15 责编:小OO
文档

《养生四要》,养生著作,5卷。又名《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明代万全(密斋)撰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广泛收集前代长寿典籍,结合自身之实践经验,提出养生之法有“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要。寡欲谓坚忍其性,慎动谓保定其气,法时谓和于阴阳,却疾谓慎于医药,对古代长寿医学理论有独到见解。再者,作者着眼于下一代之健康长寿,主张适龄婚姻、择偶而配等,又属优生学之的论。并提出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反对主动主静走向极端;指出人可延年益寿,但不可成仙,从而摒弃佛道“绝谷食柏”“休妻鳏居”弃人伦、灭生理之说教;并总结长寿在于屏嗜好、适寒暄、顺翕张、调滋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气功调息(以气养生,舒缓身心)

气功调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旨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能量流动,达到舒缓身心、增强体质的效果。气功调息不需要任何器材,只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合理地运用呼吸和身体的力量,就可以达到调整身体、放松心情的目的。

气功调息的操作步骤

1.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者站立。如果是坐下,可以选择莲花坐或者椅子坐,保持身体舒适,同时保持身体挺直。

2.双手自然地放在腹部,闭上眼睛,放松身体,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3.慢慢地吸气,让气流进入身体,同时感觉到腹部随之膨胀。吸气的时间可以自行掌握,但是一定要慢慢地吸气,不要让自己喘不过气来。

4.慢慢地呼气,让气流从身体中流出,同时感觉到腹部随之收缩。呼气的时间也可以自行掌握,但是不要让自己呼气过快,要让呼吸变得平稳。

5.在呼吸的过程中,可以想象自己身体中的能量在流动,从而达到调节身体的效果。可以想象自己的呼吸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流入身体,带走身体中的疲惫和压力。

6.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呼吸练习。比如,可以进行深呼吸,让气流进入身体更深层次;也可以进行慢呼吸,让呼吸变得更加平稳。

气功调息的好处

1.舒缓身心。气功调息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体,减轻压力和焦虑感,让人们感觉更加轻松愉悦。

2.增强体质。气功调息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增强体质。

3.改善呼吸。气功调息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呼吸方式,让呼吸更加深层次、平稳,从而改善呼吸问题。

4.改善睡眠。气功调息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体和心情,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让人们更加容易入睡。

结尾

气功调息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舒缓身心、增强体质。通过合理地运用呼吸和身体的力量,人们可以达到调整身体、放松心情的目的。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气功调息,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和放松。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调息如何养生

调息就是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它可以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的各种反应。如何调息养生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佛教的调息养生 方法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2)身体呼吸

  这是佛教养生调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长年累月的静坐功夫才能练就。这种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规律,极深极细,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好像没有呼吸似的。此种呼吸好像没有用呼吸器官,而气息就像从人体全身的毛孔进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头和*来进行,此二种呼吸不能算是调息。用喉头呼吸时,呼吸比较短又比较浅,不能使肺叶得到舒展和收缩,所以体内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够呼出,外界的氧气也不能被吸进,对血液循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用*呼吸时,气体的进出都能够到达*,可以充满肺叶,但是这种呼吸仍然不能称做调息。

  另外,调息多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静坐的前、中、后都要进行调息。坐前调息注意气息要从鼻中出入,粗细要适宜,先到达喉咙和*然后再渐渐抵达腹部;坐时要保证气息的调和,否则心不易静。坐时调息可以采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反复练习以至心无杂念、血液运行畅通之时,自然气息调和,也可以使用渐进法,可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调息是佛教养生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已被很多入学习所用,可以保证人体呼吸系统及各个身体器官的良好运行,也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健康益处良多。
  佛教调息养生*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几种有效的调息方法:

  (1)风箱调息

  把肺部当做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

  舒适打坐,闭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式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做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一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

  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之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

  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子吸气,把舌头当做是一条吸管,吸人空气;能感到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由一数到四,之后,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最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

  (5)经络调息

  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乎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高级*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孔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孔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总之,练好呼吸调息法,便为练 瑜伽 冥想法做好了准备。

  佛教的调心养生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胸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经上有记载:“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肌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的冥想养生
  冥想又称“沉思”、“坐忘”或“澄心静默”,是一种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而神寓于精与气之中,“静则藏神”,躁则消之,故安和平静有利于蓄精和养气,神亦得其养。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人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再进而练习意守丹田的功夫,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人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门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人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 “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近年来,中国医学关于冥想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种类》一书中把各种冥想方法进行了归类,并认为各种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默唱吠陀赞歌或祷词,凝视诸如烛光那样的物体,计算一个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给人带来自我控制和内心平静的专注来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烦乱。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两次时间。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安静地坐着或躺着。

  不管采用何种冥想方法,环境必须舒适和宁静。莱尚在《如何冥想》一书中为冥想的基本类型、具体益处和注意事项提供了指南,并强调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它能使严格的遵循者实现尚未开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是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发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单在早晚两次的冥想中实现,还需要适应日常的紧张世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中间保持松弛和控制。

调息养生相关 文章 :

1. 太极养生重在调息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2. 教你如何打坐养生

3. 秋季养生方法

4. 内劲一指禅*---调息

5. 24节气习俗与养生

6.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调息如何养生

调息就是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它可以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的各种反应。如何调息养生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佛教的调息养生 方法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2)身体呼吸

  这是佛教养生调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长年累月的静坐功夫才能练就。这种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规律,极深极细,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好像没有呼吸似的。此种呼吸好像没有用呼吸器官,而气息就像从人体全身的毛孔进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头和*来进行,此二种呼吸不能算是调息。用喉头呼吸时,呼吸比较短又比较浅,不能使肺叶得到舒展和收缩,所以体内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够呼出,外界的氧气也不能被吸进,对血液循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用*呼吸时,气体的进出都能够到达*,可以充满肺叶,但是这种呼吸仍然不能称做调息。

  另外,调息多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静坐的前、中、后都要进行调息。坐前调息注意气息要从鼻中出入,粗细要适宜,先到达喉咙和*然后再渐渐抵达腹部;坐时要保证气息的调和,否则心不易静。坐时调息可以采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反复练习以至心无杂念、血液运行畅通之时,自然气息调和,也可以使用渐进法,可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调息是佛教养生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已被很多入学习所用,可以保证人体呼吸系统及各个身体器官的良好运行,也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健康益处良多。
  佛教调息养生*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几种有效的调息方法:

  (1)风箱调息

  把肺部当做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

  舒适打坐,闭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式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做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一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

  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之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

  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子吸气,把舌头当做是一条吸管,吸人空气;能感到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由一数到四,之后,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最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

  (5)经络调息

  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乎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高级*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孔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孔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总之,练好呼吸调息法,便为练 瑜伽 冥想法做好了准备。

  佛教的调心养生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胸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经上有记载:“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肌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的冥想养生
  冥想又称“沉思”、“坐忘”或“澄心静默”,是一种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而神寓于精与气之中,“静则藏神”,躁则消之,故安和平静有利于蓄精和养气,神亦得其养。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人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再进而练习意守丹田的功夫,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人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门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人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 “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近年来,中国医学关于冥想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种类》一书中把各种冥想方法进行了归类,并认为各种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默唱吠陀赞歌或祷词,凝视诸如烛光那样的物体,计算一个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给人带来自我控制和内心平静的专注来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烦乱。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两次时间。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安静地坐着或躺着。

  不管采用何种冥想方法,环境必须舒适和宁静。莱尚在《如何冥想》一书中为冥想的基本类型、具体益处和注意事项提供了指南,并强调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它能使严格的遵循者实现尚未开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是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发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单在早晚两次的冥想中实现,还需要适应日常的紧张世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中间保持松弛和控制。

调息养生相关 文章 :

1. 太极养生重在调息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2. 教你如何打坐养生

3. 秋季养生方法

4. 内劲一指禅*---调息

5. 24节气习俗与养生

6.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调息如何养生

调息就是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它可以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的各种反应。如何调息养生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佛教的调息养生 方法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2)身体呼吸

  这是佛教养生调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长年累月的静坐功夫才能练就。这种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规律,极深极细,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好像没有呼吸似的。此种呼吸好像没有用呼吸器官,而气息就像从人体全身的毛孔进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头和*来进行,此二种呼吸不能算是调息。用喉头呼吸时,呼吸比较短又比较浅,不能使肺叶得到舒展和收缩,所以体内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够呼出,外界的氧气也不能被吸进,对血液循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用*呼吸时,气体的进出都能够到达*,可以充满肺叶,但是这种呼吸仍然不能称做调息。

  另外,调息多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静坐的前、中、后都要进行调息。坐前调息注意气息要从鼻中出入,粗细要适宜,先到达喉咙和*然后再渐渐抵达腹部;坐时要保证气息的调和,否则心不易静。坐时调息可以采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反复练习以至心无杂念、血液运行畅通之时,自然气息调和,也可以使用渐进法,可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调息是佛教养生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已被很多入学习所用,可以保证人体呼吸系统及各个身体器官的良好运行,也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健康益处良多。
  佛教调息养生*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几种有效的调息方法:

  (1)风箱调息

  把肺部当做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

  舒适打坐,闭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式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做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一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

  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之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

  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子吸气,把舌头当做是一条吸管,吸人空气;能感到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由一数到四,之后,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最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

  (5)经络调息

  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乎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高级*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孔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孔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总之,练好呼吸调息法,便为练 瑜伽 冥想法做好了准备。

  佛教的调心养生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胸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经上有记载:“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肌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的冥想养生
  冥想又称“沉思”、“坐忘”或“澄心静默”,是一种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而神寓于精与气之中,“静则藏神”,躁则消之,故安和平静有利于蓄精和养气,神亦得其养。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人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再进而练习意守丹田的功夫,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人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门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人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 “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近年来,中国医学关于冥想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种类》一书中把各种冥想方法进行了归类,并认为各种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默唱吠陀赞歌或祷词,凝视诸如烛光那样的物体,计算一个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给人带来自我控制和内心平静的专注来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烦乱。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两次时间。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安静地坐着或躺着。

  不管采用何种冥想方法,环境必须舒适和宁静。莱尚在《如何冥想》一书中为冥想的基本类型、具体益处和注意事项提供了指南,并强调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它能使严格的遵循者实现尚未开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是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发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单在早晚两次的冥想中实现,还需要适应日常的紧张世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中间保持松弛和控制。

调息养生相关 文章 :

1. 太极养生重在调息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2. 教你如何打坐养生

3. 秋季养生方法

4. 内劲一指禅*---调息

5. 24节气习俗与养生

6.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调息如何养生

调息就是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它可以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的各种反应。如何调息养生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佛教的调息养生 方法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2)身体呼吸

  这是佛教养生调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长年累月的静坐功夫才能练就。这种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规律,极深极细,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好像没有呼吸似的。此种呼吸好像没有用呼吸器官,而气息就像从人体全身的毛孔进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头和*来进行,此二种呼吸不能算是调息。用喉头呼吸时,呼吸比较短又比较浅,不能使肺叶得到舒展和收缩,所以体内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够呼出,外界的氧气也不能被吸进,对血液循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用*呼吸时,气体的进出都能够到达*,可以充满肺叶,但是这种呼吸仍然不能称做调息。

  另外,调息多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静坐的前、中、后都要进行调息。坐前调息注意气息要从鼻中出入,粗细要适宜,先到达喉咙和*然后再渐渐抵达腹部;坐时要保证气息的调和,否则心不易静。坐时调息可以采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反复练习以至心无杂念、血液运行畅通之时,自然气息调和,也可以使用渐进法,可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调息是佛教养生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已被很多入学习所用,可以保证人体呼吸系统及各个身体器官的良好运行,也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健康益处良多。
  佛教调息养生*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几种有效的调息方法:

  (1)风箱调息

  把肺部当做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

  舒适打坐,闭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式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做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一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

  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之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

  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子吸气,把舌头当做是一条吸管,吸人空气;能感到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由一数到四,之后,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最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

  (5)经络调息

  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乎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高级*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孔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孔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总之,练好呼吸调息法,便为练 瑜伽 冥想法做好了准备。

  佛教的调心养生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胸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经上有记载:“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肌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的冥想养生
  冥想又称“沉思”、“坐忘”或“澄心静默”,是一种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而神寓于精与气之中,“静则藏神”,躁则消之,故安和平静有利于蓄精和养气,神亦得其养。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人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再进而练习意守丹田的功夫,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人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门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人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 “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近年来,中国医学关于冥想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种类》一书中把各种冥想方法进行了归类,并认为各种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默唱吠陀赞歌或祷词,凝视诸如烛光那样的物体,计算一个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给人带来自我控制和内心平静的专注来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烦乱。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两次时间。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安静地坐着或躺着。

  不管采用何种冥想方法,环境必须舒适和宁静。莱尚在《如何冥想》一书中为冥想的基本类型、具体益处和注意事项提供了指南,并强调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它能使严格的遵循者实现尚未开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是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发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单在早晚两次的冥想中实现,还需要适应日常的紧张世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中间保持松弛和控制。

调息养生相关 文章 :

1. 太极养生重在调息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2. 教你如何打坐养生

3. 秋季养生方法

4. 内劲一指禅*---调息

5. 24节气习俗与养生

6.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