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注重调理养生吗
2024-03-12 08:35:4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它一般从调神和调身体两方面来进行养生。总的来说,通过调神把人的神智、精神、情操这一方面调节顺畅,人就感到精神愉悦。干各种事情、工作就有精力。另外,中医在调身这一方面也特别有效。采用中药调理心神、调理肝血、调理脾胃、调理肾脏的机能,一方面没有副作用,另一方面在调节气血方面,中医中药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比单纯的用西药健康,也比较安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重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变成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重要性,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重要性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是生命动力

  概括地说,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体说来,气在人体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它的功能活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

  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性病变,表现为体温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代谢减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变。

  二、推动与作用

  推动也包括着激发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进行,都要靠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激发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也要靠气的运动来推动,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的说法。如果气虚,推动之力减弱,就会发生血液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三、气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护和驱逐邪气两方面的涵义《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说明气有防护邪气“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气已经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时,正气就会聚集在该处以驱逐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邪气侵入并聚结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正气就会归聚于这一部位,即使邪气深入于骨,正气也会因而聚于骨,以便驱邪外出。

  四、气的固摄作用

  固是固护、保护;摄是控制、统摄。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固护,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如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腹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气的固摄作用属于气的阴性方面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五、气的中介和气化作用

  气是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成了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这样说: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是以经络为联系的通路,以气为信息的载体,并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来加强联系,维护协调的。例如,在应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 方法 时,其对体表刺激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载而传导于内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使之归于协调的。因此,气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

  至于气化,则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说得具体些,气化就是由于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饮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 (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转化为血液,充养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为气,气化为能量、热量;气又化生精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等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化的前提是气必须运动,否则就谈不到气化。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正常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或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条件和根本。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又时时体现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与气化,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血是生命支柱

  血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的流动是循环往复、不歇不止的,从而才能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养,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迟滞或停积,就会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伤等原因,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为瘀血。所以,离经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是怎样生成的?这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血液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就是饮食水谷。《灵枢·决气》篇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物,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也就是“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浓厚部分,也即化生营气的精专部分,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水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

  可见,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亦是血液构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与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肾精充足就可以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中医养生重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变成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重要性,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重要性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是生命动力

  概括地说,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体说来,气在人体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它的功能活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

  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性病变,表现为体温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代谢减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变。

  二、推动与作用

  推动也包括着激发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进行,都要靠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激发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也要靠气的运动来推动,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的说法。如果气虚,推动之力减弱,就会发生血液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三、气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护和驱逐邪气两方面的涵义《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说明气有防护邪气“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气已经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时,正气就会聚集在该处以驱逐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邪气侵入并聚结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正气就会归聚于这一部位,即使邪气深入于骨,正气也会因而聚于骨,以便驱邪外出。

  四、气的固摄作用

  固是固护、保护;摄是控制、统摄。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固护,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如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腹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气的固摄作用属于气的阴性方面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五、气的中介和气化作用

  气是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成了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这样说: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是以经络为联系的通路,以气为信息的载体,并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来加强联系,维护协调的。例如,在应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 方法 时,其对体表刺激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载而传导于内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使之归于协调的。因此,气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

  至于气化,则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说得具体些,气化就是由于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饮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 (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转化为血液,充养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为气,气化为能量、热量;气又化生精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等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化的前提是气必须运动,否则就谈不到气化。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正常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或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条件和根本。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又时时体现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与气化,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血是生命支柱

  血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的流动是循环往复、不歇不止的,从而才能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养,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迟滞或停积,就会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伤等原因,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为瘀血。所以,离经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是怎样生成的?这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血液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就是饮食水谷。《灵枢·决气》篇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物,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也就是“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浓厚部分,也即化生营气的精专部分,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水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

  可见,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亦是血液构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与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肾精充足就可以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中医养生重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变成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重要性,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重要性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是生命动力

  概括地说,气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体说来,气在人体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它的功能活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

  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性病变,表现为体温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代谢减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变。

  二、推动与作用

  推动也包括着激发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进行,都要靠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激发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也要靠气的运动来推动,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的说法。如果气虚,推动之力减弱,就会发生血液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三、气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护和驱逐邪气两方面的涵义《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说明气有防护邪气“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气已经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时,正气就会聚集在该处以驱逐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邪气侵入并聚结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正气就会归聚于这一部位,即使邪气深入于骨,正气也会因而聚于骨,以便驱邪外出。

  四、气的固摄作用

  固是固护、保护;摄是控制、统摄。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固护,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如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腹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气的固摄作用属于气的阴性方面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五、气的中介和气化作用

  气是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成了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这样说: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是以经络为联系的通路,以气为信息的载体,并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来加强联系,维护协调的。例如,在应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 方法 时,其对体表刺激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载而传导于内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使之归于协调的。因此,气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

  至于气化,则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说得具体些,气化就是由于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饮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 (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转化为血液,充养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为气,气化为能量、热量;气又化生精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等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化的前提是气必须运动,否则就谈不到气化。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正常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或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条件和根本。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又时时体现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与气化,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血是生命支柱

  血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的流动是循环往复、不歇不止的,从而才能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养,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迟滞或停积,就会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伤等原因,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为瘀血。所以,离经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是怎样生成的?这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血液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就是饮食水谷。《灵枢·决气》篇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物,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也就是“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浓厚部分,也即化生营气的精专部分,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水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

  可见,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亦是血液构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与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肾精充足就可以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当代名老中医追求的养生观,简单又适用,快来学学吧

在当代名老中医中,大多提倡修性养神,并自身践行修性养神的方法;在心态调节方面,大多提倡平和自然、淡泊宁静,并以此作为自身的 养生 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具体方法,推荐“静坐” 养生 法的名老中医也占一半以上,并有约1/3的名老中医将静坐和“存想”,作为自身精神*方法。静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方法,一般认为,静坐能使精神内守,调畅情志及全身脏腑气血功能,且促进疾病恢复。“存想”则是在入静的状态下运用意念和想象来排除杂念的方法。两者都是运用呼吸、意念来调节心神及全身气血的简便易行的 养生 方法。

不好的性格容易导致情志变化,这样就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危害我们的身体 健康 。而主张“制怒、隐忍、毋躁”的名老中医则较少,可见名老中医注重性格修养的*,而不主张刻意克制的方法。在怡情养性方面,约半数的名老中医建议人们写书法和 旅游 ,自身有此爱好者也占多数。

可以看出,在以上名老中医的 养生 观中,最被强调的是调养心性,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观点,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提倡的“抑情养性” 养生 观,再到现代人所说的“淡定”,都注重对人的*与情绪的理性修养。

福建的俞慎初教授认为:宋代河滨丈人《摄生要义》中的八个字:调息、摄性、缓形、节欲应作为 养生 的原则。在养性调神方面,他推崇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言。

上海的陈兴之主任医师的 养生 体会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素,就是生活上的淡泊,事业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怡情,当然并不排除饮食起居的 养生 ,但对老年人来说,这三个要素更为重要。

上海的凌耀星教授根据“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指出大脑功能健全是 健康 的主要基础,所以她很注重健脑。她认为,多思健脑,人脑同样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乐观健脑,人要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忘忧思乐,自得其乐;饮食健脑,注重食物种类多样化,合理安排进食量,足量饮水;运动健脑。

上海的万淑媛教授欣赏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即“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以休息的观点看待死亡,就是不要恐惧烦恼和忧愁,心胸豁达自然能长寿。上海的陈之才主任医师主张“养心宜静,养身宜动”。安徽的朱希亨的 养生 格言是“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安徽的尚志钧教授认为人如能保持“三通”,则能 健康 长寿。心通,指的是心情舒畅;胃通,就是吃东西不要太饱,认为老年人尤应按照古人讲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去做。二便通,除了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他还指出,平时注意固肾气,节制房事,也有利于二便通顺。

以上就是各家名老中医的推崇的 养生 观,你学会了吗?

当代名老中医追求的养生观,简单又适用,快来学学吧

在当代名老中医中,大多提倡修性养神,并自身践行修性养神的方法;在心态调节方面,大多提倡平和自然、淡泊宁静,并以此作为自身的 养生 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具体方法,推荐“静坐” 养生 法的名老中医也占一半以上,并有约1/3的名老中医将静坐和“存想”,作为自身精神*方法。静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方法,一般认为,静坐能使精神内守,调畅情志及全身脏腑气血功能,且促进疾病恢复。“存想”则是在入静的状态下运用意念和想象来排除杂念的方法。两者都是运用呼吸、意念来调节心神及全身气血的简便易行的 养生 方法。

不好的性格容易导致情志变化,这样就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危害我们的身体 健康 。而主张“制怒、隐忍、毋躁”的名老中医则较少,可见名老中医注重性格修养的*,而不主张刻意克制的方法。在怡情养性方面,约半数的名老中医建议人们写书法和 旅游 ,自身有此爱好者也占多数。

可以看出,在以上名老中医的 养生 观中,最被强调的是调养心性,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观点,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提倡的“抑情养性” 养生 观,再到现代人所说的“淡定”,都注重对人的*与情绪的理性修养。

福建的俞慎初教授认为:宋代河滨丈人《摄生要义》中的八个字:调息、摄性、缓形、节欲应作为 养生 的原则。在养性调神方面,他推崇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言。

上海的陈兴之主任医师的 养生 体会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素,就是生活上的淡泊,事业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怡情,当然并不排除饮食起居的 养生 ,但对老年人来说,这三个要素更为重要。

上海的凌耀星教授根据“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指出大脑功能健全是 健康 的主要基础,所以她很注重健脑。她认为,多思健脑,人脑同样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乐观健脑,人要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忘忧思乐,自得其乐;饮食健脑,注重食物种类多样化,合理安排进食量,足量饮水;运动健脑。

上海的万淑媛教授欣赏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即“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以休息的观点看待死亡,就是不要恐惧烦恼和忧愁,心胸豁达自然能长寿。上海的陈之才主任医师主张“养心宜静,养身宜动”。安徽的朱希亨的 养生 格言是“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安徽的尚志钧教授认为人如能保持“三通”,则能 健康 长寿。心通,指的是心情舒畅;胃通,就是吃东西不要太饱,认为老年人尤应按照古人讲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去做。二便通,除了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他还指出,平时注意固肾气,节制房事,也有利于二便通顺。

以上就是各家名老中医的推崇的 养生 观,你学会了吗?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意身体健康,想要进行养生,那么在选择养生方法的时候,不妨试试中医养生法。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医学,除了对各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够帮助身体进行调整。

1、调整气血

2、疏通经络

3、调整心态

4、滋补身体

5、保暖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

1、调整气血

在中医看来,想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一定要保证人体的气血运行,因为气血是一个人的一生之本,如果想要正常的保持功能,气血的运行一定不能受到影响。中医保养气血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加以药物控制来进行调整。

2、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同样也是养生的关键,因为通畅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运行,并且经络还可以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也就能帮助身体的功能得到增强。想要疏通经络,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是针刺等方式,这些保养方式都能够有效的改善经络循行。

3、调整心态

对中医来讲,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五志就直接影响到了五脏如果神智出现了问题,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内脏功能。而五脏是有相互联系的,一方出现问题,其他的方面也会发生异常,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就非常重要,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保证身体功能。

4、滋补身体

有的人可能本身就比较虚弱,无论是内脏还是身体肌肤,都会出现异常症状,此时就需要对身体进行滋补。中医滋补身体的手段,通常也就是中药调理以及药膳,这些养生方法都可以良好的改善身体的问题。

5、保暖养生

保暖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重点,但是这种保暖并不是添加衣物那么简单中医想要对身体进行保暖,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就是帮助气血恢复运行,能够通过中药的方式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促进气血。这种气血运行的促进主要是针对离心脏较远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血液循环。

面对疾病,请你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紧张。科学理智的应对才是正确的!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意身体健康,想要进行养生,那么在选择养生方法的时候,不妨试试中医养生法。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医学,除了对各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够帮助身体进行调整。

1、调整气血

2、疏通经络

3、调整心态

4、滋补身体

5、保暖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

1、调整气血

在中医看来,想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一定要保证人体的气血运行,因为气血是一个人的一生之本,如果想要正常的保持功能,气血的运行一定不能受到影响。中医保养气血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加以药物控制来进行调整。

2、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同样也是养生的关键,因为通畅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运行,并且经络还可以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也就能帮助身体的功能得到增强。想要疏通经络,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是针刺等方式,这些保养方式都能够有效的改善经络循行。

3、调整心态

对中医来讲,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五志就直接影响到了五脏如果神智出现了问题,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内脏功能。而五脏是有相互联系的,一方出现问题,其他的方面也会发生异常,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就非常重要,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保证身体功能。

4、滋补身体

有的人可能本身就比较虚弱,无论是内脏还是身体肌肤,都会出现异常症状,此时就需要对身体进行滋补。中医滋补身体的手段,通常也就是中药调理以及药膳,这些养生方法都可以良好的改善身体的问题。

5、保暖养生

保暖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重点,但是这种保暖并不是添加衣物那么简单中医想要对身体进行保暖,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就是帮助气血恢复运行,能够通过中药的方式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促进气血。这种气血运行的促进主要是针对离心脏较远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血液循环。

面对疾病,请你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紧张。科学理智的应对才是正确的!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看看你做对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意身体健康,想要进行养生,那么在选择养生方法的时候,不妨试试中医养生法。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医学,除了对各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够帮助身体进行调整。

1、调整气血

2、疏通经络

3、调整心态

4、滋补身体

5、保暖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这几点

1、调整气血

在中医看来,想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一定要保证人体的气血运行,因为气血是一个人的一生之本,如果想要正常的保持功能,气血的运行一定不能受到影响。中医保养气血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加以药物控制来进行调整。

2、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同样也是养生的关键,因为通畅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运行,并且经络还可以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也就能帮助身体的功能得到增强。想要疏通经络,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是针刺等方式,这些保养方式都能够有效的改善经络循行。

3、调整心态

对中医来讲,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五志就直接影响到了五脏如果神智出现了问题,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内脏功能。而五脏是有相互联系的,一方出现问题,其他的方面也会发生异常,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就非常重要,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保证身体功能。

4、滋补身体

有的人可能本身就比较虚弱,无论是内脏还是身体肌肤,都会出现异常症状,此时就需要对身体进行滋补。中医滋补身体的手段,通常也就是中药调理以及药膳,这些养生方法都可以良好的改善身体的问题。

5、保暖养生

保暖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重点,但是这种保暖并不是添加衣物那么简单中医想要对身体进行保暖,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就是帮助气血恢复运行,能够通过中药的方式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促进气血。这种气血运行的促进主要是针对离心脏较远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血液循环。

面对疾病,请你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紧张。科学理智的应对才是正确的!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有什么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或是生病之后,首先会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医治。那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好处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记忆体,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女性中医养生的方法
  1、神养

  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身体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得面板红润,面有光泽。所以,应该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

  2、睡养

  保证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并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要学会科学生活,养成现代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偏食,不吃零食,戒菸限酒,不在月经期或产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同房等。

  3、动养

  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4、食养

  女性日常应适当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花生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5、药养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还可食用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成的仙人粥,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贫血严重者可加服硫酸亚铁片等。
  日常适合看中医的人群
  1、过敏性疾病

  溼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一般属于免疫功能紊乱。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西药很难找到针对性,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停药后容易反复。

  而中医是跳出区域性从整体来调节,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入侵造成的,治疗无非是辅助正气,排出邪气,简单治疗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2、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剂量,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 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采取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效果很好。

  3、脾胃病

  如慢性胃炎、腹胀便溏等,一般病程较长,机理比较复杂。西药多为单成分,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更容易贴近病情。

  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必要时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

  4、呼吸系统疾病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感冒了不用治,治和不治都是七天痊愈”。之所以很多医生这么说,是因为西医对治疗感冒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如果是细菌造成的,可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基本上就靠等待了。但如果用中药辨证治疗,可能一两天就会痊愈。 另外,咳嗽、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适合中医治疗,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

  5、复杂慢性病

  如慢性肾炎、风溼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西医可能会采取激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通过辨证选方,喝汤药或扎针灸,效果不错,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肿瘤患者配合内服中药还可以缓解化疗的毒副作用。

  6、非器质性疾病

  有些人平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精力不足、头晕目眩、口臭、便秘、心情烦躁等症状,虽然精神上很不舒服,但是经西医化验、拍片检查却发现不了明显的器质性异常,这些也是中医擅长的领域,可以针对这些症状选药,做到提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中医养生有什么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或是生病之后,首先会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医治。那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好处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记忆体,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女性中医养生的方法
  1、神养

  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身体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得面板红润,面有光泽。所以,应该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

  2、睡养

  保证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并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要学会科学生活,养成现代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偏食,不吃零食,戒菸限酒,不在月经期或产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同房等。

  3、动养

  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4、食养

  女性日常应适当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花生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5、药养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还可食用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成的仙人粥,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贫血严重者可加服硫酸亚铁片等。
  日常适合看中医的人群
  1、过敏性疾病

  溼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一般属于免疫功能紊乱。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西药很难找到针对性,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停药后容易反复。

  而中医是跳出区域性从整体来调节,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入侵造成的,治疗无非是辅助正气,排出邪气,简单治疗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2、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剂量,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 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采取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效果很好。

  3、脾胃病

  如慢性胃炎、腹胀便溏等,一般病程较长,机理比较复杂。西药多为单成分,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更容易贴近病情。

  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必要时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

  4、呼吸系统疾病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感冒了不用治,治和不治都是七天痊愈”。之所以很多医生这么说,是因为西医对治疗感冒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如果是细菌造成的,可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基本上就靠等待了。但如果用中药辨证治疗,可能一两天就会痊愈。 另外,咳嗽、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适合中医治疗,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

  5、复杂慢性病

  如慢性肾炎、风溼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西医可能会采取激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通过辨证选方,喝汤药或扎针灸,效果不错,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肿瘤患者配合内服中药还可以缓解化疗的毒副作用。

  6、非器质性疾病

  有些人平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精力不足、头晕目眩、口臭、便秘、心情烦躁等症状,虽然精神上很不舒服,但是经西医化验、拍片检查却发现不了明显的器质性异常,这些也是中医擅长的领域,可以针对这些症状选药,做到提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中医对养生来说,有哪些帮助?

人只有在优质的睡眠中才能让大脑等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睡眠可以补充人的气血,每天晚上入睡的时间不宜过弯,中医说,最好在晚上九点入睡,最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否则不利于养生。中药养生是唯一有效手段,中医中药养生是针对性的病人经过医生号脉,看舌苔和问病情,初步有一定的印象,中药处方已形成,养生就是扶正祛邪而已,经过调理,药到病除,强身健体。

饮食要淡,以淡味为基础,再求五味调和;也是在讲心要淡,要有火的热情,也要有水的冷静,保持一个中庸的心态。淡经常和“平”一起出现,中医用“性平”来形容药性,其实就是说不刺激,容易为人普遍接受。中医真的能养生的,中医可运用经络导引丶穴位按摩丶生机食疗,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益寿延年,自然的养生之道,真正实现未病先防丶既病防变丶长命百岁不生病的医学一一中医。

如果中医可以养生,那么,每个人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办法,绝对不是一两个产品之类大行天下,所以不想上别人的当,自己学中医才好,最低一家有一个人在学伤寒论。要求太高,很难。1,适量营养,荤素搭配,每周摄取的食物不少于25样;2,适当药物。每天可用等份的黄芪,枸杞,红枣,炒麦芽,茯苓,焦山楂熬点水喝。补气活血消积;3,适度锻炼。每天活动量不少于1小时。

浴足、药浴、按摩也是中医的养生技能;中医养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气功养生、食养养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改善人体机能,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标。

中医对养生来说,有哪些帮助?

人只有在优质的睡眠中才能让大脑等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睡眠可以补充人的气血,每天晚上入睡的时间不宜过弯,中医说,最好在晚上九点入睡,最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否则不利于养生。中药养生是唯一有效手段,中医中药养生是针对性的病人经过医生号脉,看舌苔和问病情,初步有一定的印象,中药处方已形成,养生就是扶正祛邪而已,经过调理,药到病除,强身健体。

饮食要淡,以淡味为基础,再求五味调和;也是在讲心要淡,要有火的热情,也要有水的冷静,保持一个中庸的心态。淡经常和“平”一起出现,中医用“性平”来形容药性,其实就是说不刺激,容易为人普遍接受。中医真的能养生的,中医可运用经络导引丶穴位按摩丶生机食疗,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益寿延年,自然的养生之道,真正实现未病先防丶既病防变丶长命百岁不生病的医学一一中医。

如果中医可以养生,那么,每个人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办法,绝对不是一两个产品之类大行天下,所以不想上别人的当,自己学中医才好,最低一家有一个人在学伤寒论。要求太高,很难。1,适量营养,荤素搭配,每周摄取的食物不少于25样;2,适当药物。每天可用等份的黄芪,枸杞,红枣,炒麦芽,茯苓,焦山楂熬点水喝。补气活血消积;3,适度锻炼。每天活动量不少于1小时。

浴足、药浴、按摩也是中医的养生技能;中医养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气功养生、食养养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改善人体机能,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标。

中医对养生来说,有哪些帮助?

人只有在优质的睡眠中才能让大脑等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睡眠可以补充人的气血,每天晚上入睡的时间不宜过弯,中医说,最好在晚上九点入睡,最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否则不利于养生。中药养生是唯一有效手段,中医中药养生是针对性的病人经过医生号脉,看舌苔和问病情,初步有一定的印象,中药处方已形成,养生就是扶正祛邪而已,经过调理,药到病除,强身健体。

饮食要淡,以淡味为基础,再求五味调和;也是在讲心要淡,要有火的热情,也要有水的冷静,保持一个中庸的心态。淡经常和“平”一起出现,中医用“性平”来形容药性,其实就是说不刺激,容易为人普遍接受。中医真的能养生的,中医可运用经络导引丶穴位按摩丶生机食疗,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益寿延年,自然的养生之道,真正实现未病先防丶既病防变丶长命百岁不生病的医学一一中医。

如果中医可以养生,那么,每个人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办法,绝对不是一两个产品之类大行天下,所以不想上别人的当,自己学中医才好,最低一家有一个人在学伤寒论。要求太高,很难。1,适量营养,荤素搭配,每周摄取的食物不少于25样;2,适当药物。每天可用等份的黄芪,枸杞,红枣,炒麦芽,茯苓,焦山楂熬点水喝。补气活血消积;3,适度锻炼。每天活动量不少于1小时。

浴足、药浴、按摩也是中医的养生技能;中医养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气功养生、食养养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改善人体机能,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标。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