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2024-03-12 06:32:50 责编:小OO
文档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是2009年8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海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干什么的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调摄身心、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1、中医养生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类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定义于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3、中医养生学主要课程有,中医学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西医学相关课程: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等。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课程: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养生学、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养生名著选读、医学营养学等。

中医养生学就业方向

1、 健康咨询: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机构担任健康咨询师,为个体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建议。临床诊疗:毕业生可以成为中医师,在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工作,从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2、教育与研究: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机构从事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为中医养生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自我创业:毕业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开设自己的健康咨询或治疗中心,实现自主创业。

中医养生学是干什么的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调摄身心、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1、中医养生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类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定义于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3、中医养生学主要课程有,中医学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西医学相关课程: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等。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课程: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养生学、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养生名著选读、医学营养学等。

中医养生学就业方向

1、 健康咨询: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机构担任健康咨询师,为个体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建议。临床诊疗:毕业生可以成为中医师,在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工作,从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2、教育与研究: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机构从事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为中医养生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自我创业:毕业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开设自己的健康咨询或治疗中心,实现自主创业。

请问中医养生学是什么专业?

中医养生学主要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中医养生学主要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食疗学》、《营养学》、《诊断学基础》等。
中医养生学专业可以在各类养生、治未病机构和各级医院治未病科(中心)、老年科、慢性病相关科室等从事相关工作。
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https://www.87dh.com/xl/

请问中医养生学是什么专业?

中医养生学主要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中医养生学主要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食疗学》、《营养学》、《诊断学基础》等。
中医养生学专业可以在各类养生、治未病机构和各级医院治未病科(中心)、老年科、慢性病相关科室等从事相关工作。
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https://www.87dh.com/xl/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