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情志养生原文翻译
2024-03-17 20:21:21 责编:小OO
文档

《养生四要》,养生著作,5卷。又名《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明代万全(密斋)撰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广泛收集前代长寿典籍,结合自身之实践经验,提出养生之法有“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要。寡欲谓坚忍其性,慎动谓保定其气,法时谓和于阴阳,却疾谓慎于医药,对古代长寿医学理论有独到见解。再者,作者着眼于下一代之健康长寿,主张适龄婚姻、择偶而配等,又属优生学之的论。并提出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反对主动主静走向极端;指出人可延年益寿,但不可成仙,从而摒弃佛道“绝谷食柏”“休妻鳏居”弃人伦、灭生理之说教;并总结长寿在于屏嗜好、适寒暄、顺翕张、调滋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养生》这篇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主》译文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身心疲惫,既然如此我们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是很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3. 养生主的全文翻译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文惠君日:“?(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注释】①庖(páo):厨房。

“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

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

解:剖开、分解。②触:接触。

③依:靠。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

会:乐律,节奏。(11)?(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14)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规律。(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乎:于,比。(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

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21)因:依,顺着。

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

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

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24)岁:每年。

更(gēng):更换。(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硎(xíng):磨刀石。(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33)委:。

4.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5.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6.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生》这篇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主》译文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身心疲惫,既然如此我们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是很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3. 养生主的全文翻译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文惠君日:“?(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注释】①庖(páo):厨房。

    “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

    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

    解:剖开、分解。②触:接触。

    ③依:靠。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

    会:乐律,节奏。(11)?(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14)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规律。(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乎:于,比。(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

    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21)因:依,顺着。

    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

    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

    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24)岁:每年。

    更(gēng):更换。(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硎(xíng):磨刀石。(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33)委:。

    4.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5.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6.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生》这篇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主》译文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身心疲惫,既然如此我们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是很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3. 养生主的全文翻译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文惠君日:“?(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注释】①庖(páo):厨房。

      “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

      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

      解:剖开、分解。②触:接触。

      ③依:靠。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

      会:乐律,节奏。(11)?(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14)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规律。(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乎:于,比。(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

      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21)因:依,顺着。

      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

      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

      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24)岁:每年。

      更(gēng):更换。(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硎(xíng):磨刀石。(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33)委:。

      4.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5. 《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6.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

        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

        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

        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

        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

        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

        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养生的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3.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4. 描写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6. 请问十二时辰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3.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4. 描写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6. 请问十二时辰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文言文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3.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4. 描写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6. 请问十二时辰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在文言文里怎么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4. 有养生论的注释文吗

              [三国.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养生论》

              [译文] 身体凭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失会危害生命,所以就应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让爱憎进入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在心胸之内,淡泊而无所感触,从而保持身体精气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纳,讲究饮食养身,使精神相互融合,内外就会相济了。

              病人须坚心定志

              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

              5. 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

                养生在文言文里怎么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4. 有养生论的注释文吗

                [三国.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养生论》

                [译文] 身体凭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失会危害生命,所以就应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让爱憎进入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在心胸之内,淡泊而无所感触,从而保持身体精气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纳,讲究饮食养身,使精神相互融合,内外就会相济了。

                病人须坚心定志

                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

                5. 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

                  养生在文言文里怎么翻译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怎么翻译这篇文言文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4. 有养生论的注释文吗

                  [三国.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养生论》

                  [译文] 身体凭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失会危害生命,所以就应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让爱憎进入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在心胸之内,淡泊而无所感触,从而保持身体精气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纳,讲究饮食养身,使精神相互融合,内外就会相济了。

                  病人须坚心定志

                  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

                  5. 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如下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

                    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

                    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天气能够总是清爽洁净、一片光明,是由于上天所具的化生万物之道藏而不露并健运不息、永不衰减的缘故。如果天上阴霾笼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这样的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造成疾病。

                    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通,地上的阴气不能萌发上腾,云雾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

                    有害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能终止,风雨不能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风频频刮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又大大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

                    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要是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肝气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出现虚寒。

                    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枯萎而导致肺部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失常而发生泻泄。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

                    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如下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

                    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

                    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天气能够总是清爽洁净、一片光明,是由于上天所具的化生万物之道藏而不露并健运不息、永不衰减的缘故。如果天上阴霾笼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这样的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造成疾病。

                    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通,地上的阴气不能萌发上腾,云雾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

                    有害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能终止,风雨不能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风频频刮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又大大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

                    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要是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肝气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出现虚寒。

                    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枯萎而导致肺部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失常而发生泻泄。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

                    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

                    四季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如下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

                    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

                    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天气能够总是清爽洁净、一片光明,是由于上天所具的化生万物之道藏而不露并健运不息、永不衰减的缘故。如果天上阴霾笼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这样的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造成疾病。

                    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通,地上的阴气不能萌发上腾,云雾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

                    有害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能终止,风雨不能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风频频刮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又大大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

                    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要是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肝气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出现虚寒。

                    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枯萎而导致肺部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失常而发生泻泄。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

                    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