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十六大必备
2024-03-17 05:59:12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一个中医院长的自我养生康复法》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图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食疗养生 16种补气补血的食材方

1、山药紫荆皮汤

材料: 山药30克,紫荆皮9克,红枣20克。

做法:

先将山药、紫荆皮、红枣洗净,加水适量,一同煎汤。日服1剂,分3次服用。

功效:

具有健脾益血、补肾养阴的功效,适用于低热的贫血患者。

2、制首乌粳米粥

材料: 制首乌60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

1、首先用制首乌煮汁去渣,随即加入红枣和糯米一同煮成粥

2、准备滚熟的时候就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

首乌可以养肝补肾、补血理虚,适合气虚力弱,贫血的女性食用。

3、龙眼花生小米粥

材料: 龙眼肉15g、花生米20g、小米50g

做法:

1、先将龙眼肉、花生米洗净,加适量水

2、待水烧开后,将龙眼肉、花生米、小米入锅,文火煮成粥,早晚服用。

功效:

益气补血。

4、红枣山药汤

材料: 红枣10粒,山药300克左右,桂圆肉若干,白砂糖。

做法:

1、将洗干净的红枣提前泡软,山药去皮后切成小块;

2、然后把二者一起放进水中烧开,直到煮的软烂为止

3、这时,再向锅中加入桂圆肉和半勺砂糖;

4、煮开,待桂圆肉软烂后即可关火食用。

功效:

红枣补血益气,山药健脾保胃,这两者美容的佳品再加上超级润补的桂圆,好喝又养颜。

5、山药银耳汤

材料: 山药片30g,银耳10g,百合80g。

做法:

以上材料加水同煮,将熟时放糖适量。

功效:

滋阴补肺,养血润燥。

6、花生油炒木耳

材料: 花生油、木耳、姜、盐、蘑菇粉各适量

做法:

1、先将木耳洗净,并把姜切片。

2、在锅中倒入适量的花生油,烧热后放入姜片炒香,2分钟左右就可以放入木耳。

3、最后加一些盐和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

这道菜具有通气、清血、通血的作用。

7、芝麻龙眼粥

材料: 30克白芝麻、90克龙眼、80克大红枣、500克糯米、适量红糖。

做法:

1、先将龙眼与红枣去核,洗干净备用,

2、然后将淘干净得糯米放入锅内,加入红枣、龙眼肉、白芝麻、适量清水,

3、用旺火煮至六成熟,再加入红糖,,煮至黏稠即可。

8、胡桃枸杞粥

材料: 30克胡桃肉、30克枸杞子、糯米150克、15克黄精、15克姜、60克白糖。

做法:

1、先将姜切成丝,然后将胡桃肉、枸杞子、黄精、姜放入锅中,

2、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沸后,加入糯米、白糖,再煮至米烂成粥即可。

9、藕杞莲生汤

材料: 250克鲜藕,30克莲子,30克枸杞,30克花生,7个红枣。

做法:

1、鲜藕去皮,切大块。

2、将所有原料加适量水,煲熟即可。

3、依个人口味也可加盐或是红糖。

10、黑豆红花汤

材料: 黑豆50克,黑米50克,红花3克,红糖适量

做法:

1、黑豆用清水浸3小时至透身、黑米、红花洗净。

2、将黑豆、黑米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用慢火煲烂

3、在放入红花、红糖稍煮片刻即成。

4、没有红花可以用红枣或是枸杞替代。

11、黑木耳红枣补血汤

材料: 黑木耳10克,红枣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加适量的水,把黑木耳和红枣煮熟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

黑木耳是所有蕈类食品中,含铁量最高的,而且,它和白木耳一样,都是多糖类,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加上黑木耳又可清肺益气、帮助身体排出纤维。此外,红枣主治脾胃虚弱、血虚萎黄、血小板缺少症等等。

12、大枣菊花粥

材料: 大枣50克,粳米100克,菊花15克。

做法:

三者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用。

功效:

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驻颜美容的作用。

13、薏仁红枣粥

材料: 糙糯米100克,薏仁50克,红枣15枚,白糖。

功效:

滋阴补血。

做法:

1、将薏米、糯米分别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沥干;红枣洗净沥干。

2、把薏米、糯米一起放入锅内,倒入适量(800毫升)清水,

3、先用大火煮开后转至小火,再加入红枣,

4、熬至米粒糊化成粥状,即可盛出食用,依照个人偏好可加红糖。

14、山药黑芝麻粥

材料: 大米、山药、黑芝麻、梨汁、冰糖(或冰糖)

做法:

1、大米淘洗干净,山药清洗干净,戴上手套,刮掉外皮,切成滚刀小块。

2、将大米,山药和黑芝麻一起装入高压锅,加入足量的水,再加入两大块梨汁冰糖,盖好盖子。

3、大火烧至上汽后,转小火煮10分钟。

15、香菇豆腐汤

材料: 干香菇25克,水豆腐400克,鲜竹笋60克,豆油、香油、蘑菇粉、胡椒粉、淀粉适量。

做法:

1、先将香菇洗净,用温水浸发,去蒂切成丝。

2、锅置火上,下豆油烧热,投入竹笋丝略炒盛出,将浸香菇水和清水适量倒人锅内煮开

3、投人香菇丝、笋丝、豆腐丁煮开,加精盐、胡椒粉

4、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后淋上香油,佐餐食用。

功效:

具有益胃健脾、补虚损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贫血、缺钙、病后体虚等。

16、血糯粥

材料: 红米、花生、枸杞子、红枣、红糖、

做法:

先把红米泡4-5个小时,然后放些花生、枸杞子、红枣、红糖煮熟即可。

附:补气补血食物

气虚的人适宜吃的食物: 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

忌食或少食: 山楂、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萝卜缨、大头菜

补血虚食品: 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红糖、赤豆等

忌食或少食: 海藻、草豆蔻、荷叶、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补血养血的食物: 菠菜、黑豆、胡萝卜、金针菜、莲藕、黑木耳、南瓜;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枸杞子 栗子、莲子、榛子、椰子、;桑椹、荔枝、松子、花生、樱桃、葡萄干等

补气养血的食物: 红米、黄豆、番茄、西兰花、胡萝卜、菌类(比如木耳,蘑菇,香菇之类)橙子、栗子、面筋、黑木耳、海带、芝麻、大瓜子、芹菜、苋菜、菠菜、茄子、小米、樱桃、红枣、紫葡萄、红果等。

中医食疗养生 16种补气补血的食材方

1、山药紫荆皮汤

材料: 山药30克,紫荆皮9克,红枣20克。

做法:

先将山药、紫荆皮、红枣洗净,加水适量,一同煎汤。日服1剂,分3次服用。

功效:

具有健脾益血、补肾养阴的功效,适用于低热的贫血患者。

2、制首乌粳米粥

材料: 制首乌60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

1、首先用制首乌煮汁去渣,随即加入红枣和糯米一同煮成粥

2、准备滚熟的时候就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

首乌可以养肝补肾、补血理虚,适合气虚力弱,贫血的女性食用。

3、龙眼花生小米粥

材料: 龙眼肉15g、花生米20g、小米50g

做法:

1、先将龙眼肉、花生米洗净,加适量水

2、待水烧开后,将龙眼肉、花生米、小米入锅,文火煮成粥,早晚服用。

功效:

益气补血。

4、红枣山药汤

材料: 红枣10粒,山药300克左右,桂圆肉若干,白砂糖。

做法:

1、将洗干净的红枣提前泡软,山药去皮后切成小块;

2、然后把二者一起放进水中烧开,直到煮的软烂为止

3、这时,再向锅中加入桂圆肉和半勺砂糖;

4、煮开,待桂圆肉软烂后即可关火食用。

功效:

红枣补血益气,山药健脾保胃,这两者美容的佳品再加上超级润补的桂圆,好喝又养颜。

5、山药银耳汤

材料: 山药片30g,银耳10g,百合80g。

做法:

以上材料加水同煮,将熟时放糖适量。

功效:

滋阴补肺,养血润燥。

6、花生油炒木耳

材料: 花生油、木耳、姜、盐、蘑菇粉各适量

做法:

1、先将木耳洗净,并把姜切片。

2、在锅中倒入适量的花生油,烧热后放入姜片炒香,2分钟左右就可以放入木耳。

3、最后加一些盐和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

这道菜具有通气、清血、通血的作用。

7、芝麻龙眼粥

材料: 30克白芝麻、90克龙眼、80克大红枣、500克糯米、适量红糖。

做法:

1、先将龙眼与红枣去核,洗干净备用,

2、然后将淘干净得糯米放入锅内,加入红枣、龙眼肉、白芝麻、适量清水,

3、用旺火煮至六成熟,再加入红糖,,煮至黏稠即可。

8、胡桃枸杞粥

材料: 30克胡桃肉、30克枸杞子、糯米150克、15克黄精、15克姜、60克白糖。

做法:

1、先将姜切成丝,然后将胡桃肉、枸杞子、黄精、姜放入锅中,

2、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沸后,加入糯米、白糖,再煮至米烂成粥即可。

9、藕杞莲生汤

材料: 250克鲜藕,30克莲子,30克枸杞,30克花生,7个红枣。

做法:

1、鲜藕去皮,切大块。

2、将所有原料加适量水,煲熟即可。

3、依个人口味也可加盐或是红糖。

10、黑豆红花汤

材料: 黑豆50克,黑米50克,红花3克,红糖适量

做法:

1、黑豆用清水浸3小时至透身、黑米、红花洗净。

2、将黑豆、黑米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用慢火煲烂

3、在放入红花、红糖稍煮片刻即成。

4、没有红花可以用红枣或是枸杞替代。

11、黑木耳红枣补血汤

材料: 黑木耳10克,红枣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加适量的水,把黑木耳和红枣煮熟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

黑木耳是所有蕈类食品中,含铁量最高的,而且,它和白木耳一样,都是多糖类,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加上黑木耳又可清肺益气、帮助身体排出纤维。此外,红枣主治脾胃虚弱、血虚萎黄、血小板缺少症等等。

12、大枣菊花粥

材料: 大枣50克,粳米100克,菊花15克。

做法:

三者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用。

功效:

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驻颜美容的作用。

13、薏仁红枣粥

材料: 糙糯米100克,薏仁50克,红枣15枚,白糖。

功效:

滋阴补血。

做法:

1、将薏米、糯米分别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沥干;红枣洗净沥干。

2、把薏米、糯米一起放入锅内,倒入适量(800毫升)清水,

3、先用大火煮开后转至小火,再加入红枣,

4、熬至米粒糊化成粥状,即可盛出食用,依照个人偏好可加红糖。

14、山药黑芝麻粥

材料: 大米、山药、黑芝麻、梨汁、冰糖(或冰糖)

做法:

1、大米淘洗干净,山药清洗干净,戴上手套,刮掉外皮,切成滚刀小块。

2、将大米,山药和黑芝麻一起装入高压锅,加入足量的水,再加入两大块梨汁冰糖,盖好盖子。

3、大火烧至上汽后,转小火煮10分钟。

15、香菇豆腐汤

材料: 干香菇25克,水豆腐400克,鲜竹笋60克,豆油、香油、蘑菇粉、胡椒粉、淀粉适量。

做法:

1、先将香菇洗净,用温水浸发,去蒂切成丝。

2、锅置火上,下豆油烧热,投入竹笋丝略炒盛出,将浸香菇水和清水适量倒人锅内煮开

3、投人香菇丝、笋丝、豆腐丁煮开,加精盐、胡椒粉

4、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后淋上香油,佐餐食用。

功效:

具有益胃健脾、补虚损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贫血、缺钙、病后体虚等。

16、血糯粥

材料: 红米、花生、枸杞子、红枣、红糖、

做法:

先把红米泡4-5个小时,然后放些花生、枸杞子、红枣、红糖煮熟即可。

附:补气补血食物

气虚的人适宜吃的食物: 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

忌食或少食: 山楂、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萝卜缨、大头菜

补血虚食品: 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红糖、赤豆等

忌食或少食: 海藻、草豆蔻、荷叶、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补血养血的食物: 菠菜、黑豆、胡萝卜、金针菜、莲藕、黑木耳、南瓜;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枸杞子 栗子、莲子、榛子、椰子、;桑椹、荔枝、松子、花生、樱桃、葡萄干等

补气养血的食物: 红米、黄豆、番茄、西兰花、胡萝卜、菌类(比如木耳,蘑菇,香菇之类)橙子、栗子、面筋、黑木耳、海带、芝麻、大瓜子、芹菜、苋菜、菠菜、茄子、小米、樱桃、红枣、紫葡萄、红果等。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小知识

1. 谁知道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
1、少吸烟或者是不吸烟吸烟会使寿命平均减少10年,在40-50岁之间死亡的人,30%的人因患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致命。

2、少喝酒酒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和喉头癌的可能性,酒可增高血压,从而导致心脏病。3、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当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能够增加人本身的抵抗力。

苦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凉薯等更利于夏季食用。4、少喝咖啡咖啡和心脏病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每天喝6杯咖啡的人死于心脏衰竭的概率是常人的三倍。

5、常吃鱼鱼脂肪少而且多为人体所必须的脂肪,多吃鱼能增加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6、少吃盐每天使用比身体所需多10倍的盐,就有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危险,对有慢性肾病肝病的中老年人更是不利,也可避免下肢浮肿。

7、多喝茶每天喝两杯汣味紫葡茶,改善体质,增强机能,维持人体阴阳气血。
2.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3. 能否提供比较全面的养生保健的常识
有利健康的46个小常识 发布时间:2006-03-17 发布人:jians 点击率:453 1、别吃宵夜。

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

对身体不好。 3、鸡 *** 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

因为绿茶室凉性的,可以喝红茶,因为红茶属热性。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

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

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

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

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

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

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

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

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

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

麻辣锅。油腻食物。

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

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

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

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拼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

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4. 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5.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中医养生保健小知识

1. 谁知道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
1、少吸烟或者是不吸烟吸烟会使寿命平均减少10年,在40-50岁之间死亡的人,30%的人因患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致命。

2、少喝酒酒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和喉头癌的可能性,酒可增高血压,从而导致心脏病。3、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当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能够增加人本身的抵抗力。

苦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凉薯等更利于夏季食用。4、少喝咖啡咖啡和心脏病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每天喝6杯咖啡的人死于心脏衰竭的概率是常人的三倍。

5、常吃鱼鱼脂肪少而且多为人体所必须的脂肪,多吃鱼能增加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6、少吃盐每天使用比身体所需多10倍的盐,就有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危险,对有慢性肾病肝病的中老年人更是不利,也可避免下肢浮肿。

7、多喝茶每天喝两杯汣味紫葡茶,改善体质,增强机能,维持人体阴阳气血。
2.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3. 能否提供比较全面的养生保健的常识
有利健康的46个小常识 发布时间:2006-03-17 发布人:jians 点击率:453 1、别吃宵夜。

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

对身体不好。 3、鸡 *** 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

因为绿茶室凉性的,可以喝红茶,因为红茶属热性。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

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

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

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

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

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

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

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

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

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

麻辣锅。油腻食物。

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

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

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

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拼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

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4. 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5.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中医的养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烟限酒,睡前泡脚,推拿,按摩这些都是中医的养生方法。

中医的养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烟限酒,睡前泡脚,推拿,按摩这些都是中医的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