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什么中医可以传承养生功能
2024-03-17 22:31:0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有养生的功效的中药介绍

很多朋友认为中药就是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吃,但是中药里却有不少“药食同源”的药材,这些药材还有养生健体的功效。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有养生的功效的中药

  一、陈皮

  【功效】调中带滞、顺气消痰、宣通五脏。

  【养生方法】陈皮是一种中药,也是一种煲汤的佐料,煲油腻的汤水和豆类的汤水可以放一些陈皮,能够化气和化滞。

【注意】陈皮要浸泡、去瓤,一定要刮掉那层白色的东西,这样甘香味就会很好,不然煲出来的汤会有点涩味。

  二、杜仲

  【功效】有补腰、壮肾、固肾的作用。

  【养生方法】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花生杜仲牛尾汤,这款汤有补血、益肾、强筋骨的功效。花生60克洗净浸泡;杜仲20克置锅中洒上淡盐水,慢火炒干;牛尾洗净后放滚水中煮沸10分钟,再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约12碗水,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3个小时便可。

  【注意】杜仲应先去掉尘埃,置锅中,溅入少许淡盐水,炒干。因为中医说“咸入肾”,指咸味的药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于肾,咸味适度可以养肾,过咸则伤肾。

  三、田七

  【功效】田七是参类的一种,有着滋补的作用,而且田七原来是跌打药,有着通筋活络、活血祛瘀的药理性。

  【养生方法】因为现在社会正步入老年化,同时冠心病患病率也呈年轻化了,所以我们经常用田七煲汤,可用于调理冠心病。

  【注意】购买田七,以颗大、坚实、滑身、无枝爪者为优。处理田七最好就是用鸡油微火炒至微黄,冷却后用锤子敲碎,这样做可以改变它的作为跌打药的属性,以增强田七的滋补效用。

  四、淮山药

  【功效】淮山药作为保健食品在中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它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作用。

  【养生方法】鲜淮山药是广东人的一种日常食物,可煲汤炒菜,当作蔬菜食用。其中用来煲汤是最多的,比如党参淮山猪腱汤、童鸡响螺淮山汤、淮山圆肉炖猪手等等,都是广东人比较喜欢的汤。

  【注意】选购淮山药时,最好挑选原条生晒的淮山。这类淮山药呈粉,显得更干身。

  五、茯苓

  【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有除溼、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广东天气常年燥热,广东人通常用茯苓来清热解毒祛溼。

  【养生方法】土茯苓煲龟汤可清热解毒。这里再介绍一道茯苓栗子粥: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即可。

  有养生功效的食物

  生姜

  说到常备药,当然要首推生姜。生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比如家里人淋雨受凉了,喷嚏连连的,此时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给他服什么治感冒的西药。只要切几片生姜,加点红糖煮水给他喝,保管他马上就变得生龙活虎的。

  生姜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作用,就是止呕能力。大多数的呕吐,尤其是妊娠呕吐,一杯生姜汁或煮姜水,就能让人“缓过来”,既有效又安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较温,平时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不宜使用。

  薏米

  又叫薏仁米、苡米、苡仁,它味甘、淡,性微寒,有利水渗溼、健脾、清热排脓的作用。

  岭南地区溼气较重,所以大家可以用它来煮汤,帮助祛溼。要注意的是,薏米虽然有健脾作用,但它毕竟偏凉,所以平时有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阿胶

  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

  手术外伤大出血后,甚至月经后,吃点阿胶就能马上给你补血了。另外,阿胶对各种出血,尤其是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阿胶性黏腻,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

  金银花

  味甘,性寒,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金银花和菊花性味有点相似,但它有更好的解毒作用。咽喉肿痛、热毒泻痢用金银花煎水代茶喝,不消一日,症状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盛夏,孩子一身的热痱很是可怜,用金银花煎成浓浓的药水,在那些长痱子的地方反复擦洗,一天之后,你就可以看到痱子沉了下去。除了痱子,对其他的痈、疮、疖肿等,金银花水一样有效。 看过的人还会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常见中药材中药材种类大全回到顶部导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选择使用一些中药来防病治病,中药的使用方法也很简便,或泡茶、或煮粥、或煲汤、或冲服等等,最重要的是中药材对人体的副作用微乎其微,是一种很理想的健康养生的方法。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人参功效作用:可调节免疫力、抗衰老、抗菌、促进机体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
食用方法:人参酒、参汤、煎汤服、泡茶、隔水蒸、切片含、研粉吞。
食用禁忌:失眠、胃病、胆结石不可多食;服用人参不宜饮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灵芝功效作用: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护肝、抗炎镇痛、止血、排毒、抗氧等作用。
食用方法:灵芝杞子南枣乳鸽汤、灵芝炖猪蹄、灵芝鹌鹑蛋汤、灵芝莲心百合瘦肉汤等。
食用禁忌:过敏之人不可服用;严禁过量服用;严禁长期服用。
枸杞子功效作用:滋补肝肾、清热明目、降血糖、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等。
食用方法:枸杞茶、枸杞粥、枸杞炖羊肉、枸杞炒蘑菇、枸杞玉米羹、泡水喝等。
食用禁忌:51Dongshi小编提醒脾虚有湿或者腹泻者忌用。
黄芪功效作用: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益气固表、降血压等。
食用方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黄芪乌鸡汤、黄芪泡水等。
食用禁忌:经期、感冒发烧、孕妇、肺结核患者忌用。
三七功效作用: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三七粉、三七炖鸡、三七药酒、三七炖猪心等。
食用禁忌:虚寒之人、孕妇、经期忌食,三七粉每天不要超5克的用量。
西洋参功效作用:抗疲劳、护血管、增免疫、清虚火、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西洋参瘦肉粥、泡酒喝、炖鸡汤、打成粉冲泡、含化法等。
食用禁忌:寒性体质慎用、非虚体质勿补、不可与浓茶咖啡同食。
当归功效作用:补血养血、润肠通便、调经活血、抗癌作用、抗老防老等。
食用方法:当归红糖煮蛋、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汤等。
食用禁忌:阴虚内热,大便溏泄、月经量大的人群应注意少用当归。
茯苓功效作用:养心安神、健脾补气、调理痰湿、补中健胃、利尿等。
食用方法:茯苓麦冬粥、茯苓薏米粥、茯苓栗子粥、茯苓陈皮姜汁茶等。
食用禁忌:禁止过量、肾虚患者不适宜食用茯苓。
菊花金银花陈皮何首乌生地熟地黄杜仲桂圆党参红枣阿胶石斛百合山楂中药种类大全中药材按功效分解表药51Dongshi网编提醒此药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如大力子、浮萍、大豆黄卷、淡豆豉、蔓荆子、菊花、桑叶、蝉蜕、薄荷等。
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龙胆、龙胆草、地黄、夜明砂、木贼、千里光等。
泻下药常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等,如马蹄黄、香大黄、生军、锦纹、蜀大黄、火参等。
止血药用于体内外止血的药物,如旱莲草、猬皮、生蒲黄、茅根、槐米、莲房、炮姜等。
安神药有安定神志功效,如合昏皮、莲子心、小麦、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等。
补虚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等。
收涩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如芡实、莲子、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五味子等。
涌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如常山、胆矾、皂荚、瓜蒂、藜芦、瓜丁、三物白散、人参芦等。
化湿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祁木香、芜荑、榧子、鹤虱等。
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增进食欲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鸡肫皮、萝卜子、麦蘖、鸡矢藤等。
温里药用以治疗里寒症的药物,如胡椒、荜澄茄、高良姜、艾叶、吴茱萸、附子、乌头等。
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白麻、牛黄、元寸、寸香、大皂角、九节菖蒲等。
理气药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如陈皮、佛手、楝实等。
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如蕲蛇、草乌、川乌、桑枝、五加皮等。
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蒲黄等。
平肝息风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药物,如石决明、玳瑁、珍珠、代赭石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的药物,如桑白皮、苍术、苡米、苡仁等。
杀虫止痒药具有解毒杀虫、消肿定痛的功效,如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蜂房等。
拔毒生肌药有生肌敛疮的功效,如升药、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等,需注意本类药物多有剧毒,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化痰止咳平喘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如洋金花、胖大海、银杏叶、白果、紫菀等。
中药材按归经分Maigoo小编提醒:药物的归经,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作用。
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粉葛、白芥子、使君子、粉萆_等。
脾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如片姜黄、使君子、青羊参、苦石莲、珠子参、石南藤、紫苏梗等。
肾经主治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如杜仲叶、莲子心、巫山淫羊藿、关黄柏、龙涎香、铁皮石斛、玄参等。
肺经主治*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等,如佛甲草、燕窝、芫荽子、土贝母、紫石英、蓝布正、西青果、龙涎香、西洋参等。
心经主治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如蜘蛛香、灯盏细辛、莲子心、龙涎香、山麦冬、相思子、穿破石、八角枫、双参等。
肝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辟汗草、石上柏、忍冬藤、海马、竹节参、沙苑子、佛甲草、龟甲、杜仲叶等。
胆经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熊胆、牡蛎、竹茹、秦皮、夏枯草、玉米须、垂盆草、金钱草、龙胆、木香等。
膀胱经主治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龙葵、鸡内金、大青盐、青叶胆、关黄柏等。
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白苏子、救必应、翠云草、鸡眼草、赤石脂、_木叶、桂皮、玄明粉、红曲等。
三焦经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栀子、香附、木香等。
小肠经主治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如连翘、赤小豆、冬葵果、冬瓜皮、车前子、川楝子、大腹皮、川木通、瞿麦等。
心包经主治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等,如大黄、钩藤、蒲黄、凌霄花、益母草、茺蔚子、川芎、鸡爪大黄。
中药材按药性分热性中药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寒凉症状的疾病,如华山参、辣椒、肉桂等。
寒性中药51Dongshi健康榜编辑提醒寒性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如水飞蓟、苦石莲、龙葵、珠子参、黄藤、龟甲等。
温性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如白苏子、淫羊藿、白芥子、片姜黄、使君子等。
凉性中药有清热解暑、泻火解毒功效,如黄芩、黄连、黄博、侧柏叶、金银花、菊花等。
平性中药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如粉萆_、问荆、草乌叶、缬草、燕窝、鸡内金等。
推荐阅读01滋补药材有哪些?补气补血补阴等特色名药补品大全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着盛产某种东西的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传统滋补品、特色名药也是其中...
02【中药养生配方】中医养生配方大全传统古方有奇效中药养生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
03中药养生食谱大全中医养生保健吃什么药膳?不少人可能对中药有些许研究,但多用于治病救人。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药可以当菜吃呢?这样既不需...
04【中药美容护肤】中医护肤方法传统中医的美容养颜经如今人们崇尚天然护肤物质,中药材所蕴含的诸如蛋白质、糖类和微量元素等皮肤所需的营养成分,是...

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常见中药材中药材种类大全回到顶部导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选择使用一些中药来防病治病,中药的使用方法也很简便,或泡茶、或煮粥、或煲汤、或冲服等等,最重要的是中药材对人体的副作用微乎其微,是一种很理想的健康养生的方法。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人参功效作用:可调节免疫力、抗衰老、抗菌、促进机体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
食用方法:人参酒、参汤、煎汤服、泡茶、隔水蒸、切片含、研粉吞。
食用禁忌:失眠、胃病、胆结石不可多食;服用人参不宜饮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灵芝功效作用: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护肝、抗炎镇痛、止血、排毒、抗氧等作用。
食用方法:灵芝杞子南枣乳鸽汤、灵芝炖猪蹄、灵芝鹌鹑蛋汤、灵芝莲心百合瘦肉汤等。
食用禁忌:过敏之人不可服用;严禁过量服用;严禁长期服用。
枸杞子功效作用:滋补肝肾、清热明目、降血糖、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等。
食用方法:枸杞茶、枸杞粥、枸杞炖羊肉、枸杞炒蘑菇、枸杞玉米羹、泡水喝等。
食用禁忌:51Dongshi小编提醒脾虚有湿或者腹泻者忌用。
黄芪功效作用: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益气固表、降血压等。
食用方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黄芪乌鸡汤、黄芪泡水等。
食用禁忌:经期、感冒发烧、孕妇、肺结核患者忌用。
三七功效作用: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三七粉、三七炖鸡、三七药酒、三七炖猪心等。
食用禁忌:虚寒之人、孕妇、经期忌食,三七粉每天不要超5克的用量。
西洋参功效作用:抗疲劳、护血管、增免疫、清虚火、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西洋参瘦肉粥、泡酒喝、炖鸡汤、打成粉冲泡、含化法等。
食用禁忌:寒性体质慎用、非虚体质勿补、不可与浓茶咖啡同食。
当归功效作用:补血养血、润肠通便、调经活血、抗癌作用、抗老防老等。
食用方法:当归红糖煮蛋、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汤等。
食用禁忌:阴虚内热,大便溏泄、月经量大的人群应注意少用当归。
茯苓功效作用:养心安神、健脾补气、调理痰湿、补中健胃、利尿等。
食用方法:茯苓麦冬粥、茯苓薏米粥、茯苓栗子粥、茯苓陈皮姜汁茶等。
食用禁忌:禁止过量、肾虚患者不适宜食用茯苓。
菊花金银花陈皮何首乌生地熟地黄杜仲桂圆党参红枣阿胶石斛百合山楂中药种类大全中药材按功效分解表药51Dongshi网编提醒此药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如大力子、浮萍、大豆黄卷、淡豆豉、蔓荆子、菊花、桑叶、蝉蜕、薄荷等。
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龙胆、龙胆草、地黄、夜明砂、木贼、千里光等。
泻下药常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等,如马蹄黄、香大黄、生军、锦纹、蜀大黄、火参等。
止血药用于体内外止血的药物,如旱莲草、猬皮、生蒲黄、茅根、槐米、莲房、炮姜等。
安神药有安定神志功效,如合昏皮、莲子心、小麦、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等。
补虚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等。
收涩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如芡实、莲子、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五味子等。
涌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如常山、胆矾、皂荚、瓜蒂、藜芦、瓜丁、三物白散、人参芦等。
化湿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祁木香、芜荑、榧子、鹤虱等。
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增进食欲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鸡肫皮、萝卜子、麦蘖、鸡矢藤等。
温里药用以治疗里寒症的药物,如胡椒、荜澄茄、高良姜、艾叶、吴茱萸、附子、乌头等。
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白麻、牛黄、元寸、寸香、大皂角、九节菖蒲等。
理气药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如陈皮、佛手、楝实等。
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如蕲蛇、草乌、川乌、桑枝、五加皮等。
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蒲黄等。
平肝息风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药物,如石决明、玳瑁、珍珠、代赭石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的药物,如桑白皮、苍术、苡米、苡仁等。
杀虫止痒药具有解毒杀虫、消肿定痛的功效,如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蜂房等。
拔毒生肌药有生肌敛疮的功效,如升药、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等,需注意本类药物多有剧毒,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化痰止咳平喘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如洋金花、胖大海、银杏叶、白果、紫菀等。
中药材按归经分Maigoo小编提醒:药物的归经,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作用。
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粉葛、白芥子、使君子、粉萆_等。
脾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如片姜黄、使君子、青羊参、苦石莲、珠子参、石南藤、紫苏梗等。
肾经主治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如杜仲叶、莲子心、巫山淫羊藿、关黄柏、龙涎香、铁皮石斛、玄参等。
肺经主治*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等,如佛甲草、燕窝、芫荽子、土贝母、紫石英、蓝布正、西青果、龙涎香、西洋参等。
心经主治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如蜘蛛香、灯盏细辛、莲子心、龙涎香、山麦冬、相思子、穿破石、八角枫、双参等。
肝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辟汗草、石上柏、忍冬藤、海马、竹节参、沙苑子、佛甲草、龟甲、杜仲叶等。
胆经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熊胆、牡蛎、竹茹、秦皮、夏枯草、玉米须、垂盆草、金钱草、龙胆、木香等。
膀胱经主治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龙葵、鸡内金、大青盐、青叶胆、关黄柏等。
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白苏子、救必应、翠云草、鸡眼草、赤石脂、_木叶、桂皮、玄明粉、红曲等。
三焦经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栀子、香附、木香等。
小肠经主治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如连翘、赤小豆、冬葵果、冬瓜皮、车前子、川楝子、大腹皮、川木通、瞿麦等。
心包经主治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等,如大黄、钩藤、蒲黄、凌霄花、益母草、茺蔚子、川芎、鸡爪大黄。
中药材按药性分热性中药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寒凉症状的疾病,如华山参、辣椒、肉桂等。
寒性中药51Dongshi健康榜编辑提醒寒性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如水飞蓟、苦石莲、龙葵、珠子参、黄藤、龟甲等。
温性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如白苏子、淫羊藿、白芥子、片姜黄、使君子等。
凉性中药有清热解暑、泻火解毒功效,如黄芩、黄连、黄博、侧柏叶、金银花、菊花等。
平性中药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如粉萆_、问荆、草乌叶、缬草、燕窝、鸡内金等。
推荐阅读01滋补药材有哪些?补气补血补阴等特色名药补品大全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着盛产某种东西的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传统滋补品、特色名药也是其中...
02【中药养生配方】中医养生配方大全传统古方有奇效中药养生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
03中药养生食谱大全中医养生保健吃什么药膳?不少人可能对中药有些许研究,但多用于治病救人。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药可以当菜吃呢?这样既不需...
04【中药美容护肤】中医护肤方法传统中医的美容养颜经如今人们崇尚天然护肤物质,中药材所蕴含的诸如蛋白质、糖类和微量元素等皮肤所需的营养成分,是...

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常见中药材中药材种类大全回到顶部导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选择使用一些中药来防病治病,中药的使用方法也很简便,或泡茶、或煮粥、或煲汤、或冲服等等,最重要的是中药材对人体的副作用微乎其微,是一种很理想的健康养生的方法。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常用的养生保健中药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人参功效作用:可调节免疫力、抗衰老、抗菌、促进机体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
食用方法:人参酒、参汤、煎汤服、泡茶、隔水蒸、切片含、研粉吞。
食用禁忌:失眠、胃病、胆结石不可多食;服用人参不宜饮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灵芝功效作用: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护肝、抗炎镇痛、止血、排毒、抗氧等作用。
食用方法:灵芝杞子南枣乳鸽汤、灵芝炖猪蹄、灵芝鹌鹑蛋汤、灵芝莲心百合瘦肉汤等。
食用禁忌:过敏之人不可服用;严禁过量服用;严禁长期服用。
枸杞子功效作用:滋补肝肾、清热明目、降血糖、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等。
食用方法:枸杞茶、枸杞粥、枸杞炖羊肉、枸杞炒蘑菇、枸杞玉米羹、泡水喝等。
食用禁忌:51Dongshi小编提醒脾虚有湿或者腹泻者忌用。
黄芪功效作用: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益气固表、降血压等。
食用方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黄芪乌鸡汤、黄芪泡水等。
食用禁忌:经期、感冒发烧、孕妇、肺结核患者忌用。
三七功效作用: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三七粉、三七炖鸡、三七药酒、三七炖猪心等。
食用禁忌:虚寒之人、孕妇、经期忌食,三七粉每天不要超5克的用量。
西洋参功效作用:抗疲劳、护血管、增免疫、清虚火、抗衰老等。
食用方法:西洋参瘦肉粥、泡酒喝、炖鸡汤、打成粉冲泡、含化法等。
食用禁忌:寒性体质慎用、非虚体质勿补、不可与浓茶咖啡同食。
当归功效作用:补血养血、润肠通便、调经活血、抗癌作用、抗老防老等。
食用方法:当归红糖煮蛋、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汤等。
食用禁忌:阴虚内热,大便溏泄、月经量大的人群应注意少用当归。
茯苓功效作用:养心安神、健脾补气、调理痰湿、补中健胃、利尿等。
食用方法:茯苓麦冬粥、茯苓薏米粥、茯苓栗子粥、茯苓陈皮姜汁茶等。
食用禁忌:禁止过量、肾虚患者不适宜食用茯苓。
菊花金银花陈皮何首乌生地熟地黄杜仲桂圆党参红枣阿胶石斛百合山楂中药种类大全中药材按功效分解表药51Dongshi网编提醒此药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如大力子、浮萍、大豆黄卷、淡豆豉、蔓荆子、菊花、桑叶、蝉蜕、薄荷等。
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龙胆、龙胆草、地黄、夜明砂、木贼、千里光等。
泻下药常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等,如马蹄黄、香大黄、生军、锦纹、蜀大黄、火参等。
止血药用于体内外止血的药物,如旱莲草、猬皮、生蒲黄、茅根、槐米、莲房、炮姜等。
安神药有安定神志功效,如合昏皮、莲子心、小麦、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等。
补虚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等。
收涩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如芡实、莲子、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五味子等。
涌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如常山、胆矾、皂荚、瓜蒂、藜芦、瓜丁、三物白散、人参芦等。
化湿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祁木香、芜荑、榧子、鹤虱等。
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增进食欲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鸡肫皮、萝卜子、麦蘖、鸡矢藤等。
温里药用以治疗里寒症的药物,如胡椒、荜澄茄、高良姜、艾叶、吴茱萸、附子、乌头等。
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白麻、牛黄、元寸、寸香、大皂角、九节菖蒲等。
理气药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如陈皮、佛手、楝实等。
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如蕲蛇、草乌、川乌、桑枝、五加皮等。
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蒲黄等。
平肝息风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药物,如石决明、玳瑁、珍珠、代赭石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的药物,如桑白皮、苍术、苡米、苡仁等。
杀虫止痒药具有解毒杀虫、消肿定痛的功效,如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蜂房等。
拔毒生肌药有生肌敛疮的功效,如升药、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等,需注意本类药物多有剧毒,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化痰止咳平喘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如洋金花、胖大海、银杏叶、白果、紫菀等。
中药材按归经分Maigoo小编提醒:药物的归经,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作用。
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粉葛、白芥子、使君子、粉萆_等。
脾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如片姜黄、使君子、青羊参、苦石莲、珠子参、石南藤、紫苏梗等。
肾经主治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如杜仲叶、莲子心、巫山淫羊藿、关黄柏、龙涎香、铁皮石斛、玄参等。
肺经主治*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等,如佛甲草、燕窝、芫荽子、土贝母、紫石英、蓝布正、西青果、龙涎香、西洋参等。
心经主治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如蜘蛛香、灯盏细辛、莲子心、龙涎香、山麦冬、相思子、穿破石、八角枫、双参等。
肝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辟汗草、石上柏、忍冬藤、海马、竹节参、沙苑子、佛甲草、龟甲、杜仲叶等。
胆经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熊胆、牡蛎、竹茹、秦皮、夏枯草、玉米须、垂盆草、金钱草、龙胆、木香等。
膀胱经主治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龙葵、鸡内金、大青盐、青叶胆、关黄柏等。
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白苏子、救必应、翠云草、鸡眼草、赤石脂、_木叶、桂皮、玄明粉、红曲等。
三焦经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栀子、香附、木香等。
小肠经主治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如连翘、赤小豆、冬葵果、冬瓜皮、车前子、川楝子、大腹皮、川木通、瞿麦等。
心包经主治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等,如大黄、钩藤、蒲黄、凌霄花、益母草、茺蔚子、川芎、鸡爪大黄。
中药材按药性分热性中药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寒凉症状的疾病,如华山参、辣椒、肉桂等。
寒性中药51Dongshi健康榜编辑提醒寒性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如水飞蓟、苦石莲、龙葵、珠子参、黄藤、龟甲等。
温性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如白苏子、淫羊藿、白芥子、片姜黄、使君子等。
凉性中药有清热解暑、泻火解毒功效,如黄芩、黄连、黄博、侧柏叶、金银花、菊花等。
平性中药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如粉萆_、问荆、草乌叶、缬草、燕窝、鸡内金等。
推荐阅读01滋补药材有哪些?补气补血补阴等特色名药补品大全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着盛产某种东西的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传统滋补品、特色名药也是其中...
02【中药养生配方】中医养生配方大全传统古方有奇效中药养生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
03中药养生食谱大全中医养生保健吃什么药膳?不少人可能对中药有些许研究,但多用于治病救人。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药可以当菜吃呢?这样既不需...
04【中药美容护肤】中医护肤方法传统中医的美容养颜经如今人们崇尚天然护肤物质,中药材所蕴含的诸如蛋白质、糖类和微量元素等皮肤所需的营养成分,是...

有哪些比较适合养生的中医疗法?

中医养生疗法都有哪些
1.拔火罐是众所周知的中医疗法,通过拔火罐,可以通经活络,身体变好
2.刮痧也是很普遍的,通过来回刮痧,清除身体的毒素
3.针灸也是流传很久的,用金属针刺入穴位,来调整气血
4.药酒也是很好,把重要溶于药酒,作用效果很好
5.有一种药茶疗效也是很好的。

有哪些比较适合养生的中医疗法?

中医养生疗法都有哪些
1.拔火罐是众所周知的中医疗法,通过拔火罐,可以通经活络,身体变好
2.刮痧也是很普遍的,通过来回刮痧,清除身体的毒素
3.针灸也是流传很久的,用金属针刺入穴位,来调整气血
4.药酒也是很好,把重要溶于药酒,作用效果很好
5.有一种药茶疗效也是很好的。

养生益寿?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养生 益寿?简单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生命可贵,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 健康 康活的长久一些,所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 养生 。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有一些人看起来年轻,身体也很 健康 ;

而有一些人则出现了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有白头发、牙齿松动等问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身体 健康 程度以及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们五脏六腑以及筋骨血肉等这些器官组织的 健康 。

若肺气虚弱,肺的生理功能下降,则就会出现咳嗽无力、气短等现象;

肾气虚则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须早白发、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一系列病理状况;

脾胃虚则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还容易影响气血生成。肝虚则出现耳鸣、手脚麻木等;

心虚则心神不宁、盗汗、心烦。并且心还主血脉,心气虚则影响其他脏腑得不到血液的濡养。

因此想要 养生 益寿、身体 健康 ,就需要补肝,心,脾胃,肺,肾。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该药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 养生 方,可补心、肝、脾胃、肺、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味中药。

我们先来看看五味子,药如其名,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俱全,可补五脏,酸入肝经,可补肝;苦入心经可补心;甘入脾经,可补脾;辛入肺经,可补肺;而咸则可入肾经,补肾。

第二味山药,说起山药,它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肴,而且也是一味物美价廉的补虚良药。

味甘性平,有补脾胃、益肺肾的能力。

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山药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对于脾虚食少、大便溏稀、肺虚喘咳、肾虚等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味茯苓,味甘性平。入脾经,可以健脾,脾健则运化水湿,能改善因脾虚所导致的水肿、大便溏稀等症。而且茯苓还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第四味菟丝子,味甘性平,不仅能补益肝肾,还能温脾,可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现象。

最后则是莲子,味涩性平,入脾肾心三经,有健脾养胃,养心安神,固精止泻的能力。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莲子看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久服则能轻身耐老。

总的来说,这5味中药合用,可补心、肝、脾胃、肺、肾,久服可延缓衰老。大家学会了。

如果你想 养生 益寿,那不妨参考这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当然 养生 不仅仅是进补一些补益的食物,后天 健康 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平常可以多运动、少嗜烟酒、勿食肥甘。

养生益寿?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养生 益寿?简单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生命可贵,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 健康 康活的长久一些,所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 养生 。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有一些人看起来年轻,身体也很 健康 ;

而有一些人则出现了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有白头发、牙齿松动等问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身体 健康 程度以及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们五脏六腑以及筋骨血肉等这些器官组织的 健康 。

若肺气虚弱,肺的生理功能下降,则就会出现咳嗽无力、气短等现象;

肾气虚则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须早白发、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一系列病理状况;

脾胃虚则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还容易影响气血生成。肝虚则出现耳鸣、手脚麻木等;

心虚则心神不宁、盗汗、心烦。并且心还主血脉,心气虚则影响其他脏腑得不到血液的濡养。

因此想要 养生 益寿、身体 健康 ,就需要补肝,心,脾胃,肺,肾。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该药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 养生 方,可补心、肝、脾胃、肺、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味中药。

我们先来看看五味子,药如其名,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俱全,可补五脏,酸入肝经,可补肝;苦入心经可补心;甘入脾经,可补脾;辛入肺经,可补肺;而咸则可入肾经,补肾。

第二味山药,说起山药,它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肴,而且也是一味物美价廉的补虚良药。

味甘性平,有补脾胃、益肺肾的能力。

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山药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对于脾虚食少、大便溏稀、肺虚喘咳、肾虚等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味茯苓,味甘性平。入脾经,可以健脾,脾健则运化水湿,能改善因脾虚所导致的水肿、大便溏稀等症。而且茯苓还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第四味菟丝子,味甘性平,不仅能补益肝肾,还能温脾,可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现象。

最后则是莲子,味涩性平,入脾肾心三经,有健脾养胃,养心安神,固精止泻的能力。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莲子看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久服则能轻身耐老。

总的来说,这5味中药合用,可补心、肝、脾胃、肺、肾,久服可延缓衰老。大家学会了。

如果你想 养生 益寿,那不妨参考这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当然 养生 不仅仅是进补一些补益的食物,后天 健康 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平常可以多运动、少嗜烟酒、勿食肥甘。

养生益寿?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养生 益寿?简单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生命可贵,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 健康 康活的长久一些,所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 养生 。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有一些人看起来年轻,身体也很 健康 ;

而有一些人则出现了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有白头发、牙齿松动等问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身体 健康 程度以及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们五脏六腑以及筋骨血肉等这些器官组织的 健康 。

若肺气虚弱,肺的生理功能下降,则就会出现咳嗽无力、气短等现象;

肾气虚则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须早白发、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一系列病理状况;

脾胃虚则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还容易影响气血生成。肝虚则出现耳鸣、手脚麻木等;

心虚则心神不宁、盗汗、心烦。并且心还主血脉,心气虚则影响其他脏腑得不到血液的濡养。

因此想要 养生 益寿、身体 健康 ,就需要补肝,心,脾胃,肺,肾。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该药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 养生 方,可补心、肝、脾胃、肺、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味中药。

我们先来看看五味子,药如其名,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俱全,可补五脏,酸入肝经,可补肝;苦入心经可补心;甘入脾经,可补脾;辛入肺经,可补肺;而咸则可入肾经,补肾。

第二味山药,说起山药,它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肴,而且也是一味物美价廉的补虚良药。

味甘性平,有补脾胃、益肺肾的能力。

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山药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对于脾虚食少、大便溏稀、肺虚喘咳、肾虚等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味茯苓,味甘性平。入脾经,可以健脾,脾健则运化水湿,能改善因脾虚所导致的水肿、大便溏稀等症。而且茯苓还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第四味菟丝子,味甘性平,不仅能补益肝肾,还能温脾,可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现象。

最后则是莲子,味涩性平,入脾肾心三经,有健脾养胃,养心安神,固精止泻的能力。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莲子看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久服则能轻身耐老。

总的来说,这5味中药合用,可补心、肝、脾胃、肺、肾,久服可延缓衰老。大家学会了。

如果你想 养生 益寿,那不妨参考这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当然 养生 不仅仅是进补一些补益的食物,后天 健康 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平常可以多运动、少嗜烟酒、勿食肥甘。

养生益寿?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养生 益寿?简单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可补心、肝、脾胃、肺、肾,延缓衰老

生命可贵,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 健康 康活的长久一些,所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 养生 。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有一些人看起来年轻,身体也很 健康 ;

而有一些人则出现了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有白头发、牙齿松动等问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身体 健康 程度以及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们五脏六腑以及筋骨血肉等这些器官组织的 健康 。

若肺气虚弱,肺的生理功能下降,则就会出现咳嗽无力、气短等现象;

肾气虚则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须早白发、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一系列病理状况;

脾胃虚则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还容易影响气血生成。肝虚则出现耳鸣、手脚麻木等;

心虚则心神不宁、盗汗、心烦。并且心还主血脉,心气虚则影响其他脏腑得不到血液的濡养。

因此想要 养生 益寿、身体 健康 ,就需要补肝,心,脾胃,肺,肾。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该药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 养生 方,可补心、肝、脾胃、肺、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味中药。

我们先来看看五味子,药如其名,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俱全,可补五脏,酸入肝经,可补肝;苦入心经可补心;甘入脾经,可补脾;辛入肺经,可补肺;而咸则可入肾经,补肾。

第二味山药,说起山药,它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肴,而且也是一味物美价廉的补虚良药。

味甘性平,有补脾胃、益肺肾的能力。

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山药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对于脾虚食少、大便溏稀、肺虚喘咳、肾虚等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味茯苓,味甘性平。入脾经,可以健脾,脾健则运化水湿,能改善因脾虚所导致的水肿、大便溏稀等症。而且茯苓还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第四味菟丝子,味甘性平,不仅能补益肝肾,还能温脾,可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现象。

最后则是莲子,味涩性平,入脾肾心三经,有健脾养胃,养心安神,固精止泻的能力。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莲子看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久服则能轻身耐老。

总的来说,这5味中药合用,可补心、肝、脾胃、肺、肾,久服可延缓衰老。大家学会了。

如果你想 养生 益寿,那不妨参考这5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当然 养生 不仅仅是进补一些补益的食物,后天 健康 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平常可以多运动、少嗜烟酒、勿食肥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