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饮食养生学讲究什么
2024-03-17 22:10:0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理论对食物提出哪些要求

中医养生理论对食物提出这些要求:一、全面膳食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出了食物要多样化的原则。二、合理搭配:1、调和五味。中医将食物归纳为:酸甜苦辛咸无味,这五味与五脏的生理本能有密切的关注,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调和怎能裨益五脏之气,增强体质;2、寒热适当,一方面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另一方面是指食物的温度要适合,过热或过冷都不宜直接吃;3荤素搭配。肉食含有优质蛋白质,含有维生素B12等素食中没有的营养素,况且,荤素搭配还能达到营养互补;4、粗细搭配。就是要吃多种杂粮,这样才能营养齐全;三、审因施膳。中医理论认为,科学的膳食应该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保持动态平衡。饮食必须更加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掌握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的不同来确定原则,灵活食用。四、饮食有节。饮食必须定时定量饱食有度。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五、饮食卫生。饮食鲜洁,熟食为主,饮食禁忌。中医认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又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总之,寒症慎食生冷之品,热症慎食辛辣之物、脾胃虚弱者慎食粘滞、油腻之品。

中医养生理论对食物提出哪些要求

中医养生理论对食物提出这些要求:一、全面膳食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出了食物要多样化的原则。二、合理搭配:1、调和五味。中医将食物归纳为:酸甜苦辛咸无味,这五味与五脏的生理本能有密切的关注,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调和怎能裨益五脏之气,增强体质;2、寒热适当,一方面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另一方面是指食物的温度要适合,过热或过冷都不宜直接吃;3荤素搭配。肉食含有优质蛋白质,含有维生素B12等素食中没有的营养素,况且,荤素搭配还能达到营养互补;4、粗细搭配。就是要吃多种杂粮,这样才能营养齐全;三、审因施膳。中医理论认为,科学的膳食应该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保持动态平衡。饮食必须更加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掌握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的不同来确定原则,灵活食用。四、饮食有节。饮食必须定时定量饱食有度。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五、饮食卫生。饮食鲜洁,熟食为主,饮食禁忌。中医认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又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总之,寒症慎食生冷之品,热症慎食辛辣之物、脾胃虚弱者慎食粘滞、油腻之品。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有 原则、 原则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是“食物药用,讲究个体化”。

1.营养与药理相结合

中医食疗学注重将营养学、药理学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强调食物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在保证正常饮食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人的体质、病情来进行合理搭配。

2.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

中医食疗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实现了按症治疗。同时,中医强调个性化食疗,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体质个体上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量体裁衣地进行食疗。

3.强调均衡膳食

中医食疗学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推介食物时,会强调食品的性味,营养价值以及干扰体内平衡的因素。推荐科学、均衡的食谱,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4.应用范围广泛

中医食疗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慢性病、疼痛病等。同时,在维持健康方面也有着显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食疗学也对亚健康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强调个人养生意识

中医食疗学除了注重饮食的功能性外,最重要的是传播个人养生意识。它提倡以自然之道保健,着重讲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市面上的偏方、快速疗效的食疗法往往并非长久之计。

6.讲求食物时节

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令和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食物时节可以改善人体机能。故而中医食疗学还注重提倡食物时节,据病情推荐有针对性的食材。

7.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

中医食疗学倡导整体观念,以及整合多种治疗方法。所以针对某些疾病,它常常和中药、针灸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疗体系。

总的来说,中医食疗学的特点体现在多方面,包括食物药用、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均衡膳食、广泛应用、个人养生意识、讲究食物时节等,这些特点都为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使其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有 原则、 原则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是“食物药用,讲究个体化”。

1.营养与药理相结合

中医食疗学注重将营养学、药理学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强调食物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在保证正常饮食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人的体质、病情来进行合理搭配。

2.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

中医食疗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实现了按症治疗。同时,中医强调个性化食疗,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体质个体上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量体裁衣地进行食疗。

3.强调均衡膳食

中医食疗学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推介食物时,会强调食品的性味,营养价值以及干扰体内平衡的因素。推荐科学、均衡的食谱,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4.应用范围广泛

中医食疗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慢性病、疼痛病等。同时,在维持健康方面也有着显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食疗学也对亚健康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强调个人养生意识

中医食疗学除了注重饮食的功能性外,最重要的是传播个人养生意识。它提倡以自然之道保健,着重讲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市面上的偏方、快速疗效的食疗法往往并非长久之计。

6.讲求食物时节

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令和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食物时节可以改善人体机能。故而中医食疗学还注重提倡食物时节,据病情推荐有针对性的食材。

7.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

中医食疗学倡导整体观念,以及整合多种治疗方法。所以针对某些疾病,它常常和中药、针灸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疗体系。

总的来说,中医食疗学的特点体现在多方面,包括食物药用、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均衡膳食、广泛应用、个人养生意识、讲究食物时节等,这些特点都为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使其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有 原则、 原则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是“食物药用,讲究个体化”。

1.营养与药理相结合

中医食疗学注重将营养学、药理学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强调食物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在保证正常饮食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人的体质、病情来进行合理搭配。

2.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

中医食疗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实现了按症治疗。同时,中医强调个性化食疗,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体质个体上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量体裁衣地进行食疗。

3.强调均衡膳食

中医食疗学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推介食物时,会强调食品的性味,营养价值以及干扰体内平衡的因素。推荐科学、均衡的食谱,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4.应用范围广泛

中医食疗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慢性病、疼痛病等。同时,在维持健康方面也有着显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食疗学也对亚健康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强调个人养生意识

中医食疗学除了注重饮食的功能性外,最重要的是传播个人养生意识。它提倡以自然之道保健,着重讲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市面上的偏方、快速疗效的食疗法往往并非长久之计。

6.讲求食物时节

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令和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食物时节可以改善人体机能。故而中医食疗学还注重提倡食物时节,据病情推荐有针对性的食材。

7.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

中医食疗学倡导整体观念,以及整合多种治疗方法。所以针对某些疾病,它常常和中药、针灸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疗体系。

总的来说,中医食疗学的特点体现在多方面,包括食物药用、按症治疗、个性化食疗、均衡膳食、广泛应用、个人养生意识、讲究食物时节等,这些特点都为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使其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医认为的饮食养生是怎样的?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中医认为的饮食养生是怎样的?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中医认为的饮食养生是怎样的?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要想美丽,那么对于自己的保养就一点都不能疏忽,无论是饮食还养生保健都需要格外的注意和研究,有效果的一定要多多使用,下面分享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1

一、中医食疗药膳基本概念

食养、食疗与药膳均为中医术语。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与正常饮食密切相关。 食养即饮食营养,是通过调节正常的膳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饮食营养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这便是科学膳食的核心内容。所谓“过”,其一是指营养过剩。膳食中动物蛋白和脂肪比例过大,食糖过多,因而导致了“文明病”的灾害:肥满症以及接踵而至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死亡的第一疾患。

“过”的另一 层含义是饮食无度。《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服之,以补益精气”。一个完全的膳食必须以谷类(包括豆类)为主食,畜类为副食,还需要用蔬菜来充实,同时以果品来辅助。说明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方能扶助人体正气。这和现代营养学提出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要求是一致的。科学膳食第二要义,就是要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性味功能,因人而异合理的选择和摄取食物。饮食卫生是科学膳食的第三方面内容。“病从口入”最能深刻说明饮食卫生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任何精美的食品,如果污染变质或食用不当,都可以变成杀人的*。科学膳食还包括合理的饮食制度及良好的饮食习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便能“度百岁而去”;而“以妄为常,…..起居无节”,则必然“半百而衰”。

二、中医食疗药膳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三、药膳的正确使用

药膳具有丰富饮食、保健(保健食品)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应滥用。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药物是去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食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疗法,但是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老年食品)病,还有部分妇、儿疾病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得到保养调理与治疗。中医治病方法很多,如药物、食疗、针灸、按摩、气功、心理、音乐、药浴等,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首先应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病况现状,书本指点,医生辨证,择适宜药膳食之。药膳毕竟是亦药亦食之品。中西医都认为,凡药总有其主要作用和副作用,如人参能回阳救逆,但剂量过大可使实验动物迅速致死,儿童误服人参引起鼻腔流血,充分说明“凡药三分毒”。

不按医生指点,胡乱吃药,结果只会把身体吃出病来,有的人则是旧病未除,又添新疾。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近年颁布了《药膳的中药调膳管理规定》,要求经营药膳的餐厅必须配备有中医主治医师和中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方可配方,厨师须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这是为了保证进食药膳者的安全,改盲目滥吃为辨证施食的行政措施,深受群众欢迎。

四、几款药膳粥的做法

葛根粉粥

特点: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虚泻泄、夏令口渴多饮等。

原料:葛根粉30克 粳米50克。

制作: 粳米浸泡一宿,与葛根粉同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用文火煮至米开粥稠即可。

用法:当半流质饮料,不计时稍温食。宜忌:脾胃虚寒者忌食。

疗效:清热除燥,生津止渴,降低血压,解肌透疹。

薄荷粥

原料:大米150克,鲜薄荷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用大米150克煮成粥,另用鲜薄荷100克或用干薄荷20克煎成较浓的汤,加适量白糖后倒入粥内,搅和后凉服。

功效:对治疗夏季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风疹瘙痒、咽喉痛等症甚佳。

杞子粳米粥

原料:粳米60克,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白糖适量。

制法:1、将粳米、枸杞子洗净备用;2、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并先加水煎煮,煮滚后取汁去渣备用;3、将枸杞子、粳米加入菟丝子汁中同煮,直至米熟软,再加入白糖,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视力下降,两眼昏花。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2

1、在吃饭之前的一个小时或者是吃饭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喝一杯用60℃的开水冲泡的蜂蜜水,能够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2、想必许多人对于红豆这种食物都不会感到陌生,我们经常在米粥里面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红豆的味道不仅香甜,而且还对我们人体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经常吃很多的话能够健脾益胃。

3、在夏天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吃藕,藕的做法有许多种,用藕炒菜的话能够达到开胃健中的效果。

4、每天在睡觉之前吃一把枸杞子或者是用枸杞泡水的话,都可以对我们人体起到很好的效果,经常吃枸杞能够达到补肾益精的作用。

5、山药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一道食物,山药里面有许多的营养物质。在每周吃三次山药的话,能够对我们的身体起到保护作用。

6、在五谷杂粮里面有一种营养最丰富的杂粮,它就是黑豆。不过黑豆不建议作为我们的主食使用,最好和一些豆类谷类在一起,比如说和大米。经常吃黑豆的话,能够打到补肾强身的作用。

7、有的人经常会因为心情的不顺畅出现通便困难,呼吸困难或者是腹中涨痛这些作用。对于出现的这些症状,我们完全不用吃药,通过一些食物就可以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在出现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荔枝槟榔这些,经常吃的话就能够有效缓解症状的发生。

8、现在很多人因为繁重的工作压抑或者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疲惫的状态,时间一久就很容易出现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会带来许多的并发症,比如说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伤桑葚,桃仁等等加上红枣在一起熬成粥,并且放入适量的红糖。熬成的粥对于我们的身体会起到很好的补充气血作用。

9、韭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食物,经常吃韭菜的话不仅能够起到开胃的作用,还可以达到补肾的作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3

食疗养生的含义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不仅在防治疾病和病后康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妇女的美容养颜、老人的抗衰延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以及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国传统饮食最讲究均衡,就是要保持食物的多样,一般以谷类食物为主,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同时每天也要摄入充足的豆制品,还有鱼,肉和牛奶等动物类食物也要适量摄入。首先主副食要保持分明,传统饮食很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很重要。日常也要记得增加肉类等少量脂肪,同时也要坚持低温烹饪,少吃加工食品。

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提高体质,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恢复,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食疗法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针对亚健康的情况,其次才是患病的患者,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疗法还能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的同时,也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治疗充满营养。

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食疗就应该随着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天阳气升发,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病,此时不宜过食辛热动火的食物,以防止血压升高、大便燥结,可以择用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鸭梨之类的水果。再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羊肉、荔枝等温热助阳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枸杞、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二)辨证施食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食疗养生强调了辨证施食。所谓辨证施食,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用食物,从而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使气血阴阳趋向平衡、稳定。如阳虚畏寒者,宜食羊肉等壮阳温补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银耳、黑木耳等滋阴的食物。

(三)调运脾胃

脾胃功能正常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的功能正常,则消化正常、气血调畅、五脏安和,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因此,健全脾胃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食疗中用于调补健运脾胃的食物或药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枣,以及茯苓粥、山药粥等。

(四)食药结合

食疗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经过烹调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这种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们享用,以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例如《金匮要略》所收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要想美丽,那么对于自己的保养就一点都不能疏忽,无论是饮食还养生保健都需要格外的注意和研究,有效果的一定要多多使用,下面分享中医食疗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1

一、中医食疗药膳基本概念

食养、食疗与药膳均为中医术语。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与正常饮食密切相关。 食养即饮食营养,是通过调节正常的膳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饮食营养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这便是科学膳食的核心内容。所谓“过”,其一是指营养过剩。膳食中动物蛋白和脂肪比例过大,食糖过多,因而导致了“文明病”的灾害:肥满症以及接踵而至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死亡的第一疾患。

“过”的另一 层含义是饮食无度。《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服之,以补益精气”。一个完全的膳食必须以谷类(包括豆类)为主食,畜类为副食,还需要用蔬菜来充实,同时以果品来辅助。说明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方能扶助人体正气。这和现代营养学提出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要求是一致的。科学膳食第二要义,就是要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性味功能,因人而异合理的选择和摄取食物。饮食卫生是科学膳食的第三方面内容。“病从口入”最能深刻说明饮食卫生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任何精美的食品,如果污染变质或食用不当,都可以变成杀人的*。科学膳食还包括合理的饮食制度及良好的饮食习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便能“度百岁而去”;而“以妄为常,…..起居无节”,则必然“半百而衰”。

二、中医食疗药膳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三、药膳的正确使用

药膳具有丰富饮食、保健(保健食品)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应滥用。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药物是去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食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疗法,但是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老年食品)病,还有部分妇、儿疾病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得到保养调理与治疗。中医治病方法很多,如药物、食疗、针灸、按摩、气功、心理、音乐、药浴等,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首先应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病况现状,书本指点,医生辨证,择适宜药膳食之。药膳毕竟是亦药亦食之品。中西医都认为,凡药总有其主要作用和副作用,如人参能回阳救逆,但剂量过大可使实验动物迅速致死,儿童误服人参引起鼻腔流血,充分说明“凡药三分毒”。

不按医生指点,胡乱吃药,结果只会把身体吃出病来,有的人则是旧病未除,又添新疾。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近年颁布了《药膳的中药调膳管理规定》,要求经营药膳的餐厅必须配备有中医主治医师和中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方可配方,厨师须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这是为了保证进食药膳者的安全,改盲目滥吃为辨证施食的行政措施,深受群众欢迎。

四、几款药膳粥的做法

葛根粉粥

特点: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虚泻泄、夏令口渴多饮等。

原料:葛根粉30克 粳米50克。

制作: 粳米浸泡一宿,与葛根粉同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用文火煮至米开粥稠即可。

用法:当半流质饮料,不计时稍温食。宜忌:脾胃虚寒者忌食。

疗效:清热除燥,生津止渴,降低血压,解肌透疹。

薄荷粥

原料:大米150克,鲜薄荷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用大米150克煮成粥,另用鲜薄荷100克或用干薄荷20克煎成较浓的汤,加适量白糖后倒入粥内,搅和后凉服。

功效:对治疗夏季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风疹瘙痒、咽喉痛等症甚佳。

杞子粳米粥

原料:粳米60克,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白糖适量。

制法:1、将粳米、枸杞子洗净备用;2、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并先加水煎煮,煮滚后取汁去渣备用;3、将枸杞子、粳米加入菟丝子汁中同煮,直至米熟软,再加入白糖,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视力下降,两眼昏花。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2

1、在吃饭之前的一个小时或者是吃饭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喝一杯用60℃的开水冲泡的蜂蜜水,能够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2、想必许多人对于红豆这种食物都不会感到陌生,我们经常在米粥里面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红豆的味道不仅香甜,而且还对我们人体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经常吃很多的话能够健脾益胃。

3、在夏天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吃藕,藕的做法有许多种,用藕炒菜的话能够达到开胃健中的效果。

4、每天在睡觉之前吃一把枸杞子或者是用枸杞泡水的话,都可以对我们人体起到很好的效果,经常吃枸杞能够达到补肾益精的作用。

5、山药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一道食物,山药里面有许多的营养物质。在每周吃三次山药的话,能够对我们的身体起到保护作用。

6、在五谷杂粮里面有一种营养最丰富的杂粮,它就是黑豆。不过黑豆不建议作为我们的主食使用,最好和一些豆类谷类在一起,比如说和大米。经常吃黑豆的话,能够打到补肾强身的作用。

7、有的人经常会因为心情的不顺畅出现通便困难,呼吸困难或者是腹中涨痛这些作用。对于出现的这些症状,我们完全不用吃药,通过一些食物就可以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在出现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荔枝槟榔这些,经常吃的话就能够有效缓解症状的发生。

8、现在很多人因为繁重的工作压抑或者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疲惫的状态,时间一久就很容易出现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会带来许多的并发症,比如说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伤桑葚,桃仁等等加上红枣在一起熬成粥,并且放入适量的红糖。熬成的粥对于我们的身体会起到很好的补充气血作用。

9、韭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食物,经常吃韭菜的话不仅能够起到开胃的作用,还可以达到补肾的作用。

  中医食疗养生知识3

食疗养生的含义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不仅在防治疾病和病后康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妇女的美容养颜、老人的抗衰延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以及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国传统饮食最讲究均衡,就是要保持食物的多样,一般以谷类食物为主,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同时每天也要摄入充足的豆制品,还有鱼,肉和牛奶等动物类食物也要适量摄入。首先主副食要保持分明,传统饮食很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很重要。日常也要记得增加肉类等少量脂肪,同时也要坚持低温烹饪,少吃加工食品。

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提高体质,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恢复,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食疗法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针对亚健康的情况,其次才是患病的患者,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疗法还能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的同时,也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治疗充满营养。

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食疗就应该随着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天阳气升发,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病,此时不宜过食辛热动火的食物,以防止血压升高、大便燥结,可以择用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鸭梨之类的水果。再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羊肉、荔枝等温热助阳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枸杞、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二)辨证施食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食疗养生强调了辨证施食。所谓辨证施食,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用食物,从而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使气血阴阳趋向平衡、稳定。如阳虚畏寒者,宜食羊肉等壮阳温补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银耳、黑木耳等滋阴的食物。

(三)调运脾胃

脾胃功能正常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的功能正常,则消化正常、气血调畅、五脏安和,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因此,健全脾胃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食疗中用于调补健运脾胃的食物或药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枣,以及茯苓粥、山药粥等。

(四)食药结合

食疗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经过烹调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这种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们享用,以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例如《金匮要略》所收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

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生命在于运动”,而营养学家们则提出“生命在于营养”。

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

从 养生 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

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

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 健康 ,而五味偏颇,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饮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而过于热食,食管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 养生 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思邈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生命在于运动”,而营养学家们则提出“生命在于营养”。

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

从 养生 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

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

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 健康 ,而五味偏颇,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饮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而过于热食,食管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 养生 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思邈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生命在于运动”,而营养学家们则提出“生命在于营养”。

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

从 养生 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

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

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 健康 ,而五味偏颇,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饮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而过于热食,食管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 养生 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思邈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生命在于运动”,而营养学家们则提出“生命在于营养”。

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

从 养生 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

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

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 健康 ,而五味偏颇,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饮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而过于热食,食管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 养生 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思邈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