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脑病临证精要中医养生
2024-03-25 14:16:49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全国名中医林毅五十年乳腺癌临证精要》是2021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司徒红林、陈前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81岁名中医60年经验总结:每天这样动动手,远离中风、失眠、老年...

穴位按摩是中医常见的 养生 方法之一,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达到保健的目的,深受大家的欢迎。《 养生 堂》请到了全国首届名中医,针灸名医武连仲主任医师,武老年逾八旬,尤其擅长治疗脑病,有60年的脑病治疗经验。

他给我们介绍了几组简单的穴位,每天坚持按一按,可以辅助预防多种常见的脑病。

关元穴 —— 补肾健脑防痴呆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很多脑病可以从肾论治。老年痴呆中的文痴就和肾精亏损、脑海空虚有关,平时如果想预防老年痴呆,武老推荐可以常按关元穴。

关元穴和腹部的三阴经交汇,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具有补益的作用,常按有助于补肾强脑,缓解健忘、记忆力下降的情况。

【取穴方法】肚脐下四指宽处即为关元穴。

【按摩方法】以关元穴为中心,双手重叠进行按揉,先顺时针画大圈揉100下,再逆时针画小圈揉100下,然后配合呼吸进行按压,呼气收腹,按压关元穴,吸气放松。

五心穴 —— 缓解顽固性失眠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失眠问题,武老常用五心穴来治疗。所谓五心就是人中穴、一对劳宫穴和一对涌泉穴,劳宫在手心、涌泉在足心、人中在人心(人中主中正平和,属于人心)。五心穴具有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平衡阴阳的作用。

【取穴方法】双手自然握拳,指尖接触手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即为劳宫穴。

【按摩方法】人中穴:用指腹轻轻地按揉人中穴的上半部分10-15下;劳宫穴:用力握拳然后放松,重复30次,按压劳宫,也可以借助按摩棒、刮痧板来刺激劳宫穴;涌泉穴:用按摩棒等按压,也可以适当泡脚、足疗。

建议睡前做这套按摩,助眠效果更好。八个穴位 —— 升清降浊防中风脑中风前有些人是有先兆症状的,比如头晕、眩晕、耳鸣、记忆力下降、四肢不灵活、手脚麻木、失眠等。有这些症状的人属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影响脑窍。

武老介绍了八个穴位,其中四个升清,四个降浊,可以辅助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升清】廉泉穴、曲池穴、足三里、复溜穴

【降浊】列缺穴、合谷穴、丰隆穴、太冲穴

【取穴方法和按摩方法】廉泉穴:喉结上缘凹陷处,指尖轻按5-7次曲池穴:屈肘后,肘横纹内侧顶点到肱骨外上髁中点,左右手各按30次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左右手各按10-30次合谷穴:第二掌骨终点的桡侧缘,左右手各按30次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按20-30次丰隆穴:膝关节横纹到踝关节的正中间,按20-30次复溜穴: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按压20-30次太冲穴:足背拇指和次指指缝上1.5寸,按20-30次

按摩时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每天按2-3组。

今日互动关元穴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常按有助于补肾健脑,这种说法对吗?

1、正确

2、错误

名医三组 养生 穴,预防常见脑病

每天动手按一按,健脑养身

您也赶紧试一试吧

看完别忘了转发给朋友们,传递 健康

(养身厨房)

81岁名中医60年经验总结:每天这样动动手,远离中风、失眠、老年...

穴位按摩是中医常见的 养生 方法之一,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达到保健的目的,深受大家的欢迎。《 养生 堂》请到了全国首届名中医,针灸名医武连仲主任医师,武老年逾八旬,尤其擅长治疗脑病,有60年的脑病治疗经验。

他给我们介绍了几组简单的穴位,每天坚持按一按,可以辅助预防多种常见的脑病。

关元穴 —— 补肾健脑防痴呆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很多脑病可以从肾论治。老年痴呆中的文痴就和肾精亏损、脑海空虚有关,平时如果想预防老年痴呆,武老推荐可以常按关元穴。

关元穴和腹部的三阴经交汇,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具有补益的作用,常按有助于补肾强脑,缓解健忘、记忆力下降的情况。

【取穴方法】肚脐下四指宽处即为关元穴。

【按摩方法】以关元穴为中心,双手重叠进行按揉,先顺时针画大圈揉100下,再逆时针画小圈揉100下,然后配合呼吸进行按压,呼气收腹,按压关元穴,吸气放松。

五心穴 —— 缓解顽固性失眠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失眠问题,武老常用五心穴来治疗。所谓五心就是人中穴、一对劳宫穴和一对涌泉穴,劳宫在手心、涌泉在足心、人中在人心(人中主中正平和,属于人心)。五心穴具有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平衡阴阳的作用。

【取穴方法】双手自然握拳,指尖接触手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即为劳宫穴。

【按摩方法】人中穴:用指腹轻轻地按揉人中穴的上半部分10-15下;劳宫穴:用力握拳然后放松,重复30次,按压劳宫,也可以借助按摩棒、刮痧板来刺激劳宫穴;涌泉穴:用按摩棒等按压,也可以适当泡脚、足疗。

建议睡前做这套按摩,助眠效果更好。八个穴位 —— 升清降浊防中风脑中风前有些人是有先兆症状的,比如头晕、眩晕、耳鸣、记忆力下降、四肢不灵活、手脚麻木、失眠等。有这些症状的人属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影响脑窍。

武老介绍了八个穴位,其中四个升清,四个降浊,可以辅助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升清】廉泉穴、曲池穴、足三里、复溜穴

【降浊】列缺穴、合谷穴、丰隆穴、太冲穴

【取穴方法和按摩方法】廉泉穴:喉结上缘凹陷处,指尖轻按5-7次曲池穴:屈肘后,肘横纹内侧顶点到肱骨外上髁中点,左右手各按30次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左右手各按10-30次合谷穴:第二掌骨终点的桡侧缘,左右手各按30次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按20-30次丰隆穴:膝关节横纹到踝关节的正中间,按20-30次复溜穴: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按压20-30次太冲穴:足背拇指和次指指缝上1.5寸,按20-30次

按摩时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每天按2-3组。

今日互动关元穴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常按有助于补肾健脑,这种说法对吗?

1、正确

2、错误

名医三组 养生 穴,预防常见脑病

每天动手按一按,健脑养身

您也赶紧试一试吧

看完别忘了转发给朋友们,传递 健康

(养身厨房)

81岁名中医60年经验总结:每天这样动动手,远离中风、失眠、老年...

穴位按摩是中医常见的 养生 方法之一,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达到保健的目的,深受大家的欢迎。《 养生 堂》请到了全国首届名中医,针灸名医武连仲主任医师,武老年逾八旬,尤其擅长治疗脑病,有60年的脑病治疗经验。

他给我们介绍了几组简单的穴位,每天坚持按一按,可以辅助预防多种常见的脑病。

关元穴 —— 补肾健脑防痴呆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很多脑病可以从肾论治。老年痴呆中的文痴就和肾精亏损、脑海空虚有关,平时如果想预防老年痴呆,武老推荐可以常按关元穴。

关元穴和腹部的三阴经交汇,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具有补益的作用,常按有助于补肾强脑,缓解健忘、记忆力下降的情况。

【取穴方法】肚脐下四指宽处即为关元穴。

【按摩方法】以关元穴为中心,双手重叠进行按揉,先顺时针画大圈揉100下,再逆时针画小圈揉100下,然后配合呼吸进行按压,呼气收腹,按压关元穴,吸气放松。

五心穴 —— 缓解顽固性失眠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失眠问题,武老常用五心穴来治疗。所谓五心就是人中穴、一对劳宫穴和一对涌泉穴,劳宫在手心、涌泉在足心、人中在人心(人中主中正平和,属于人心)。五心穴具有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平衡阴阳的作用。

【取穴方法】双手自然握拳,指尖接触手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即为劳宫穴。

【按摩方法】人中穴:用指腹轻轻地按揉人中穴的上半部分10-15下;劳宫穴:用力握拳然后放松,重复30次,按压劳宫,也可以借助按摩棒、刮痧板来刺激劳宫穴;涌泉穴:用按摩棒等按压,也可以适当泡脚、足疗。

建议睡前做这套按摩,助眠效果更好。八个穴位 —— 升清降浊防中风脑中风前有些人是有先兆症状的,比如头晕、眩晕、耳鸣、记忆力下降、四肢不灵活、手脚麻木、失眠等。有这些症状的人属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影响脑窍。

武老介绍了八个穴位,其中四个升清,四个降浊,可以辅助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升清】廉泉穴、曲池穴、足三里、复溜穴

【降浊】列缺穴、合谷穴、丰隆穴、太冲穴

【取穴方法和按摩方法】廉泉穴:喉结上缘凹陷处,指尖轻按5-7次曲池穴:屈肘后,肘横纹内侧顶点到肱骨外上髁中点,左右手各按30次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左右手各按10-30次合谷穴:第二掌骨终点的桡侧缘,左右手各按30次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按20-30次丰隆穴:膝关节横纹到踝关节的正中间,按20-30次复溜穴: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按压20-30次太冲穴:足背拇指和次指指缝上1.5寸,按20-30次

按摩时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每天按2-3组。

今日互动关元穴是全身的强壮穴之一,常按有助于补肾健脑,这种说法对吗?

1、正确

2、错误

名医三组 养生 穴,预防常见脑病

每天动手按一按,健脑养身

您也赶紧试一试吧

看完别忘了转发给朋友们,传递 健康

(养身厨房)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赵绍琴的主要作品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1934年,悬壶北京。 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由辛松峰、彭建中等人整理成书有《赵绍琴温病精选》、《赵绍琴内科精要》、《赵绍琴验案精选》、《中医养生学》。

赵绍琴的主要作品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1934年,悬壶北京。 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由辛松峰、彭建中等人整理成书有《赵绍琴温病精选》、《赵绍琴内科精要》、《赵绍琴验案精选》、《中医养生学》。

中医脑病学的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中医脑病理论发展简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脑病理论的启蒙
第二节 汉唐宋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金元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现代脑病理论的研究及展望
第二章 脑的生成与功能
第一节 脑的结构与生成
第二节 脑的功能
第三章 脑与气血精津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气
第二节 脑与血
第三节 脑与精
第四节 脑与津液
第四章 脑与五脏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心
第二节 脑与肾
第三节 脑与脾
第四节 脑与肝
第五节 脑与肺
第五章 脑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督任冲脉
第二节 脑与诸阳经
第三节 脑与诸阴经
第四节 脑与阳跷阴跷
第六章 脑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发病学
第三节 病机学
第七章 脑病的诊法与辨证
第一节 证候学要点
第二节 诊法
第三节 辨证思路与方法
第八章 脑病的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九章 脑病的护理和养生
第一节 护理
第二节 养生
第十章 脑病的康复
第一节 康复医学评定
第二节 康复疗法
中篇 中医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头痛(头风)
第四节 昏迷
第五节 厥证
第六节 闭证
第七节 脱证
第八节 癫病
第九节 痫病
第十节 狂病
第十一节 健忘
第十二节 痴呆
第十三节 梅核气
第十四节 脏躁
第十五节 百合病
第十六节 郁证
第十七节 梦游
第十八节 不寐
第十九节 嗜睡
第二十节 痿证
第二十一节 痉证
第二十二节 颤病
第二十三节 痹证
第二十四节 风痱
第二十五节 面风
第二十六节 口僻
第二十七节 麻木
第二十八节 脑鸣
第二十九节 耳鸣、耳聋
第三十节 颅脑痈
第三十一节 暑病(厥、痉证)
第三十二节 脑岩
第三十三节 急惊风
第三十四节 慢惊风
第三十五节 五软
第三十六节 五硬
第三十七节 五迟
下篇 西医疾病
第一章 周围神经疾病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面神经炎
第三节 面肌痉挛
第四节 前庭神经元炎
第五节 梅尼埃病
第六节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第七节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和寄生虫疾病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 脑蛛网膜炎
第五节 颅内脓肿
第六节 脑囊虫病
第三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节 脑梗死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 血管性痴呆
第六节 高血压脑病
第四章 椎体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三节 小舞蹈病
附:亨廷顿病
第四节 周期性麻痹
第五章 颅脑损伤
第六章 颅内发作性疾病
第一节 偏头痛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发作性睡病
第七章 神经系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 脑性瘫痪
第二节 先天性脑积水
第三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
第四节 结节性硬化
第八章 神经系统脱髓性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第三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三节 多系统萎缩
第十章 颅内肿瘤
第十一章 神经一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第三节 强直性肌病
第四节 炎症性肌病
附:内分泌性肌病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
第一节 癔病
第二节 焦虑症
第三节 抑郁症
第四节 恐怖症
第五节 神经衰弱
附篇 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
第二节 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
第三节 证候要素应证组合
第四节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
第五节 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中医方证
第六节 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
第七节 内毒损伤络脉的临床及理论意义
第八节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第九节 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EDNM-MO三联法
第十节 中医处方行为学范畴及其规范
第十一节 脑科学向东方传统哲学的回归
第十二节 发展中的中医神经信息学
第十三节 中医脑病与循证医学
第十四节 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第十五节 中风病结局评价及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标准的研究
第十六节 中药对缺血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方剂汇编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词对照

中医脑病学的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中医脑病理论发展简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脑病理论的启蒙
第二节 汉唐宋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金元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现代脑病理论的研究及展望
第二章 脑的生成与功能
第一节 脑的结构与生成
第二节 脑的功能
第三章 脑与气血精津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气
第二节 脑与血
第三节 脑与精
第四节 脑与津液
第四章 脑与五脏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心
第二节 脑与肾
第三节 脑与脾
第四节 脑与肝
第五节 脑与肺
第五章 脑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第一节 脑与督任冲脉
第二节 脑与诸阳经
第三节 脑与诸阴经
第四节 脑与阳跷阴跷
第六章 脑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发病学
第三节 病机学
第七章 脑病的诊法与辨证
第一节 证候学要点
第二节 诊法
第三节 辨证思路与方法
第八章 脑病的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九章 脑病的护理和养生
第一节 护理
第二节 养生
第十章 脑病的康复
第一节 康复医学评定
第二节 康复疗法
中篇 中医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头痛(头风)
第四节 昏迷
第五节 厥证
第六节 闭证
第七节 脱证
第八节 癫病
第九节 痫病
第十节 狂病
第十一节 健忘
第十二节 痴呆
第十三节 梅核气
第十四节 脏躁
第十五节 百合病
第十六节 郁证
第十七节 梦游
第十八节 不寐
第十九节 嗜睡
第二十节 痿证
第二十一节 痉证
第二十二节 颤病
第二十三节 痹证
第二十四节 风痱
第二十五节 面风
第二十六节 口僻
第二十七节 麻木
第二十八节 脑鸣
第二十九节 耳鸣、耳聋
第三十节 颅脑痈
第三十一节 暑病(厥、痉证)
第三十二节 脑岩
第三十三节 急惊风
第三十四节 慢惊风
第三十五节 五软
第三十六节 五硬
第三十七节 五迟
下篇 西医疾病
第一章 周围神经疾病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面神经炎
第三节 面肌痉挛
第四节 前庭神经元炎
第五节 梅尼埃病
第六节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第七节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和寄生虫疾病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 脑蛛网膜炎
第五节 颅内脓肿
第六节 脑囊虫病
第三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节 脑梗死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 血管性痴呆
第六节 高血压脑病
第四章 椎体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三节 小舞蹈病
附:亨廷顿病
第四节 周期性麻痹
第五章 颅脑损伤
第六章 颅内发作性疾病
第一节 偏头痛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发作性睡病
第七章 神经系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 脑性瘫痪
第二节 先天性脑积水
第三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
第四节 结节性硬化
第八章 神经系统脱髓性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第三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三节 多系统萎缩
第十章 颅内肿瘤
第十一章 神经一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第三节 强直性肌病
第四节 炎症性肌病
附:内分泌性肌病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
第一节 癔病
第二节 焦虑症
第三节 抑郁症
第四节 恐怖症
第五节 神经衰弱
附篇 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
第二节 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
第三节 证候要素应证组合
第四节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
第五节 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中医方证
第六节 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
第七节 内毒损伤络脉的临床及理论意义
第八节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第九节 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EDNM-MO三联法
第十节 中医处方行为学范畴及其规范
第十一节 脑科学向东方传统哲学的回归
第十二节 发展中的中医神经信息学
第十三节 中医脑病与循证医学
第十四节 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第十五节 中风病结局评价及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标准的研究
第十六节 中药对缺血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方剂汇编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词对照

温吉焕医术怎么样?

温吉焕医术好在:

1、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是著名中医药教授周超凡大师亲传弟子。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熟读中医古典名著,博学多才,临证时师古而不泥古,并总结出一套自我的辩证思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医学级别高:是中国老年学会促进教育医生、全国著名中医脑病医生、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脑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疑难病诊疗中心医生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3、擅长领域广:擅长治疗脑梗塞、脑栓塞、帕金森、脑萎缩、老年痴呆、脑血管硬化、脑中风后遗症、脑发育不良等疑难病。,特别是对心脑领域疾病,老年性疾病研究颇深,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接诊了大量的病例。

扩展资料:

专家温吉焕曾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国内外心脑血管病治疗学术研讨会, 曾获中医事业贡献奖和现代中医药创新科技进步奖。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汇编》 (此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等20部书的编写;发表了《加味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与体会》等近百篇学术论文。

专家温吉焕多次接受BTV新闻《都市早高峰》《北京您早》栏目采访,讲述了脑部疾病的中医治疗及预防,并且他作为BTV《生活面对面》的客座嘉宾,在节目里给大家普及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小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温吉焕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官方网站——温吉焕

温吉焕医术怎么样?

温吉焕医术好在:

1、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是著名中医药教授周超凡大师亲传弟子。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熟读中医古典名著,博学多才,临证时师古而不泥古,并总结出一套自我的辩证思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医学级别高:是中国老年学会促进教育医生、全国著名中医脑病医生、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脑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疑难病诊疗中心医生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3、擅长领域广:擅长治疗脑梗塞、脑栓塞、帕金森、脑萎缩、老年痴呆、脑血管硬化、脑中风后遗症、脑发育不良等疑难病。,特别是对心脑领域疾病,老年性疾病研究颇深,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接诊了大量的病例。

扩展资料:

专家温吉焕曾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国内外心脑血管病治疗学术研讨会, 曾获中医事业贡献奖和现代中医药创新科技进步奖。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汇编》 (此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等20部书的编写;发表了《加味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与体会》等近百篇学术论文。

专家温吉焕多次接受BTV新闻《都市早高峰》《北京您早》栏目采访,讲述了脑部疾病的中医治疗及预防,并且他作为BTV《生活面对面》的客座嘉宾,在节目里给大家普及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小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温吉焕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官方网站——温吉焕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李正俊的传人是谁

张天文,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师从于大连市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等名老中医,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现就职于大连市中医医院。是全国第四、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天文









1943年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诊治范围

擅长临证或针或药或针药并施治疗脑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

教育经历

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后在中医专科校学习,在家传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参加工作后师从于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等名老中医。

工作经历

1965年-1974年1月,在辽宁省瓦房店镇永宁地区、李店地区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4年2月调到大连市中医医院工作,历任针灸科主任、脑病科主任。

1993年,建立了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前身为针灸病房)。

退休后被医院返聘,仍坚持在专家门诊出诊。

研究方向

对中风、眩晕、失眠、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痴呆、面瘫、帕金森、小儿脑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风湿病、痛风等病有深入研究。

获奖情况

2004年,被授予“辽宁省名中医”称号。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辽宁省名中医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东北经络研究会理事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针灸学会顾问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大连市针灸学会会长

出版著作

《谷铭三治疗肿瘤经验集》

《谷铭三治疗疑难病验案集》

主要论文

1.徐楠,张轲,张天文.自拟养血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症50例[J].光明中医,2011,26(08):1596-1597.

2.徐楠,张轲,张天文.二陈汤及其衍化方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07):1489-1490.

3.徐楠,张天文.加味芎归汤治疗瘀血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06):987-988.

4.金英爱,张天文.头手足三联运动针配合五脏俞治疗偏头痛96例[J].光明中医,2010,25(06):1045-1046.

5.廉治军,赵敬东,张天文.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4):840-843.

6.徐楠,张轲,张天文.针头手足穴三联运动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12):2338-2340.

7.孟庆刚,杨清彬,孔庆爱,张天文,姜松鹤,陈晓云,唐强,高兵兵,于致顺.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Ⅰ)——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9(04):39-42+4.

8.张天文,谷言芳.五倍子外敷消肿块[J].中医杂志,1998,(02):71.

9.谷言芳,张天文.谷铭三治疗肿瘤经验[J].中医教育,1994,(02):37-38.

10.张天文,姜翠芝.火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11例[J].中国针灸,1986,(02):46.

传承图谱

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张天文→唐晓军、王洁、景方建、王俊、徐楠。

研究成果

创立“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该针法治疗脑梗死有独特的优势,并获省、市科技成果奖。

中医李正俊的传人是谁

张天文,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师从于大连市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等名老中医,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现就职于大连市中医医院。是全国第四、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天文









1943年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诊治范围

擅长临证或针或药或针药并施治疗脑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

教育经历

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后在中医专科校学习,在家传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参加工作后师从于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等名老中医。

工作经历

1965年-1974年1月,在辽宁省瓦房店镇永宁地区、李店地区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4年2月调到大连市中医医院工作,历任针灸科主任、脑病科主任。

1993年,建立了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前身为针灸病房)。

退休后被医院返聘,仍坚持在专家门诊出诊。

研究方向

对中风、眩晕、失眠、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痴呆、面瘫、帕金森、小儿脑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风湿病、痛风等病有深入研究。

获奖情况

2004年,被授予“辽宁省名中医”称号。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辽宁省名中医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东北经络研究会理事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针灸学会顾问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大连市针灸学会会长

出版著作

《谷铭三治疗肿瘤经验集》

《谷铭三治疗疑难病验案集》

主要论文

1.徐楠,张轲,张天文.自拟养血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症50例[J].光明中医,2011,26(08):1596-1597.

2.徐楠,张轲,张天文.二陈汤及其衍化方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07):1489-1490.

3.徐楠,张天文.加味芎归汤治疗瘀血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06):987-988.

4.金英爱,张天文.头手足三联运动针配合五脏俞治疗偏头痛96例[J].光明中医,2010,25(06):1045-1046.

5.廉治军,赵敬东,张天文.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4):840-843.

6.徐楠,张轲,张天文.针头手足穴三联运动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12):2338-2340.

7.孟庆刚,杨清彬,孔庆爱,张天文,姜松鹤,陈晓云,唐强,高兵兵,于致顺.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Ⅰ)——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9(04):39-42+4.

8.张天文,谷言芳.五倍子外敷消肿块[J].中医杂志,1998,(02):71.

9.谷言芳,张天文.谷铭三治疗肿瘤经验[J].中医教育,1994,(02):37-38.

10.张天文,姜翠芝.火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11例[J].中国针灸,1986,(02):46.

传承图谱

李正俊、周鸣岐、谷铭三→张天文→唐晓军、王洁、景方建、王俊、徐楠。

研究成果

创立“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该针法治疗脑梗死有独特的优势,并获省、市科技成果奖。

臧堃堂的个人简介

参酌古今、兼通医药、德艺双馨的“铁杆中医”—臧堃堂教授 ——学生眼中的导师
历任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总后勤部优秀教师、三次被*授予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第一军医大学十佳医务人员。
臧教授博采众长,擅长治疗内科杂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证,取得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同。在对消化、慢性咳喘、脑系疾病、肿瘤颇具心得,在妇、儿、外、皮肤诸科亦创见颇多,临床特色鲜明。
臧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耳濡目染,随祖父臧文辉习中医,承祖训素以济人为怀。1953年参加工作,济南军工一厂保健医生,1954年入济南医务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药。 1956年调干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作为新中国首届中医学员,系统学习了六年中医,熟读岐黄、仲景、时珍及历代医籍经典,毕业后留校任教,耕耘于中医教学、医疗工作岗位。1967年响应党的号召,到江西抚州山区9344兵工厂医院支援国防建设。1980年参加全国第一批职称考试,认定为副主任医师。1981年特招入伍调入*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并坚持在南方医院中医门诊进行诊疗工作。将医、药、方有机地结合运用,自此长期从事于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严谨的治学,为军队培养了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批准为师承制导师,此后以临床带徒为主,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
一、 实践“大医精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近60年的临床生涯中,臧教授坚持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一贯认为高尚的医德医风既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石,又是医药人员必备的传统美德,指导着医疗实践的全过程,亦是治疗的手段之一,是药物不可比拟之良剂。臧教授推崇“大医精诚”,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是“大医精诚”,以“精”、“诚”引领自己的医学道路,认为医术要精湛,精勤不倦,常以《大业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疏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并须精熟,如此乃为大医。”勉励刻苦钻研,熟读经典医著,博览各家学说。多年来,教授以“诚”行医,坚持以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对待病人不问贵贱*,皆如至亲;诊病疗疾,祥察形候,济疾解危,一心赴救,遇秽臭、凶险的病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去救护,绝不能有任何退缩和畏难,正如“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臧教授诊病,认为医家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即不得凭借自己的技术,利欲熏心,谋取患者钱财,这是最可耻的;“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即医生处方用药,要取有效、方便、价廉之品,尽量不要增加病人的负担,即使是病家富有,也勿处以珍贵之药,令他难于寻找。臧教授诊病,认为医生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诋毁诸医,自矜己得。”更不能偶然治愈一病,便自吹自擂,诋毁别人,妄自尊大,为医者应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精勤不倦,不为利禄所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医药事业。
二、精通本草,深明药理,知药善用。
中药方剂学方面,臧教授学贯中西,博古融今,发展不离宗,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既精通本草,又深明药理,知药善用。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每能将一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广泛用于临床,而不为传统的用药习惯所*,不但善用古方,而且善用新方。创立的“利湿通淋汤”治疗泌尿道感染,“牛角四妙汤”治疗血热湿毒所致之各种皮肤病,“乌龙丹”治疗缺血性脑病,“清胆排石汤”治疗胆系疾病,“咳喘七子汤”治疗以咳喘为主的肺系疾病等。臧教授精通中药炮制,认为其临证选用,与临床效果关系重大,尤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材炮制修事有独到的见解,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方剂均用桂枝,他认为若以去皮之桂枝组合诸方,实违仲景用药立方之本意,同意先哲张山雷之说:“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反去其皮,可悟为传抄之谬。”桂枝不去皮,另切后下,符合古今有关桂枝药效之论述,系仲景组方之原旨,对近世部分医家处方常见有桂枝木、桂枝心者,即桂枝去皮之木质而药用,虽似遵仲景法,实执泥于传抄之谬误也。他主张应用桂枝,不需去皮,更主张后下为佳,这既不失传统用法,又可保持有效成分之大部分。另仲景用麻黄于诸发汗解表方,均用去节麻黄,但按主治,仲景多方重点不在发汗解表,故不需去节;且近世研究麻黄之有效成分主要在茎中,节无相反的药理作用,惟其含量上有差异,茎部多于节部,而麻黄根的功效却与茎部相反,能止汗,是血压下降,故臧教授应用麻黄,主张去根不去节,临证,只须按辨证权衡用量,如是可减少加工去节之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在处方药名上,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我国目前使用的中草药达数千种,但由于南北地域、东西风土之异,常有药名、功效混杂的现象。为防差错,应对此类药物正名。如白附子市售有禹白附、关白附。两者名虽类近,实非同类,若今处方者、发药者不分,而以白附子混通用药,则贻害无穷。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辛甘温而有毒,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茎,辛温有毒,能逐寒湿、祛风痰、止痛,两者科属形性功效均异。故认为禹白附应正名为独角莲,而保留关白附与乌头相别,以免混淆。又如五加皮市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之分,但非一物之产南北,实系品种不同之药材,功效迥异。故临床应正名北五加皮为杠柳根皮,而常用的南五加皮配方应以细柱五加、无梗五加的根皮为主,制酒及丸片以刺五加根皮为主,使不相混淆。临证时,更体现其用药特色。如以蒲黄为主,随证配伍定向以其效来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头痛、冠心病心绞痛等。临证运用红藤时,以辨证为本,病证结合,认为红藤具有消痈、泄湿热、活血、和营、行气、宣痹、通便、杀虫等诸多功效,通过配伍增效,广泛应用红藤治疗消化系、妇科等多种病证。以青黛为主的配伍,治疗面部痤疮、舌扁平苔癣、恶性血液病、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扩张咳血、带状疱疹等多种杂病,此均为臧教授中药的特色运用。另一方面臧教授注重药物配伍,常以药对应用来增加临床疗效。如临证时善于伍用黄芪治病,且每能获效,如黄芪配汉防己,两药伍用利水消肿力强,且补中利水,攻不伤正,寒温并举,为治疗各种水肿、小便不利诸证之常用药对,另外两药配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佳;黄芪配水蛭,为益气活血通络之妙伍,两药合用益气活血通络,按10:1比例研末吞服,专治缺血性脑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黄芪与葛根,两药合用益气升阳专治中阳下陷诸证,用于冠心病、颈椎病有较好疗效。黄芪与天花粉,两药伍用益气生津,能降低血糖,故治疗糖尿病效佳。融中药方剂之精华于临床诊治中,且对中药品种来源,中药饮片形性特点熟悉,医药一家,是其特色之一。教授在长期的中医药教研工作中,通过深究而逐步精通中药药理,使其在临床诊治中发挥巨大作用。这里的中药药理既包括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等,又包括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所得出的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如教授在临床中喜用黄芪,且运用范围甚广,这是除了精通黄芪的性味功效外,又熟知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及对泌尿系统、物质代谢、抗病源微生物、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现代药理。臧教授喜谴药对治病,这是其精于药理的进一步升华。他认为,为了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和更好的发挥药效,将中药组对应用,使其疗效优于单味增强疗效,并能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组成药对以“七情和合”为理论基础,取相须、相使、相畏组合,部分也是小方配伍。如用黄芪与火麻仁组对治疗单纯性便秘,取黄芪甘微温,归肺脾两经补气升阳,火麻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补虚滋养、润肠通便,两药配伍促使气机升降有序,相互协同,具有很强的补虚润肠通便作用。如根据慢性结肠炎脾虚气滞、湿热内阻的临床特点,组成黄芪、党参、炒白术、广郁金、制香附、延胡索、黄连、黄芩、秦皮、肉豆蔻、补骨脂、鹿角霜、生地、玄参、火麻仁、石榴皮、炮姜炭等药对,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随证调遣,组成方剂而用。臧教授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将中药方剂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出版了《临床中药学》、《中医临床方剂学》、《中药古今应用指导》、《常用中药彩色图谱与调剂》等专著,这是对中药方剂学的重要贡献。
三、博采众长,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
臧教授幼承家学,工作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取其精华用于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证,取得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同。在对消化、慢性咳喘、脑系疾病、肿瘤颇具心得,在妇、儿、外、皮肤诸科亦创见颇多,临床特色鲜明。
(一)消化系疾病
在消化系疾病方面,其临床特点集中体现在重脾胃,学东垣,承古而不泥;治疗慢性胃肠炎症性病变以调理脾胃为本,治疗肝硬化时健脾益气,使湿浊之邪不能滞留,肝气条达,肝脾功能协调而促进病愈。临床中首推李东垣《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善治病者,惟在治脾”,临证时多采用黄芪、党参、淮山药等补脾胃升清阳,以正根本。同时又不拘泥脾胃学说,在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治疗消化疾病的同时,根据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各脏器功能与中医脾胃功能相似的特点,在治疗消化系病证时常常祛湿与调肝相结合,注意柔润养胃,和胃降逆。选药则注重润不助湿、燥不伤津、有升有降、有走有守、有动有静,以达到通而不伤正,补不滞邪。另外,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佐用通络行瘀之品,从而补充了东垣之不足,并藉以提高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配合辨病,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慢性胃痛时结合胃镜所见选择用药,如临床上对于胃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者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肥厚性胃炎,加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对于胃镜下见粘膜苍白萎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加黄芪、党参、白术、砂仁等益气养胃之品以恢复胃粘膜功能。对于胃镜下见胃粘膜点状出血的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加田七粉、白及、生茜草等以止血。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而致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抑制胃酸分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期间,臧教授非常注重患者的饮食及情志调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软饮食为主,少吃油腻,忌食煎炸辛辣,同时需保持情志畅达乐观。
(二)脑系疾病
在脑病的辨证中,臧教授认为脑病患者,气虚是其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同时认为痰邪在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故临床上除益气活血补肾外,广泛运用化痰法于脑病中。他认为此脑病之痰多夹风邪,且此风非外来之风,乃厥阴肝经之风,脑病之痰与风、瘀、虚相见,且脑病之痰,多为无形之痰,故临证以化痰祛风、滋肾平肝,益气活血诸法相伍为用。多年实践总结出的“乌龙丹”新制剂应用于缺血性脑病和中风后遗症以及脑部外伤及手术后康复都有较好的疗效。如对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肝肾不足,气血亏损,其标为痰瘀内阻,并用“乌龙丹”加减治疗。指导其弟子研究团队对“乌龙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和广东省部产学研基金的资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已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进一步研发为中药新药。对于老年性痴呆,,臧教授认为其病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以虚为本,以标为实,临证从虚、痰、瘀三方面着手治疗。另外,他自拟的平潜汤,具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补肾明目的效果,而无辛温伤阴,苦寒伤胃之弊。各种肝阳上亢所致的脑病均可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风阳化火、血虚生风或风痰上扰所致的癫痫、惊风抽搐、肢颤、顽固性头痛,拟有镇痉散治之。在脑病治疗中,臧教授也喜用药对,如磁石配紫石英治疗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而症见头晕、耳鸣、失眠梦扰者;钩藤配全蝎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三)肺系疾病
对于慢性咳喘辨治,臧教授认为其肺脾肾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为咳喘病之根本,而感受外邪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为疾病发生之次要因素,治疗立法为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润肠通便,并创立了咳喘七子汤加减治疗咳喘为主的肺系疾病。
(四)肿瘤疾病
臧教授在癌证辨证方面颇有特色,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因年老体弱、长期劳累、精神抑郁、环境污染等损伤人体正气。在正虚的基础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临证时治以扶正与祛邪并进、辨证与辨病并举、局部与整体并用、食疗与心疗并存,并创用扶正抑癌汤治疗癌肿患者经手术及放疗、化疗后或晚期癌肿不能放化疗,身体虚弱并有转移、疼痛者。很多患者坚持长期服用中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甚至治愈。
(五)其它杂病
臧教授在其它内科疾病上亦有许多独特的论治经验。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时,认为风寒湿热致病,以风邪为先,在其发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机体的阴阳气血,以气血为主,心脾肝肾等受病脏腑,以肝肾为要,年老久病者,以痰瘀为重。对于药源性疾病,认为其发病乃机体正气虚弱之时所发,其病理以正虚为主,虚实夹杂,临证时从主症辨治,从虚着手。对于急慢性肾炎常从脾胃论治,从健脾益气入手,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亦为益脾以补肾之意,在此前提下,尚需随证辨治,方能却得最佳疗效。对于小儿患者,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时常采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体虚外感、湿疹、荨麻疹、口疮、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对慢性骨髓炎,认为其病理为气血两亏,瘀毒内恋,治以补气血以托毒外出,活血化瘀以排脓消肿。治疗银屑病时认为热伏营血,湿热缠绵为其主要病机,临证以凉血解毒利湿法治疗。
四、调治结合,保健为先,提倡治未病。
臧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也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任**保健医,2000、2002、2004年三次荣获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得到许多高层领导的好评和表扬。撰写了抗衰老保健专著《传统益寿精要》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他重视调养,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扶正调养为先,熟悉药性,药食同用,临床与保健相结合。获得总后勤部抗衰老科研课题资助,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研发了系列保健品“三九正元冲剂”、“益身元口服液”、“福寿仙口服液”、“隆泰口服液”等,投放市场后,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臧教授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医术精湛,谦虚好学,以一生的努力实践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令人崇敬和仰慕。但他自己说:“余继承祖业,并在沪上名师的教诲和培养下,登堂入室,耕耘于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岗位,历时半个世纪,然碌碌无所建树。”
(作者彭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臧堃堂的个人简介

参酌古今、兼通医药、德艺双馨的“铁杆中医”—臧堃堂教授 ——学生眼中的导师
历任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总后勤部优秀教师、三次被*授予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第一军医大学十佳医务人员。
臧教授博采众长,擅长治疗内科杂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证,取得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同。在对消化、慢性咳喘、脑系疾病、肿瘤颇具心得,在妇、儿、外、皮肤诸科亦创见颇多,临床特色鲜明。
臧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耳濡目染,随祖父臧文辉习中医,承祖训素以济人为怀。1953年参加工作,济南军工一厂保健医生,1954年入济南医务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药。 1956年调干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作为新中国首届中医学员,系统学习了六年中医,熟读岐黄、仲景、时珍及历代医籍经典,毕业后留校任教,耕耘于中医教学、医疗工作岗位。1967年响应党的号召,到江西抚州山区9344兵工厂医院支援国防建设。1980年参加全国第一批职称考试,认定为副主任医师。1981年特招入伍调入*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并坚持在南方医院中医门诊进行诊疗工作。将医、药、方有机地结合运用,自此长期从事于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严谨的治学,为军队培养了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批准为师承制导师,此后以临床带徒为主,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
一、 实践“大医精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近60年的临床生涯中,臧教授坚持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一贯认为高尚的医德医风既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石,又是医药人员必备的传统美德,指导着医疗实践的全过程,亦是治疗的手段之一,是药物不可比拟之良剂。臧教授推崇“大医精诚”,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是“大医精诚”,以“精”、“诚”引领自己的医学道路,认为医术要精湛,精勤不倦,常以《大业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疏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并须精熟,如此乃为大医。”勉励刻苦钻研,熟读经典医著,博览各家学说。多年来,教授以“诚”行医,坚持以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对待病人不问贵贱*,皆如至亲;诊病疗疾,祥察形候,济疾解危,一心赴救,遇秽臭、凶险的病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去救护,绝不能有任何退缩和畏难,正如“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臧教授诊病,认为医家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即不得凭借自己的技术,利欲熏心,谋取患者钱财,这是最可耻的;“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即医生处方用药,要取有效、方便、价廉之品,尽量不要增加病人的负担,即使是病家富有,也勿处以珍贵之药,令他难于寻找。臧教授诊病,认为医生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诋毁诸医,自矜己得。”更不能偶然治愈一病,便自吹自擂,诋毁别人,妄自尊大,为医者应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精勤不倦,不为利禄所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医药事业。
二、精通本草,深明药理,知药善用。
中药方剂学方面,臧教授学贯中西,博古融今,发展不离宗,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既精通本草,又深明药理,知药善用。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每能将一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广泛用于临床,而不为传统的用药习惯所*,不但善用古方,而且善用新方。创立的“利湿通淋汤”治疗泌尿道感染,“牛角四妙汤”治疗血热湿毒所致之各种皮肤病,“乌龙丹”治疗缺血性脑病,“清胆排石汤”治疗胆系疾病,“咳喘七子汤”治疗以咳喘为主的肺系疾病等。臧教授精通中药炮制,认为其临证选用,与临床效果关系重大,尤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材炮制修事有独到的见解,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方剂均用桂枝,他认为若以去皮之桂枝组合诸方,实违仲景用药立方之本意,同意先哲张山雷之说:“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反去其皮,可悟为传抄之谬。”桂枝不去皮,另切后下,符合古今有关桂枝药效之论述,系仲景组方之原旨,对近世部分医家处方常见有桂枝木、桂枝心者,即桂枝去皮之木质而药用,虽似遵仲景法,实执泥于传抄之谬误也。他主张应用桂枝,不需去皮,更主张后下为佳,这既不失传统用法,又可保持有效成分之大部分。另仲景用麻黄于诸发汗解表方,均用去节麻黄,但按主治,仲景多方重点不在发汗解表,故不需去节;且近世研究麻黄之有效成分主要在茎中,节无相反的药理作用,惟其含量上有差异,茎部多于节部,而麻黄根的功效却与茎部相反,能止汗,是血压下降,故臧教授应用麻黄,主张去根不去节,临证,只须按辨证权衡用量,如是可减少加工去节之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在处方药名上,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我国目前使用的中草药达数千种,但由于南北地域、东西风土之异,常有药名、功效混杂的现象。为防差错,应对此类药物正名。如白附子市售有禹白附、关白附。两者名虽类近,实非同类,若今处方者、发药者不分,而以白附子混通用药,则贻害无穷。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辛甘温而有毒,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茎,辛温有毒,能逐寒湿、祛风痰、止痛,两者科属形性功效均异。故认为禹白附应正名为独角莲,而保留关白附与乌头相别,以免混淆。又如五加皮市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之分,但非一物之产南北,实系品种不同之药材,功效迥异。故临床应正名北五加皮为杠柳根皮,而常用的南五加皮配方应以细柱五加、无梗五加的根皮为主,制酒及丸片以刺五加根皮为主,使不相混淆。临证时,更体现其用药特色。如以蒲黄为主,随证配伍定向以其效来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头痛、冠心病心绞痛等。临证运用红藤时,以辨证为本,病证结合,认为红藤具有消痈、泄湿热、活血、和营、行气、宣痹、通便、杀虫等诸多功效,通过配伍增效,广泛应用红藤治疗消化系、妇科等多种病证。以青黛为主的配伍,治疗面部痤疮、舌扁平苔癣、恶性血液病、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扩张咳血、带状疱疹等多种杂病,此均为臧教授中药的特色运用。另一方面臧教授注重药物配伍,常以药对应用来增加临床疗效。如临证时善于伍用黄芪治病,且每能获效,如黄芪配汉防己,两药伍用利水消肿力强,且补中利水,攻不伤正,寒温并举,为治疗各种水肿、小便不利诸证之常用药对,另外两药配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佳;黄芪配水蛭,为益气活血通络之妙伍,两药合用益气活血通络,按10:1比例研末吞服,专治缺血性脑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黄芪与葛根,两药合用益气升阳专治中阳下陷诸证,用于冠心病、颈椎病有较好疗效。黄芪与天花粉,两药伍用益气生津,能降低血糖,故治疗糖尿病效佳。融中药方剂之精华于临床诊治中,且对中药品种来源,中药饮片形性特点熟悉,医药一家,是其特色之一。教授在长期的中医药教研工作中,通过深究而逐步精通中药药理,使其在临床诊治中发挥巨大作用。这里的中药药理既包括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等,又包括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所得出的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如教授在临床中喜用黄芪,且运用范围甚广,这是除了精通黄芪的性味功效外,又熟知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及对泌尿系统、物质代谢、抗病源微生物、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现代药理。臧教授喜谴药对治病,这是其精于药理的进一步升华。他认为,为了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和更好的发挥药效,将中药组对应用,使其疗效优于单味增强疗效,并能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组成药对以“七情和合”为理论基础,取相须、相使、相畏组合,部分也是小方配伍。如用黄芪与火麻仁组对治疗单纯性便秘,取黄芪甘微温,归肺脾两经补气升阳,火麻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补虚滋养、润肠通便,两药配伍促使气机升降有序,相互协同,具有很强的补虚润肠通便作用。如根据慢性结肠炎脾虚气滞、湿热内阻的临床特点,组成黄芪、党参、炒白术、广郁金、制香附、延胡索、黄连、黄芩、秦皮、肉豆蔻、补骨脂、鹿角霜、生地、玄参、火麻仁、石榴皮、炮姜炭等药对,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随证调遣,组成方剂而用。臧教授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将中药方剂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出版了《临床中药学》、《中医临床方剂学》、《中药古今应用指导》、《常用中药彩色图谱与调剂》等专著,这是对中药方剂学的重要贡献。
三、博采众长,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
臧教授幼承家学,工作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取其精华用于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证,取得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同。在对消化、慢性咳喘、脑系疾病、肿瘤颇具心得,在妇、儿、外、皮肤诸科亦创见颇多,临床特色鲜明。
(一)消化系疾病
在消化系疾病方面,其临床特点集中体现在重脾胃,学东垣,承古而不泥;治疗慢性胃肠炎症性病变以调理脾胃为本,治疗肝硬化时健脾益气,使湿浊之邪不能滞留,肝气条达,肝脾功能协调而促进病愈。临床中首推李东垣《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善治病者,惟在治脾”,临证时多采用黄芪、党参、淮山药等补脾胃升清阳,以正根本。同时又不拘泥脾胃学说,在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治疗消化疾病的同时,根据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各脏器功能与中医脾胃功能相似的特点,在治疗消化系病证时常常祛湿与调肝相结合,注意柔润养胃,和胃降逆。选药则注重润不助湿、燥不伤津、有升有降、有走有守、有动有静,以达到通而不伤正,补不滞邪。另外,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佐用通络行瘀之品,从而补充了东垣之不足,并藉以提高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配合辨病,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慢性胃痛时结合胃镜所见选择用药,如临床上对于胃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者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肥厚性胃炎,加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对于胃镜下见粘膜苍白萎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加黄芪、党参、白术、砂仁等益气养胃之品以恢复胃粘膜功能。对于胃镜下见胃粘膜点状出血的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加田七粉、白及、生茜草等以止血。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而致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抑制胃酸分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期间,臧教授非常注重患者的饮食及情志调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软饮食为主,少吃油腻,忌食煎炸辛辣,同时需保持情志畅达乐观。
(二)脑系疾病
在脑病的辨证中,臧教授认为脑病患者,气虚是其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同时认为痰邪在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故临床上除益气活血补肾外,广泛运用化痰法于脑病中。他认为此脑病之痰多夹风邪,且此风非外来之风,乃厥阴肝经之风,脑病之痰与风、瘀、虚相见,且脑病之痰,多为无形之痰,故临证以化痰祛风、滋肾平肝,益气活血诸法相伍为用。多年实践总结出的“乌龙丹”新制剂应用于缺血性脑病和中风后遗症以及脑部外伤及手术后康复都有较好的疗效。如对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肝肾不足,气血亏损,其标为痰瘀内阻,并用“乌龙丹”加减治疗。指导其弟子研究团队对“乌龙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和广东省部产学研基金的资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已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进一步研发为中药新药。对于老年性痴呆,,臧教授认为其病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以虚为本,以标为实,临证从虚、痰、瘀三方面着手治疗。另外,他自拟的平潜汤,具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补肾明目的效果,而无辛温伤阴,苦寒伤胃之弊。各种肝阳上亢所致的脑病均可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风阳化火、血虚生风或风痰上扰所致的癫痫、惊风抽搐、肢颤、顽固性头痛,拟有镇痉散治之。在脑病治疗中,臧教授也喜用药对,如磁石配紫石英治疗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而症见头晕、耳鸣、失眠梦扰者;钩藤配全蝎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三)肺系疾病
对于慢性咳喘辨治,臧教授认为其肺脾肾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为咳喘病之根本,而感受外邪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为疾病发生之次要因素,治疗立法为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润肠通便,并创立了咳喘七子汤加减治疗咳喘为主的肺系疾病。
(四)肿瘤疾病
臧教授在癌证辨证方面颇有特色,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因年老体弱、长期劳累、精神抑郁、环境污染等损伤人体正气。在正虚的基础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临证时治以扶正与祛邪并进、辨证与辨病并举、局部与整体并用、食疗与心疗并存,并创用扶正抑癌汤治疗癌肿患者经手术及放疗、化疗后或晚期癌肿不能放化疗,身体虚弱并有转移、疼痛者。很多患者坚持长期服用中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甚至治愈。
(五)其它杂病
臧教授在其它内科疾病上亦有许多独特的论治经验。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时,认为风寒湿热致病,以风邪为先,在其发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机体的阴阳气血,以气血为主,心脾肝肾等受病脏腑,以肝肾为要,年老久病者,以痰瘀为重。对于药源性疾病,认为其发病乃机体正气虚弱之时所发,其病理以正虚为主,虚实夹杂,临证时从主症辨治,从虚着手。对于急慢性肾炎常从脾胃论治,从健脾益气入手,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亦为益脾以补肾之意,在此前提下,尚需随证辨治,方能却得最佳疗效。对于小儿患者,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时常采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体虚外感、湿疹、荨麻疹、口疮、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对慢性骨髓炎,认为其病理为气血两亏,瘀毒内恋,治以补气血以托毒外出,活血化瘀以排脓消肿。治疗银屑病时认为热伏营血,湿热缠绵为其主要病机,临证以凉血解毒利湿法治疗。
四、调治结合,保健为先,提倡治未病。
臧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也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任**保健医,2000、2002、2004年三次荣获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得到许多高层领导的好评和表扬。撰写了抗衰老保健专著《传统益寿精要》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他重视调养,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扶正调养为先,熟悉药性,药食同用,临床与保健相结合。获得总后勤部抗衰老科研课题资助,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研发了系列保健品“三九正元冲剂”、“益身元口服液”、“福寿仙口服液”、“隆泰口服液”等,投放市场后,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臧教授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医术精湛,谦虚好学,以一生的努力实践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令人崇敬和仰慕。但他自己说:“余继承祖业,并在沪上名师的教诲和培养下,登堂入室,耕耘于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岗位,历时半个世纪,然碌碌无所建树。”
(作者彭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