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的四个思想是
2024-03-26 17:36:30 责编:小OO
文档

《养生四要》,养生著作,5卷。又名《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明代万全(密斋)撰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广泛收集前代长寿典籍,结合自身之实践经验,提出养生之法有“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要。寡欲谓坚忍其性,慎动谓保定其气,法时谓和于阴阳,却疾谓慎于医药,对古代长寿医学理论有独到见解。再者,作者着眼于下一代之健康长寿,主张适龄婚姻、择偶而配等,又属优生学之的论。并提出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反对主动主静走向极端;指出人可延年益寿,但不可成仙,从而摒弃佛道“绝谷食柏”“休妻鳏居”弃人伦、灭生理之说教;并总结长寿在于屏嗜好、适寒暄、顺翕张、调滋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儒家堂共话养生:《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

《黄帝内经》提出养生四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中医的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那么保健有多少方面呢?《黄帝内经》提出养生四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适度饮食

养生首先强调“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和能量以求生存的主要途径。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中国养生学主要有四大流派,都有一个来源:易经。四家指的是道家、儒家、佛家、医家。儒家重阳,道家重阴,佛家重修心。当然,严格来说佛法不讲养生,但客观来说,佛法是最健康的。

佛家讲修心吃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食,只吃70%饱。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佛家所说的“午后不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菩萨早上吃,人中午吃,畜生晚上吃。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饮酒、饮茶、饮水三大饮。岐伯这里所说的“饮”,是指饮酒,饮酒要节制。喝茶也应遵循“阴阳相调”的总原则。据《黄帝内经》记载,人分为五体,茶分为绿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六种。根据五行,茶分为五类,五类茶与五行一一对应。不同体质的人可以根据五行的原则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日常生活:有规律的生活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猫游的日常生活。即午夜11:00-1:00,中午11:00-1:00,上午5:00-7:00,下午5:00-7:00。

那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和工作呢?先从紫时说起,紫时是一天中最暗的时候,阴气最盛的时候 黄帝内经养生 ,也就是阴气已尽,阳气欲生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夜深人静,又到了深度睡眠的时间。紫石为水,水为万物之源。这是生命力开始增长的时候。如果此时还心神不宁,劳碌不息,就会干扰阴阳往来,损害元气。按照中医经脉六注的说法 黄帝内经养生 ,胆经在半夜当令,“当”就是值班的意思。五脏六腑,六脏六腑,皆依胆之生,胆之气生,全身的气血都能随之而动。因此,半夜一定要睡熟,而且要注意深睡,也就是必须在半夜前的晚上11点之前入睡,这样才能保证半夜的深度睡眠。

猫市是早上5:00到7:00。此时天色基本亮了,天门大开。5:00起床很正常。此时大肠经正时,起床后要正常排便,排出垃圾和毒素。黎明时分,天门打开,所以这个时候地门也要打开,连也要打开,养成晨起大便的习惯。

中午,也就是中午11:00到1:00,阳气正盛。经过一上午的劳累和工作,到了中午,你会感到疲倦,有些困倦。这是心经的时间。西班牙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早上6:00到中午12:00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期,是魔鬼的时间。所以中午小睡一下。有人说我睡不着或者没有条件睡觉,闭上眼睛一会儿就好了。最好练习冥想一段时间。

酉时,即下午5时至7时,肾经正。肾主藏精。什么是本质?人的肾精是生命之源,就像水一样,能滋养万物。“精华”有一个功能。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调整细度来获得它。例如,如果你缺乏红细胞,精子就会产生红细胞。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补肾精,这样肾水才不会枯竭,不会滞留。

运动:不要太用力

“劳”就是“工作”,劳动的工作,养生就是锻炼。按照现代的说法,不要做无氧运动,要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状态下进行的高速、剧烈运动。这种运动强度过大,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小、有节奏、持续时间长。这种运动可以增加氧气的摄入量,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和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健身舞蹈、健美操等。当然还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

精神:形式与精神

真正养生最好的良药是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被称为生命三宝:天有日月星辰三宝,地有水火风三宝,人有神明三宝。本质、能量和精神。“精”是生命最细微的物质,“气”是生命的元气,“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神、能量与精神交融、相生相养的关系。人体三宝中,以神为重。神能引导精气,太极图由白色部分(神)带动。养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回归神、精、气的和谐统一,保持生机无穷、生机勃勃的状态。

中医养生的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具体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思想

1、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2、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关键因素

1、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3、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中医养生的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具体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思想

1、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2、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关键因素

1、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3、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中医哲学:《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备的就是学习中医 养生 之道,来理解中医的理念,那么 养生 之道是什么呢?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 养生 有几个方面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窥见一二,总得来说,中医 养生 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

中医 养生 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 养生 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佛家 养生 、医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偏于阳,道家 养生 偏于阴,佛家 养生 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 养生 ,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 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

中医 养生 其实蕴含着中国最古老的的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遵循天道,所以在 养生 的过程中,我们最基本也要做到早睡早起,给五脏六腑一个休养的时机。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 养生 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尽量不要做太多无氧运动,要多做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现在人生活普遍不 健康 ,身体锻炼也较少,所以在 养生 时,也要适当的配合运动的锻炼,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精神:形与神俱

中医药生讲究的是精气神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养生 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黄帝内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研究的一部中医经典,而其中所蕴含的 养生 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使用的,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发扬传承,更要脚踏实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了中医。

中医哲学:《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备的就是学习中医 养生 之道,来理解中医的理念,那么 养生 之道是什么呢?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 养生 有几个方面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窥见一二,总得来说,中医 养生 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

中医 养生 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 养生 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佛家 养生 、医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偏于阳,道家 养生 偏于阴,佛家 养生 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 养生 ,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 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

中医 养生 其实蕴含着中国最古老的的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遵循天道,所以在 养生 的过程中,我们最基本也要做到早睡早起,给五脏六腑一个休养的时机。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 养生 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尽量不要做太多无氧运动,要多做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现在人生活普遍不 健康 ,身体锻炼也较少,所以在 养生 时,也要适当的配合运动的锻炼,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精神:形与神俱

中医药生讲究的是精气神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养生 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黄帝内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研究的一部中医经典,而其中所蕴含的 养生 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使用的,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发扬传承,更要脚踏实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了中医。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1、必须清---调---补:

先清理体内毒素,再疏通人体经络,在气血畅通的情况下,调补五脏六腑,扶正气。

2、必须持之以恒:

视同穿衣吃饭、视同领取工资、视同洗脸刷牙。

3、必须顺天时:

春季保肝、夏季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

4、必须循经络、

归经就是药物的作用归属于某一经络和脏腑。药物的归经代表药物的适用范围、作用趋向、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

(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入侵的通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脏腑的通路。

(二)、经络在人体的作用:调虚实、除百病、决生死、不可不通。

(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经脉和络脉的交汇处。穴位是脏腑精气汇聚之所,每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刺激相应穴位,可以加速调节脏腑功能,使内外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长寿秘方

1、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 方法 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2、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1、必须清---调---补:

先清理体内毒素,再疏通人体经络,在气血畅通的情况下,调补五脏六腑,扶正气。

2、必须持之以恒:

视同穿衣吃饭、视同领取工资、视同洗脸刷牙。

3、必须顺天时:

春季保肝、夏季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

4、必须循经络、

归经就是药物的作用归属于某一经络和脏腑。药物的归经代表药物的适用范围、作用趋向、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

(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入侵的通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脏腑的通路。

(二)、经络在人体的作用:调虚实、除百病、决生死、不可不通。

(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经脉和络脉的交汇处。穴位是脏腑精气汇聚之所,每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刺激相应穴位,可以加速调节脏腑功能,使内外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长寿秘方

1、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 方法 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2、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中医养生讲究哪四个字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它强调预防为主,调节为辅,注重个体化调理。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调节为辅。它的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中医养生有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中医饮食调理重视食物的性味、功效和搭配,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调理,如气功、按摩、针灸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讲究哪四个字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它强调预防为主,调节为辅,注重个体化调理。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调节为辅。它的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中医养生有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中医饮食调理重视食物的性味、功效和搭配,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调理,如气功、按摩、针灸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讲究哪四个字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它强调预防为主,调节为辅,注重个体化调理。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调节为辅。它的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中医养生有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中医饮食调理重视食物的性味、功效和搭配,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调理,如气功、按摩、针灸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的五个观点,你知道哪些?

中医养生的五个观点,你知道哪些?

自然观天人合一 人体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违背的话,就会成为灾祸的根源,如果违背的话,就不会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时采用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养自然生活,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防治观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乱,不治乱。 丈夫病已为后药,乱已为后治,如渴打井、斗铸锥为时不晚”。 提出了未病预防的思想。 “虚邪贼风,有时会避开; 淡淡虚无,真气从中冒出; 精神内守、病安是绝对没有的”。 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避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达到防止未病先发的目的。

意志表现“意志者,收魂,适合寒冷,喜怒无常者”。 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征,培养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这就是让陈出志气。”“夏天的3月,这叫蕃秀,让志气消失。”“秋天的3月,这叫容平,让志气安宁。”“冬天的3月,让志藏,志若隐若现。” 总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应该清爽,夏天应该充实,秋天应该稳定,冬天应该伏藏。 据此,“身无奇病,万物不灭,怒不可遏,精神笔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

动静观“动能安静,解长寿”的主张是形神兼养。 根据四点的不同,调整形状调整调子。 春天“晚上睡觉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觉早起,厌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兴”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阳光”。饮食疗法观民以食为天。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制”,保护后天脾胃的来源。 例如,“饮食自倍,脾胃为伤”时,伤缺乏化源,易患万病。 同时,告诫人们要小心调和五味,避免偏爱。 “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气味服用,可以补充稀薄的空气”、“故谨通五味,骨正肌柔,气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全心全意,谨言慎行,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五个观点,你知道哪些?

中医养生的五个观点,你知道哪些?

自然观天人合一 人体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违背的话,就会成为灾祸的根源,如果违背的话,就不会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时采用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养自然生活,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防治观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乱,不治乱。 丈夫病已为后药,乱已为后治,如渴打井、斗铸锥为时不晚”。 提出了未病预防的思想。 “虚邪贼风,有时会避开; 淡淡虚无,真气从中冒出; 精神内守、病安是绝对没有的”。 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避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达到防止未病先发的目的。

意志表现“意志者,收魂,适合寒冷,喜怒无常者”。 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征,培养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这就是让陈出志气。”“夏天的3月,这叫蕃秀,让志气消失。”“秋天的3月,这叫容平,让志气安宁。”“冬天的3月,让志藏,志若隐若现。” 总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应该清爽,夏天应该充实,秋天应该稳定,冬天应该伏藏。 据此,“身无奇病,万物不灭,怒不可遏,精神笔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

动静观“动能安静,解长寿”的主张是形神兼养。 根据四点的不同,调整形状调整调子。 春天“晚上睡觉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觉早起,厌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兴”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阳光”。饮食疗法观民以食为天。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制”,保护后天脾胃的来源。 例如,“饮食自倍,脾胃为伤”时,伤缺乏化源,易患万病。 同时,告诫人们要小心调和五味,避免偏爱。 “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气味服用,可以补充稀薄的空气”、“故谨通五味,骨正肌柔,气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全心全意,谨言慎行,延年益寿。”

中医倡导的养生观是?双修

中医的养生观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组织能力GOM国际研究小组,1996年该小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 
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许多国家已经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 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 
20世纪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两年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与会后发表《巴黎宣言》: 
好是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正是两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现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 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 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也要与疾病和谐相处。 
所*就是平衡,不要把疾病当做敌人。要学会适应。做到“带病延年”。 
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 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 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 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 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 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中医倡导的养生观是?双修

中医的养生观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组织能力GOM国际研究小组,1996年该小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 
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许多国家已经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 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 
20世纪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两年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与会后发表《巴黎宣言》: 
好是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正是两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现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 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 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也要与疾病和谐相处。 
所*就是平衡,不要把疾病当做敌人。要学会适应。做到“带病延年”。 
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 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 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 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 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 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中医健康养生的4个基本原则

中医 健康 养生 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调养脾肾

顺应自然

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

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充盛。

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形神兼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动静结合

只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应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静,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调养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 健康 ,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周身,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中医健康养生的4个基本原则

中医 健康 养生 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调养脾肾

顺应自然

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

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充盛。

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形神兼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动静结合

只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应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静,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调养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 健康 ,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周身,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