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补阳气养阳的中医养生
2024-03-23 00:33:28 责编:小OO
文档

补阳气的方法:

1. 食物疗法:根据症候辨证论治,如心阳不足吃大枣、桂圆,脾阳不足多食羊肉、狗肉、山药或者菟丝子,肾阳不足多吃补肾食物。

2. 中医中药调理:如心阳不足可用人参片或羊红膻泡水喝,脾阳不足可用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肾阳不足可用肾气丸、右归丸等,还可以按摩涌泉穴、艾灸督脉来补益阳气。

3. 适当户外运动锻炼:多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利于振奋阳气。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养阳气就是养命,快来试试这些小妙招,让你阳气十足

我导读:上两篇文章我们谈了什么是阳气和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以及 养生 就是养阳气,并简要提出了六大伤阳的恶习与六大养阳气的方法,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又该如何具体去长养我们的阳气呢?快来试试这些小妙招,让你阳气十足!

现今 社会 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乏经常感冒、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各种慢性疾病缠身的人以及常年手脚冰凉、气色差、整天没精打采没有工作者,众多亚 健康 状态和慢性疾病折磨着我们的身心,困扰着我们的生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来了,原来这都是我们的身体缺少了阳气!

那么,我们具体又该怎样去长养我们的阳气呢?快来试试这些小妙招。

1、防寒保暖,浴足艾灸

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多喜欢吃冷饮、冰激凌等寒凉饮食,而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呈虚寒状态,所以,过食冷凉饮食会损伤人体的阳气,造成阳气虚弱。因此夏季反而应该饮食清淡、温食热饮。现在不管是单位、家中、超市,还是地铁、公交都遍布空调,所以夏天几乎很少酷暑,反倒是感受了不少阴寒之气,再加上缺乏锻炼,也不出汗,原本夏天应是存储阳气的大好时机,现在却成了伤阳气最甚。因此,我们夏季一定不要一直吹冷风,要适度出出汗将体内寒湿排出体外。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适时增添衣物,最好睡前足浴泡脚,既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同时也能很好提升我们人体阳气。我给大家推荐一则足浴养阳方,艾叶30克、红花15克、透骨草30克,加水2500毫升急火煎开熬15分钟,临睡前1小时,适温泡脚15分钟至半小时,身微汗出为度。

艾灸能升阳、扶阳、温阳、养阳、通阳,其功甚大,能激活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最适合于 养生 保命。常用的艾灸穴位:足三里,是非常具有保健意义的穴位,在小腿上,左右各一,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能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意为要想身体平安,要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神阙,即肚脐,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可温通元阳,健旺中焦,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4横指为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功效。气海,位于脐下1.5寸,是任脉上的穴位,在前中线。气海穴就是气集合的地方,是人生命力的海洋,能补肾气,暖脾阳,强壮先后天之本。古人说“气海点暖全身”,也就是说,气海有增强全身阳气的作用。夏季最适合艾灸,每次选1-3个穴施灸,久久坚持,可提升人体阳气,达祛病、 养生 、延年之功。

2、早睡早起,保证睡眠

中医认为,天地运动变化产生阴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白天阳气伸张,我们运动、工作、学习、思考,都是阳气主事;夜晚阳气收藏,要入静安睡,不妄作劳,让阳气休息。阴阳互根互用,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一个“小宇宙”,必然遵循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中医讲,天人相应,所以 养生 自然要从此处着手。现代人频繁熬夜,夜生活过度者众,天黑了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晚上熬夜到三更早晨睡懒觉不吃早餐,阴阳颠倒,常年累月,阳气受损严重。中医认为,子时一阳生,为阴阳交替之时,若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是坎中一阳,长此以往,坎阳亏虚,各种疾病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错过最佳的睡眠时间“亥子丑”(即晚上9时至凌晨3点)这三个时辰,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通,上午升发,午后收敛,至夜则藏。所以,一定要跟随日夜节律,按时作息。

早起,将晚上敛藏的阴精转化成阳气,是最简单最易做的养阳方法。

早睡,将精气血收回敛藏人体之中,滋阴助阳,也是最简单既养阴又养阳的方法。

3、适度运动

现代 社会 科技 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人们整天可以坐在办公室电脑办公、出门有车代步,买东西快递到家门口,甚至一部手机全搞定,很少有机会活动,缺少了运动体内阳气日渐不足。中医认为,动养阳,静养阴。适度的有氧运动能让人体的经络、气血活动起来,加强脏腑机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可有效提升人体阳气。但户外活动要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要根据自身体质、年龄做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不妨提倡上下班以步代车,既锻炼了身体,又绿色环保。另外,运动要适度,以每天坚持慢跑或快走40分钟,并以微汗出以及运动完10分钟内身体能自然恢复为度,过度运动反而会损伤人体阳气影响 健康 。

4、冬季进补,药酒养阳

冬季即将来临,冬天是进补的好时机。此时宜多吃一些温性食物,比如牛肉、羊肉、葱、姜、蒜等。人参大补元气,《神农本草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参茸酒具有安神益智、大补元气,改善身体倦怠乏力,温阳通脉,延缓衰老,增强男人的性机能等功效。非常适合平时喜欢饮酒的人士和老年人饮用,以滋补强身!配方:野山参 1支,鹿茸片20克,白酒750毫升。用法:将野山参和鹿茸片浸入白酒(最好是粮食酒)中,7天以上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日饮1-2次。另外,用红参一支慢火炖汤代茶饮或研面冲服,每日3-5克,早晨空腹服,更适合冬季进补以充养人体阳气。

春回万物生,养生正当时!中医大夫总结补阳4法:升阳气、提气血

立春刚过,这两天的气温也逐渐回升。于立春而言,中医中这样解释:立,初建也。春,万物复苏的起始。

与冬日里的大寒节气相比,立春之后,温度、阳光、雨水纷纷回升增多。

从中医方面讲,立春之后当养阳气。古语,“春日三月,可谓去陈除旧,自然更新,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闲步于庭,疏解情志,以应春之息,此乃 养生 之道也。”

所以,春天是补足阳气、舒畅情志的好时节。那么,立春养阳从哪些方面入手比较好?

第一、御寒养阳

春天虽然是阳气生发的时节,立春之后气温有所回升,但是还未完全驱散寒气,所以不宜过早脱减衣物。

“春捂秋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天不可及早缩减衣物,以防伤害霍乱,食不消,头发痛。

也就是说,春天过早地减掉衣物,会引起伤寒外感,导致食物消化不良,引发头痛,损伤阳气。甚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使病毒外邪侵袭。

春天穿衣法则应是这样 :上薄下厚,捂脖护脚。也就是说,上身的衣服可以适当减少,但是下肢的衣服不能缩减,要做好保暖。此外,保护好脖和足部,不要露过多的脖颈和脚踝,以保证阳气生发,寒气驱除。

第二、朝梳头晚沐足

中医中说,春日养阳,宜每朝梳理发丝一百下,至晚间月明十分,温热汤水沐浴膝至足部,以帮助泄疲劳,收阳气。

因此,春日里早起后,梳理一下头发,可以调动头颈部经脉,有利于生发阳气。晚间准备温热的水,沐浴一下足部,帮助消减白天的疲劳,有助于守住体内的阳气。促进身体气血运行,保健防病好 养生 。

第三、晌午十分多活动

春日晌午,阳光充足,可以多加外出活动。

可以选择的运动有,慢跑、打太极、放风筝、散步等。这些舒缓的运动,不至于给还未苏醒的身体加重负担,也不会大量出汗,妨碍阳气的收发。

需要留心的是,不要进行过分剧烈的运动,因立春之初,人体筋骨还处于冬日里回缩的状态,若突然进行强烈运动,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不利于阳气回收。

第四、少酸多甘味

春日里,尽量不要食用太酸的食物,适当进补甜味的食品,更有助于阳气生发。

孙思邈在著作《千金食治》中说,“初春一二月,少酸多甘味,以养脾健胃,疏肝理气。”

中医中说,酸入肝,甘味入脾,春对应的是肝脏,肝和脾分别属为木和土。木克土,所以减少酸味,多食甜味,可以预防肝木克土,引起脾胃虚弱,扰乱体内脏平衡。

脾胃损伤,则五谷不化,食之无味,瘀滞积食,不利于津液血运散化,会妨碍阳气生发扩散。

春天温度回升,阳光散发,是大地万物阳气逐升之时。中医讲,自然万物混为一体,人体若遵循大自然生发回落之规律,方能提到机体和自然的统一性,更有助于适应、对抗自然突发状况。

所以,在万物阳气回升之时,也是人体补充阳气的最佳时节。我们可以适应自然,不要过度贪凉,过早缩衣。调动身体,通过头部经脉,疏足部疲乏,有助于养阳健身。

春回万物生,养生正当时!中医大夫总结补阳4法:升阳气、提气血

立春刚过,这两天的气温也逐渐回升。于立春而言,中医中这样解释:立,初建也。春,万物复苏的起始。

与冬日里的大寒节气相比,立春之后,温度、阳光、雨水纷纷回升增多。

从中医方面讲,立春之后当养阳气。古语,“春日三月,可谓去陈除旧,自然更新,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闲步于庭,疏解情志,以应春之息,此乃 养生 之道也。”

所以,春天是补足阳气、舒畅情志的好时节。那么,立春养阳从哪些方面入手比较好?

第一、御寒养阳

春天虽然是阳气生发的时节,立春之后气温有所回升,但是还未完全驱散寒气,所以不宜过早脱减衣物。

“春捂秋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天不可及早缩减衣物,以防伤害霍乱,食不消,头发痛。

也就是说,春天过早地减掉衣物,会引起伤寒外感,导致食物消化不良,引发头痛,损伤阳气。甚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使病毒外邪侵袭。

春天穿衣法则应是这样 :上薄下厚,捂脖护脚。也就是说,上身的衣服可以适当减少,但是下肢的衣服不能缩减,要做好保暖。此外,保护好脖和足部,不要露过多的脖颈和脚踝,以保证阳气生发,寒气驱除。

第二、朝梳头晚沐足

中医中说,春日养阳,宜每朝梳理发丝一百下,至晚间月明十分,温热汤水沐浴膝至足部,以帮助泄疲劳,收阳气。

因此,春日里早起后,梳理一下头发,可以调动头颈部经脉,有利于生发阳气。晚间准备温热的水,沐浴一下足部,帮助消减白天的疲劳,有助于守住体内的阳气。促进身体气血运行,保健防病好 养生 。

第三、晌午十分多活动

春日晌午,阳光充足,可以多加外出活动。

可以选择的运动有,慢跑、打太极、放风筝、散步等。这些舒缓的运动,不至于给还未苏醒的身体加重负担,也不会大量出汗,妨碍阳气的收发。

需要留心的是,不要进行过分剧烈的运动,因立春之初,人体筋骨还处于冬日里回缩的状态,若突然进行强烈运动,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不利于阳气回收。

第四、少酸多甘味

春日里,尽量不要食用太酸的食物,适当进补甜味的食品,更有助于阳气生发。

孙思邈在著作《千金食治》中说,“初春一二月,少酸多甘味,以养脾健胃,疏肝理气。”

中医中说,酸入肝,甘味入脾,春对应的是肝脏,肝和脾分别属为木和土。木克土,所以减少酸味,多食甜味,可以预防肝木克土,引起脾胃虚弱,扰乱体内脏平衡。

脾胃损伤,则五谷不化,食之无味,瘀滞积食,不利于津液血运散化,会妨碍阳气生发扩散。

春天温度回升,阳光散发,是大地万物阳气逐升之时。中医讲,自然万物混为一体,人体若遵循大自然生发回落之规律,方能提到机体和自然的统一性,更有助于适应、对抗自然突发状况。

所以,在万物阳气回升之时,也是人体补充阳气的最佳时节。我们可以适应自然,不要过度贪凉,过早缩衣。调动身体,通过头部经脉,疏足部疲乏,有助于养阳健身。

阳气不足?老中医来教你三招,快速补回自身的阳气

“阳气”,不管是对于男性来说还是对于女性来说,都是特别的重要的,阳气是我们自身最重要的能量,也就是说,当我们自身的阳气耗尽的时候,也就代表着这个人已经......

在中医的角度上来讲,阳气不足者,滋生百病,也就是说,自身的阳气的不足的时候,是很容易生病的,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感冒等病症,自身阳气不足的时候,自身可以说是无法正常的运转的,就好比电动车没了电是没有办法骑行的是一样的。其实现在很多的人,都是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现象的,特别是一些男性,阳气一旦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出现肾虚等症状。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自身的阳气不足呢?

其实导致阳气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原因、工作原因、自身原因、季节原因等等等......都是可能会导致自身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的,生活、工作多半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季节多半是因为温差而导致的,这些在生活中都是会消耗我们自身的阳气的。

那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给我们自身的阳气进行补充呢?下面我给大家准备了几个比较日常的补阳气的办法。快来看看吧!

1:经常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养阳气的办法了,我们有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很多的老人,可以一坐坐一上午或是一下午,就在那里晒太阳,小的时候不懂这是为什么,长大后才慢慢的明白,有的时候晒的不是太阳,晒的是回忆,晒的是 养生 。其实晒太阳一般是比较建议在春季的时候晒太阳,因为春季的天气没有那么的炎热,而且白晚的温差也不是很大,所以说,春天一般来说是最适合晒太阳的,但是晒太阳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突然到很热的太阳底下去晒的,我们应当在早上刚刚暖和的时候去晒,这样让自身也可以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才不导致自身出现一些问题,晒的时候最好也是可以晒一些后背,因为后背的穴位是比较多的,是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保健作用的。

2:吃一些补阳气的食物

像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食物,例如:大蒜、韭菜,牛肉,狗肉,羊肉等,这些食物对于补阳气都是有着一定的效果的,特别是韭菜,韭菜是属于温性的食物,所以对于补阳气的效果是最好的,它不但可以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韭菜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食物。

3:长按关元穴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关元穴是什么,或是不知道在什么位置,关元穴位于我们脐下三寸处的地方,经常性的按摩我们的关元穴是可以把补充自身的阳气的,从而就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阳气不足?老中医来教你三招,快速补回自身的阳气

“阳气”,不管是对于男性来说还是对于女性来说,都是特别的重要的,阳气是我们自身最重要的能量,也就是说,当我们自身的阳气耗尽的时候,也就代表着这个人已经......

在中医的角度上来讲,阳气不足者,滋生百病,也就是说,自身的阳气的不足的时候,是很容易生病的,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感冒等病症,自身阳气不足的时候,自身可以说是无法正常的运转的,就好比电动车没了电是没有办法骑行的是一样的。其实现在很多的人,都是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现象的,特别是一些男性,阳气一旦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出现肾虚等症状。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自身的阳气不足呢?

其实导致阳气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原因、工作原因、自身原因、季节原因等等等......都是可能会导致自身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的,生活、工作多半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季节多半是因为温差而导致的,这些在生活中都是会消耗我们自身的阳气的。

那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给我们自身的阳气进行补充呢?下面我给大家准备了几个比较日常的补阳气的办法。快来看看吧!

1:经常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养阳气的办法了,我们有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很多的老人,可以一坐坐一上午或是一下午,就在那里晒太阳,小的时候不懂这是为什么,长大后才慢慢的明白,有的时候晒的不是太阳,晒的是回忆,晒的是 养生 。其实晒太阳一般是比较建议在春季的时候晒太阳,因为春季的天气没有那么的炎热,而且白晚的温差也不是很大,所以说,春天一般来说是最适合晒太阳的,但是晒太阳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突然到很热的太阳底下去晒的,我们应当在早上刚刚暖和的时候去晒,这样让自身也可以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才不导致自身出现一些问题,晒的时候最好也是可以晒一些后背,因为后背的穴位是比较多的,是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保健作用的。

2:吃一些补阳气的食物

像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食物,例如:大蒜、韭菜,牛肉,狗肉,羊肉等,这些食物对于补阳气都是有着一定的效果的,特别是韭菜,韭菜是属于温性的食物,所以对于补阳气的效果是最好的,它不但可以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韭菜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食物。

3:长按关元穴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关元穴是什么,或是不知道在什么位置,关元穴位于我们脐下三寸处的地方,经常性的按摩我们的关元穴是可以把补充自身的阳气的,从而就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中医养生知识之冬季如何养阳气

中医养生知识之冬季如何养阳气

冬主“藏”,养生应该注重养阴藏神,这样才能保持精力充沛。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目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冬季养阳的方法,欢迎阅读。

  中医保精气壮阳气必知七个妙招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1、冬季保暖三个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阳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Tips:防感冒小偏方。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2、多晒背,壮阳气

冬天是抑郁高发的季节,这与缺乏日晒有关系。冬季里中医提倡“晒背”来养生。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阳气补足了,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

Tips:冬天里的阳光情绪很重要。面对年终考核等职场挑战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养生专家提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情绪。也可以通过倾诉、唱歌、理智的争论等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3、固肾藏精,有节制

进入冬季,肾经变得活跃起来,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府,冬天是养精藏精的最佳时节,肾虚的人在冬天里补肾最易见效。肾精主要靠养,节约使用,才能细水长流。而补肾第一要点就是节制*。古人在阴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认为这两个月房事过度,会使身体消耗比较大,应该加以节制。

Tips:尝试早晨*吧。周末早晨,从容地与爱侣享受*时刻。而*过后的小睡,也可以及时恢复体力,养精蓄锐。另外,用杜仲或肉苁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补肾温阳。

  4、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Tips:睡前醒后小仪式。晚上早点上床,练习瑜伽的打坐调息,或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关元穴),这些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5、无泄皮肤——冬季运动要适度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选择室内游泳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Tips: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6、进补不忘控制体重

对于OL来说,冬季进补,最担心的后果就是体重增加。女性35岁以后,可能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常有饥饿感,特别是在冬季,随着食欲增强,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升了。下面两个办法,帮你解决进补和体重的难题,进补看口味。你的口味变了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口味的变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现在爱吃咸的了;以前不爱吃糖,现在爱吃糖而且吃了以后有快乐的感觉。这些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器的虚实。中医认为,五味对五脏,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肾、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为肝火太旺。肾虚的人,本能地想补充咸的东西来调动肾气。我们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不要娇纵它,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食补措施。比如海参、海带等海产品是咸味入肾的食品,可以用来补肾虚。茯苓、小米、莲子可以健脾。西红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养肝。

“素食进补”正当时。古时资源匮乏,进补荤腥给身体增加热量来抵御严寒。现代社会,进补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热量。素食一样可以温经通络。梨、藕、萝卜如果生吃,就是寒凉之品,但是加热熟吃,就不会伤身。还有桂圆、木瓜、百合、以及山药、芋头、红薯等谷类;花生、杏仁、胡桃等干果素食,一样可以进补到位。

Tips:经络调节控制食欲。食欲过于旺盛,可以采用经络调节。饭前按摩中脘穴,轻敲带脉,或在经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欲。中脘,在肚脐上方4寸。带脉是横穿过肚脐,象束带一样横行于腹腰部的.经脉。经常按摩带脉,可以健脾,促进排便,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7、小动作,暖身体

很多OL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凉,与痛经、感冒纠缠不清。冬天养生的原则是补肾强精。我们身体经络中的肾经起自双足的涌泉穴(足底前1/3之处的凹陷中),从足部强健肾经,相当于养护树木的根基,可以让肾脏中的精气源源不断。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调动自己身体中的元阳之气,温暖自己。

TIPS:每晚足浴,御寒补肾。从立冬开始,每晚临睡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底的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

  当心这些食物损人阳气

中医认为,养生保健要从保护人体的阳气入手。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当,是导致人体阳气损伤的第一因素。阳气是温热之气,凡属性质寒冷的食物,均会导致人体阳气的损伤。

  1、冷饮,请敬而远之

首先是冷饮。尤其到了夏季,很多人为了消热避暑,会饮用大量的冷饮,男性会大量地饮用冰镇啤酒,女孩则嗜食冰激凌、喝冰镇饮料,一般人又都有吃冰镇西瓜等的习惯。这些寒凉之气进入人体后,为了对抗这些寒气对人体的损伤,人体就要耗伤大量的阳气,这样人体的阳气会不断地受到消耗。

  2、海鲜,请食有节制

除了冷饮这种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温寒冷之品,还有很多食品、饮品,虽然感觉上温度并不低,但是按照中医药属性的划分,多属于寒凉之性,如海鲜类。在海鲜类产品中,除鱼、虾、鲍鱼等极少数属于温热之性,大部分均是寒凉的,像螃蟹、蛤蜊、生蚝等。所以,像螃蟹类的海鲜,一是不能吃太多,二是吃的时候一定要蘸着姜汁食用才行,用姜汁的温热制约它的寒凉之气。有的人一吃螃蟹,就会出现胃痛,原因就是螃蟹的寒凉之性,损伤了胃阳。

有一位先生,他来就诊是由于胃病,感觉胃中堵塞感很强,吃完饭就不停地打嗝、食物向上返,并且不时有胃脘疼痛,他说这问题已经4年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是他每次胃一不舒服,脚面上的一根筋就疼痛,两只脚都这样。我仔细看了看,正好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说明他是典型的胃阳虚症状。再进一步聊天,知道他因工作原因,经常要陪人吃饭,常吃螃蟹等海鲜,而他又喜欢喝冰镇啤酒,这样几年下来,就出现了现在这些问题。所以,我给予他温补胃阳的药物,同时让他忌食冰镇饮品和螃蟹,3周后,胃的症状消失了,脚面的疼痛也没再犯。

  3、水果并非越多越好

水果大多是属于凉性的,诸如西瓜、梨、脐橙等,很多减肥的女孩子,常常不吃主食,而以水果、蔬菜为主要食品,日久同样会出现阳虚寒盛的诸多症状,如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的情况,就是因为不食谷物、肉食等主食,而大量食入水果、蔬菜的缘故。没有五谷、肉类补充阳气,人体的阳气得不到补充,且大量的水果、蔬菜又会不断损伤人体的阳气,最后发生阳虚寒盛,这种寒邪留滞于子宫内,形成“宫寒”,出现一系列的月经失调的病症。因此,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水果的食用也要有节制,空腹时不要食用,最好在饭后吃。

  4、绿茶,饮用有度

同样是茶,红茶的性质偏温热,而绿茶的性质偏寒凉。绿茶有清热去火的作用,适度饮用可以使人的咽喉、口腔、头目等清爽舒适。但凡事就怕过度,绿茶喝得太多,就会削伐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的不足。这种饮茶方式,弊大于利的。

同时还要注意,茶水不能空腹饮用,空腹饮用茶水,茶的寒凉之性会直*下焦,损人真阳。很多人空腹饮茶后都有心悸、头晕的症状,就是体内阳虚水泛的表现。正确的饮茶方法,应该是在饭后饮用,这样既有助于消化,又可以清解火热,且对人体没有损伤。

  5、晨起一杯凉开水的误区

我有一个病人,是一位32岁的男士,因为过敏性鼻炎来就诊。他每天晨起喷嚏连连,清涕不止。刚刚30岁,他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发,还有性功能减退等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出现2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我给他温补阳气的药物治疗,并告诉他饮食方面注意什么,让他别喝冷饮,别吃太多水果。他看完病,已经走到诊室门口时,突然转过身来问,“那我早晨起来那杯冷开水还能喝吗?我喝了3年了。”哦!我终于找到了他身体阳气虚衰的原因。

不知从何时开始,开始流传这种保健方法:早晨一杯凉白开,称可以调节内分泌,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一时间大家纷纷效仿。但晨起空腹时,直接饮用凉开水,会大伤人体下焦阳气,这种保健习惯,对健康不利。正确的方法应该喝温开水。

结语:阳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起到温养的作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冬季天寒地冻,因此人们要保暖一定要注意阳气的养护。

;

中医养生知识之冬季如何养阳气

中医养生知识之冬季如何养阳气

冬主“藏”,养生应该注重养阴藏神,这样才能保持精力充沛。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目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冬季养阳的方法,欢迎阅读。

  中医保精气壮阳气必知七个妙招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1、冬季保暖三个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阳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Tips:防感冒小偏方。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2、多晒背,壮阳气

冬天是抑郁高发的季节,这与缺乏日晒有关系。冬季里中医提倡“晒背”来养生。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阳气补足了,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

Tips:冬天里的阳光情绪很重要。面对年终考核等职场挑战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养生专家提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情绪。也可以通过倾诉、唱歌、理智的争论等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3、固肾藏精,有节制

进入冬季,肾经变得活跃起来,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府,冬天是养精藏精的最佳时节,肾虚的人在冬天里补肾最易见效。肾精主要靠养,节约使用,才能细水长流。而补肾第一要点就是节制*。古人在阴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认为这两个月房事过度,会使身体消耗比较大,应该加以节制。

Tips:尝试早晨*吧。周末早晨,从容地与爱侣享受*时刻。而*过后的小睡,也可以及时恢复体力,养精蓄锐。另外,用杜仲或肉苁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补肾温阳。

  4、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Tips:睡前醒后小仪式。晚上早点上床,练习瑜伽的打坐调息,或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关元穴),这些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5、无泄皮肤——冬季运动要适度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选择室内游泳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Tips: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6、进补不忘控制体重

对于OL来说,冬季进补,最担心的后果就是体重增加。女性35岁以后,可能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常有饥饿感,特别是在冬季,随着食欲增强,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升了。下面两个办法,帮你解决进补和体重的难题,进补看口味。你的口味变了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口味的变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现在爱吃咸的了;以前不爱吃糖,现在爱吃糖而且吃了以后有快乐的感觉。这些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器的虚实。中医认为,五味对五脏,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肾、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为肝火太旺。肾虚的人,本能地想补充咸的东西来调动肾气。我们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不要娇纵它,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食补措施。比如海参、海带等海产品是咸味入肾的食品,可以用来补肾虚。茯苓、小米、莲子可以健脾。西红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养肝。

“素食进补”正当时。古时资源匮乏,进补荤腥给身体增加热量来抵御严寒。现代社会,进补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热量。素食一样可以温经通络。梨、藕、萝卜如果生吃,就是寒凉之品,但是加热熟吃,就不会伤身。还有桂圆、木瓜、百合、以及山药、芋头、红薯等谷类;花生、杏仁、胡桃等干果素食,一样可以进补到位。

Tips:经络调节控制食欲。食欲过于旺盛,可以采用经络调节。饭前按摩中脘穴,轻敲带脉,或在经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欲。中脘,在肚脐上方4寸。带脉是横穿过肚脐,象束带一样横行于腹腰部的.经脉。经常按摩带脉,可以健脾,促进排便,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7、小动作,暖身体

很多OL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凉,与痛经、感冒纠缠不清。冬天养生的原则是补肾强精。我们身体经络中的肾经起自双足的涌泉穴(足底前1/3之处的凹陷中),从足部强健肾经,相当于养护树木的根基,可以让肾脏中的精气源源不断。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调动自己身体中的元阳之气,温暖自己。

TIPS:每晚足浴,御寒补肾。从立冬开始,每晚临睡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底的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

  当心这些食物损人阳气

中医认为,养生保健要从保护人体的阳气入手。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当,是导致人体阳气损伤的第一因素。阳气是温热之气,凡属性质寒冷的食物,均会导致人体阳气的损伤。

  1、冷饮,请敬而远之

首先是冷饮。尤其到了夏季,很多人为了消热避暑,会饮用大量的冷饮,男性会大量地饮用冰镇啤酒,女孩则嗜食冰激凌、喝冰镇饮料,一般人又都有吃冰镇西瓜等的习惯。这些寒凉之气进入人体后,为了对抗这些寒气对人体的损伤,人体就要耗伤大量的阳气,这样人体的阳气会不断地受到消耗。

  2、海鲜,请食有节制

除了冷饮这种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温寒冷之品,还有很多食品、饮品,虽然感觉上温度并不低,但是按照中医药属性的划分,多属于寒凉之性,如海鲜类。在海鲜类产品中,除鱼、虾、鲍鱼等极少数属于温热之性,大部分均是寒凉的,像螃蟹、蛤蜊、生蚝等。所以,像螃蟹类的海鲜,一是不能吃太多,二是吃的时候一定要蘸着姜汁食用才行,用姜汁的温热制约它的寒凉之气。有的人一吃螃蟹,就会出现胃痛,原因就是螃蟹的寒凉之性,损伤了胃阳。

有一位先生,他来就诊是由于胃病,感觉胃中堵塞感很强,吃完饭就不停地打嗝、食物向上返,并且不时有胃脘疼痛,他说这问题已经4年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是他每次胃一不舒服,脚面上的一根筋就疼痛,两只脚都这样。我仔细看了看,正好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说明他是典型的胃阳虚症状。再进一步聊天,知道他因工作原因,经常要陪人吃饭,常吃螃蟹等海鲜,而他又喜欢喝冰镇啤酒,这样几年下来,就出现了现在这些问题。所以,我给予他温补胃阳的药物,同时让他忌食冰镇饮品和螃蟹,3周后,胃的症状消失了,脚面的疼痛也没再犯。

  3、水果并非越多越好

水果大多是属于凉性的,诸如西瓜、梨、脐橙等,很多减肥的女孩子,常常不吃主食,而以水果、蔬菜为主要食品,日久同样会出现阳虚寒盛的诸多症状,如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的情况,就是因为不食谷物、肉食等主食,而大量食入水果、蔬菜的缘故。没有五谷、肉类补充阳气,人体的阳气得不到补充,且大量的水果、蔬菜又会不断损伤人体的阳气,最后发生阳虚寒盛,这种寒邪留滞于子宫内,形成“宫寒”,出现一系列的月经失调的病症。因此,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水果的食用也要有节制,空腹时不要食用,最好在饭后吃。

  4、绿茶,饮用有度

同样是茶,红茶的性质偏温热,而绿茶的性质偏寒凉。绿茶有清热去火的作用,适度饮用可以使人的咽喉、口腔、头目等清爽舒适。但凡事就怕过度,绿茶喝得太多,就会削伐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的不足。这种饮茶方式,弊大于利的。

同时还要注意,茶水不能空腹饮用,空腹饮用茶水,茶的寒凉之性会直*下焦,损人真阳。很多人空腹饮茶后都有心悸、头晕的症状,就是体内阳虚水泛的表现。正确的饮茶方法,应该是在饭后饮用,这样既有助于消化,又可以清解火热,且对人体没有损伤。

  5、晨起一杯凉开水的误区

我有一个病人,是一位32岁的男士,因为过敏性鼻炎来就诊。他每天晨起喷嚏连连,清涕不止。刚刚30岁,他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发,还有性功能减退等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出现2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我给他温补阳气的药物治疗,并告诉他饮食方面注意什么,让他别喝冷饮,别吃太多水果。他看完病,已经走到诊室门口时,突然转过身来问,“那我早晨起来那杯冷开水还能喝吗?我喝了3年了。”哦!我终于找到了他身体阳气虚衰的原因。

不知从何时开始,开始流传这种保健方法:早晨一杯凉白开,称可以调节内分泌,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一时间大家纷纷效仿。但晨起空腹时,直接饮用凉开水,会大伤人体下焦阳气,这种保健习惯,对健康不利。正确的方法应该喝温开水。

结语:阳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起到温养的作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冬季天寒地冻,因此人们要保暖一定要注意阳气的养护。

;

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

  调理,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调和;调护治疗;料理,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饮食助阳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寒凉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菜、马齿苋、茄子、藕、豆腐、紫菜、海带,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 介乎寒凉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黄豆、豌豆、芝麻,包心菜、胡萝卜、土豆、淮山药、木耳,猪肉、兔肉、鸭肉、鹌鹑肉、燕窝、鲈鱼、泥鳅,无花果、椰子、花生、苹果等。

  阳虚人群常用食疗方

  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寒怕风、流清涕、后脑疼痛者,可用生姜30克,葱白3段,红糖30克煎水温服,以助阳散寒。

  食用生冷腹痛腹泻 表现为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清稀者,可用生姜15克,胡椒30克,猪肚200克炖汤,以温中止痛。

  妇女月经量少痛经 遇温则减、四肢冰冷者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炖汤,或鲜艾叶15克,生姜10克,炒鸡蛋,以调经散寒。

  夜尿频多、腰膝酸冷、四肢乏力 可用巴戟30克,杜仲30克,乌鸡半只煲汤,以固肾缩尿。

  起居保阳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一天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阴阳交接的时候,就是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在这个时候睡觉是让阳气潜藏,就能达到护阳之效。养生学上称这两个时段的睡眠为“子午觉”。睡眠除了要有日周期,还有年周期。春夏之时,阳气升发,适宜晚睡早起,外出吸收阳气。秋冬之时,阳气敛藏,应该早睡晚起,收藏阳气。

  晒太阳 晒太阳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变为自己的阳气。晒太阳也是有技巧的,在红日初升的清晨,适宜把两个手掌心(劳宫穴)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心、肺之阳。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无动*,养护肾气。”

  夏季养生 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阳气最虚。人亦应之,此时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空虚于里,若此时因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易发生面瘫、胃肠炎、心肌炎等疾病。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之时,须时时固护。本身体虚之人,在夏天可用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人参(生晒参)炖瘦肉汤益气生津;淮山莲子芡实汤健脾益气,或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方法,顺应季节补养阳气。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从中医角度讲,冬至是阴气盛极而减退,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故此时养生以静养为主。可以遵循“养肾固精”的原则进补(例如膏方)。

  艾灸壮阳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等作用。《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故艾灸是阳虚人群顾护阳气的好方法。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阳气不足之人,首先会怕冷,别人穿短袖,他却穿长袖的衣服。手脚冰凉,这种冰凉,无论夏天冬天,手脚冰凉,和血虚的夏天热,冬天冷是不一样的。阳虚的人,脸色往往是苍白的,或者严重了以后是发黑的,甚至出现两个乌黑的眼圈,像烟熏的一样。

  如果落到具体脏腑上,除了前面讲的总体的表现之外,五脏各自阳虚,会加上各自的表现,比如:心阳虚的人,会有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肝阳虚的人,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脾阳虚之人,会有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症状;肺阳虚的人,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肾阳虚的人,会出现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

  调理,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调和;调护治疗;料理,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饮食助阳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寒凉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菜、马齿苋、茄子、藕、豆腐、紫菜、海带,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 介乎寒凉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黄豆、豌豆、芝麻,包心菜、胡萝卜、土豆、淮山药、木耳,猪肉、兔肉、鸭肉、鹌鹑肉、燕窝、鲈鱼、泥鳅,无花果、椰子、花生、苹果等。

  阳虚人群常用食疗方

  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寒怕风、流清涕、后脑疼痛者,可用生姜30克,葱白3段,红糖30克煎水温服,以助阳散寒。

  食用生冷腹痛腹泻 表现为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清稀者,可用生姜15克,胡椒30克,猪肚200克炖汤,以温中止痛。

  妇女月经量少痛经 遇温则减、四肢冰冷者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炖汤,或鲜艾叶15克,生姜10克,炒鸡蛋,以调经散寒。

  夜尿频多、腰膝酸冷、四肢乏力 可用巴戟30克,杜仲30克,乌鸡半只煲汤,以固肾缩尿。

  起居保阳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一天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阴阳交接的时候,就是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在这个时候睡觉是让阳气潜藏,就能达到护阳之效。养生学上称这两个时段的睡眠为“子午觉”。睡眠除了要有日周期,还有年周期。春夏之时,阳气升发,适宜晚睡早起,外出吸收阳气。秋冬之时,阳气敛藏,应该早睡晚起,收藏阳气。

  晒太阳 晒太阳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变为自己的阳气。晒太阳也是有技巧的,在红日初升的清晨,适宜把两个手掌心(劳宫穴)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心、肺之阳。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无动*,养护肾气。”

  夏季养生 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阳气最虚。人亦应之,此时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空虚于里,若此时因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易发生面瘫、胃肠炎、心肌炎等疾病。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之时,须时时固护。本身体虚之人,在夏天可用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人参(生晒参)炖瘦肉汤益气生津;淮山莲子芡实汤健脾益气,或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方法,顺应季节补养阳气。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从中医角度讲,冬至是阴气盛极而减退,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故此时养生以静养为主。可以遵循“养肾固精”的原则进补(例如膏方)。

  艾灸壮阳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等作用。《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故艾灸是阳虚人群顾护阳气的好方法。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阳气不足之人,首先会怕冷,别人穿短袖,他却穿长袖的衣服。手脚冰凉,这种冰凉,无论夏天冬天,手脚冰凉,和血虚的夏天热,冬天冷是不一样的。阳虚的人,脸色往往是苍白的,或者严重了以后是发黑的,甚至出现两个乌黑的眼圈,像烟熏的一样。

  如果落到具体脏腑上,除了前面讲的总体的表现之外,五脏各自阳虚,会加上各自的表现,比如:心阳虚的人,会有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肝阳虚的人,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脾阳虚之人,会有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症状;肺阳虚的人,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肾阳虚的人,会出现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

  调理,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调和;调护治疗;料理,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饮食助阳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寒凉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菜、马齿苋、茄子、藕、豆腐、紫菜、海带,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 介乎寒凉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黄豆、豌豆、芝麻,包心菜、胡萝卜、土豆、淮山药、木耳,猪肉、兔肉、鸭肉、鹌鹑肉、燕窝、鲈鱼、泥鳅,无花果、椰子、花生、苹果等。

  阳虚人群常用食疗方

  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寒怕风、流清涕、后脑疼痛者,可用生姜30克,葱白3段,红糖30克煎水温服,以助阳散寒。

  食用生冷腹痛腹泻 表现为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清稀者,可用生姜15克,胡椒30克,猪肚200克炖汤,以温中止痛。

  妇女月经量少痛经 遇温则减、四肢冰冷者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炖汤,或鲜艾叶15克,生姜10克,炒鸡蛋,以调经散寒。

  夜尿频多、腰膝酸冷、四肢乏力 可用巴戟30克,杜仲30克,乌鸡半只煲汤,以固肾缩尿。

  起居保阳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一天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阴阳交接的时候,就是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在这个时候睡觉是让阳气潜藏,就能达到护阳之效。养生学上称这两个时段的睡眠为“子午觉”。睡眠除了要有日周期,还有年周期。春夏之时,阳气升发,适宜晚睡早起,外出吸收阳气。秋冬之时,阳气敛藏,应该早睡晚起,收藏阳气。

  晒太阳 晒太阳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变为自己的阳气。晒太阳也是有技巧的,在红日初升的清晨,适宜把两个手掌心(劳宫穴)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心、肺之阳。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无动*,养护肾气。”

  夏季养生 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阳气最虚。人亦应之,此时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空虚于里,若此时因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易发生面瘫、胃肠炎、心肌炎等疾病。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之时,须时时固护。本身体虚之人,在夏天可用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人参(生晒参)炖瘦肉汤益气生津;淮山莲子芡实汤健脾益气,或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方法,顺应季节补养阳气。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从中医角度讲,冬至是阴气盛极而减退,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故此时养生以静养为主。可以遵循“养肾固精”的原则进补(例如膏方)。

  艾灸壮阳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等作用。《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故艾灸是阳虚人群顾护阳气的好方法。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阳气不足之人,首先会怕冷,别人穿短袖,他却穿长袖的衣服。手脚冰凉,这种冰凉,无论夏天冬天,手脚冰凉,和血虚的夏天热,冬天冷是不一样的。阳虚的人,脸色往往是苍白的,或者严重了以后是发黑的,甚至出现两个乌黑的眼圈,像烟熏的一样。

  如果落到具体脏腑上,除了前面讲的总体的表现之外,五脏各自阳虚,会加上各自的表现,比如:心阳虚的人,会有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肝阳虚的人,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脾阳虚之人,会有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症状;肺阳虚的人,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肾阳虚的人,会出现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中医的温阳,扶阳,通阳及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 *** ,则正气渐可恢复。 晒头顶补阳气: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 ”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 ”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 ”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医的温阳,扶阳,通阳及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 *** ,则正气渐可恢复。 晒头顶补阳气: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 ”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 ”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 ”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医的温阳,扶阳,通阳及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 *** ,则正气渐可恢复。 晒头顶补阳气: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 ”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 ”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 ”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琪女子  文小叔说  5天前

        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

        是说春夏季节是阳气升发、长养的季节,

        在此季节培育、长养人体阳气,

        不仅可强身健体,

        还可抵御防范秋冬季节常见病的侵扰。

        说到补阳气,

        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

        但少有人知人体本身就有7个“生阳点”,

        激活这7个“生阳点”,

        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

        表现有头沉头重、头痛、眩晕、

        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

        按揉拍打百会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

        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方法:

        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

        每次10分钟,一日2次。

        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

        对生阳也有好处。

        2.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

        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

        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

        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为中府穴。

        其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方法:

        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

        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

        每次点按5分钟,

        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

        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

        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

        伴有纳呆少食,下肢水肿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振奋心脏的阳气,

        安心神、改善失眠!

        方法:

        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

        每次3~5分钟,

        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神门穴,

        每日1~2次。

        4.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

        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

        治疗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

        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

        四指并拢,

        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

        每次5~6分钟,每日2次,

        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5.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

        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

        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

        治疗应温补脾阳,可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

        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

        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

        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

        用两手的拇指指端,

        同时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

        缓缓用力,再迅速松开,

        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

        这样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5分钟。

        以酸胀、发热的感觉为宜。

        6.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

        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

        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

        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

        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方法:

        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

        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

        每晚洗脚时做一次。

        7.至阳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

        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

        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

        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

        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方法:

        至阳穴,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

        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

        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

        每日适当晒背,

        可振奋全身阳气,实属补阳佳选。

        人体的7个“生阳点”你都掌握了吗?

        激活它们,为身体注满阳气吧~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琪女子  文小叔说  5天前

        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

        是说春夏季节是阳气升发、长养的季节,

        在此季节培育、长养人体阳气,

        不仅可强身健体,

        还可抵御防范秋冬季节常见病的侵扰。

        说到补阳气,

        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

        但少有人知人体本身就有7个“生阳点”,

        激活这7个“生阳点”,

        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

        表现有头沉头重、头痛、眩晕、

        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

        按揉拍打百会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

        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方法:

        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

        每次10分钟,一日2次。

        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

        对生阳也有好处。

        2.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

        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

        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

        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为中府穴。

        其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方法:

        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

        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

        每次点按5分钟,

        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

        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

        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

        伴有纳呆少食,下肢水肿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振奋心脏的阳气,

        安心神、改善失眠!

        方法:

        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

        每次3~5分钟,

        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神门穴,

        每日1~2次。

        4.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

        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

        治疗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

        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

        四指并拢,

        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

        每次5~6分钟,每日2次,

        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5.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

        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

        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

        治疗应温补脾阳,可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

        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

        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

        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

        用两手的拇指指端,

        同时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

        缓缓用力,再迅速松开,

        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

        这样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5分钟。

        以酸胀、发热的感觉为宜。

        6.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

        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

        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

        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

        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方法:

        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

        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

        每晚洗脚时做一次。

        7.至阳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

        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

        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

        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

        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方法:

        至阳穴,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

        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

        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

        每日适当晒背,

        可振奋全身阳气,实属补阳佳选。

        人体的7个“生阳点”你都掌握了吗?

        激活它们,为身体注满阳气吧~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激发身体的七个生阳点,这样补阳气不花一分钱

        琪女子  文小叔说  5天前

        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

        是说春夏季节是阳气升发、长养的季节,

        在此季节培育、长养人体阳气,

        不仅可强身健体,

        还可抵御防范秋冬季节常见病的侵扰。

        说到补阳气,

        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

        但少有人知人体本身就有7个“生阳点”,

        激活这7个“生阳点”,

        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

        表现有头沉头重、头痛、眩晕、

        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

        按揉拍打百会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

        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方法:

        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

        每次10分钟,一日2次。

        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

        对生阳也有好处。

        2.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

        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

        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

        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为中府穴。

        其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方法:

        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

        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

        每次点按5分钟,

        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

        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

        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

        伴有纳呆少食,下肢水肿等症状。

        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振奋心脏的阳气,

        安心神、改善失眠!

        方法:

        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

        每次3~5分钟,

        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神门穴,

        每日1~2次。

        4.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

        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

        治疗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

        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

        四指并拢,

        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

        每次5~6分钟,每日2次,

        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5.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

        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

        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

        治疗应温补脾阳,可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

        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

        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

        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

        用两手的拇指指端,

        同时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

        缓缓用力,再迅速松开,

        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

        这样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5分钟。

        以酸胀、发热的感觉为宜。

        6.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

        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

        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

        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

        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方法:

        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

        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

        每晚洗脚时做一次。

        7.至阳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

        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

        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

        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

        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方法:

        至阳穴,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

        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

        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

        每日适当晒背,

        可振奋全身阳气,实属补阳佳选。

        人体的7个“生阳点”你都掌握了吗?

        激活它们,为身体注满阳气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