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调理专业知识理论
2024-03-23 04:48:0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