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的四大特点是哪些
2024-03-31 08:10:09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四大要素:

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

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

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特征有()。a独特的理论体系b和谐适度的基本宗旨c综合辩证的调摄

中医养生学的特征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基本宗旨、综合辩证的调摄方法、广泛的适应范围。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2、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养生学的特征有()。a独特的理论体系b和谐适度的基本宗旨c综合辩证的调摄

中医养生学的特征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基本宗旨、综合辩证的调摄方法、广泛的适应范围。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2、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饮食养生四大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中医饮食养生四大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