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历史中医养生称人生三宝是
2024-03-29 10:35:14 责编:小OO
文档
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生“三宝”的是( )。:

正确答案:精气神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如何才能养神。。

何谓“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黄帝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  古代养生家强调: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的关键,在于养神。  精神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古人所谓的神与精,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何谓“养神”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所谓“养神”,就是调摄精神,平衡心理。养神得当,可使人心境平和、气血调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起居有常,养其神也”。  中医认为,养生分为“养身”和“养神”两部分。如果我们只注意养身、加强饮食营养,而不懂得、不善于养神,是难以健康长寿的。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表明,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能过古稀之年者不多见,而胸怀开阔情绪乐观者,往往可享高寿。“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神”的重要性  祖国医学认为,“神”在人体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表明精神、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与健康的维持。因此,中医养生学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著名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总之,祖国的中医养生,着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乱,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养生应当养神。人们若能遵循古训,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如何才能养神。。

何谓“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黄帝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  古代养生家强调: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的关键,在于养神。  精神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古人所谓的神与精,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何谓“养神”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所谓“养神”,就是调摄精神,平衡心理。养神得当,可使人心境平和、气血调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起居有常,养其神也”。  中医认为,养生分为“养身”和“养神”两部分。如果我们只注意养身、加强饮食营养,而不懂得、不善于养神,是难以健康长寿的。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表明,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能过古稀之年者不多见,而胸怀开阔情绪乐观者,往往可享高寿。“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神”的重要性  祖国医学认为,“神”在人体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表明精神、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与健康的维持。因此,中医养生学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著名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总之,祖国的中医养生,着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乱,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养生应当养神。人们若能遵循古训,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与老年养生

上工治病,未病先防 ,调情志、重 养生 。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 "精" ,维持生命的动力是 "气" ,而生命的体现就是 "神" 。人生"三宝"“精、气、神”,所以说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旺,则长寿。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养生 有三*宝: 调气,补血,安神。 调气为三宝之首。《黄帝内经》曰: “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故疾病发生都与人体 “气” 有关。再如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 俗说:“人活一口气”。对于中医来说,“人活三口气,即 天气、地气、人气 ”。 养生 如何养好“三气”?“人气”乃 先天之气 ,父精母血,孕育而成。地气”就是水谷精微之气,从食物中得,从口入。“天气”就是人体吸收的空气,从鼻孔入。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 后天之气 (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养元气,运谷气,调宗气尤为重要。明朝·张介宾《景岳全书 ·诸气》提到: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张载《正蒙·太和篇》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皆人体气的重要性,均以气为主,而气机失调,在不同疾病上表现不同,气亢指机能过盛的火热之证;气虚即为机能衰退、阴寒弥漫之证;气的障碍则为气郁、气逆或变生闭厥瘀滞诸证。 人要长寿,关键是疏调气机,其关键在于养好三气,调畅气机的关键则在于疏肝、健脾、补肾。

张震研究员60余年之中医药临床诊疗经验,疏调人体气机是以 疏理肝气、调护脾肾为基础 ,同时兼顾其它有关证候统筹调制。即 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侧翼 “一体两翼” ,为一体即疏肝为主,两翼即补脾、肾为辅。先后天 得固 。兼及其它治疗法则。疏调气机的核心关键在于 疏展肝气,恢复、调整、激活其正常的疏泄功能,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 老年患者疾病特点多为 肝气郁滞、脾胃虚衰,肾气不足 。则以肝气郁滞则多为急躁易怒、郁郁寡欢、失眠多梦、胸闷气急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运化失司,故老年患者多表现为食少、纳呆、腹胀、便秘、消瘦的不适。肾气亏虚则腰酸、膝软、关节疼痛等。张老多年总结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的疏调气机之法, 随症加减,方药灵活多变。 其基础方中有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实、茯苓、山药、丹参、川芎、仙灵脾等药。方中 柴胡 苦平,为调肝气、轻清升发, 条 畅气机为 君药 白芍 养肝阴; 柴胡与枳实 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茯苓、白术 运脾气,使脾胃和,则五脏得安。 丹参、川芎 化瘀行气解郁, 仙灵脾 补肾为主, 甘草 调和诸药。临床中老年患者除了喝汤药,还有很多疏调气机的 养生 方法。

川芎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

除了喝汤药,日常可以配合以下几点:

1、 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大喜大悲等强烈情绪变化;适当放慢生活节奏,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睡眠,每天可睡午觉半小时。

2、 深呼吸 ,要做到四个字: 深、长、匀、细 。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就是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均匀;细,就是不能粗猛。

3、 按揉腹部 ,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 具体操作方法: 可在夜晚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50次,再逆时针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对于老年便秘患者效佳。

对于老年人的 养生 ,还可每天坚持 八段锦 的晨练,短短八式*,却可使气顺,五脏得安。朋友们不妨试试。

《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与老年养生

上工治病,未病先防 ,调情志、重 养生 。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 "精" ,维持生命的动力是 "气" ,而生命的体现就是 "神" 。人生"三宝"“精、气、神”,所以说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旺,则长寿。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养生 有三*宝: 调气,补血,安神。 调气为三宝之首。《黄帝内经》曰: “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故疾病发生都与人体 “气” 有关。再如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 俗说:“人活一口气”。对于中医来说,“人活三口气,即 天气、地气、人气 ”。 养生 如何养好“三气”?“人气”乃 先天之气 ,父精母血,孕育而成。地气”就是水谷精微之气,从食物中得,从口入。“天气”就是人体吸收的空气,从鼻孔入。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 后天之气 (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养元气,运谷气,调宗气尤为重要。明朝·张介宾《景岳全书 ·诸气》提到: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张载《正蒙·太和篇》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皆人体气的重要性,均以气为主,而气机失调,在不同疾病上表现不同,气亢指机能过盛的火热之证;气虚即为机能衰退、阴寒弥漫之证;气的障碍则为气郁、气逆或变生闭厥瘀滞诸证。 人要长寿,关键是疏调气机,其关键在于养好三气,调畅气机的关键则在于疏肝、健脾、补肾。

张震研究员60余年之中医药临床诊疗经验,疏调人体气机是以 疏理肝气、调护脾肾为基础 ,同时兼顾其它有关证候统筹调制。即 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侧翼 “一体两翼” ,为一体即疏肝为主,两翼即补脾、肾为辅。先后天 得固 。兼及其它治疗法则。疏调气机的核心关键在于 疏展肝气,恢复、调整、激活其正常的疏泄功能,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 老年患者疾病特点多为 肝气郁滞、脾胃虚衰,肾气不足 。则以肝气郁滞则多为急躁易怒、郁郁寡欢、失眠多梦、胸闷气急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运化失司,故老年患者多表现为食少、纳呆、腹胀、便秘、消瘦的不适。肾气亏虚则腰酸、膝软、关节疼痛等。张老多年总结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的疏调气机之法, 随症加减,方药灵活多变。 其基础方中有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实、茯苓、山药、丹参、川芎、仙灵脾等药。方中 柴胡 苦平,为调肝气、轻清升发, 条 畅气机为 君药 白芍 养肝阴; 柴胡与枳实 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茯苓、白术 运脾气,使脾胃和,则五脏得安。 丹参、川芎 化瘀行气解郁, 仙灵脾 补肾为主, 甘草 调和诸药。临床中老年患者除了喝汤药,还有很多疏调气机的 养生 方法。

川芎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

除了喝汤药,日常可以配合以下几点:

1、 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大喜大悲等强烈情绪变化;适当放慢生活节奏,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睡眠,每天可睡午觉半小时。

2、 深呼吸 ,要做到四个字: 深、长、匀、细 。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就是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均匀;细,就是不能粗猛。

3、 按揉腹部 ,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 具体操作方法: 可在夜晚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50次,再逆时针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对于老年便秘患者效佳。

对于老年人的 养生 ,还可每天坚持 八段锦 的晨练,短短八式*,却可使气顺,五脏得安。朋友们不妨试试。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绿豆、萝卜、长茄子。

养生三宝一般是指绿豆、萝卜、长茄子。绿豆营养丰富,所含氨基酸比较完全,特别是赖氨酸和苯丙酸的含量较高,并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萝卜俗称“”小人参“”味甘凉,含有很多糖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等成分,促进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帮助消化。而茄子中所含的皂甙,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含有龙的葵素,能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   

绿豆是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别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菉豆、植豆等,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原产地在印度、缅甸地区。现在东亚各国普遍种植,非洲、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种植,中国、缅甸等国是绿豆主要的出口国。

种子和茎被广泛食用。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绿豆汤是家庭常备夏季清暑饮料,清暑开胃,老少皆宜。传统绿豆制品有绿豆糕、绿豆酒、绿豆饼、绿豆沙、绿豆粉皮等。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十字花科萝卜属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直根肉质,长圆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叶大头羽状半裂,有钝齿,疏生粗毛;花白色或粉红色,花瓣倒卵形,具紫纹;长角果圆柱形;种子卵形微扁,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说文》记载“芦菔,似芜菁,实如小菽者。”《康熙字典》记载“芦菔也,鲁人名菈,秦人名萝卜。”“卜”字用秦音朗读然后音译为“萝卜”。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绿豆、萝卜、长茄子。

养生三宝一般是指绿豆、萝卜、长茄子。绿豆营养丰富,所含氨基酸比较完全,特别是赖氨酸和苯丙酸的含量较高,并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萝卜俗称“”小人参“”味甘凉,含有很多糖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等成分,促进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帮助消化。而茄子中所含的皂甙,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含有龙的葵素,能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   

绿豆是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别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菉豆、植豆等,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原产地在印度、缅甸地区。现在东亚各国普遍种植,非洲、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种植,中国、缅甸等国是绿豆主要的出口国。

种子和茎被广泛食用。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绿豆汤是家庭常备夏季清暑饮料,清暑开胃,老少皆宜。传统绿豆制品有绿豆糕、绿豆酒、绿豆饼、绿豆沙、绿豆粉皮等。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十字花科萝卜属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直根肉质,长圆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叶大头羽状半裂,有钝齿,疏生粗毛;花白色或粉红色,花瓣倒卵形,具紫纹;长角果圆柱形;种子卵形微扁,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说文》记载“芦菔,似芜菁,实如小菽者。”《康熙字典》记载“芦菔也,鲁人名菈,秦人名萝卜。”“卜”字用秦音朗读然后音译为“萝卜”。

何为中医养生?揭秘中医养生遵循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的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

动态互涵,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身;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

正气为本,这一杯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个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则在于护养脾肾。

-end-

何为中医养生?揭秘中医养生遵循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的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

动态互涵,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身;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

正气为本,这一杯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个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则在于护养脾肾。

-end-

何为中医养生?揭秘中医养生遵循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的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

动态互涵,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身;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

正气为本,这一杯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个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则在于护养脾肾。

-end-

民间偏方:中医养生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的制作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 *** 、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此外,还可采用松静*、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提醒您: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民间偏方:中医养生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的制作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 *** 、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此外,还可采用松静*、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提醒您: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民间偏方:中医养生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的制作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 *** 、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此外,还可采用松静*、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提醒您: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民间偏方:中医养生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的制作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 *** 、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此外,还可采用松静*、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提醒您: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