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论养生下一句是
2024-03-29 13:30:00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 ”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 ”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 ”和"字上,现在提倡「 ”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 ”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 ”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 ”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 ”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 ”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 ”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 ”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 ”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 ”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 ”一切都将过去”「 ”破财免灾”「 ”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 *** ,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 ”治未病”和「 ”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 *** 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 ”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 ”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 ”和"字上,现在提倡「 ”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 ”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 ”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 ”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 ”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 ”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 ”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 ”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 ”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 ”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 ”一切都将过去”「 ”破财免灾”「 ”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 *** ,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 ”治未病”和「 ”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 *** 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 ”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 ”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 ”和"字上,现在提倡「 ”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 ”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 ”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 ”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 ”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 ”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 ”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 ”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 ”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 ”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 ”一切都将过去”「 ”破财免灾”「 ”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 *** ,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 ”治未病”和「 ”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 *** 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人十分注重养生,特别是对心脏的保养,心脏是人活着的源泉,人的心脏不跳动代表人也死了,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1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9、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0、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1、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2、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2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养性,“心”还包括情理、情感、心性等要素。说到情绪,多多少少我们还能控制住,养性实在是太难了,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呢?

第一、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品味、修养;此外,还要调整自己对世界、宇宙、社会以及他人的看法,让自己的内心积极起来,阳光起来!——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

现在大家提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说法,其实传统的中国人还要加上“宇宙观”这个概念。

钱穆先生说:“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建立、社会的规则、应用技术的开发等,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没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无法全面、整体地理解国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中医和养生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无论对养生保健,还是防病治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长处在于让你不得病,但我们往往理解成“中医治不好病”,以为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才高明。

《鶡冠子》里讲述了一个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针血脉,投毒药,敷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奇怪: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关注的是神,在疾病出现之前,就把病因先铲除了,人多不解,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刚刚出现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子里有名气。我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只看见我在扎针啊,放血啊、下猛药啊,在皮肤上敷药啊,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闲名传遍全国。文王称赞说:“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故事突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第二个故事,是《韩非子》里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我没事。扁鹊走了以后,桓侯说了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帮当大夫的,非要给没病的人治病,意外之意,收人钱呗,沽名钓誉呗。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见到桓公的时候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上次是“疾”,这回是“病”。桓侯没说什么,但十分不悦。扁鹊第三次见到桓公,警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没反应,最后一次,扁鹊见到桓公,扭头就走。桓侯派人追上去问原因。

扁鹊说“疾在腠理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毛病,用药泡点水,烫烫洗洗的就好了;在肌肤呢,可以针刺、放血。在肠胃了,就服汤药了。病入骨髓,那是阎王老子的事,我是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已然病入骨髓,找我也没用了。五天以后,桓侯病情发作,身体疼痛,再找扁鹊不见,原来他已躲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不治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已病要防变。疾和病是不同的概念。有个成语叫“别来无恙”。恙是小毛病,稍有不适合。有点细微的症状出来了叫“苛”,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叫做疾;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形质上病理改变,才叫做病,病者柄也,落下把柄的意思。

我们今天误解中医,认为真刀真*,开膛破肚的西医才高明。扭曲的价值观,病态的认知模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要给中国人的价值观治病。所以我们才要讲文化观念上的养生。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人十分注重养生,特别是对心脏的保养,心脏是人活着的源泉,人的心脏不跳动代表人也死了,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1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9、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0、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1、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2、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2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养性,“心”还包括情理、情感、心性等要素。说到情绪,多多少少我们还能控制住,养性实在是太难了,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呢?

第一、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品味、修养;此外,还要调整自己对世界、宇宙、社会以及他人的看法,让自己的内心积极起来,阳光起来!——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

现在大家提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说法,其实传统的中国人还要加上“宇宙观”这个概念。

钱穆先生说:“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建立、社会的规则、应用技术的开发等,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没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无法全面、整体地理解国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中医和养生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无论对养生保健,还是防病治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长处在于让你不得病,但我们往往理解成“中医治不好病”,以为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才高明。

《鶡冠子》里讲述了一个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针血脉,投毒药,敷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奇怪: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关注的是神,在疾病出现之前,就把病因先铲除了,人多不解,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刚刚出现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子里有名气。我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只看见我在扎针啊,放血啊、下猛药啊,在皮肤上敷药啊,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闲名传遍全国。文王称赞说:“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故事突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第二个故事,是《韩非子》里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我没事。扁鹊走了以后,桓侯说了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帮当大夫的,非要给没病的人治病,意外之意,收人钱呗,沽名钓誉呗。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见到桓公的时候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上次是“疾”,这回是“病”。桓侯没说什么,但十分不悦。扁鹊第三次见到桓公,警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没反应,最后一次,扁鹊见到桓公,扭头就走。桓侯派人追上去问原因。

扁鹊说“疾在腠理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毛病,用药泡点水,烫烫洗洗的就好了;在肌肤呢,可以针刺、放血。在肠胃了,就服汤药了。病入骨髓,那是阎王老子的事,我是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已然病入骨髓,找我也没用了。五天以后,桓侯病情发作,身体疼痛,再找扁鹊不见,原来他已躲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不治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已病要防变。疾和病是不同的概念。有个成语叫“别来无恙”。恙是小毛病,稍有不适合。有点细微的症状出来了叫“苛”,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叫做疾;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形质上病理改变,才叫做病,病者柄也,落下把柄的意思。

我们今天误解中医,认为真刀真*,开膛破肚的西医才高明。扭曲的价值观,病态的认知模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要给中国人的价值观治病。所以我们才要讲文化观念上的养生。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

  中医养生是长寿保健的一个基本,那么要如何养生才能长寿呢?这些顺口溜口诀可能可以帮助到你。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经典篇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

  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

  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

  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25.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精选篇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最新篇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俩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

  中医养生是长寿保健的一个基本,那么要如何养生才能长寿呢?这些顺口溜口诀可能可以帮助到你。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经典篇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

  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

  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

  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25.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精选篇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最新篇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俩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

  中医养生是长寿保健的一个基本,那么要如何养生才能长寿呢?这些顺口溜口诀可能可以帮助到你。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经典篇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

  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

  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

  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25.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精选篇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最新篇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俩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

  中医养生是长寿保健的一个基本,那么要如何养生才能长寿呢?这些顺口溜口诀可能可以帮助到你。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经典篇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

  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

  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

  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25.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精选篇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中医养生顺口溜口诀最新篇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俩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