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节是哪一天
2024-03-29 13:52:34 责编:小OO
文档

世界中医药日是一个节日,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大会发表了《罗马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中国国医日”是哪一天,为何会有这个节日?

每年的3月17日为中国国医节,旨在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造福全世界。

中国国医节的目的

设立中国国医节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抗争“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

中国国医节的由来

1929年,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

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中国国医节”的发源地。

中医文化

中医乃中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地区性的抗争更是难以计数,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

“中国国医日”是哪一天,为何会有这个节日?

每年的3月17日为中国国医节,旨在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造福全世界。

中国国医节的目的

设立中国国医节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抗争“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

中国国医节的由来

1929年,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

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中国国医节”的发源地。

中医文化

中医乃中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地区性的抗争更是难以计数,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过了夏至,紧接着就到了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因此夏至的养生保健尤为关键。那么夏至如何养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至养生要点,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气血外浮,内里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促进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滋腻碍胃,酿湿生热,激发疮疡等皮肤病。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习俗在夏至这一天吃面(冬至吃饺子)。这有什么讲究呢?饺子是把馅料(能量、精华)用面包裹起来,这就符合了“冬主闭藏”自然气象。而夏至节气则相反,要把阳气释放出来。面块切成面条后,就意味着把内里的能量有节制地疏散出来了。另外,吃面要学会喝面汤,申大夫老家有民谚:“吃面喝甜汤,不用大夫开药方”。

  3、居处清凉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服饰,并不适合夏季。衣服颜色尽量选择吸热少的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吸汗及透气的棉质及亚麻。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忌夜食生冷

  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丰富,年龄大者、体质脆弱者,要顾护脾胃阳气,晚间最好不要吃生菜、瓜类、冰镇寒凉之物,也要注意少吃肉、面、肥厚粘腻之物,否则容易出现腹胀、吐泻等病症。

  5、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季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睡午觉。“夏至一阴生”,午觉是以阳养阴的保健手段,只要能闭上眼睛安静躺一会,也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6、及时喝水,避免缺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晕脑胀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等组织器官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不适症状。还有就是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发生头晕脑胀等不舒服。

  7、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夏季炎热,最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8、温水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9、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制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10、绿豆胜冰消暑烦

  绿豆汤实在是夏季的一剂消暑好方。绿豆味甘性寒,入心经和胃经。夏天有内热小便黄赤的时候喝,效果最好。喜欢吃甜的人还可以加些蜂蜜,对热毒的痈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绿豆毕竟是寒性的,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食。久服会把体内的虚寒坐实,这样以后就更不容易调理了。

  11、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12、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可随身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另外,从服装的颜色上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进而保护皮肤,预防皮肤老化甚至癌变。

  13、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各大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界的温热之气,祛散体内盘踞的寒湿病邪之气。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过了夏至,紧接着就到了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因此夏至的养生保健尤为关键。那么夏至如何养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至养生要点,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气血外浮,内里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促进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滋腻碍胃,酿湿生热,激发疮疡等皮肤病。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习俗在夏至这一天吃面(冬至吃饺子)。这有什么讲究呢?饺子是把馅料(能量、精华)用面包裹起来,这就符合了“冬主闭藏”自然气象。而夏至节气则相反,要把阳气释放出来。面块切成面条后,就意味着把内里的能量有节制地疏散出来了。另外,吃面要学会喝面汤,申大夫老家有民谚:“吃面喝甜汤,不用大夫开药方”。

  3、居处清凉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服饰,并不适合夏季。衣服颜色尽量选择吸热少的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吸汗及透气的棉质及亚麻。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忌夜食生冷

  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丰富,年龄大者、体质脆弱者,要顾护脾胃阳气,晚间最好不要吃生菜、瓜类、冰镇寒凉之物,也要注意少吃肉、面、肥厚粘腻之物,否则容易出现腹胀、吐泻等病症。

  5、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季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睡午觉。“夏至一阴生”,午觉是以阳养阴的保健手段,只要能闭上眼睛安静躺一会,也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6、及时喝水,避免缺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晕脑胀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等组织器官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不适症状。还有就是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发生头晕脑胀等不舒服。

  7、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夏季炎热,最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8、温水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9、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制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10、绿豆胜冰消暑烦

  绿豆汤实在是夏季的一剂消暑好方。绿豆味甘性寒,入心经和胃经。夏天有内热小便黄赤的时候喝,效果最好。喜欢吃甜的人还可以加些蜂蜜,对热毒的痈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绿豆毕竟是寒性的,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食。久服会把体内的虚寒坐实,这样以后就更不容易调理了。

  11、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12、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可随身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另外,从服装的颜色上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进而保护皮肤,预防皮肤老化甚至癌变。

  13、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各大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界的温热之气,祛散体内盘踞的寒湿病邪之气。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