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经络养生手法特点是什么
2024-03-29 16:38:2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经络即是气血,经络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

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即是气血,经络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

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即是气血,经络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

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的手法特点

1、持久有力,深透柔和
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作用于人体,借以调动、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理顺由于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各种病理状况,以恢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手法做为按摩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即如何适当地应用手法,是决定治疗效果高低的关键。因此,熟练的按摩手法必须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深透,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强壮保健的作用。所谓“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使手法刺激足够积累到能产生良好的疗效。“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力度的大小、方向要根据治疗对象、施术的部位和病症的性质而决定,决不能用蛮力,使患者不能忍受或出现意外损伤。“柔和”是指手法的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才能使患者容易接受按摩疗法,也避免对软组织造成损伤。持久、有力、柔和是按摩治疗疾病的手段,“深透”才是手法作用的最终目的,只有“深透”的手法作用于体表,其产生的刺激和能量才能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直至脏腑经络,才能调整其机能状态,使之气血和调,筋骨复旧,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可见手法运用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要想达到熟练的手法操作,术者必须经过长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做到由生到熟,由熟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是以腹部作为主要按摩部位的按摩疗法。腹部各个组织器官由里到外都由软组织构成,手法的运用即得做到“有力”,使力量直达脏腑或直达病灶,又必须做到“柔和”,即不伤外表皮肤肌肉,又不损体内的组织器官才为最佳。人有胖瘦,病灶有深浅,体质有强弱,疾病有虚实,所以在临床运用各种手法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掌握好力度的大小,做到即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又必须达到“深透”的目的,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者在手法运用上既要有力又要柔和,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方为上乘。因此,医者在对患者按摩治疗时,不可在对疾病诊断不清,对患者的腹部情况了解不清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手法和用力,不然轻则损伤皮肉,重者损坏脏腑组织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2、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致病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又有“同病不症,同症不同病”之说。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阴阳的转化,正邪的盛衰,虚实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化。因此,在正确诊断,明确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手法同时,要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治疗手法和施治方针,以取得最佳的按摩治疗效果。
医者在临床上,必须时刻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要通过手对患者腹部的触摸来感受体会,对病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行事。要在微妙之中见真功,不可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治疗方法和手法,要在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迅速扑捉信息,快速综合分析并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法,及时准确的辨证施术,才能做到手到病除。就如《医宗金鉴》一书中所讲的那样:“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内乎外应”,只有将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才能达到按摩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
3、全神贯注,形神合一
段氏脏腑按摩作为一种治疗脏腑疾病的的按摩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按摩操作手法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的治疗部位创建的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法,医者要想使这些手法在治疗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和临床实践,才做到手形和手法的标准和运用自如,并在临症时做到聚精会神,专一贯注,使手法的运用与自己的心神高度融合统一,才能够具备按摩操作的内在功力,这种内在的功力既包括手法本身所具有的的力度、柔韧度、深透度、熟练度、操作中的技巧及感知病变症结的灵敏度,亦函盖医者的精神信息与能量的有机结合产物。
医者只有做到手法与心神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使手法的运用成为心神的内在体现,才能最终达到在按摩治疗中的“形神合一”也是按摩医师所追求的手心合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手法所具有的力、能和信息传递给患者,深达于体内的脏腑、筋骨和病邪,并能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器官,从而有效的改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动机体的能量,化解和清除体内的病邪,强壮身体,恢复健康。
4、泻中有补,补中有泻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本质,做到治病求本,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段氏脏腑按摩以“调理气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对腹部脏腑进行按摩治疗时多采用“泻中有补,补中有泻”的治疗手法,把“扶正”和“祛邪”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治疗过程中。因为许多慢性疾病多是虚实相杂的病情,在对腹部进行按摩时,一方面作用于腹部的病灶、邪气,通过按摩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食导滞、逐饮化痰的作用,将这些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化解并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气血的改善,激发和提高脏腑生理作用,使正气得到恢复,提高机体抗病和胜邪能力。
要想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关键决定于手法的运用。手法作用的刺激量又决定了治疗的效果。按摩疗法补泻效果的实现主要与不同手法作用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频率快慢、运动方向、施治部位及手法的类型有关。
一般同一个手法运用时间短为补,时间长为泻;力量大为泻,力量小为补;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柔法、摩法等一般顺时针右转为补,逆时针左转为泻;推法一般顺经络而行为补,逆经络而行为泻。另外按法和点法的实际运用中,要以手下或指下产生得气感,力量深入到体内深浅,使体内气机是否产生运动作为衡量手法发挥作用的标准。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的手法特点

1、持久有力,深透柔和
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作用于人体,借以调动、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理顺由于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各种病理状况,以恢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手法做为按摩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即如何适当地应用手法,是决定治疗效果高低的关键。因此,熟练的按摩手法必须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深透,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强壮保健的作用。所谓“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使手法刺激足够积累到能产生良好的疗效。“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力度的大小、方向要根据治疗对象、施术的部位和病症的性质而决定,决不能用蛮力,使患者不能忍受或出现意外损伤。“柔和”是指手法的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才能使患者容易接受按摩疗法,也避免对软组织造成损伤。持久、有力、柔和是按摩治疗疾病的手段,“深透”才是手法作用的最终目的,只有“深透”的手法作用于体表,其产生的刺激和能量才能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直至脏腑经络,才能调整其机能状态,使之气血和调,筋骨复旧,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可见手法运用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要想达到熟练的手法操作,术者必须经过长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做到由生到熟,由熟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是以腹部作为主要按摩部位的按摩疗法。腹部各个组织器官由里到外都由软组织构成,手法的运用即得做到“有力”,使力量直达脏腑或直达病灶,又必须做到“柔和”,即不伤外表皮肤肌肉,又不损体内的组织器官才为最佳。人有胖瘦,病灶有深浅,体质有强弱,疾病有虚实,所以在临床运用各种手法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掌握好力度的大小,做到即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又必须达到“深透”的目的,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者在手法运用上既要有力又要柔和,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方为上乘。因此,医者在对患者按摩治疗时,不可在对疾病诊断不清,对患者的腹部情况了解不清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手法和用力,不然轻则损伤皮肉,重者损坏脏腑组织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2、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致病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又有“同病不症,同症不同病”之说。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阴阳的转化,正邪的盛衰,虚实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化。因此,在正确诊断,明确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手法同时,要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治疗手法和施治方针,以取得最佳的按摩治疗效果。
医者在临床上,必须时刻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要通过手对患者腹部的触摸来感受体会,对病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行事。要在微妙之中见真功,不可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治疗方法和手法,要在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迅速扑捉信息,快速综合分析并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法,及时准确的辨证施术,才能做到手到病除。就如《医宗金鉴》一书中所讲的那样:“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内乎外应”,只有将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才能达到按摩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
3、全神贯注,形神合一
段氏脏腑按摩作为一种治疗脏腑疾病的的按摩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按摩操作手法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的治疗部位创建的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法,医者要想使这些手法在治疗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和临床实践,才做到手形和手法的标准和运用自如,并在临症时做到聚精会神,专一贯注,使手法的运用与自己的心神高度融合统一,才能够具备按摩操作的内在功力,这种内在的功力既包括手法本身所具有的的力度、柔韧度、深透度、熟练度、操作中的技巧及感知病变症结的灵敏度,亦函盖医者的精神信息与能量的有机结合产物。
医者只有做到手法与心神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使手法的运用成为心神的内在体现,才能最终达到在按摩治疗中的“形神合一”也是按摩医师所追求的手心合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手法所具有的力、能和信息传递给患者,深达于体内的脏腑、筋骨和病邪,并能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器官,从而有效的改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动机体的能量,化解和清除体内的病邪,强壮身体,恢复健康。
4、泻中有补,补中有泻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本质,做到治病求本,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段氏脏腑按摩以“调理气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对腹部脏腑进行按摩治疗时多采用“泻中有补,补中有泻”的治疗手法,把“扶正”和“祛邪”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治疗过程中。因为许多慢性疾病多是虚实相杂的病情,在对腹部进行按摩时,一方面作用于腹部的病灶、邪气,通过按摩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食导滞、逐饮化痰的作用,将这些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化解并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气血的改善,激发和提高脏腑生理作用,使正气得到恢复,提高机体抗病和胜邪能力。
要想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关键决定于手法的运用。手法作用的刺激量又决定了治疗的效果。按摩疗法补泻效果的实现主要与不同手法作用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频率快慢、运动方向、施治部位及手法的类型有关。
一般同一个手法运用时间短为补,时间长为泻;力量大为泻,力量小为补;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柔法、摩法等一般顺时针右转为补,逆时针左转为泻;推法一般顺经络而行为补,逆经络而行为泻。另外按法和点法的实际运用中,要以手下或指下产生得气感,力量深入到体内深浅,使体内气机是否产生运动作为衡量手法发挥作用的标准。

经络理论的经络特点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
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
《灵枢·脉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瘀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终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气,在内灌溉五脏,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
《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 寒暖之气相互推移, 阴阳之气相互变化, 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 阳气是奇数 (——)。如果发病在春夏, 是阴气少, 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 是阳气少, 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搏,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灵枢·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隆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结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的*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经络理论的经络特点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
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
《灵枢·脉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瘀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终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气,在内灌溉五脏,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
《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 寒暖之气相互推移, 阴阳之气相互变化, 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 阳气是奇数 (——)。如果发病在春夏, 是阴气少, 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 是阳气少, 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搏,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灵枢·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隆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结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的*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经络理论的经络特点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
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
《灵枢·脉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瘀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终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气,在内灌溉五脏,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
《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 寒暖之气相互推移, 阴阳之气相互变化, 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 阳气是奇数 (——)。如果发病在春夏, 是阴气少, 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 是阳气少, 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搏,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灵枢·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隆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结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的*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经络养生专业知识有哪些?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是人体中联络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大者为经脉,经脉的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经络养生专业知识有哪些?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是人体中联络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大者为经脉,经脉的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经络养生专业知识有哪些?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是人体中联络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大者为经脉,经脉的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拍打经络养生法_经络养生拍打的方法

打通小肠经的步骤是取端坐位,手臂弯曲放于胸前,掌心向胸,另一只手用涅法沿小肠经到手臂外侧后缘进行往返操作,双手交替进行,每次反复操作8-10分钟。

拍打经络养生法_经络养生拍打的方法

打通小肠经的步骤是取端坐位,手臂弯曲放于胸前,掌心向胸,另一只手用涅法沿小肠经到手臂外侧后缘进行往返操作,双手交替进行,每次反复操作8-10分钟。

中医养生技术,有哪些特点?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正统中医认为治病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需要上汤药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病的太严重,非毒药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汤药。《黄帝内经》认为,方剂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养生,这个词汇,顾名思义就是调节培养,生活质量,生活标准,宁静和祥。养生关键是修心,养心,实其内。阴阳平和,乃是中医至高标准!养生,是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去做的,可以认为是生命系统工程。中医养生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房室有度,心情恬淡愉悦,平衡心志,春捂秋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劳逸结合,不过劳不过逸。这样就可精神内守,气血顺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个话题太宽泛了,中医的养生知识当然很多。首先我们说的是食疗,如果你吃的健康,不吃太多的肥甘厚腻性的食物,那么你就不容易得脂肪肝或者是三高症。如果你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样有可能不得过敏性的疾病。中医养生知识非常广博。它包涵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几乎全部,其中包括修身、养性、食疗、药疗、汤饮、酒饮、茶饮、气功、体育、艺术、针灸、按摩、烟文化等各方面。可以说中国几乎所有文化都包含其中,中医文化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全部奥妙。

本人在这个中医艾灸行业干得比较久。资深中医艾灸专业人士,帮很多艾灸馆职业学校做艾灸,技术培训,也帮很多民间艾灸爱好者学习艾灸获得健康!这里面的秘密本人也是10分了解。

中医养生技术,有哪些特点?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正统中医认为治病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需要上汤药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病的太严重,非毒药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汤药。《黄帝内经》认为,方剂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养生,这个词汇,顾名思义就是调节培养,生活质量,生活标准,宁静和祥。养生关键是修心,养心,实其内。阴阳平和,乃是中医至高标准!养生,是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去做的,可以认为是生命系统工程。中医养生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房室有度,心情恬淡愉悦,平衡心志,春捂秋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劳逸结合,不过劳不过逸。这样就可精神内守,气血顺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个话题太宽泛了,中医的养生知识当然很多。首先我们说的是食疗,如果你吃的健康,不吃太多的肥甘厚腻性的食物,那么你就不容易得脂肪肝或者是三高症。如果你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样有可能不得过敏性的疾病。中医养生知识非常广博。它包涵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几乎全部,其中包括修身、养性、食疗、药疗、汤饮、酒饮、茶饮、气功、体育、艺术、针灸、按摩、烟文化等各方面。可以说中国几乎所有文化都包含其中,中医文化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全部奥妙。

本人在这个中医艾灸行业干得比较久。资深中医艾灸专业人士,帮很多艾灸馆职业学校做艾灸,技术培训,也帮很多民间艾灸爱好者学习艾灸获得健康!这里面的秘密本人也是10分了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