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广西大学植物学研究生导师
2024-03-29 18:21:36 责编:小OO
文档

黄思良,男,研究员,博士。1960年12月生,广西南宁市人。现任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南阳师范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广西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植物病理学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7月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宁明明江公社农业推广站。两年后,通过广西自筹经费出国培训计划的考试,于1985 年12月至 1986 年12 月在日本大学农兽医学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日本大学创办于1889年10月,前身是日本法律学校(现在的法学系 ),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大学。从日本归来后,黄思良被宁明县农业局安排到的病虫防疫站工作。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汪振儒的工作经历

汪振儒大学毕业后,到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助理,进行水生植物群落的研究工作。1930年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李继侗教授主讲植物生态学课的助教。此外,他还开设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形态学实验课,并从事淡水藻类的研究。1935年他被广西大学理学院聘为讲师,讲授植物学、植物形态学及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并为农学院开设过植物生理学课。除了进行教学以外,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写了《广西植物名录》、《研究广西植物刍议》、《藻类研究的历史》等多篇论文。并跋涉大瑶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以后的学习、教学与科研打下了初步基础。1939年7月回国后,被马君武先生聘为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并兼任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主任。继而出任森林系主任,并于1943年担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汪振儒克服了教学、科研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坚持工作,对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历年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与鉴定,撰写了《广西种子植物名录》。抗战胜利后,汪振儒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他在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曾在北大农学院校址周围,进行土壤等立地条件调查。1947年当胡先骕、郑万钧在中国发现活化石水杉的论文发表后,汪振儒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处得到水杉树种子,在董世仁协助下作了水杉种子发育的试验,并撰写了《水杉种子及幼苗发育观察》的论文,对进一步了解水杉的造林性质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汪振儒被调到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任教。1951年,他到华北人民*大学*研究院学习了一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汪振儒被调到北京林学院工作。
汪振儒在北京林学院,除了肩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增添新的内容,正式出版了《植物生理学》教材,为全国林业院校所采用,影响深远。50年代末汪振儒与他人合作发表了《缺乏不同矿质元素对油松、侧柏、樗及白蜡四种树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并且组织教师翻译出版了《树木生理学》(1963)和《木本植物生理学》(1985)两本巨著。他讲课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汪振儒带出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今天多成为活跃在树木生理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生理学科目,在全国林业高校中所处的领先地位是与汪振儒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汪振儒早在60年代就培养了几名研究生,“文化大*”后恢复研究生制度,他又招收了硕士研究生,以后又成为全国林学专业第一个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自己培养出了第一个林学博士。近年来,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对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不放松,亲自抓外语、抓基础、开设高级专业课程。他于1981—1985年任*学位委员会农科评议组成员。
汪振儒掌握多种外语,除了熟谙英语外,还懂德、日、俄几种文字。他一向认为,要搞科学,就要进行学术交流,就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所以几十年来他从未放松过外语学习。有位同志搞科研,急需阅读一篇法文文献,但又不精通法语,汪得知后,主动为之翻译,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林业科技工作者学习外语的方便,他几十年来编译了几本辞书,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汪振儒的工作经历

汪振儒大学毕业后,到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助理,进行水生植物群落的研究工作。1930年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李继侗教授主讲植物生态学课的助教。此外,他还开设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形态学实验课,并从事淡水藻类的研究。1935年他被广西大学理学院聘为讲师,讲授植物学、植物形态学及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并为农学院开设过植物生理学课。除了进行教学以外,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写了《广西植物名录》、《研究广西植物刍议》、《藻类研究的历史》等多篇论文。并跋涉大瑶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以后的学习、教学与科研打下了初步基础。1939年7月回国后,被马君武先生聘为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并兼任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主任。继而出任森林系主任,并于1943年担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汪振儒克服了教学、科研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坚持工作,对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历年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与鉴定,撰写了《广西种子植物名录》。抗战胜利后,汪振儒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他在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曾在北大农学院校址周围,进行土壤等立地条件调查。1947年当胡先骕、郑万钧在中国发现活化石水杉的论文发表后,汪振儒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处得到水杉树种子,在董世仁协助下作了水杉种子发育的试验,并撰写了《水杉种子及幼苗发育观察》的论文,对进一步了解水杉的造林性质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汪振儒被调到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任教。1951年,他到华北人民*大学*研究院学习了一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汪振儒被调到北京林学院工作。
汪振儒在北京林学院,除了肩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增添新的内容,正式出版了《植物生理学》教材,为全国林业院校所采用,影响深远。50年代末汪振儒与他人合作发表了《缺乏不同矿质元素对油松、侧柏、樗及白蜡四种树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并且组织教师翻译出版了《树木生理学》(1963)和《木本植物生理学》(1985)两本巨著。他讲课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汪振儒带出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今天多成为活跃在树木生理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生理学科目,在全国林业高校中所处的领先地位是与汪振儒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汪振儒早在60年代就培养了几名研究生,“文化大*”后恢复研究生制度,他又招收了硕士研究生,以后又成为全国林学专业第一个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自己培养出了第一个林学博士。近年来,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对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不放松,亲自抓外语、抓基础、开设高级专业课程。他于1981—1985年任*学位委员会农科评议组成员。
汪振儒掌握多种外语,除了熟谙英语外,还懂德、日、俄几种文字。他一向认为,要搞科学,就要进行学术交流,就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所以几十年来他从未放松过外语学习。有位同志搞科研,急需阅读一篇法文文献,但又不精通法语,汪得知后,主动为之翻译,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林业科技工作者学习外语的方便,他几十年来编译了几本辞书,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明牂的个人资料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周明牂于192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主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33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广西省农业管理处一级技正、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桂林科学实验馆研究员、福建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46年10月,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
1949年秋,周明牂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植物保护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3年(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81年当选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还曾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6年,加入中国*党。
周明牂是创建与发展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倡导者,还是中国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奠基人。在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懈奋斗,在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植物抗虫性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与开拓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孕育了被国际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广泛接受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他曾设想出多抗育种、一举多得的指导思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育成“6410”、“6407”等多抗性丰产良种。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工作的开展,在国内最早,在国际上亦较早。
周明牂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华北农业害虫记录》、《中国主要害虫名录》、《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性原理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一文既是中国第一篇作物害虫名录,亦是中国早期农业昆虫学基础性文献;《农业昆虫学》是中国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他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于1980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别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为表彰他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荣誉农大人奖”。
周明牂,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周明牂,字盛继,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属海安县)。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受到昆虫学家博德(美籍)和张巨伯教授的熏陶与器重,主修昆虫学,并选修沈宗瀚教授主持的生物遗传育种学。因学习成绩优异,于1929年2月提前半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Xi荣誉学会学员,获金钥匙奖。周明牂在美国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图书,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国内有关文献,编写了《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连载长文,这是我国第一部作物害虫名录,也是我国农业昆虫学早期的基础性文献,为中外昆虫学界所重视。
1933年周明牂学成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在他的筹划下,该系新建的教学大楼、温室和实验室,当时均属国内一流,其中昆虫实验室的规模、设备与美国大学的不相上下,为该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繁忙的教学和系务工作之余,他还密切联系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曾与柳支英、马同伦合作,在浙江兰溪县设点从事油桐尺蠖防治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浙江大学西迁,周明牂偕同事数人辗转广西,曾一度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39年受聘于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院长。当时经他聘请来该院任教的国内名流学者甚多,如农学系的肖辅、吴绍骙、翁德齐,林学系的汪振儒、马大浦,园艺系的程世抚,兽医系的郑庚等,还有黄瑞纶、孙仲逸、徐天锡、陆大京、黄亮等一批兼职专家,因而使广西大学农学院一时声誉大振。1941年春,周明牂受桂林科学实验馆馆长李四光之聘,任该馆昆虫学研究员,从事疟蚊的研究,并在很短时间内初步摸清了广西疟蚊的区系。1941年末,他应聘福建农学院任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亲自讲授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等课程。在教学之余,进行了水稻三化螟的越冬防治、仓虫米象防治等多项研究。1946年转任福建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与郑炳宗合作研究,解决了桔潜叶甲这一重要虫害问题。同年秋,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俞大绂院长之邀,任该院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周明牂任植物保护学系主任,直到1983年春因年高而卸职。卸职后他继续任教,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95年9月,经*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周明牂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党。曾当选为全国*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委员。他是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顾问。曾担任过《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组委员等。

周明牂的个人资料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周明牂于192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主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33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广西省农业管理处一级技正、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桂林科学实验馆研究员、福建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46年10月,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
1949年秋,周明牂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植物保护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3年(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81年当选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还曾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6年,加入中国*党。
周明牂是创建与发展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倡导者,还是中国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奠基人。在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懈奋斗,在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植物抗虫性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与开拓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孕育了被国际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广泛接受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他曾设想出多抗育种、一举多得的指导思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育成“6410”、“6407”等多抗性丰产良种。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工作的开展,在国内最早,在国际上亦较早。
周明牂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华北农业害虫记录》、《中国主要害虫名录》、《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性原理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一文既是中国第一篇作物害虫名录,亦是中国早期农业昆虫学基础性文献;《农业昆虫学》是中国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他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于1980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别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为表彰他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荣誉农大人奖”。
周明牂,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周明牂,字盛继,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属海安县)。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受到昆虫学家博德(美籍)和张巨伯教授的熏陶与器重,主修昆虫学,并选修沈宗瀚教授主持的生物遗传育种学。因学习成绩优异,于1929年2月提前半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Xi荣誉学会学员,获金钥匙奖。周明牂在美国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图书,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国内有关文献,编写了《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连载长文,这是我国第一部作物害虫名录,也是我国农业昆虫学早期的基础性文献,为中外昆虫学界所重视。
1933年周明牂学成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在他的筹划下,该系新建的教学大楼、温室和实验室,当时均属国内一流,其中昆虫实验室的规模、设备与美国大学的不相上下,为该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繁忙的教学和系务工作之余,他还密切联系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曾与柳支英、马同伦合作,在浙江兰溪县设点从事油桐尺蠖防治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浙江大学西迁,周明牂偕同事数人辗转广西,曾一度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39年受聘于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院长。当时经他聘请来该院任教的国内名流学者甚多,如农学系的肖辅、吴绍骙、翁德齐,林学系的汪振儒、马大浦,园艺系的程世抚,兽医系的郑庚等,还有黄瑞纶、孙仲逸、徐天锡、陆大京、黄亮等一批兼职专家,因而使广西大学农学院一时声誉大振。1941年春,周明牂受桂林科学实验馆馆长李四光之聘,任该馆昆虫学研究员,从事疟蚊的研究,并在很短时间内初步摸清了广西疟蚊的区系。1941年末,他应聘福建农学院任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亲自讲授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等课程。在教学之余,进行了水稻三化螟的越冬防治、仓虫米象防治等多项研究。1946年转任福建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与郑炳宗合作研究,解决了桔潜叶甲这一重要虫害问题。同年秋,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俞大绂院长之邀,任该院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周明牂任植物保护学系主任,直到1983年春因年高而卸职。卸职后他继续任教,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95年9月,经*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周明牂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党。曾当选为全国*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委员。他是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顾问。曾担任过《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组委员等。

周明牂的个人资料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周明牂于192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主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33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广西省农业管理处一级技正、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桂林科学实验馆研究员、福建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46年10月,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
1949年秋,周明牂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植物保护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3年(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81年当选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还曾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6年,加入中国*党。
周明牂是创建与发展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倡导者,还是中国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奠基人。在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懈奋斗,在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植物抗虫性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与开拓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孕育了被国际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广泛接受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他曾设想出多抗育种、一举多得的指导思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育成“6410”、“6407”等多抗性丰产良种。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工作的开展,在国内最早,在国际上亦较早。
周明牂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华北农业害虫记录》、《中国主要害虫名录》、《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性原理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一文既是中国第一篇作物害虫名录,亦是中国早期农业昆虫学基础性文献;《农业昆虫学》是中国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他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于1980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别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为表彰他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荣誉农大人奖”。
周明牂,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周明牂,字盛继,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属海安县)。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受到昆虫学家博德(美籍)和张巨伯教授的熏陶与器重,主修昆虫学,并选修沈宗瀚教授主持的生物遗传育种学。因学习成绩优异,于1929年2月提前半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Xi荣誉学会学员,获金钥匙奖。周明牂在美国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图书,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国内有关文献,编写了《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连载长文,这是我国第一部作物害虫名录,也是我国农业昆虫学早期的基础性文献,为中外昆虫学界所重视。
1933年周明牂学成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在他的筹划下,该系新建的教学大楼、温室和实验室,当时均属国内一流,其中昆虫实验室的规模、设备与美国大学的不相上下,为该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繁忙的教学和系务工作之余,他还密切联系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曾与柳支英、马同伦合作,在浙江兰溪县设点从事油桐尺蠖防治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浙江大学西迁,周明牂偕同事数人辗转广西,曾一度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39年受聘于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院长。当时经他聘请来该院任教的国内名流学者甚多,如农学系的肖辅、吴绍骙、翁德齐,林学系的汪振儒、马大浦,园艺系的程世抚,兽医系的郑庚等,还有黄瑞纶、孙仲逸、徐天锡、陆大京、黄亮等一批兼职专家,因而使广西大学农学院一时声誉大振。1941年春,周明牂受桂林科学实验馆馆长李四光之聘,任该馆昆虫学研究员,从事疟蚊的研究,并在很短时间内初步摸清了广西疟蚊的区系。1941年末,他应聘福建农学院任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亲自讲授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等课程。在教学之余,进行了水稻三化螟的越冬防治、仓虫米象防治等多项研究。1946年转任福建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与郑炳宗合作研究,解决了桔潜叶甲这一重要虫害问题。同年秋,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俞大绂院长之邀,任该院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周明牂任植物保护学系主任,直到1983年春因年高而卸职。卸职后他继续任教,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95年9月,经*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周明牂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党。曾当选为全国*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委员。他是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顾问。曾担任过《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组委员等。

周明牂的个人资料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周明牂于192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主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33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广西省农业管理处一级技正、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桂林科学实验馆研究员、福建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46年10月,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
1949年秋,周明牂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昆虫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植物保护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3年(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81年当选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还曾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6年,加入中国*党。
周明牂是创建与发展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倡导者,还是中国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奠基人。在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懈奋斗,在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植物抗虫性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与开拓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孕育了被国际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广泛接受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他曾设想出多抗育种、一举多得的指导思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育成“6410”、“6407”等多抗性丰产良种。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工作的开展,在国内最早,在国际上亦较早。
周明牂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华北农业害虫记录》、《中国主要害虫名录》、《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性原理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一文既是中国第一篇作物害虫名录,亦是中国早期农业昆虫学基础性文献;《农业昆虫学》是中国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他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于1980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别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为表彰他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荣誉农大人奖”。
周明牂,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周明牂,字盛继,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属海安县)。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受到昆虫学家博德(美籍)和张巨伯教授的熏陶与器重,主修昆虫学,并选修沈宗瀚教授主持的生物遗传育种学。因学习成绩优异,于1929年2月提前半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0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先后于1931年和1933年获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Xi荣誉学会学员,获金钥匙奖。周明牂在美国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图书,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国内有关文献,编写了《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连载长文,这是我国第一部作物害虫名录,也是我国农业昆虫学早期的基础性文献,为中外昆虫学界所重视。
1933年周明牂学成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在他的筹划下,该系新建的教学大楼、温室和实验室,当时均属国内一流,其中昆虫实验室的规模、设备与美国大学的不相上下,为该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繁忙的教学和系务工作之余,他还密切联系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曾与柳支英、马同伦合作,在浙江兰溪县设点从事油桐尺蠖防治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浙江大学西迁,周明牂偕同事数人辗转广西,曾一度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39年受聘于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院长。当时经他聘请来该院任教的国内名流学者甚多,如农学系的肖辅、吴绍骙、翁德齐,林学系的汪振儒、马大浦,园艺系的程世抚,兽医系的郑庚等,还有黄瑞纶、孙仲逸、徐天锡、陆大京、黄亮等一批兼职专家,因而使广西大学农学院一时声誉大振。1941年春,周明牂受桂林科学实验馆馆长李四光之聘,任该馆昆虫学研究员,从事疟蚊的研究,并在很短时间内初步摸清了广西疟蚊的区系。1941年末,他应聘福建农学院任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亲自讲授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等课程。在教学之余,进行了水稻三化螟的越冬防治、仓虫米象防治等多项研究。1946年转任福建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与郑炳宗合作研究,解决了桔潜叶甲这一重要虫害问题。同年秋,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俞大绂院长之邀,任该院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周明牂任植物保护学系主任,直到1983年春因年高而卸职。卸职后他继续任教,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95年9月,经*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周明牂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党。曾当选为全国*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委员。他是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顾问。曾担任过《应用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报》副总编辑;《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植保组主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组委员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