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的十大名方
2024-03-29 08:53:03 责编:小OO
文档

1.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半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和大枣组成的。它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2.调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甘草、人参等,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

3.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组成。它具有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的功效。

4.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五味子、白半夏、甘草6克组成。它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

5.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6.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组成。它能够峻下热结,主要治疗阳明腑实证和热结旁流的症状。

7.五苓散。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气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等症状。

8.归脾汤。归脾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炙甘草、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它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

9.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等组成。它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10.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它具有疏肝养血健脾的功效。

11.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它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血而不滞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的功效。

1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它能够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从而补益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和皮下出血等问题。

13.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的功用。

14.秋梨膏。秋梨膏是秋梨和祛痰中药的精心配伍加工而成的药膳饮品。

15.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它包含了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等成分。

16.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主要成分有调胃和承气。它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证引起的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

17.葛根汤。葛根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它可治疗风寒所导致的落枕。轻者只需一剂即可缓解,重者需要三剂。葛根汤的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18.徽琼散。徽琼散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成,副作用小,有着千古祛湿第一方的美称。

19.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它能够滋补肾阴,补肾阳。其中的六味地黄能够滋养肾精,而丹皮则能够补益肝肾,茯苓则能够利水渗湿。

20.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的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养生偏方这几个方子一定有你需要的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
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
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
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四君子汤男女老少都适用,不过5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议服用。
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是补气基础方。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汤。
1、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锅里,加清水浸泡20分钟。
2、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30分钟。
服法:一天2-3次。
润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组方: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去火、降燥、润肺、止咳。
方解: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饮。
制法:
1、将干红枣洗净后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细丝,梨削去外皮、将擦板架在锅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将去核后的红枣和姜丝、冰糖放入锅内和梨蓉梨汁一起。
3、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30分钟,然后用漏网捞起梨蓉用另一只汤匙按压,挤出更多梨汁。
4、将挤压后的梨渣红枣和姜丝扔掉,锅内只留下梨汁,继续用最小火熬煮约1小时后至梨浆浓稠后熄火放凉。
5、在放凉后的梨浆里调入蜂蜜拌匀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湿第一方:徽琼散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甚至还会恶化疾病。
组方:鸡内金3g、人参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桔梗6g、砂仁6g、山药15g、莲子10g、甘草6g
功效:湿气,痰多,头脸油腻,水肿肥胖。
方解:人参:解决气虚的问题;鸡内金:本草纲目说鸡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湿,主要解决脾虚,胃弱;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解决脾虚胃弱;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解决肺弱,胸口闷的问题;山药,莲子:滋阴补肾;红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制法:
1、将所有药材洗后就开煮,先大火煮至水烧开,然后转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钟放入冰糖持续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关火。
失眠第一方:酸枣仁汤
组方:酸枣仁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虚烦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方解: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疏肝,安神除烦,以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肝阳上旋而致虚烦不得眠等症。
制法:把药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砂锅中加水淹没草药高出2-3cm大火煮开,中小火煮20-25分钟。分3次温服。
润肠养胃第一方:四磨汤
组方:木香、枳壳、槟榔、乌药
功效: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对肠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完全符合“气上宜降之,气逆宜顺之”的中医理论。并且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制法: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陈汤
组方:半夏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1两半。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胃;橘红理气燥湿、化痰和胃;茯苓渗湿健脾化痰;生姜降逆止呕化饮,并助半夏、橘红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收敛肺气,和甘草酸甘化阴,以防半夏、橘红、茯苓辛燥渗利之性耗伤气阴。
制法:以上组方药材,加生姜3克,乌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汤
组方: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枣3个、生姜3片
功效: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制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驱寒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方:当归20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功效:驱寒温中补气血,关节炎患者、贫血的人都适用。
方解:当归,可以直接补血。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温中补虚,老少皆宜。
制法:
1、羊肉洗净后入锅急火烧开后,立即捞出,洗清血沫。切块备用。
2、生姜切薄片,当归洗净后用纱布捆好,一齐放入砂锅中。
3、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个半到两小时左右,直至羊肉熟烂为止。
4、取出当归和姜片,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即可喝汤吃肉。

养生偏方这几个方子一定有你需要的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
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
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
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四君子汤男女老少都适用,不过5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议服用。
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是补气基础方。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汤。
1、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锅里,加清水浸泡20分钟。
2、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30分钟。
服法:一天2-3次。
润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组方: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去火、降燥、润肺、止咳。
方解: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饮。
制法:
1、将干红枣洗净后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细丝,梨削去外皮、将擦板架在锅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将去核后的红枣和姜丝、冰糖放入锅内和梨蓉梨汁一起。
3、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30分钟,然后用漏网捞起梨蓉用另一只汤匙按压,挤出更多梨汁。
4、将挤压后的梨渣红枣和姜丝扔掉,锅内只留下梨汁,继续用最小火熬煮约1小时后至梨浆浓稠后熄火放凉。
5、在放凉后的梨浆里调入蜂蜜拌匀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湿第一方:徽琼散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甚至还会恶化疾病。
组方:鸡内金3g、人参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桔梗6g、砂仁6g、山药15g、莲子10g、甘草6g
功效:湿气,痰多,头脸油腻,水肿肥胖。
方解:人参:解决气虚的问题;鸡内金:本草纲目说鸡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湿,主要解决脾虚,胃弱;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解决脾虚胃弱;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解决肺弱,胸口闷的问题;山药,莲子:滋阴补肾;红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制法:
1、将所有药材洗后就开煮,先大火煮至水烧开,然后转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钟放入冰糖持续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关火。
失眠第一方:酸枣仁汤
组方:酸枣仁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虚烦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方解: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疏肝,安神除烦,以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肝阳上旋而致虚烦不得眠等症。
制法:把药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砂锅中加水淹没草药高出2-3cm大火煮开,中小火煮20-25分钟。分3次温服。
润肠养胃第一方:四磨汤
组方:木香、枳壳、槟榔、乌药
功效: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对肠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完全符合“气上宜降之,气逆宜顺之”的中医理论。并且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制法: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陈汤
组方:半夏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1两半。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胃;橘红理气燥湿、化痰和胃;茯苓渗湿健脾化痰;生姜降逆止呕化饮,并助半夏、橘红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收敛肺气,和甘草酸甘化阴,以防半夏、橘红、茯苓辛燥渗利之性耗伤气阴。
制法:以上组方药材,加生姜3克,乌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汤
组方: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枣3个、生姜3片
功效: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制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驱寒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方:当归20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功效:驱寒温中补气血,关节炎患者、贫血的人都适用。
方解:当归,可以直接补血。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温中补虚,老少皆宜。
制法:
1、羊肉洗净后入锅急火烧开后,立即捞出,洗清血沫。切块备用。
2、生姜切薄片,当归洗净后用纱布捆好,一齐放入砂锅中。
3、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个半到两小时左右,直至羊肉熟烂为止。
4、取出当归和姜片,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即可喝汤吃肉。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开始关注中医食疗养生,那么你知道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都有哪些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吧。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1

补血养生粥1、龙眼肉莲子粥

龙眼肉5克,莲子肉1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食。

中医解析:龙眼性平,无毒。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长期食用,强体魄,延年益寿,安神健脑长智慧,开胃健脾,补体虚。莲子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补中养神,健脾补胃,止泻固精,益肾涩精止带。滋补元气。

补血养生粥2、红枣粥

将米洗净后加入干净的红枣数枚,加水适当,煮熟至稠,即可食用。

中医解析:红枣有补脾、养血、安神、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补血养生粥3、阿胶粥

糯米洗净入锅煮熟,加入阿胶适量,待溶化后,加红糖少许,即可食用。

中医解析:味归经:甘、平,入肺、肝、肾经。功能:滋阴润肺,补血止血,定痛安胎。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为治血虚的主药。对吐血、便血、崩漏、阴虚咳嗽、虚烦不眠、阴虚发热等都可应用。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大宝”。

补血养生粥4、龙眼粥

龙眼肉15克、红枣10枚、粳米50克,以起熬煮成粥。养心健脾,适合贫血兼有失眠健忘者。

中医解析: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长期食用,强体魄,延年益寿,开胃健脾,补体虚。

补血养生粥5、菠菜粥

带根新鲜菠菜150克,洗净后切之,与粳米100克放入砂锅,加水800毫升,煮至稠状,即可食用,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补血养生粥6、糯米红枣粥

将血糯米50克、红枣10枚与适量的冰糖,一起熬煮成粥即可,补血。

补血养生粥7、桂圆莲子汤

将桂圆20个、莲子50个,加适量清水,煮至莲子软熟即可。健脾、安神、养血。

补血养生粥8、大枣羊骨粥

前腿骨1-2根(捣破),大枣20枚,糯米50-100克,以小火煮成稀饭,食盐调味,分次食用,适用于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班症。

补血养生粥9、羊骨粥

先将新鲜羊骨捶碎,加水煎汤,弃骨,以汤代水煮粥。粥成加入葱、姜、盐等调味后,食用。对于贫血具有畏寒者有良效。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2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一:五指毛桃煲乌骨鸡汤

原料:温氏乌骨鸡一只、五指毛桃100克、猪脊骨200克、芡实25克、姜三片、蜜枣3颗、盐适量。

做法:

1、将温氏乌骨鸡、五指毛桃、芡实等洗干净放入汤煲中;

2、猪脊骨在滚水中煮一下“飞水”,放入汤煲中;

3、切三片姜放入汤煲中,倒入10碗清水,用猛火把水烧开后,改为文火煲两个小时;

4、汤上桌前下适量的盐调味。

功效:芡实有补脾、祛湿的功效,温氏乌骨鸡含有黑色素、B族维生素、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而且脂肪含量很低,这道汤能健脾祛湿、利水肿、补气养生。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二:沙参百合润肺汤

原料:北沙参15克,百合30克,无花果五个,猪瘦肉18克,陈皮1片。

做法:

1、先将无花果,洗干净,对半剖开;

2、猪瘦肉洗干净,飞水,北沙参、陈皮、百合洗干净;

3、将所有的材料一齐放进已煲滚的水中,继续用中火煲约两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北沙参、百合和无花果都有养阴润肺、润燥清咽的作用,加上营养滋阴的猪瘦肉和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又可滋润喉咙,保护声带,通畅大便,预防痔疮的功效。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三:炙百部红枣白鸽汤

原料:炙百部12克、红枣4个、乳鸽1只、生姜2片。

做法:

1、炙百部、红枣洗净,并将红枣去核;

2、乳鸽宰洗净,去毛爪、脏杂,置沸水稍滚片刻,洗净;

3、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6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

此量可供1~2人用,乳鸽可捞起拌酱油佐餐用。

功效:炙百部性平味甘,有温润肺气、化痰止咳之功,因而此汤有温润肺气、化痰止咳之功。要注意的是,痰热咳嗽者不宜饮用。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四:萝卜鲫鱼汤

原料:鲫鱼、白萝卜、葱、姜、花雕酒、盐。

做法:

1、鲫鱼洗净后沥干,并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水分。

2、萝卜去皮切条;葱打结;姜切片。

3、锅内热油,爆香几片姜片,加入鲫鱼煎透,煎至两面的鱼肉变色。

4、锅内加入足量的水(冷水、开水均可),加入葱和姜,大火煮开,加入适量花雕酒,继续煮至酒气消散。

5、撇去浮沫后转中火,保持一定的沸腾,加盖炖煮至汤色发白(约30分钟)。

6、加入萝卜条,继续煮约10分钟,加入少许盐,略煮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化滞,明目润肤。鲫鱼汤有润燥滋补的作用,适合秋冬季节食用。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五:田园蔬菜龙骨汤

原料:猪龙骨1根,胡萝卜1根,西芹2根,蘑菇10朵,玉米1根,姜8片,盐、味精等调味料适量,香葱若干。

做法:

1、将龙骨洗净,放入冷水锅内加热至沸腾,然后将水倒掉;

2、接着将龙骨洗净,放入砂锅内,加入足量的'冷水,放入姜片、葱段,用大火烧开,然后转为小火,撇去浮沫;

3、1小时后再加入胡萝卜继续煲,过1小时之后加入蘑菇、玉米和西芹,继续煲20分钟左右,最后加入适量盐、味精即可。

功效:在炖肉时加入各式蔬菜,荤素搭配可以提高食物蛋白质的质量和利用率。有荤有素还可以促进膳食中铁质的吸收,改善膳食中钙和磷的比例,保证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摄入的平衡与充足,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六:山药小排汤

原料:小排400克,山药150克,枸杞10克,胡萝卜30克,生姜3片,家乐浓汤宝猪骨汤1块,3碗水(约750毫升)。

做法:

1、排骨洗净,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沫,山药、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锅内倒3碗清水,加入姜片,待水煮开之后,将浓汤宝放进锅中,搅拌至完全融化。

3、放入小排、胡萝卜、山药和枸杞,待水沸腾冒气后扣上盖子加热15分钟即可。

功效:黄豆、山药和各种肉类都是补钙的好帮手,黄豆还含有丰富的铁质,能让你青春常驻。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七:香菇鸡翅汤

原料:香菇200克、鸡翅400克、葱姜适量、八角一个、绍酒1小勺、盐胡椒粉各3克。

做法:

1、鸡翅加一块姜,放入冷水中煮开,捞出备用;香菇冲洗干净,去蒂。

2、用小刀在香菇顶端斜着切上四刀,切出星星的形状。

3、锅中倒入清水或者高汤,将鸡翅、香菇、葱姜等一同倒进去。

4、大火煮开,并加入绍酒,转用小伙煮20分钟。

功效:增强人体免疫力,起到良好的防病抗病功效。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3

一、银枸明目汤

用料:银耳15克,枸杞15克,鸡肝100克,茉莉花24朵,水豆粉、料酒、姜汁、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加水豆粉、料酒、姜汁、盐拌匀待用。将银耳洗净,撕成小片,用清水浸泡待用。茉莉花、枸杞洗净待用。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汤,加以上调料,随即放入银耳、鸡肝、枸杞烧沸,撇去*,等鸡肝刚熟,将茉莉花撒入碗内即可。

用法:每日两次,佐餐食用。

功用:补肝益肾,明目美颜。适用于阴虚所致的视物模糊,两眼昏花,面色憔悴等。适合春季常服。

二、番茄猪肝片

用料:番茄250克,猪肝6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肝洗净切片,番茄洗净切片,一同放入锅内加火煮熟,放调料集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清热,凉血,补肝明目。适用于维A缺乏者食用。

三、参枣米饭

用料:党参10克,大枣2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

制法:将党参、大枣放在锅内,加水泡发,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捞出党参打造,药液备用。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在大瓷碗中,加水适量,经蒸熟后,扣在盘内,然后把党参、打造摆在糯米饭面上。将药液加白糖煎成浓汁,倒在枣饭上即可。

功用:健脾益气,用于体虚其若,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

四、玫瑰枣仁心

用料:猪心1个,枣仁20克,玫瑰花10克。

制法:将猪心去脂膜,洗净。枣仁略炒与玫瑰花共研末,灌入住心中。将灌药的猪心盛碗中,隔水蒸或上笼屉蒸至熟透。

用法:食用时去心内药末,切片,拌调料服用。

功用:养心血,宁心神。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开始关注中医食疗养生,那么你知道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都有哪些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中医各种养生食谱大全吧。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1

补血养生粥1、龙眼肉莲子粥

龙眼肉5克,莲子肉1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食。

中医解析:龙眼性平,无毒。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长期食用,强体魄,延年益寿,安神健脑长智慧,开胃健脾,补体虚。莲子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补中养神,健脾补胃,止泻固精,益肾涩精止带。滋补元气。

补血养生粥2、红枣粥

将米洗净后加入干净的红枣数枚,加水适当,煮熟至稠,即可食用。

中医解析:红枣有补脾、养血、安神、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补血养生粥3、阿胶粥

糯米洗净入锅煮熟,加入阿胶适量,待溶化后,加红糖少许,即可食用。

中医解析:味归经:甘、平,入肺、肝、肾经。功能:滋阴润肺,补血止血,定痛安胎。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为治血虚的主药。对吐血、便血、崩漏、阴虚咳嗽、虚烦不眠、阴虚发热等都可应用。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大宝”。

补血养生粥4、龙眼粥

龙眼肉15克、红枣10枚、粳米50克,以起熬煮成粥。养心健脾,适合贫血兼有失眠健忘者。

中医解析: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长期食用,强体魄,延年益寿,开胃健脾,补体虚。

补血养生粥5、菠菜粥

带根新鲜菠菜150克,洗净后切之,与粳米100克放入砂锅,加水800毫升,煮至稠状,即可食用,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补血养生粥6、糯米红枣粥

将血糯米50克、红枣10枚与适量的冰糖,一起熬煮成粥即可,补血。

补血养生粥7、桂圆莲子汤

将桂圆20个、莲子50个,加适量清水,煮至莲子软熟即可。健脾、安神、养血。

补血养生粥8、大枣羊骨粥

前腿骨1-2根(捣破),大枣20枚,糯米50-100克,以小火煮成稀饭,食盐调味,分次食用,适用于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班症。

补血养生粥9、羊骨粥

先将新鲜羊骨捶碎,加水煎汤,弃骨,以汤代水煮粥。粥成加入葱、姜、盐等调味后,食用。对于贫血具有畏寒者有良效。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2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一:五指毛桃煲乌骨鸡汤

原料:温氏乌骨鸡一只、五指毛桃100克、猪脊骨200克、芡实25克、姜三片、蜜枣3颗、盐适量。

做法:

1、将温氏乌骨鸡、五指毛桃、芡实等洗干净放入汤煲中;

2、猪脊骨在滚水中煮一下“飞水”,放入汤煲中;

3、切三片姜放入汤煲中,倒入10碗清水,用猛火把水烧开后,改为文火煲两个小时;

4、汤上桌前下适量的盐调味。

功效:芡实有补脾、祛湿的功效,温氏乌骨鸡含有黑色素、B族维生素、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而且脂肪含量很低,这道汤能健脾祛湿、利水肿、补气养生。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二:沙参百合润肺汤

原料:北沙参15克,百合30克,无花果五个,猪瘦肉18克,陈皮1片。

做法:

1、先将无花果,洗干净,对半剖开;

2、猪瘦肉洗干净,飞水,北沙参、陈皮、百合洗干净;

3、将所有的材料一齐放进已煲滚的水中,继续用中火煲约两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北沙参、百合和无花果都有养阴润肺、润燥清咽的作用,加上营养滋阴的猪瘦肉和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又可滋润喉咙,保护声带,通畅大便,预防痔疮的功效。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三:炙百部红枣白鸽汤

原料:炙百部12克、红枣4个、乳鸽1只、生姜2片。

做法:

1、炙百部、红枣洗净,并将红枣去核;

2、乳鸽宰洗净,去毛爪、脏杂,置沸水稍滚片刻,洗净;

3、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6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

此量可供1~2人用,乳鸽可捞起拌酱油佐餐用。

功效:炙百部性平味甘,有温润肺气、化痰止咳之功,因而此汤有温润肺气、化痰止咳之功。要注意的是,痰热咳嗽者不宜饮用。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四:萝卜鲫鱼汤

原料:鲫鱼、白萝卜、葱、姜、花雕酒、盐。

做法:

1、鲫鱼洗净后沥干,并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水分。

2、萝卜去皮切条;葱打结;姜切片。

3、锅内热油,爆香几片姜片,加入鲫鱼煎透,煎至两面的鱼肉变色。

4、锅内加入足量的水(冷水、开水均可),加入葱和姜,大火煮开,加入适量花雕酒,继续煮至酒气消散。

5、撇去浮沫后转中火,保持一定的沸腾,加盖炖煮至汤色发白(约30分钟)。

6、加入萝卜条,继续煮约10分钟,加入少许盐,略煮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化滞,明目润肤。鲫鱼汤有润燥滋补的作用,适合秋冬季节食用。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五:田园蔬菜龙骨汤

原料:猪龙骨1根,胡萝卜1根,西芹2根,蘑菇10朵,玉米1根,姜8片,盐、味精等调味料适量,香葱若干。

做法:

1、将龙骨洗净,放入冷水锅内加热至沸腾,然后将水倒掉;

2、接着将龙骨洗净,放入砂锅内,加入足量的'冷水,放入姜片、葱段,用大火烧开,然后转为小火,撇去浮沫;

3、1小时后再加入胡萝卜继续煲,过1小时之后加入蘑菇、玉米和西芹,继续煲20分钟左右,最后加入适量盐、味精即可。

功效:在炖肉时加入各式蔬菜,荤素搭配可以提高食物蛋白质的质量和利用率。有荤有素还可以促进膳食中铁质的吸收,改善膳食中钙和磷的比例,保证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摄入的平衡与充足,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六:山药小排汤

原料:小排400克,山药150克,枸杞10克,胡萝卜30克,生姜3片,家乐浓汤宝猪骨汤1块,3碗水(约750毫升)。

做法:

1、排骨洗净,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沫,山药、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锅内倒3碗清水,加入姜片,待水煮开之后,将浓汤宝放进锅中,搅拌至完全融化。

3、放入小排、胡萝卜、山药和枸杞,待水沸腾冒气后扣上盖子加热15分钟即可。

功效:黄豆、山药和各种肉类都是补钙的好帮手,黄豆还含有丰富的铁质,能让你青春常驻。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七:香菇鸡翅汤

原料:香菇200克、鸡翅400克、葱姜适量、八角一个、绍酒1小勺、盐胡椒粉各3克。

做法:

1、鸡翅加一块姜,放入冷水中煮开,捞出备用;香菇冲洗干净,去蒂。

2、用小刀在香菇顶端斜着切上四刀,切出星星的形状。

3、锅中倒入清水或者高汤,将鸡翅、香菇、葱姜等一同倒进去。

4、大火煮开,并加入绍酒,转用小伙煮20分钟。

功效:增强人体免疫力,起到良好的防病抗病功效。

中医各种养生食谱3

一、银枸明目汤

用料:银耳15克,枸杞15克,鸡肝100克,茉莉花24朵,水豆粉、料酒、姜汁、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加水豆粉、料酒、姜汁、盐拌匀待用。将银耳洗净,撕成小片,用清水浸泡待用。茉莉花、枸杞洗净待用。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汤,加以上调料,随即放入银耳、鸡肝、枸杞烧沸,撇去*,等鸡肝刚熟,将茉莉花撒入碗内即可。

用法:每日两次,佐餐食用。

功用:补肝益肾,明目美颜。适用于阴虚所致的视物模糊,两眼昏花,面色憔悴等。适合春季常服。

二、番茄猪肝片

用料:番茄250克,猪肝6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肝洗净切片,番茄洗净切片,一同放入锅内加火煮熟,放调料集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清热,凉血,补肝明目。适用于维A缺乏者食用。

三、参枣米饭

用料:党参10克,大枣2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

制法:将党参、大枣放在锅内,加水泡发,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捞出党参打造,药液备用。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在大瓷碗中,加水适量,经蒸熟后,扣在盘内,然后把党参、打造摆在糯米饭面上。将药液加白糖煎成浓汁,倒在枣饭上即可。

功用:健脾益气,用于体虚其若,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

四、玫瑰枣仁心

用料:猪心1个,枣仁20克,玫瑰花10克。

制法:将猪心去脂膜,洗净。枣仁略炒与玫瑰花共研末,灌入住心中。将灌药的猪心盛碗中,隔水蒸或上笼屉蒸至熟透。

用法:食用时去心内药末,切片,拌调料服用。

功用:养心血,宁心神。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十大千古第一方

十大千古第一方为:桂枝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四磨汤、二陈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秋梨膏、徽琼散。

1、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现在对应的中成药是“桂枝颗粒”。

2、四物汤:四物汤药方最早记载于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药方则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记载。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有着“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4、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

5、四磨汤:四磨汤,源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又名“四磨饮”,行气消食沿用至今,堪称润肠养胃第一方。

6、二陈汤: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8、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9、秋梨膏: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一道传统的药膳。相传始于唐朝。以精选之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如生地、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10、徽琼散:徽琼散一共有5味配方:冬白术(炒),薏苡仁(煅),白茯苓,白扁豆、桑白皮。徽琼散的配方精巧无比,比简单用薏米熬粥来喝效果强多了。

十大千古第一方

十大千古第一方为:桂枝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四磨汤、二陈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秋梨膏、徽琼散。

1、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现在对应的中成药是“桂枝颗粒”。

2、四物汤:四物汤药方最早记载于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药方则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记载。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有着“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4、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

5、四磨汤:四磨汤,源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又名“四磨饮”,行气消食沿用至今,堪称润肠养胃第一方。

6、二陈汤: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8、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9、秋梨膏: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一道传统的药膳。相传始于唐朝。以精选之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如生地、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10、徽琼散:徽琼散一共有5味配方:冬白术(炒),薏苡仁(煅),白茯苓,白扁豆、桑白皮。徽琼散的配方精巧无比,比简单用薏米熬粥来喝效果强多了。

十大千古第一方

十大千古第一方为:桂枝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四磨汤、二陈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秋梨膏、徽琼散。

1、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现在对应的中成药是“桂枝颗粒”。

2、四物汤:四物汤药方最早记载于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药方则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记载。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有着“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4、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

5、四磨汤:四磨汤,源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又名“四磨饮”,行气消食沿用至今,堪称润肠养胃第一方。

6、二陈汤: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8、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9、秋梨膏: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一道传统的药膳。相传始于唐朝。以精选之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如生地、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10、徽琼散:徽琼散一共有5味配方:冬白术(炒),薏苡仁(煅),白茯苓,白扁豆、桑白皮。徽琼散的配方精巧无比,比简单用薏米熬粥来喝效果强多了。

十大千古第一方

十大千古第一方为:桂枝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四磨汤、二陈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秋梨膏、徽琼散。

1、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现在对应的中成药是“桂枝颗粒”。

2、四物汤:四物汤药方最早记载于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药方则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记载。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有着“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4、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

5、四磨汤:四磨汤,源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又名“四磨饮”,行气消食沿用至今,堪称润肠养胃第一方。

6、二陈汤: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8、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9、秋梨膏: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一道传统的药膳。相传始于唐朝。以精选之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如生地、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10、徽琼散:徽琼散一共有5味配方:冬白术(炒),薏苡仁(煅),白茯苓,白扁豆、桑白皮。徽琼散的配方精巧无比,比简单用薏米熬粥来喝效果强多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