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情志病该如何治疗
2024-03-29 04:41:59 责编:小OO
文档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调整情绪、热敷、针灸、服用药物等方式改善,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建议及时就医。

1、调整饮食:如果患者情志失调,可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食物,比如苹果、西红柿、鸡蛋、牛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病情恢复。

2、调整情绪:如果患者有负面的心理状态,也有可能会导致情志病。日常要注意放松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适当的户外散步,与朋友交流开心的事情,使自身处于放松的状态,能够使病情得到缓解。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素问·杨液酵酸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因此必须加强情志护理。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情志养生 的方法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说理开导

  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病人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但说理开导,也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为病人分析病情,启发病人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进行说理开导,护理人员必须要得到病人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劝说疏导

  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与病人有切身关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协调。故护理人员要与病人相处到:“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才可以详细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情志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否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并可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顺情从欲

  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所以对于病人心理上的,在护理中注意分析地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应尽力满足其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证等。对那些胡思乱想,淫欲邪念,放纵无稽等错误的,不切实际,自然不能纵为和迁就。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教育等方法处理。尤其在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新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及其有关制度。对重病人,更应耐心地向其解释,尽量解除他们心理的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志状态。对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压力大,忧虑重重,对此,应该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要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气功的本质来讲,调神起着主导作用。它强调“人静”就是排除内外干扰,把各种刺激反应和感觉降低到最低的应激性,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依靠这种抑制的保护,可使人脑皮层由过度兴奋所致的机能紊乱得到纠正。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用意志来调整控制体内的生理活动,以心意练功而发挥机体积极作用,从而抵御情绪因素的干扰,所以气功锻炼,实质就是对精神和思维活动的自我锻炼。故护理中,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行气功锻炼,无疑对情志调节将起重要作用。

  情志的致病与治病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的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它与正常人体健康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

  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而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气血,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气,助正抗邪,就能够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产生于脏腑之气,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又会给脏气以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器,促进其功能活动。因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而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而正常情志发生,则脏气舒达调畅。从而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人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生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过程,即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则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气血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锻炼,陶冶,而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另外,要善于化解忧虑,烦恼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遇到这类事时,要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及时解脱。解脱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减轻烦恼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谈,消除烦恼,在自己的烦恼通过退步思量还不能减轻时,就应及时吐露与人交谈,听取别人的劝慰,以消除心中的烦恼。消除烦恼造成一个平和的心境是乐观的前提,对于保持乐观的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避免七情过激

  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调的情志,一般不会致病,而有益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只是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体,所以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变化这个重要的环节,认为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喜、怒为七情之首,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然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怒是致病的魁首,人籍气以充身,发怒则伤气是以伤身,所以前人在养身防病中,总结了两条戒怒与制怒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冲动,使怒气不生,二是以“耐”养性,即要有豁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遇事能够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之时,亦应当及时发泄和透露,以免郁遏而生疾。

  忧郁、伤悲是对人体有害的另一种情绪。它能够损伤神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倾入,应当注意克服。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培养锻炼自己,使之获得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用乐观战胜忧悲的情感。

  思虑是七情之一,又是心的一种主要功能。适度的思,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症候。所以思虑应注意适当而不可太过。如:《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提出要“少思虑以养其神”,即告诫人们思虑劳心用脑,必须有节,不可过度。节思的方法,主要是讲究用脑科学,用运动调剂心神和脑力,控制劳心用脑时间等方法来进行调协。其次,要以理制思,切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虑。

  惊恐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凉、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态失常等方面的证候。人惊卒恐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它可以使人体的气机逆乱,血气失常,阴阳散败,从而发生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惊恐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生防病中应当注意预防和避免。防惊杜恐的方法:一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以预防惊恐致病。二是避免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以杜绝惊恐发生。

  中医养生

  1.静神养生

  中医提倡“以静制动,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安心静气,可以使我们形成一种良好情绪,从而找到健康力量的关键。

  2.运动养生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运动不足或者劳累过度,都可能造成“劳伤,使身体不能达到一个良好平衡状态,更别说强身健体了。

  3.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估计是每个爱吃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了,但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五味调和、均匀的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吃饭的时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饱,也不要接触太多的寒凉类的食物。

  4.进补养生

  通过一定的滋补药物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比如现在市面上大受欢迎的“祝你幸福养生酒,这是一种以多种纯中药为原料经过现代技术酿造而成的养生酒,能够清除体内毒素,增强体质,尤其对于前列腺及中老年夜尿频多有显著效果。

  像这种中医养生药酒,需要的朋友可以每天适当饮用,滋养精气。

  5.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网络系统,中医上通过刺激、按摩、针灸等方法来把各个穴位打通,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

  6.顺时养生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中医非常讲究每个节气的养生方,老百姓非常习惯每个节气吃不一样的食物,做不一样的事情,这就是“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的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会遵循万物生长的统一规律。

  除了以上这些养生方法,中医学还提倡固精养生、修身养生、调气养生、减毒养生、沐浴养生等各种方法,我们无须墨守成规的选择一种养生方法,可以根据自己切实情况多种方式结合,比如老年朋友可以静神养生,年轻人可运动养生,女性朋友可以饮食养生等,养生保健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先热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4法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1、饭后五千步防治糖尿病

  在运动时,肌肉能量需求加大,糖分解代谢增强。餐后行走不仅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肌肉组织,加速糖的氧化利用,而且可以减轻或消除胰岛素抵抗,增强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使居高不下的餐后血糖很快下降。

  2、锻炼预防老人胃肠道出血

  一项以8250名65岁以上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锻炼身体不仅强健身体,还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出血的发病率。每周坚持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者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相比,前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可减少50%。爬楼梯或散步都是锻炼的良好方式。

  3、常吃含锰食品可预防骨质疏松

  美国生物学家索尔特曼教授研究发现,人体缺锰可造成骨化障碍,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富含锰的食物有黄豆、扁豆、茄子、芋头、萝卜、菠菜及绿叶蔬菜等。茶叶、坚果、谷类是锰的重要来源。肉类、蛋类、奶制品中含锰量虽不多,但其生物利用率高,也是锰的重要来源。

  4、多食橙子可预防胆囊炎

  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1900万胆囊炎患者中,有2/3是。因为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容易形成胆结石。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形成胆结石的机会相应减少。

中医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素问·杨液酵酸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因此必须加强情志护理。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情志养生 的方法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说理开导

  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病人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但说理开导,也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为病人分析病情,启发病人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进行说理开导,护理人员必须要得到病人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劝说疏导

  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与病人有切身关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协调。故护理人员要与病人相处到:“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才可以详细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情志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否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并可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顺情从欲

  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所以对于病人心理上的,在护理中注意分析地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应尽力满足其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证等。对那些胡思乱想,淫欲邪念,放纵无稽等错误的,不切实际,自然不能纵为和迁就。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教育等方法处理。尤其在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新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及其有关制度。对重病人,更应耐心地向其解释,尽量解除他们心理的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志状态。对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压力大,忧虑重重,对此,应该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要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气功的本质来讲,调神起着主导作用。它强调“人静”就是排除内外干扰,把各种刺激反应和感觉降低到最低的应激性,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依靠这种抑制的保护,可使人脑皮层由过度兴奋所致的机能紊乱得到纠正。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用意志来调整控制体内的生理活动,以心意练功而发挥机体积极作用,从而抵御情绪因素的干扰,所以气功锻炼,实质就是对精神和思维活动的自我锻炼。故护理中,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行气功锻炼,无疑对情志调节将起重要作用。

  情志的致病与治病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的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它与正常人体健康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

  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而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气血,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气,助正抗邪,就能够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产生于脏腑之气,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又会给脏气以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器,促进其功能活动。因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而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而正常情志发生,则脏气舒达调畅。从而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人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生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过程,即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则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气血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锻炼,陶冶,而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另外,要善于化解忧虑,烦恼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遇到这类事时,要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及时解脱。解脱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减轻烦恼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谈,消除烦恼,在自己的烦恼通过退步思量还不能减轻时,就应及时吐露与人交谈,听取别人的劝慰,以消除心中的烦恼。消除烦恼造成一个平和的心境是乐观的前提,对于保持乐观的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避免七情过激

  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调的情志,一般不会致病,而有益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只是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体,所以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变化这个重要的环节,认为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喜、怒为七情之首,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然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怒是致病的魁首,人籍气以充身,发怒则伤气是以伤身,所以前人在养身防病中,总结了两条戒怒与制怒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冲动,使怒气不生,二是以“耐”养性,即要有豁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遇事能够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之时,亦应当及时发泄和透露,以免郁遏而生疾。

  忧郁、伤悲是对人体有害的另一种情绪。它能够损伤神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倾入,应当注意克服。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培养锻炼自己,使之获得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用乐观战胜忧悲的情感。

  思虑是七情之一,又是心的一种主要功能。适度的思,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症候。所以思虑应注意适当而不可太过。如:《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提出要“少思虑以养其神”,即告诫人们思虑劳心用脑,必须有节,不可过度。节思的方法,主要是讲究用脑科学,用运动调剂心神和脑力,控制劳心用脑时间等方法来进行调协。其次,要以理制思,切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虑。

  惊恐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凉、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态失常等方面的证候。人惊卒恐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它可以使人体的气机逆乱,血气失常,阴阳散败,从而发生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惊恐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生防病中应当注意预防和避免。防惊杜恐的方法:一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以预防惊恐致病。二是避免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以杜绝惊恐发生。

  中医养生

  1.静神养生

  中医提倡“以静制动,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安心静气,可以使我们形成一种良好情绪,从而找到健康力量的关键。

  2.运动养生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运动不足或者劳累过度,都可能造成“劳伤,使身体不能达到一个良好平衡状态,更别说强身健体了。

  3.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估计是每个爱吃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了,但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五味调和、均匀的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吃饭的时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饱,也不要接触太多的寒凉类的食物。

  4.进补养生

  通过一定的滋补药物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比如现在市面上大受欢迎的“祝你幸福养生酒,这是一种以多种纯中药为原料经过现代技术酿造而成的养生酒,能够清除体内毒素,增强体质,尤其对于前列腺及中老年夜尿频多有显著效果。

  像这种中医养生药酒,需要的朋友可以每天适当饮用,滋养精气。

  5.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网络系统,中医上通过刺激、按摩、针灸等方法来把各个穴位打通,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

  6.顺时养生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中医非常讲究每个节气的养生方,老百姓非常习惯每个节气吃不一样的食物,做不一样的事情,这就是“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的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会遵循万物生长的统一规律。

  除了以上这些养生方法,中医学还提倡固精养生、修身养生、调气养生、减毒养生、沐浴养生等各种方法,我们无须墨守成规的选择一种养生方法,可以根据自己切实情况多种方式结合,比如老年朋友可以静神养生,年轻人可运动养生,女性朋友可以饮食养生等,养生保健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先热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4法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1、饭后五千步防治糖尿病

  在运动时,肌肉能量需求加大,糖分解代谢增强。餐后行走不仅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肌肉组织,加速糖的氧化利用,而且可以减轻或消除胰岛素抵抗,增强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使居高不下的餐后血糖很快下降。

  2、锻炼预防老人胃肠道出血

  一项以8250名65岁以上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锻炼身体不仅强健身体,还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出血的发病率。每周坚持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者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相比,前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可减少50%。爬楼梯或散步都是锻炼的良好方式。

  3、常吃含锰食品可预防骨质疏松

  美国生物学家索尔特曼教授研究发现,人体缺锰可造成骨化障碍,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富含锰的食物有黄豆、扁豆、茄子、芋头、萝卜、菠菜及绿叶蔬菜等。茶叶、坚果、谷类是锰的重要来源。肉类、蛋类、奶制品中含锰量虽不多,但其生物利用率高,也是锰的重要来源。

  4、多食橙子可预防胆囊炎

  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1900万胆囊炎患者中,有2/3是。因为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容易形成胆结石。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形成胆结石的机会相应减少。

情志养生的治神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情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
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
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早晚用温开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
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
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钱。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枢·枕中》亦引孙思邈的话说:“瞑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我暗示疗法。如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独特的心理治疗法,称做“内视心象疗法”,其方法是让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人靠这种方法恢复了健康。这与气功中所说在“意念”、“内视”的导引下,气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

情志养生的治神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情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
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
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早晚用温开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
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
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钱。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枢·枕中》亦引孙思邈的话说:“瞑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我暗示疗法。如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独特的心理治疗法,称做“内视心象疗法”,其方法是让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人靠这种方法恢复了健康。这与气功中所说在“意念”、“内视”的导引下,气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中。调节情志的方法1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中。调节情志的方法1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中。调节情志的方法1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情志养生处方四则

突然或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失调,最终形成疾病,通常称为情志致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因此导致诸多严重的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危象、脑卒中、脑出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肾为气之主,主藏精,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损及肾脏,肾精亏耗,肾阳温煦作用下降,导致其他脏腑功能衰减,脏腑阴阳失调。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后天水谷之精为脾胃所化生,因此脾胃又被称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损伤了,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的机能就逐渐衰退了。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可表现为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中医情志 养生 思想重视心神的调养与道德的修养。在此介绍情志 养生 四法,为我们的身体 健康 保驾护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了情志 养生 对于生命与 健康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认为要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达到身体 健康 长寿。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需求得到了满足或实现了目标时就会感到高兴;当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时就会产生愤怒;当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就会感到悲伤。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它、逃避它或者急于摆脱它。我们应该善待它,学着接纳,试着解读,看它给自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情绪,和缓地对待它。在情绪来之前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闭眼睛、离开事发现场、听音乐、看书、冲澡、跑步等。这样逐渐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七情是对 情感 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 健康 ;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记载:“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把人体精、气、神比喻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生命自可延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 养生 之法博大庞杂,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形成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每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处境,走出独特的 养生 之路。

(文/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收藏

举报

情志养生处方四则

突然或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失调,最终形成疾病,通常称为情志致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因此导致诸多严重的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危象、脑卒中、脑出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肾为气之主,主藏精,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损及肾脏,肾精亏耗,肾阳温煦作用下降,导致其他脏腑功能衰减,脏腑阴阳失调。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后天水谷之精为脾胃所化生,因此脾胃又被称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损伤了,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的机能就逐渐衰退了。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可表现为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中医情志 养生 思想重视心神的调养与道德的修养。在此介绍情志 养生 四法,为我们的身体 健康 保驾护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了情志 养生 对于生命与 健康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认为要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达到身体 健康 长寿。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需求得到了满足或实现了目标时就会感到高兴;当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时就会产生愤怒;当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就会感到悲伤。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它、逃避它或者急于摆脱它。我们应该善待它,学着接纳,试着解读,看它给自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情绪,和缓地对待它。在情绪来之前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闭眼睛、离开事发现场、听音乐、看书、冲澡、跑步等。这样逐渐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七情是对 情感 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 健康 ;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记载:“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把人体精、气、神比喻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生命自可延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 养生 之法博大庞杂,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形成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每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处境,走出独特的 养生 之路。

(文/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收藏

举报

情志养生处方四则

突然或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失调,最终形成疾病,通常称为情志致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因此导致诸多严重的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危象、脑卒中、脑出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肾为气之主,主藏精,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损及肾脏,肾精亏耗,肾阳温煦作用下降,导致其他脏腑功能衰减,脏腑阴阳失调。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后天水谷之精为脾胃所化生,因此脾胃又被称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损伤了,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的机能就逐渐衰退了。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可表现为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中医情志 养生 思想重视心神的调养与道德的修养。在此介绍情志 养生 四法,为我们的身体 健康 保驾护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了情志 养生 对于生命与 健康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认为要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达到身体 健康 长寿。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需求得到了满足或实现了目标时就会感到高兴;当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时就会产生愤怒;当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就会感到悲伤。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它、逃避它或者急于摆脱它。我们应该善待它,学着接纳,试着解读,看它给自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情绪,和缓地对待它。在情绪来之前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闭眼睛、离开事发现场、听音乐、看书、冲澡、跑步等。这样逐渐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七情是对 情感 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 健康 ;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记载:“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把人体精、气、神比喻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生命自可延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 养生 之法博大庞杂,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形成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每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处境,走出独特的 养生 之路。

(文/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收藏

举报

情志养生处方四则

突然或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失调,最终形成疾病,通常称为情志致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因此导致诸多严重的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危象、脑卒中、脑出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肾为气之主,主藏精,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损及肾脏,肾精亏耗,肾阳温煦作用下降,导致其他脏腑功能衰减,脏腑阴阳失调。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后天水谷之精为脾胃所化生,因此脾胃又被称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损伤了,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的机能就逐渐衰退了。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可表现为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中医情志 养生 思想重视心神的调养与道德的修养。在此介绍情志 养生 四法,为我们的身体 健康 保驾护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了情志 养生 对于生命与 健康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认为要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达到身体 健康 长寿。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需求得到了满足或实现了目标时就会感到高兴;当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时就会产生愤怒;当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就会感到悲伤。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它、逃避它或者急于摆脱它。我们应该善待它,学着接纳,试着解读,看它给自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情绪,和缓地对待它。在情绪来之前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闭眼睛、离开事发现场、听音乐、看书、冲澡、跑步等。这样逐渐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七情是对 情感 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 健康 ;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记载:“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把人体精、气、神比喻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生命自可延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 养生 之法博大庞杂,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形成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每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处境,走出独特的 养生 之路。

(文/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收藏

举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