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四个思想是哪四个
2024-03-31 13:35:25 责编:小OO
文档

《养生四要》,养生著作,5卷。又名《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明代万全(密斋)撰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广泛收集前代长寿典籍,结合自身之实践经验,提出养生之法有“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要。寡欲谓坚忍其性,慎动谓保定其气,法时谓和于阴阳,却疾谓慎于医药,对古代长寿医学理论有独到见解。再者,作者着眼于下一代之健康长寿,主张适龄婚姻、择偶而配等,又属优生学之的论。并提出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反对主动主静走向极端;指出人可延年益寿,但不可成仙,从而摒弃佛道“绝谷食柏”“休妻鳏居”弃人伦、灭生理之说教;并总结长寿在于屏嗜好、适寒暄、顺翕张、调滋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的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具体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思想

1、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2、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关键因素

1、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3、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中医养生的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具体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思想

1、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2、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关键因素

1、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3、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1、必须清---调---补:

先清理体内毒素,再疏通人体经络,在气血畅通的情况下,调补五脏六腑,扶正气。

2、必须持之以恒:

视同穿衣吃饭、视同领取工资、视同洗脸刷牙。

3、必须顺天时:

春季保肝、夏季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

4、必须循经络、

归经就是药物的作用归属于某一经络和脏腑。药物的归经代表药物的适用范围、作用趋向、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

(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入侵的通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脏腑的通路。

(二)、经络在人体的作用:调虚实、除百病、决生死、不可不通。

(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经脉和络脉的交汇处。穴位是脏腑精气汇聚之所,每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刺激相应穴位,可以加速调节脏腑功能,使内外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长寿秘方

1、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 方法 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2、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

1、必须清---调---补:

先清理体内毒素,再疏通人体经络,在气血畅通的情况下,调补五脏六腑,扶正气。

2、必须持之以恒:

视同穿衣吃饭、视同领取工资、视同洗脸刷牙。

3、必须顺天时:

春季保肝、夏季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

4、必须循经络、

归经就是药物的作用归属于某一经络和脏腑。药物的归经代表药物的适用范围、作用趋向、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

(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入侵的通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脏腑的通路。

(二)、经络在人体的作用:调虚实、除百病、决生死、不可不通。

(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经脉和络脉的交汇处。穴位是脏腑精气汇聚之所,每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刺激相应穴位,可以加速调节脏腑功能,使内外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长寿秘方

1、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 方法 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2、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中医哲学:《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备的就是学习中医 养生 之道,来理解中医的理念,那么 养生 之道是什么呢?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 养生 有几个方面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窥见一二,总得来说,中医 养生 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

中医 养生 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 养生 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佛家 养生 、医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偏于阳,道家 养生 偏于阴,佛家 养生 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 养生 ,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 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

中医 养生 其实蕴含着中国最古老的的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遵循天道,所以在 养生 的过程中,我们最基本也要做到早睡早起,给五脏六腑一个休养的时机。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 养生 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尽量不要做太多无氧运动,要多做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现在人生活普遍不 健康 ,身体锻炼也较少,所以在 养生 时,也要适当的配合运动的锻炼,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精神:形与神俱

中医药生讲究的是精气神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养生 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黄帝内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研究的一部中医经典,而其中所蕴含的 养生 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使用的,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发扬传承,更要脚踏实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了中医。

中医哲学:《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备的就是学习中医 养生 之道,来理解中医的理念,那么 养生 之道是什么呢?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 养生 有几个方面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窥见一二,总得来说,中医 养生 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

中医 养生 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 养生 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佛家 养生 、医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偏于阳,道家 养生 偏于阴,佛家 养生 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 养生 ,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 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

中医 养生 其实蕴含着中国最古老的的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遵循天道,所以在 养生 的过程中,我们最基本也要做到早睡早起,给五脏六腑一个休养的时机。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 养生 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尽量不要做太多无氧运动,要多做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现在人生活普遍不 健康 ,身体锻炼也较少,所以在 养生 时,也要适当的配合运动的锻炼,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精神:形与神俱

中医药生讲究的是精气神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养生 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黄帝内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研究的一部中医经典,而其中所蕴含的 养生 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使用的,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发扬传承,更要脚踏实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了中医。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