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五服是指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服装的种类,这一制度用以彰显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按照五服来制定刑罚,即“准五服以制罪”,这一原则确立于《晋律》,其基本思想是:关系越亲近,尊卑差异越大,犯错时的惩罚越重;相反,关系越疏远,尊卑差异越小,犯错时的惩罚则相对较轻。
五服的具体分类包括:
1. 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形似斩断,故名斩衰。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穿戴斩衰,服丧时间通常为三年。
2. 齐衰:用生麻布制成,且缝有边。
3. 大功:使用粗制的熟麻布制成,服丧时间为一年的亲属称为大功。
4. 小功:使用细制的熟麻布制成,服丧时间为九个月的亲属称为小功。
5. 缌麻:用细熟麻布制成,服丧时间为五个月的亲属称为缌麻。
服丧时间的递减反映了血缘关系的远近。此外,服制不仅包括直系和旁系血亲,还涉及到外亲,即母系亲属,但他们的服制仅限于一代。
唐朝法律继承并发展了五服制罪的原则,明确地将其写入法条。这一制度体现了“亲亲、尊尊”的礼教原则,强调亲近者更应受到爱护与尊重,对他们的侵害也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这一原则也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例如,儿子私拿父母的财物并不被视为盗窃,只会受到训斥。详情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