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孝,忠,礼与义之间的关系?试以论语为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9: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9:24
“义”字在《论语》里用了24次。什么是“义”?(这里有问号)在《论语》里,指的是道义,即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所谓义,即宜、适宜、当然之意,指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的准则。孟子的解释比较好:“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仁侧重指人内心的道德感情,义侧重人外在的行为标准,他把仁义二字联在一起作为儒家伦理学说中最基本的准则。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义是实现仁的感情和理性的行为规范,为人以义为本,行义就是为了到达仁的最高理想,也可统称为道义。
义的范围很广,属于仁爱范畴的称为“仁义”,属于礼的范畴的称为“礼义”,属于孝的范畴的称为“孝义”,属于君臣关系的称为“君臣之义”或“忠义”,属于朋友交往的称为“信义”,还有夫妻之义、手足之义以及早就过了时的妇女的“节义”、主仆之义、江湖之义,等等,符合一个时代道德规范的应该做的行为,都是义。义,是孔子社会伦理学说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十六章)(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懂得利。)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二十三章,译文见前)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三章)(孔子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不能前往去做,有缺点不能改,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孔子曰:(君子)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第十一章)(孔子说:君子行义来达到他的主张。)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八章)(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依礼法去实行,以谦虚的语言去表达,以忠诚的态度去完成,这才是君子啊!)孔子把对待义的态度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界,君子崇尚道义,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也用行义来推行以仁、礼治理天下的主张。义是人人应该做的,他教导学生从政应该实行仁义。他与学生樊迟谈话后说:“上好义,*莫敢不服。”(《子路》第四章)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第七章)从政者也要通过行义来处理好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义,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契约。有道德的人去实行它,没有道德的人不会去实行,其中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有“君子”、“小人”道德价值的区分。
有人不行仁义,甚至“多行不义”,其原因不外是为了“利”。在《论语》里,“利”有大利、小利。大利,指国家之利、人民之利、合乎仁义之利与长远之利;小利,指个人狭隘的利益,简言之为私利。有以下记录: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第一章)(孔子很少把利与命与仁联在一起来谈。)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第十二章。放[fǎng],依据)(孔子说:为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子曰:见利思义。(《宪问》第十二章)(孔子说:看见利,想想合不合义。)夫子……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第十三章)(孔老师……合于义然后再取得,别人不厌恶他取。)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十二章,译文见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十六章,译文见前)孔子并不排斥利,也不反对富贵和取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但重义而轻利,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合仁义的财利、富贵坚决不取,这是孔子义利观的精髓。不取不义之财,不见利忘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9:24
这个东西很简单,一般来说一个人生你养你的是谁是父母,所以你必然要孝顺父母,然后谁来维护这个国家的和平秩序?这是国家对吧?同样的话,你工作也罢,对国解放,你肯定要忠心耿耿名叫他们抚养你,知道吗?给你工作和薪水,只要你的社会重要,交往行的朋友,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