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4: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6:36
二者之间的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
不平衡性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自身不同阶段”的变化或者是发展速度,也就是说是在同一个个体身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个别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
2、表现方面不同。
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而个别差异则表现在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3、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
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告诉我们要抓住个体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促进个体发展。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注重不同方面的发展。
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6:36
一、两者的区分方法:
1、不平衡性指的“个体自身不同阶段”的变化或者是发展速度。例如存在关键期、青春期发展速度快。都是涉及自身的。
2、而个别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例如不同儿童之间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智力发展存在差异。
二、两者的定义: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扩展资料:
教育学研究对象:
1、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这些观点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3、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
参考资料:人民网--学以为己 志趣力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6:37
通过个人身心发展来区分。
具体表现为: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地发展存在差异;其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多。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扩展资料:
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的阶段性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强调年龄段,什么阶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现在的“小学化”现象就是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差异性最本质的特征是描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比较,与不平衡性的区别在于不平衡性描述的是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比较,而个别差异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的比较;
阶段性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描述某一个阶段并且和年龄相关的特征,所以在区分时要看题目中描述的是否是独立的某个阶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别差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6:37
他们的不同在于:
1 不平衡性指的“个体自身不同阶段”的变化或者是发展速度。例如存在关键期、青春期发展速度快。都是涉及自身的。
2 而个别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例如不同儿童之间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智力发展存在差异。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扩展资料: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6:38
教育学中区分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方面不同。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而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每个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评价对象不同。
不平衡性指的“个体自身不同阶段”的变化或者是发展速度。例如存在关键期、青春期发展速度快。都是涉及自身的。而个别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例如不同儿童之间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智力发展存在差异。
个别差异性的启示作用
1、注意早期教育。儿童具有很大的智力潜能。如果在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予以激发,就有可能促使其智力更好地发挥。合理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更多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2、强调全面发展。早期教育不能只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皮亚杰曾指出:儿童行为的情感方面、社会性方面和认识方面三者之间事实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3、提倡因材施教。古代学校一般都采用个别教学。16世纪欧洲出现了班级上课制,班级集体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但班级上课也易忽视个别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多种形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班级上课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