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什么建筑服饰和风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8: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23:20
印度建筑:
佛教建筑
古代印度遗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一种用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直径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坊,断面呈橄榄形。门上布满浮雕,轮窣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为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柱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没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雕佛。塔身轮廓为弦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布满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式和规格都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式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是一间圣殿,四方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是科纳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是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体的轮廓。典型的例于是马村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殿联为一体。
*建筑
崇拜*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此建筑的形式和规格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了独立的特征。穹顶有了很大的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则是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建筑:
巴利赫蒂希尔神庙
中世纪德干地区诸王朝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导致南北方美术风格的交流。早期遮卢迦王朝(535~753)在迈索尔的 3座都城巴达米、阿胡尔和帕德达伽尔的神庙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变而来,中世纪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同时渗入了北方式神庙的成分。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是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的仿制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继续开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凯拉萨神庙,是仿照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设计的,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不愧为举世无匹的巨构杰作。凯拉萨神庙的雕刻,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动态强烈,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着印度巴洛克美术的最高成就。约在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湿婆三面像》集优美、崇高、狞厉于一身,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堪称世界雕刻名作。后期遮卢迦王朝(10~12世纪)的神庙群,外壁壁龛密集,装饰渐趋繁琐。曷萨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贝卢尔、赫莱比德、索姆纳特普尔修建的神庙,平面设计呈星形,悉卡罗较低,外壁装饰浮雕更加细密纤巧,亦流于罗可可风格。
凯拉萨神庙
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为正统的雅利安文化,愈来愈多地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萨姆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同时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术。巴拉王朝(约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波罗诸王扩建增修了那烂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分层立龛的角锥形高塔形制,可能与印度教神庙的悉卡罗有关。那烂陀等地出土的波罗石雕或铜像,如宝冠佛、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与南印度铜像的双重影响,感染了巴洛克的豪华、繁缛、怪诞,被称作火焰式的艺术。巴拉美术对尼泊尔、中国*、缅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较大。东恒伽王朝 (8~13世纪)在奥里萨境内营造了宏伟的神庙群。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罗呈玉米状,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神庙、布里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奥里萨雕刻装饰繁丽、动态夸张,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巨大的浮雕车轮富丽堂皇,被视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庙群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庙也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代表作有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庙外壁高浮雕嵌板带上千姿百态的女性雕像和爱侣(密荼那)雕像著称,变形极美,*极强,亦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书》是印度雕刻的压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奥西亚的苏利耶神庙和阿布山的毗摩罗塔楼,古吉拉特的苏利耶神庙,也属于北方式神庙,比例匀称,装饰华丽。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营造着犍陀罗传统的寺庙,重要的有摩尔坦德和阿万蒂普尔的庙宇。
印度风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教节日 (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9~10月间举行。(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3)灯节,音译“迪瓦利节”,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每年10~11月间举行,通常全国庆祝5天至半个月。(5)娑婆室伐底节,一译“萨拉斯瓦蒂节”,意为“知识女神节”、每年1~2月间举行。(6)扎格纳乘车节,每年6~7月间,在沐浴后的第15天举行。(以上均为公历)
*教节日 (1)开斋节,是*教两大重要节日之一。希吉拉历9月(公历2月左右)。(2)古尔邦节,*教两大节日之一,意译“宰牲节”。希吉拉历12月10日(公历4月左右)。
锡克教节日 那纳克诞辰节,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
耆那教节日 摩诃毗罗节,纪念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即大雄)的节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教徒与世界*教徒一样,每当复活节、圣诞节以及少数佛教徒、袄教徒和犹太教的各自节日,也都要纪念或庆祝一番。
印度服饰
提到印度的衣,人们肯定会马上说:“印度有纱丽”。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据传,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纱丽的式样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庆的日子,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喜爱的纱丽,点上传统吉祥痣、涂上迈何迪,逛街串门、访亲问友。纱丽因穿者的*也有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纱制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人还有一种衣服也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叫“古尔蒂”;下身则是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三再加一条纱巾往脖子上一围,长长地向后飘去。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种衣服。“托蒂”其实也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进,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内情的外国人往往以为这些人无足轻重,实际上这种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不过,在城市里,男子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差不多是最为普遍的男子服装,即使不穿正规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衬衣和长裤。印度男子,特别是有身份的**在正规场合,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有一兜,再别支钢笔,看上去也是满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