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用的什么货币?那时的消费水平是什么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2: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2:05
唐代是以自给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及其交换还不很发达,还沿袭着秦汉时期的货币商品流通形式,可以称为一个“钱帛兼行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作为大宗商品交流、进贡还是以黄金为上币;绢帛为中币主要用于纳税、薪水、放债、储存等;布帛、铜钱为下币,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钱帛兼行”和不发达地区的“物物交换”。
以自给经济为主的货币商品时期的唐代,其货币的表现形式,本已具备自身的价值的特点参与商品流通,只是将秦汉时期的“半两”、“五珠”的称量货币的面文“五珠”文字改变为面文“开元”年号文字而已,实际上也是铜钱的自身价值使然。这主要受到东汉王莽的币制改革影响,因当时的汉末“半两”、“五珠”的金属货币已严重减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铜钱处在严重贬值的情况下,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在不得已中进行。唐代之前的战乱频发,诸侯割据,铜钱还是以铜的本位制进入流通的补充,唐代之后也是如此,其消费水平是随着参与流通的商品多寡和一定量的铜钱交换决定的,但这只是普通老百姓零星、额小交易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2:06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确立了通宝作为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与此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贞观以后,绢帛逐渐退出货币市场,引发铜钱短缺的“钱荒”难题,终唐一朝,“钱荒”这一反映唐代货币制度缺陷的问题不得解决。
至于消费水平,可以从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准来看:
唐高祖初得天下时,由于京师谷贵,甚至禁止关内屠沽;直到十年后唐太宗继位,各地物价仍高居不下。但是,仅过三年,情况就有好转:“至贞观三年……米斗三四钱”。
到了高宗执政,前期物价也低,永徽五年,洛州一带粟米每斗才两钱半。直到乾封元年,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大钱,造成商贾不通,米帛腾贵,又因连年用兵,农事不振,引起物价飞涨。在很长一段时间,关中一带米斗竟达三四百钱。其后从武则天称帝到唐中宗复位,天灾连绵,“米斗百钱”随处可见。
唐玄宗在位近五十年里,大唐*升平、经济繁荣。*收兑恶钱、增加铜钱流通量等,使通宝货币的币值及购买力高而强。当时,每文通宝可购米3.9市斤。这样的物价水平,这样的货币购买力,正是大唐盛世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天灾频繁,征敛急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然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景象。大唐前期令人向往的物价水平与货币购买力,是一去不复了。
整个唐朝,消费以奢侈为尚,天宝年的勋贵仕宦之家,“一盘之贵,盖中人十家之产”。武宗朝,宰相李德裕“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晚唐宰相杜琮,“一日之费皆至万钱”。普通人家年入数千钱,权贵一日糜费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