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刘禹锡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2: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2:12
2004云南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挫折、痛苦、人生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皆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徒鸿蒙,求索于重峦之颠,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直面挫折与痛苦之际也,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然天地万物,苦痛挫折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于大石者 乎?此泉之挫折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久之腐,不名于世也;而进者不畏险阻,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挫折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之外,须臾而无形,倾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物之形貌,择于何,择于挫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苦痛挫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也。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重挫之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失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回出师,终塑英豪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人生之不如意者居多,直面挫折,化解而微言苦痛,惟怀大志而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逢小挫抑或夸言痛苦而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间未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浩,必有跌扑尘泥者,偃志者死,其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其灰心者亡,其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其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傲立者跳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危厄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有感而叹曰:快乐苦痛坦途挫折,于人生路上相伴相生而未可避免,这亲临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而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挫折,临痛苦而笃志不易者可至也!
2004高考四川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2004高考四川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2:12
在键盘上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早在传说中的期末考试开始之前,我就在想着给我们的老钟写一篇文章,一篇不是随笔不是日记的正正经经的文章。不过那时我还抱着能和老钟一起再走两年的希望,现在却完全破灭了。如果把学校化成个体的某几个人,我会理解他们。因为将心比心,我也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可是我无可抑止地感觉到,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文科生受歧视这一社会事实,而这种必然的悲哀的不公,也许会一直贯穿我们的生命。然而我要写的文章不是关于这些,我想要记述的是我眼里的老钟,文学,和我的那劳什子理想。
(一)
下午去老钟的办公室。老钟和周老师都出奇地漂亮,虽然气质不是服装和特殊的日子所能换来的,但那时那地我还是被小小地震撼了。
周老师意外地跟我提起“感动101”的作文,记得那还是严老师布置的,用101为了六十年校庆特意做的作文纸。在那张纸上写字很难受,但我还是把我对她的感激,向往和崇敬尽量写在了上面(当然,区区1000来字根本不足以表达这些)。她说此作不幸地被她看见了。她扣了我的文章,后来虽在其他老师的“*迫”下拿了出来,可那时文集已经编好了。她向我道歉,然后就有点腼腆地笑了。
那边老钟和他们且谈且笑,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大概是损人的吧),引起全办公室老师的哄笑。然后他走出去换衣服,进来时西装革履,打着一条平整帅气的领带,好一副玉树临风的姿貌,又引起了全体老师的啧啧声。老钟打领带之后越发有一种成熟和智慧的美,让人禁不住想久久凝视,把这个形象深深刻在心里。
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到处弥漫着轻松懒散的气氛。但谈笑间的一刹那,我突然有泪水上涌的感觉。我退到角落里看他们说笑,那种感觉很快退去了,但却忽然前所未有地感动起来,脱去了刚刚听到那个消息时的失望和愤怒,脱去了一贯缠绕在心头的尘虑。这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我现在仍然讲不清楚。可是确乎实实在在地感到了。
老钟给我们讲过这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
初见老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可以略去不提。平时很少遇到他,只听说他的学生几乎都对他钦佩万分,即使在他们面前说他不是最好的,也会遭到一致鄙视。在他们的描述里,老钟已近知天命之年,身材厚重,讲话不多而切实。对学生倾注了很多的心力,很少在重大场合露面,淳然一片鸿儒宿学的风范。而最知名的莫过于他的朗诵,正是那低沉浑厚的嗓音,让许多对语文并无偏好的同学也为之倾倒。
再见到老钟是两个月之前。高二的上半学期对我来说是个坎。其实高中于我而言注定每一步都是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成绩和理想的过苛的追求总是让我活在马拉松里,总对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满意,并且强烈地要求改变。我的高中生活或许就是迈过每一个坎,又向下一个进发的过程。我第一次进入文科班,对它抱着实在太高的希望,然而现实却总有那么一点令人不满。那时我刚离开了教我一年的周老师,她是大多数高中生也许一辈子都碰不到的好老师,对我的影响尤其重大。我真正把文学作为我毕生的追求,并且逐渐找到一些努力的方法和方向,是从遇到她开始的。在她的帮助下我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满怀信心,可是高二却以一个巨大的落差来迎接了我,还有其他的一些同学。经过很多次被称作“起义”的反映,在做了许多不想做的事,伤害了许多人之后,我们终于得到了暂时填平那个落差的机会。而老钟,这位已是年级里的“传奇人物”,却和我只有一面之交的老师,走上了我们班的讲台。
我们班的同学很重感情,甚至在老钟走进教室之前,就有些关于更换老师的议论传到了他那里。所以他的到来虽然让很多同学兴奋不已,班里总体的气氛却是疑虑甚至抵制的。甚至也包括我,那时的我一心只想着把期中考试时屈居人下的成绩拉回来,当然还有尽量多往脑子里塞一些东西。而对于老师气质的要求更是苛刻,我甚至窃用周老师的标准来看他。所以他给我们上的初几节课,是在一种异样的紧张气氛中度过的。他讲课时会不住地用手揉捏粉笔,捏碎一根再拿一根,捏碎一根再拿一根……我们则用如狼似虎般的眼神看着他,唯恐听漏了他说的任何一句话。下课铃一响,他就马上被同学们包围了,大家举着语文书仿佛把他当作救命稻草,恨不得把积攒了几个星期的问题一股脑扔给他。而他什么都没说,对这些问题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有时中午解答问题,会在教室里站到午饭时间之后,等我们三三两两从食堂回来了,他才挟着书离开。
这种情况的变化许是从《左忠毅公逸事》开始的。那天他已经上了五节课了,最后一节是给我们班讲这篇文章。那时我们的问题已经差不多销尽了,心境总算是平和下来,语文课开始恢复那种轻松的气氛,老钟在台上也不再捏粉笔了。他在讲台上悠悠然踱着,说:“左忠毅公名光斗,忠毅者谥号也,公者尊称也。谥号人死了才会有,比如将来钟老师百年了,你就可以说‘钟XX公晓晨……’。”他颇喜欢戏谑,也时常自嘲,然而所讲的知识从不含糊,戏谑只是助其深入浅出,却不喧宾夺主。当时的认识则更感性一些,他对文言语法的熟悉程度,足堪旁征博引的一腹学问和亲切随和的态度逐渐消解了我们心中的疑虑。记得下课后有人说:“这是我上高中以后第一次听语文课没睡觉!”这话真是对一位老师最高的评价。
那时我们却忘了老钟身兼三个班的语文课。我也曾想到过这点,又马上安慰自己说,男老师身体好,没什么。
(三)
我常常会觉得有危机感。这也许和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我所选择的道路太崎岖,太不好走。古人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然古人的意思是立德为先,立智在后的道理,断章取义起来却正足以形容现在的“文人”们尴尬的处境。文学早就被挤到了社会的边缘,甚至有时候成了*家的工具,富有者的消遣,附庸风雅的媒介。对古典文化的态度更使当代文学无论从研究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一场危机。我有时会幼稚地想,如果一辈子教书为业,不求什么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会有很大的余地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现实中的一系列事实却在不断地在打碎我的幻想,告诉我(诚如梁实秋所言!)这个社会是无法逃避的,不管是它的正面还是负面,都或多或少要去接受。可是有一件事是我绝对没办法接受的,那就是放弃我的理想。于是我这几年的生活,几乎就是一场我与这二者的搏斗。对理想的企望令我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相对宽裕的现实环境,而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仍然要不断地直接为了理想而奋斗。学习和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向任何一方偏倚都会造成危机,而经历过这种情况的人应该都知道,完美地兼顾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这样的心情之中,老师之于我,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位好老师是睿智的,所以能即时为我指点迷津,这样我便能少用些时间在应付考试上;同时他又是风雅的,即使在不得不偏向学习的时候,仍能给我们一些额外的启发,使我不至于因三日不读书而面目可鄙。也正因这作用如救命稻草般不可或缺,我对待老师的态度,总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功利性。我往往用理智衡量而不是心来感受老师,对于其他的重要的事物也一样。比如诗歌,对那时的我来说就如化学方程式之于理科生,只是在稍加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罢了;又比如写作,我一向觉得“十年读书,十年游历”的生活才是正道,写作不过是表达思想的媒介,本身无甚可宝。也许这是高中生或多或少都可能感受到的心境,但它确实是一种悲哀。
老钟不是个才气*人的人。他不像周老师,往讲台前一站就是炫人眼目的华丽,每一句话都令你心神激荡,兴奋难当,把厚实的积淀以一种美丽丰满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表达思想的方式很简单,就如同高山自在,洪钟自鸣,不仰望就看不见其高,不倾听就难以察觉其厚重。他讲作文的时候,没有热闹的学生互评,也没有发到手里一叠厚厚的范文,他只把我们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列出来,一条一条地讲,文章也只自己读一遍。但他所说的话却从来都是明晰而中的的;他讲诗歌更是如此。他说有些老师“*满怀”地讲诗,其实没有办法从心底里触动学生。要读懂,就只有把心沉下来,再沉下来,先搞清楚诗的字面意思,再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理解。他说读《祭十二郎文》,读到恸哭的时候就是读懂了。我当时觉得很不以为然,因为自己和韩愈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后来多读了几遍,才慢慢觉得没有恸哭,是应该惭愧的。
有时我重新想起高一时读的诗文,惊异地发现自己竟已经和他们形同陌路。虽然当时背得十分顺畅,甚至拿来“忽悠”过很多人,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属于我的。杜甫,黄鲁直,张心斋,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过他们,还是仅仅当作一个辉煌的名字去记忆。老钟说:“渗入灵魂里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可才不过几个月,我竟连一些当时最欣赏喜爱的篇目都忘记了。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的灵魂始终没有参与其间。
我有时也回忆高一时,最清晰的,几乎是标志性的场景,那意气风发的语文课。我始终是在仰望周老师,但是我在仰望什么?也许是她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考试的技巧和她外在的华丽气质,而不是对于文学的某些本质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内涵。我曾戏言,周老师讲课离不开余秋雨。其实不是她离不开,而是我们离不开。余秋雨的文章总是很吓人,令人一看就生出伟且大也的感觉,只要能抽丝剥茧通过那绕口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意思,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可这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只是试卷上一句:“余秋雨说”么?之所以将精力集中在读懂那拗口的文章者,大概就是因为它是考试的热点,而且只要读明白它,就没什么更多的韵味可以品味,也就不用再费心了。我一向对余秋雨不甚感冒,但我的做法洵为无异:高一一年我打好了些基础,但基础只是工具,究竟不是方法,更不是全部。在这点上,我是愧对周老师的。
也许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危机感。然而文学的殿堂所欢迎的,不是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进取者。
(四)
品味诗歌,也就是品味老钟。
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过老师讲诗。初中的时候就是背,高一不学,也接触不到。老钟是第一个给我们讲诗歌的老师。也是第一个启发我们品味诗歌的老师。
课内诗歌只要求默写,在有些重点校几乎不讲,我们班因为换老师落了不少课,但老钟在赶课时的时候,始终记着这几首诗。记得他接我们班的时候刚学完《琵琶行》,大多数同学还不会背。老钟要求我们默写,颇引起了些*动。老钟说:“就像你们逛商场,看到了好东西,心里真是喜欢,怎么舍得不买下来呢?”其实,若不打心眼里喜欢,也就不会买下来;即使买下来了,摆在家里接灰,也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而这是现在才体会到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把老钟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记忆这东西却仍然在被自己和外界戕害着,现在能记住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不过最难以忘记的就是渗入灵魂深处的,这倒是很有去粗取精的作用。(当然,钟老师所讲的精华要比我记住的多得多,这里只说我的感受罢了。)
钟老师的课很少有朗诵的内容。我们曾经缠着他读《再别康桥》,他说感觉不够,就没有读。他第一次朗诵的诗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有五句。他先解释了那几句的意思,接下来说:“这种气势,比起‘大江东去’更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边说边不自觉地提起身子,又猛地压下来,好似千尺白浪,一刹回落,似乎听到了水击岸石的巨响。他的动作和声音都是那么自然,毫不带一般朗诵者的做作气。那感觉竟酷似一张苏轼的画像,同样是矫身高吟,一股充斥天地的气势。那张画像似乎是我在一套课件里见过的,不知老钟有没有看过。真是太像了,一刹那间竟觉得他就是万古风流的苏东坡。
他第二次朗诵的是《雨霖铃》。其实这不是“朗”诵,因为他的声音低沉地几乎听不见,或者说,时断时续,如呜咽的感觉。我们念书,除了声音小点之外,和旧时小孩不知所以然地读“笑人齿缺如狗窦大开”实在没什么区别。《念奴娇》是这个调,《雨霖铃》还这个调。而老钟在课桌之间兀自踱步,一边低声读着“雨霖铃”。那种感觉便是“竟无语凝噎”。
记得高一有一节课上,周老师问我们:“‘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不是美景?”有的人说是,她说:“不是的,这是触景伤情,这是凄清之景,不是美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在读诗的时候,若能把它的凄清,悲壮,离恨别情,沉郁苍凉都读出来,哪怕是郁郁地老在心头萦绕不去,甚至真的为了它“无语凝噎”,那它也是很美的。甚至比寻常的美景还要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2:13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拥有答案的幸福》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
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 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快乐=物质/*。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
●*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
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的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著的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太阳每天都不辞劳苦地升起》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
这是我自己保留的作文开头,有自己写的,还有别人写的优秀作文。我觉得很有文采。
不妨自己看看,好的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