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为什么会变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0: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47
】“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因为火箭的速度不可能一开始就到达脱离速度,还要经过环绕速度的酝酿,所以在脱离建立畅通的通信链路,传回各种探测信息地球引力前因为只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理想状态下空气阻力忽略,当然实际中还要经过各种计算来考虑经过大气层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和进入宇宙时尘埃等星际碎片的影响),会做圆周运动,当速度达到第2宇宙速度即开始脱离地球引力.变换轨道,即火箭在调整速度,因为轨道半径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的关系.
详细请参考以下: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我们知道,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 在航天器上。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 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下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这个速度被称为环绕速度。
上述使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 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离地球中心的距 离不同,其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主)和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有不同的数值。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详细请参考以下: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我们知道,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 在航天器上。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 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下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这个速度被称为环绕速度。
上述使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 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离地球中心的距 离不同,其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主)和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有不同的数值。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
不是利用离心力加速。是速度不够,只能转几圈再走。选的是一条比较省燃料的路。
宇宙空间是没有阻力的,只需要考虑引力。所以路程远,只是耗点时间,而不耗燃料。这和地面上行走是不一样的。
这样借助引力加速,节省燃料,增加载荷空间。
如果是载人的,就不绕圈了,但是费燃料~,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嫦娥一号发射出去后主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空间其他星体的吸引力,当地球的吸引力和卫星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相同时,力达到平衡,卫星绕椭圆轨道运动;当给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大于地球的吸引力,卫星轨道直径变大,就像绳上拴有石头然后转动一样,当石头速度大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力气拽住,就会向外运动,也就是 变轨。
2)利用1)中所说,当轨道变大到地球和月球的转接轨道时,两个轨道都可能运行,所以只要控制合适,就会绕月运动。
3)还是1)中说的那样,不会的,它们会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就像你不端提供一个力让石头转动一样,而那个力就是由月球提供。37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11月7日8时34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距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轨道,中国将第5张“月球俱乐部”的门票牢牢地攥在了手中。“在人类活动又一次向太空拓展的节骨眼上,中国没有像前两次向海洋、天空拓展那样耽误太多的岁月与工夫,终于迈进了‘月球俱乐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至此,嫦娥一号发射实施阶段的工作*完成。”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昨天在关于嫦娥一号的第4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据透露,嫦娥一号下一步将修正轨道偏差,在轨进行设备测试。
11月传回首段语音数据
预计嫦娥一号卫星11月下旬传回第一段语音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随后,我国地面应用系统将根据卫星传回的探测数据,按照四个科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并制作第一张月球图片。
“根据卫星的工作轨道和月球的自转周期,CCD立体相机一个月内可以对全月球表面覆盖一遍,微波探测仪可以覆盖两遍,干涉成像光谱仪需两个月覆盖一遍。”李国平说,“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
日凌现象威胁卫星通信
“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后,需要先建立三体定向工作姿态,才能开展各项绕月探测活动。”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顾问李铁寿说。
李铁寿介绍说,所谓三体定向,就是指卫星的太阳帆板保持对日定向,以获得足够的能源;卫星有效载荷工作面保持对月定向,以保证对月球实施探测;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保持对地定向,以便能够建立畅通的通信链路,传回各种探测信息根据现在的情况估计,本月下旬我们有望获得第一批的月球表面图像数据。”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介绍,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立体相机是用一台相机完成了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三台相机来做的工作,它能够同时获得三个不同视角的三幅二维图像,通过反演可以获得月表的三维立体图。
嫦娥一号会不会拍摄到美国当年探月者的脚印?孙辉先明确表示,要看清这个脚印像元的分辨率应该是在厘米量级。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相机包括过去国际上对月球的探测和最近、将来其他一些探月项目的相机都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肯定地说,通过月球探测仪器看清脚印目前不会(实现)。
未确定要研制空间站
李国平在回答记者关于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提问时表示,根据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在近期还要继续开展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研究。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中国还没明确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目前由16个国家共同组建成的国际空间站,给在太空进行各种空间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的科学家非常愿意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工作。”李国平说。
嫦娥一号数字
10月24日成功发射,飞行326个小时,实施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最终成功进入经过月球南北两极、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会不会拍摄到美国当年探月者的脚印?孙辉先明确表示,要看清这个脚印像元的分辨率应该是在厘米量级。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相机包括过去国际上对月球的探测和最近、将来其他一些探月项目的相机都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肯定地说,通过月球探测仪器看清脚印目前不会(实现)。
未确定要研制空间站
李国平在回答记者关于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提问时表示,根据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在近期还要继续开展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研究。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中国还没明确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目前由16个国家共同组建成的国际空间站,给在太空进行各种空间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的科学家非常愿意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工作。”李国平说。
嫦娥一号数字
10月24日成功发射,飞行326个小时,实施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最终成功进入经过月球南北两极、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时间
11月下旬,传回第一段语音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47
】“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47
变轨
重要性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地点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为什么首次变轨选择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波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 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啦,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 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登月过程10个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界反响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号”晚了48年9个月又22天,但揭开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绕月探测工程,仍然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后,外媒立即就此发表评论。
美联社: 中国迈出了登月第一步
美联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星箭成功分离之后,立即发出《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并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中国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火箭腾空而起的画面……”
路透社: “嫦娥”为登月计划作准备
英国路透社2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伴随着对太空的梦想、科技的进步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发*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文章说,“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是中国实施的第一次太空探测活动,这项工程是为2010年的月球车及之后的登月计划作准备。
法新社: 标志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
法新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首次发射探月卫星,这一创举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发言人雷内·奥斯特林克称,探月竞赛正在逐步展开,美国也正准备复兴探月计划,目标建造永久月球基地,以便开展火星探险。
越南通讯社: 中国太空探索史的里程碑
越南通讯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迈出了三阶段探月计划的第一步,是中国太空探索史的新里程碑……”
韩国《朝鲜日报》: 实现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韩国《朝鲜日报》首席评论员吴泰镇24日以《嫦娥一号实现中国人千年梦想》为题写道:“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实现‘千年梦想’,全国都为此沸腾。而我们只能在旁边静静观看了。”
印军司令开会研究中国探月
10月23日至28日,印度陆军和海军分头在新德里召开联合司令官会议。会议期间恰值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因此,中国探月工程和航天整体实力成了这些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并进一步刺激了印度三军筹建“天军”的热情。
据《印度时报》10月23日披露,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之后,印度陆军和海军也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推出了各自的“天军”考虑,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
印度陆军的一名高级军官透露,眼下,印度陆海空三军都在积极探讨太空的战术、战法和战略应用问题,因为印度三军决策层均认为,未来的战争如果离开了“太空资源”就不用打了,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各种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让印度三军感到十分迫切的是,中国今年1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于印度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加上探月工程又走在印度的前面,相形之下,印度甚至还没有长远的太空具体打算,因此,三军司令官们都觉得有“迫切感”。
印度国防部日前抛出了《2020国防太空展望》。这份战略性的指导文件强调,在2012年之前,印度军方将致力于发展太空情报、侦察、侦测、通讯与导航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得完成1000余项相关科研项目,发射升空多颗军用间谍卫星。即便完成上述目标,印度离实现军方的适时军事通讯、侦察情报传输、导弹早期预警、精确*的卫星信号制导,以及干扰敌方的网络等目标也非常遥远。
中国探月计划
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标
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以下四大科学目标: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
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1)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48
1)、嫦娥一号发射出去后主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空间其他星体的吸引力,当地球的吸引力和卫星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相同时,力达到平衡,卫星绕椭圆轨道运动;当给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大于地球的吸引力,卫星轨道直径变大,就像绳上拴有石头然后转动一样,当石头速度大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力气拽住,就会向外运动,也就是 变轨。
2)利用1)中所说,当轨道变大到地球和月球的转接轨道时,两个轨道都可能运行,所以只要控制合适,就会绕月运动。
3)还是1)中说的那样,不会的,它们会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就像你不端提供一个力让石头转动一样,而那个力就是由月球提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49
】“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因为火箭的速度不可能一开始就到达脱离速度,还要经过环绕速度的酝酿,所以在脱离地球引力前因为只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理想状态下空气阻力忽略,当然实际中还要经过各种计算来考虑经过大气层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和进入宇宙时尘埃等星际碎片的影响),会做圆周运动,当速度达到第2宇宙速度即开始脱离地球引力.变换轨道,即火箭在调整速度,因为轨道半径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的关系.
详细请参考以下: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我们知道,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 在航天器上。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 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下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这个速度被称为环绕速度。
上述使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 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离地球中心的距 离不同,其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主)和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有不同的数值。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
不是利用离心力加速。是速度不够,只能转几圈再走。选的是一条比较省燃料的路。
宇宙空间是没有阻力的,只需要考虑引力。所以路程远,只是耗点时间,而不耗燃料。这和地面上行走是不一样的。
这样借助引力加速,节省燃料,增加载荷空间。
如果是载人的,就不绕圈了,但是费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