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3: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5:41
对企业而言,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意味着要及时认清这股信息化浪潮,懂得管理和使用好社会化媒体这一利器。 对此,出版界这两年推出了不少有关社会化媒体的论著,从主题看,大多数集中在广告、营销、品牌、公关、技术、操作等层面。显然,形而下的多,形而上的少;方*多,观念学少;工具主义多,文化重塑少。但知道是什么、为何用、怎么用和从骨子里认可它、接受它并且运用它,并非一回事。这种出版现状,便为《社会化企业:社会化媒体企业级应用路线图》的问世预留了市场空间。 《社会化企业:社会化媒体企业级应用路线图》着重研究如何从管理维度(战略、组织、文化)出发,应对社会化媒体浪潮的挑战与契机。它面向组织的领导者、管理层,而非一般营销企划或新媒体事业部人员。与此同时,即便与同类作品相比,《社会化企业》既能有效整合相关学说,自成体系,也能脚踏地、接地气。事实上,当你读到某章节写着“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社会化媒体”,不觉眼前一亮:作者说了大实话,写得够坦诚! 社会化媒体倡导透明、平等、真诚、开放、协作、分享,说白了,就是要人人参与、人人奉献。这确实适合一些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科技类公司,但对一般的技术研发公司呢,对传统农业、银行业、保险业、制造业呢,或对其他的B2B企业呢?记得有一次看到几个非著名、不专业的咨询顾问跟某纺织印染厂老板大谈特谈社会化营销,老总听了一头雾水,最后无故地问了一句:老师,我只是给指定几家客户提供面(布)料,也需要开企业微博?这个故事跟把梳子卖给和尚、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一样,犯了认知对象错误。为此,作者在书中就直言不讳地说:“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参与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实践中。这包含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提醒企业不要盲目介入社会化媒体,需要事先反思自身的企业文化;二是必须认识到社会化媒体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建构符合其要求的内部文化,即使遭受巨大的变革阵痛也在所不惜。” 不得不说,本书三位作者客观、审慎和严谨的态度令人敬佩。即使在大力推广“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这一理念,他们也保持着必要的冷静与克制。当然,为了进一步阐明其观点,三位作者援引了一个案例和一本书。 案例讲的是Zappos,美国一家卖鞋的B2C网站,从1999年开办至今,已成最大的卖鞋网站。如同星巴克一样,Zappos几乎没有在传统广告或营销上投入过巨资,而主要依赖公司的良好口碑和消费者的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Zappos,并一次又一次地光顾其网上鞋店。如作者所分析的那样,Zappos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在于引入Twitter之早,或使用Twitter之广,而在于现任CEO和创始人谢家华深得Twitter以及社会化媒体的精妙,懂得把其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据了解,谢家华本人就是个*控,不仅每天会在Twitter上多次发出信息,还鼓励员工多多使用Twitter。他希望以此塑造公司人性化、个性化、开放透明的公众形象。回过头来想,如果谢家华对社会化媒体不那么热衷,或对其置若罔闻,由他所影响到的企业文化也就不至于如此。组织文化不匹配,强扯硬拉也不行。 而作者推荐的书出自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汉森合著的《重来》。该书提出,一个组织就像软件中的一部分,可编辑、可扩展、可共享、可容错,对任何测试版都充满信心,可想着再造、重来。该书建议读者对于商界流行的那些信条,要抱着批判的态度,不可轻信,不可盲从。这不就是《社会化企业》所告诫的:社会化媒体虽好,“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么? 就这样,一个基本面,一则主案例,一本推荐书,整本《社会化企业》在讨论“社会化媒体企业级应用路线图”时,就采取了这样的写作结构。根据作者的梳理,要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企业,可不是召几个实习生开个官方微博、发发信息维护那么简单,而是应从变革、创新、营销、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客户关系、沟通方式还有企业文化八个维度展开系统调整。据此,在每个方面,作者分别列举了诺基亚[微博]、迪士尼、西门子、IBM[微博]、中粮集团、GE、星巴克等公司的案例,而在延伸阅读上,又罗列了从温伯格(Tamar Weinberg)《正在爆发的营销*——社会化网络营销指南》到陈亮途《社会化营销:人人参与的营销力量》,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到斯科特(David Meerman Scott)《新规则——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再到唐·泰普斯科特与安东尼·威廉姆斯合著的《宏观维基经济学:重启商业和世界》等经典论著。 三位作者汲取这些作品的观点、数据、例子,为其所用,采百家之长,立一派之说的思路,不仅给读者带来福音,也给同行作者有所启发。记得有一次和作者之一、《新智囊》杂志总编辑冯宗智交流,得知他在写一本类似“数字时代阅读报告”体例的书。当时没有深入问,以为是本书评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