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0:05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02:39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满族人自己,还是民俗专家,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关于满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但每种说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义犬救罕王说。此说源于满族的民间故事,便说法亦不相同,一说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欲杀之。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明兵随后追来,先射杀青马,努尔哈赤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发誓,再不食狗肉。闫崇年《努尔哈赤传》采用了这个说法。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中《义犬的故事》却说: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其叔龙敦早有篡权野心,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大醉,而周围又无人,拔钢刀欲杀之,此时,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咬伤龙敦后,被龙敦所杀,但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并下令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应该说,这两个传说后面的历史真实性都是不可靠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一个叫龙敦的叔叔,而且其被李成梁哺养过,只因脚长红痣,险些被害,多亏成梁小妾和义犬相救的故事亦属附会。再说努尔哈赤如果曾正式下令不许食狗肉,《满文老档》应该有记载。因此,一个晚出的故事能影响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的说法,其真实性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赵宏《略谈满族文化之饮食习俗》认为:“考诸史籍,实因满族先人在古代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此说看似有道理,因为风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按着这一说法,满族的先人就已经不食狗肉了。我们知道满族的先人是女真人。如果女真人不食狗肉,此说就成立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南宋马护《茅斋自叙》一书中写到了“金初女真风俗”,书中说:“遇阿骨打与诸酋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人置稗饭一碗,加匕其上,列齑韭、野蒜、长爪,皆盐渍者,别以木碟盛猪,羊……犬……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阿骨打是完颜部女真人,是大金国的创建者。在他们宴桌上有狗肉,在吃法是即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还可以生吃。这显然否定了满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经有了不食狗肉风俗的说法。
三是图腾崇拜说。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了此说:“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我们知道,满族之称始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此时,满洲八旗已经占有了辽东,其社会性质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已经不存在原始的氏族制度。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满族)。前面已经证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就是说,要么满族的早期先人没有狗图腾崇拜之说,要么就是虽有此说但到金太祖阿骨打时已经废止了。不管怎样,将满族忌食狗肉跟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联系起来的说法,还缺乏根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47
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禁忌,譬如*不吃猪肉,藏族不吃鱼,满族不吃狗肉等等。关于满族忌食狗肉的原因说法较多,通常有以下三种说法:
满族先人风俗习惯说这种观点认为,满族作为渔猎民族,不食狗肉是其长期狩猎生活的结果。不过,在早期女真社会中,一直存在大量杀狗、吃狗肉的记载。
《大金国志》卷三十九“男女冠服”和《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都有女真“富人以貂鼠、青鼠、狐、貉、羊羔之皮为裘”,“贫者则以牛、马、猪、羊、獐、鹿、猫、犬、鱼、蛇之皮做衣裤”的相关记载。
早期的女真士兵
女真人不仅“衣其皮”,他们还十分偏爱狗肉。《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阿骨打燕宴时,曾“以木碟盛猪、羊、鸡、鹿、兔、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虾蟆等肉”,
另外,女真人的宗教活动也常常杀狗致祭。有人得病时,“巫者杀猪狗以禳之”。
譬如南宋范成大出使金国,在邯郸地区有过类似记载,“以长竿磔白犬,自尻洞其首。别一竿,缚茅浸酒揭于上,云:女真人用以祭天禳病”。
范成大
到明朝中期,女真人还在食用狗肉。《李朝实录》记载,燕山君时(明弘治年间),朝鲜仅咸境道五镇城,赏赐给女真人的物品中,包括“鸡、犬、豕三百余口,大口鱼千余尾,烧酒四百余瓶,盐百余硕”。
“努尔哈赤报恩说”这一传说,源于民间故事《义犬救主》。故事梗概为:
青年努尔哈赤被李成梁追杀,因极度困乏而熟睡。追兵搜不到其踪迹,欲将其放火他烧死。努尔哈赤驯养的狗拼命救主,用自己的身体沾水打湿了主人身体四周的茅草。努尔哈赤最终免于劫难,但狗却被累死了。努尔哈赤颇为感动,下令禁止杀狗并禁食狗肉。
努尔哈赤“义犬救主”主题作品
实际上,努尔哈赤时期,满族先民依然有食用狗肉的习惯。《满文老档》记载:
(努尔哈赤对待抚顺城来降之人)统一“给以牛、马、奴仆、衣服、被褥、粮食等。又给牛一千头,以供食用。每户分给大母猪二口、犬四条、鸭五只、鸡十只,以供饲养,并给与器皿等一应物件”。
传说中的“满洲老铁”?...
要知道,成年的狗脱离主人后,别人是不容易驯养的,即便是驯养也要很长时间。况且,每户“饲养四犬”用于看家护院,似乎有不太符合常理。所以,这里的“犬”,大概率是作为食材进行分配的。
谈迁《北游录》中记载:“英王在时,尝宴诸将,可二百席。豚鸡鹅各一器。彻去,进犬豕俱尽,始行酒。”阿济格“违抗父命”,公开食用狗肉的行为,反向证明了“义犬救主”传说,很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图腾说孙文良主编《满族大辞典》认为:“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不过前面已经提到,即便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人依旧有食用狗肉的习惯。因此,“图腾说”似乎也站不住脚。
那么问题来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满族人不吃狗肉了?满族忌食狗肉有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是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颁布的禁狗令。
皇太极
《明史》中并无皇太极颁布“禁狗令”的具体描述,但在《天聪朝臣工奏议》中,“反向”记载了这段史实。
天聪六年正月初九高士俊谨陈末议奏:“谏新政。昨奉旨传谕,养狗者拿去城外。然一家少有两三条,多有五六条,是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臣恐盗贼生心。因见皮肉满街,恳乞敕赐每家只存一条,姑俟升平日,或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即不用亦可。”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掘以下几条信息:
皇太极的“禁狗令”行使到什么程度,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狗)皮肉满街”的现状,侧面反证了在努尔哈赤时期,并无“禁狗令”的颁布。
“十骏犬图之五 蓦空鹊”,郎世宁绘
我们要明确一点,入驻沈阳的八旗人丁,已经进入城市化的生活阶段。大量养狗,确实容易造成城市夜晚的不安静,并且容易造成恐慌。
另外,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内,数量庞大的狗很容易引发民事案件的发生。早在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就针对一些频发的民事案件颁布了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如犬咬牲畜至死者,以肉归畜犬之主,令其赔偿。”
禁狗令颁布以后,狗与社会生产的直接关系渐渐疏远,但却与统治阶层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在这一时期,狗不仅在满族贵族子弟的狩猎活动中刷足了存在感,并频繁地作为“*礼物”用于馈赠和接纳。《满文老档》记载:
在“禁狗令”的大背景下,狗与普通满族百姓(尤其是城市定居民)的生活愈发疏远,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食用狗肉”的频次也大幅降低了。
“十骏犬图之三 苍猊”,郎世宁绘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满清入关后,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族,为了彰显与中原汉族的差异性,刻意将“禁食狗肉”当成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历史上的汉族,一直都有食用狗肉的传统。像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将狗肉视为神仙食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狗肉”成为了满族大众的饮食禁忌。例如:杭州旗营、成都旗营的满族都强调满族不食狗肉。
后来,满族的统治阶层为了论证“禁食狗肉”的合法性,刻意附会上一些譬如“义犬救主”的民间故事,将饮食习惯“神话化”,并一直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