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0:31
我来回答
共1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1 19:51
脸谱的由来:
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
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
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扩展资料:
脸谱的介绍:
1、红脸:
京剧中红脸代表忠诚,勇猛,重义气,如关羽脸谱,关羽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物,在京剧中脸谱全部使用红色。一般使用红的的都是正面人物。
关羽的脸谱没有过多的纹饰,眉,眼,鼻基本写实,眼睛上扬,显得有精神,额头两道竖向的皱纹与微微眯起的双眼,呈现出冷峻,威严,令人敬畏的神态,同时又不失儒将风度。
2、黑脸:
京剧中黑色脸谱有两种表现,表现公正无私的,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的,如张飞。包拯之所以是很色脸谱有两个原因,一是传说包拯出生的时候就很黑。
二是黑色在京剧脸谱中含有正义,刚直,勇猛,鲁莽等多种意思,包拯的脸谱表现了他刚直,正义的性格因素。
3、白脸:
京剧脸谱中的白脸常常表现阴险,奸诈的人物,如曹操脸谱最醒目的是两道剑眉,是因为他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用剑眉表示他英武的气概。
一双细眼,看上去似笑非笑,脑门到鼻尖的皱纹,说明他常常处于思虑之中,面部表情多变,因而形成了多道纹理,这些都形象的反映了曹操傲慢,多疑,伪善的多重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脸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1 21:26
1、红色脸谱:一般表现忠义、英勇,如三国武将关羽。偶尔也会有反面人物勾上红色,这是一种暗指讽刺,如明朝大太监刘瑾,但这种情况不多。
2、黑色脸谱:一般表现公正廉明,如宋朝清官包拯。
3、白色脸谱:一般表现阴险、狡诈,三国奸臣曹操。
4.紫色脸谱:一般表现威严果断,有正义感。如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
5.*脸谱:一般表现彪悍残暴,如隋朝大将宇文成都。
6、粉红色脸谱:一般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如东汉名臣苏献。
7、金、银色脸谱:一般都是表现各种神怪,比如西游记里的神佛,都会贴上金银粉。
8、蓝色脸谱:一般表现勇敢有谋,如清朝好汉窦尔敦。
9、绿色脸谱:一般表现鲁莽暴躁,如隋唐时期的程咬金。
扩展资料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12至1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旧唐书·音乐志》里有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故乐舞的记载。
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睑上勾囤,这样就逐渐产生了睑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睑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睑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
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开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脸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1 23:17
脸谱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 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部落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汉族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记载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宋代"涂面"分"洁面"和"表面"两类,花面也很简单。画了个白鼻子、红眼圈,目的"务在滑稽"。因为宋代杂剧中,科诨占了很大比例。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突破了过去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其底色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如关羽的底色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发,脸谱画在额以下,清代人留辫子,头剃到脑门以上,脸谱也画到了脑门以上。图案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与明代相比,脸谱有繁有简,底色一样。清代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每一地方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各种地方戏约有300多个剧种,大多在18世纪以后兴起。地方戏的繁盛,使得剧目题材人物角色不断增多,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除了正净副净外,又加了武净。色彩增加了蓝、绿、黄、灰、橙。
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01:25
脸谱的由来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公认的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03:50
脸谱的由来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公认的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06:31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吕马通:《亡乌江》关羽(红整脸)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张郃(紫三块瓦脸)
* 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程咬金、公孙胜等 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其它还有*脸、粉色脸、银色脸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09:29
脸谱起源于面具,但为了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发展为舞台脸谱,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可信的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但太过貌美,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
脸谱分两类:
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12:44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16:15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原始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原始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2 20:03
历史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原始时代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3-03 00:08
历史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原始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原始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
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