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5: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21:36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又能免于历史的打扰吗?一场安史之乱,永远改变了王维的心境。他是诗佛,但丧父丧妻之悲,一生无子之憾,晚年失节之愧,凡人的种种情感*,他都在体验着,感受着。
一、身世不凡,出道较早
王维的“血统”特别高贵,他出身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亲出身于鼎鼎有名的博陵崔氏。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朝廷的乐官,打小教他音乐,父亲教他诗文,母亲是个佛教徒,懂佛经,教他画画,省去了大笔报辅导班的钱。
721年(开元九年),得意于如此高端优良的家庭教育,王维考中进士,这时他还只是个22岁的小青年。放在盛唐,“五十少进士”,50岁能中进士就很不容易了,王维的才华可见一斑。王维早早就出道了。
虽然出道较早,但是他的仕途也不是很顺利,先后做了几个小官,也经历过被贬职,中途一度隐居过,就在蓝田(今西安东南)辋川,在那里度过了一段优游的时光。
反正,如果大唐王朝不出什么意外,王维也会和多如牛毛的士大夫一样,生命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行。但偏偏,意外就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在他的人生里横插了一脚!
二、曾被俘虏,晚节有亏
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下乱了。此时,王维是朝廷的给事中。但是,他对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是那种可有可无的官。于是乎,唐玄宗仓皇出逃也没有带上他。还没等王维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叛军俘虏了。这时候的王维已经56岁了。
大诗人杜甫也被俘虏过,那是他前去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虏。但是杜甫又从叛军手里逃了出来。
没想到,安禄山竟然对王维很中意,还把他带到洛阳,安置在普施寺里,并“迫以伪署”,强迫他当了官。用王维自己的话说,就是“陷身凶虏,尚沐官荣”。也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很重名节,有些人为了名节,可以舍生而取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是硬骨头。王维,就是其中一个精神软弱的知识分子。
假想一下,如果大唐就此覆灭了,那王维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地当叛军的官,拿叛军的俸禄。再假想一下,如果大唐打回来了,自己可怎么办?会不会被唐王朝清算?会不会被同僚群嘲?一生是不是就要留下污点了?这一连串拷问,*得王维快要窒息了。
王维的担心全都应验了。758年,洛阳收复,大唐王朝真的要打回来了。一时之间,气氛特别紧张。大批被俘虏的*,都被清算。前宰相陈希烈就被处死了!王维未能幸免,也在清算之列。
但是,他很幸运!因为他的亲弟弟王缙是平叛的功臣,他用自己的爵位保住了哥哥。王维还拿出自己在被俘期间写的一首诗,向唐王朝表明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
朝廷觉得王维的确也没做什么恶劣的事,就网开一面,放了他一马。
三、寄意于佛,以解自责
尽管有惊无险,但从王维后来的回忆中,仍能感到他对这一变节事件,是深深自责和忏悔的。他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
他在《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中云:“自恨驽怯,脱身虽则无计,自刃有何不可。而折节凶顽,偷生厕混。纵齿盘水之剑,未消臣恶;空题墓门之石,岂解臣悲。”
从他的自述中可知,当身陷贼营时,他不是没有想过像先秦两汉的前辈们那样,轰轰烈烈地为气节而死!但是,与殉节所换来的一世英名相比,他更倾向于选择偷生。
而变节偷生后,他内心又充满了羞耻感和焦虑感。
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他找到了宣泄苦闷、消解尘虑的闸口。这个闸口,便是禅境。如同他在《叹白发》中自言自语的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法何处销?”他对佛法并不陌生,以为他的母亲就是佛教徒。诗与佛、文与空,成为王维恣情流泻亏节折磨的浩瀚海洋。然而,在水平如镜的禅意里,他是否真的释怀了愧疚,做到了平静?
四、王维的家庭生活
708年(景龙二年),王维9岁,他的父亲王处廉因病去世。
731(开元十九年),王维31岁,他结婚十年的发妻崔氏去世。
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三大人生悲剧,王维体验了其中之二悲。从王维现存的诗中看,他与内弟(舅子,妻子崔氏的弟弟或从弟)之间的诗书往来比较非常频繁,而且感情很亲密。由此推断出,他跟崔氏的感情应该很好。
妻子去世那年,王维唯一的女儿才9岁左右。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生活过得想必也不太容易。
几年之后,也就是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女儿十三四岁,已经到了大唐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纪,王维很不舍地把女儿嫁出去了。崔氏只给王维生下一个女儿。王维也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除了一个早就出嫁的女儿,膝下无子,这也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崔氏去世以后,王维没有再娶,孀居了30年。30年啊,王维对妻子的思念夜复一夜,比起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更加痛苦,更加深刻。而且,苏轼后半生还有小妾王朝云朝夕在侧。而王维,什么都没有。
但,奇怪的是,王维从来没有在诗中表达过丧妻之痛,以及日日夜夜对妻子的思念。不只是他,唐代的文人,都很少公开表达对妻子的感情,当然,李白这种感情奔放的诗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