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上四僧中谁的成就最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4 00:01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原姓朱,乳名耷,为受封于江西的明朝宗室弋阳王后代,其祖父与父亲都能诗善画,朱耷幼年即受到熏陶,“8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但在他19岁时明朝覆灭,继而清兵南下,作为宗室王孙的朱耷遂奉母携弟避难到新建洪崖,又为了逃避清朝的*于顺治五年(1648)出家为僧,法名传綮,号靱庵。顺治十年又在耕庵老人处受法,“住山20年,从学者数百人”,成为宗师。顺治十八年(1661)他37岁时回到南昌为道士,道名朱月朗。良月,破云樵者,并在南郊修构青云谱道院,此后20余年定居于此,中间曾为临川令胡亦堂请去,“延之官舍年余”,又佯装发狂回到南昌。62岁以后常在南昌北兰寺,后又自构窹歌草堂,以卖画度日,直到八十一岁逝世。
朱耷历经明清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明宗室后代为了逃避清朝*,时僧时道时儒;他又不甘为统治者笼络,佯作疯癫,装聋作哑,“独身猖佯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他内心充满家国破灭之痛楚,常伏地呜咽,欷歔泣下,忽又仰天大笑,慷慨悲歌,据说他因持《八大园觉》经”,自号八大山人,但在签名时将四字连缀草书,很象“哭之”或“笑之”。他的诗画也正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影响,由于处境与情感的变化,使他突破了董的藩篱,走了和四王迥然不同的道路,他所作山水,苍茫凄楚,剩水残山,抑塞之情溢于纸素,正如其题句所泄露的:“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表现了对故明的眷恋。
八大山人最常画的是花鸟,多作莲、石松、麋鹿、怪鸟。他画的荷花,荷茎挺拔而立,生气勃勃,力图表达倔强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所作怪鸟及鱼,多白眼看天,表现他不妥协气质。他六十九岁时所画孔雀图,两只形象丑陋的孔雀立在不稳的卵石上,上有牡丹下垂招引,题以“孔雀名花两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似逢春坐二更”诗句。古时谓“臧”(奴仆)有三耳,除正常两耳外还有唯主人命是从的第三耳(《孔丛子·公孙龙篇》)。三耳当指俯首听命之奴才,此画系借题发挥讽刺当时贪图富贵卖身投靠清朝之*。
八大山人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练生动,不拘形似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他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据说他也能画细密工笔,“其精密者尤妙绝”。他构思丰富奇特,不落窠臼,鲜明的表现其理想的追求。《鱼乐图》画数条小鱼邀游于水中石间,满幅空灵广阔,小鱼形象简赅中表现了欢快自在的情绪,使人想到对自由的追求。长卷《河上花图》以雄恣的笔墨将荷花、竹、兰置于清幽境界中缀以怪石流泉,予人以清新隽永的感觉。他画的鸟兽花果也极富有生命力。
八大山人绘画“拙规矩于方园,鄙精研于彩绘”,不拘成法,长于水墨,画风厚拙而不作矫饰,笔墨含蓄而沉郁丰富,是继承了林良、陈淳、徐渭写意花鸟而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八大山人画上款印别号极多,计有雪个、个山、箇山、个山驴、驴、驴屋、驴汉、驴屋驴、人屋、拾得,何园、洛园、黄竹园、八还、书年、书疾。有的寓有深意(如人屋系取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意),有的表现佯狂玩世的态度(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有的是他生活居住的堂号。他有时作“三月十九”的签押,表现他对故明政权覆灭的悲痛。在清朝统治下他的家国之痛不能直接发泄,只能在晦涩的题诗中流露其隐痛。他在明亡后倔强的保持气节,不趋炎附势,能洁身自好,又常为贫士市人作画,而“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而不可得”。因此,曾赢得后世人们的尊重。他书画中不泥成法的创造精神使郑燮、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为之倾倒并受到启示,对清中叶以后的绘画有相当影响。#p#分页标题#e#
八大画以简略胜,画风冷逸。其精密者,尤妙绝。书法有晋唐风格,山水、花鸟、竹木,均生动尽致。盖其襟怀高旷,笔情纵恣,生趣自能油然。襟怀高旷,笔情纵恣,有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之妙。大风绝无师承,全凭已意,摆脱尘鞅,另开蹊径,有翰墨中散仙之目。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
石涛(1642-1707)姓朱名若极,号青湘老人,又号大涤子。广西全州人,明朝皇族靖江王的后裔。清兵南下福王政权覆灭之后石涛之父朱亨嘉曾以明宗室名义在桂林自称“监国”(代行皇帝之权),不久在明皇室贵族内部斗争中被杀,幼年的石涛因此逃亡在外,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有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清湘陈人等多个。早年居无定处,又到过庐山、黄山、江浙一带,后多在安徽的敬亭山,四十以后常往来于南京、扬州之间,多居于扬州,老来曾去北京数年,复回扬州卖画,直到逝世。
石涛山水自成一家,下笔古雅,设想超逸。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竹石梅兰,均极超妙,尤精分隶书,笔墨苍莽高古,境界夭矫奇辟,处处有引人入胜之妙。石涛笔意奇恣,排奡纵横,以奔放胜,王太常极推许之,谓“大江之南,无出石师右者”云。道济功力极深,如设色《张僧繇访友图》长帧,长丈许,宽仅九寸,树色山光,青紫绚烂,而笔极奇矫,风神洒落,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故城河图》轴,纸本设色,此轴粗笔写山水,细笔写船缆人物,湾前帆影迷离,岸上人家错落,色愈苍而愈古,气弥逸而弥神,非胸中有数千卷轴,眼有数万云山,那能办此。又有《百美图》,纸本,人高两号尺余,尤为奇作。
由于身世,促成了他与祖国山河大地深厚的感情,在长期浪迹山林和流动生活中,对各地山川风物有着广泛的阅历,对于黄山胜境尤其有深入独到的观察和体验。在大自然的启发下,他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蓬勃的创作热情,所画山水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郁勃新奇,意境宏深,笔情纵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与充斥当时画苑的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石涛也擅画花花果兰竹及人物,传世作品很多,常见者如《山水清音》、《细雨虬松》、《淮扬洁秋》、《黄山八胜册》、《清湘书画稿卷》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石涛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山水画巨匠。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及许多题画诗跋中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显示了他在山水画理论方面的贡献。要求画家与山川景物“神遇而迹化”。
弘仁(1610-1661)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有志抗清,离歙到闽,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云林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
髡残(生卒未详)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原籍武陵,俗姓刘,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住南京牛首寺,由于多病,青灯黄卷,过着“偃仰寂然”的生活。髡残品行笔墨,俱高出人一头。其画迹流传不多,所画山水,得力王蒙。专以干笔皴擦,墨色沉着。《烟溪渔艇图》轴、纸本巨幅,《秋林烟霭图》轴、纸本中幅;《在山画山》轴,墨笔纸本,皆其名作。而《在山画山图》、纯写秋山,入手峰峦稠叠,松桧迷离,飞瀑下泻成溪,右有高楼,篱编竹外,缘坡而左,茅亭一角,矮屋数间,颇具清疏之状;过涧则鳞鳞碧瓦,帘卷青山,一僮荷蓧归来,则隐士高踪又在丹枫黄叶清泉白石间矣。其笔苍浑,幽深,令人寻绎不尽。黄宾虹评其画“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存有《秋山红树图》、《层峦叠壑图》、《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溪山幽居图》等,清幽高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