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6:5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4:03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1、本段交代编辑本书时面对时事的心情。
2、世事:“纷扰”“离奇”“螺旋”。
3、心情:“芜杂”“无聊”。
4、芜杂:杂乱;没有条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1、联系作者当时境况,你能从“就是……只要……便……”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反复读本段,仔细体会此段叙事、描写、议论所表达的情味。
3、本段抒写编订本书的意义。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1、想想《朝花夕拾》比《旧事重提》好在哪里?
2、蛊惑:迷惑、*、使人心意迷惑等。
3、“蛊惑”、“哄骗”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怎样的态度?
4、本段写“旧事”对自己的意义。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1、试着找一个词把“抄”替换下来,体会“抄”字的准确。
2、本段交代各篇文章内容写实,文体不一,境况不同。
《朝花夕拾》成书经过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北京发生“女师大风潮”。直至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前,鲁迅正处于因“女师大风潮”与“现代”派的论战中,同时主编《莽原》。《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就写于这个时期。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段祺瑞*,遭到*,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直至受厦门大学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教书。
到年底在厦门的四个月间,鲁迅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与北京无异,也是污浊的。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浅薄”、“语言无味”、人与人之间的“挤轧”,心情处于“莫名其妙的困难之境”。其间鲁迅在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五篇散文。
由于受到*策源地广东的吸引,加之许广平的劝诱,鲁迅于1927年1月15日离开厦门,于18日到达广东,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想完成“一个野心”,就是“到广州后,对于绅士们仍然加以打击,至多无非不能回北京。
第二是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再向旧社会进攻”。然而,1927这一年,正是宁汉*的一年。鲁迅联合战线的梦想落空。“被他攻击的绅士们,也不少在这时成了要人”。继而遭到*。所以他退出中山大学,在广州里头另找一个地方居住。
其间,鲁迅着手编订《朝花夕拾》,把先后发表在《莽原》上的10篇文章编订成册。1927年5月成集时,把总题《旧事重提》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4:03
批注如下:
鲁迅先生在1927年5月1日为《朝花夕拾》作的“小引”中说:“我常想在纷乱中找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的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在谈到《朝花夕拾》的文体时,他又说:“文体大概也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这里谈到的如“螺旋”般的“世事” 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乱”、“芜杂”的心境,当然决不是旧式文人伤春怀秋,也决不仅仅是世事如棋的人生感叹,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状况和作者的真实的心理感受。
作家的创作总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对于鲁迅那样十分关注社会、以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直面人生的作家来说,这种联系就更加密切。因此,了解作家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作家本人的思想情感的特点,对于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创作《朝花夕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先是在1925年11月,中国*党领导发动了全国的反奉倒段运动,发生了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李景林之间的被鲁迅称为“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
在此期间的1926年4月,冯玉祥军驻守北京,奉军飞机多次飞临轰炸.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一年前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事件。直奉战争的结果导致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倒台。
但是对于身处其间的人来说,所受到的种种身心的惊扰、刺激却也很难说是一种享受,在《小引》中,鲁迅先生饱含深情地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
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里抄出来的”。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来看,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怀人和忆事两类.先说怀人类的文章。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鲁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4:03
在这段“小引”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到,鲁迅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带着强烈的虚无与悲观。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的*,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这正是“离奇和芜杂”的产生原因。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4:04
要写就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