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7: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05
意思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中《论语·子罕篇》。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白话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05
“知”通“智”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迷失;仁爱的人不会忧虑,忧患;勇敢的人不会恐惧,惧怕。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06
【原文】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06
智慧的人不会陷入疑惑,而仁厚的人不必常常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07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会少了忧、惑、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