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冯谖这个人在战国策中出现过几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7: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2:58
以往所看关于孟尝君手下冯谖的故事,都是来自战国策。最近买了史记翻看,才发现史记的记载的确比战国策高明,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故事内容》
这是个很富戏剧性的小说故事。分几个阶段。
阶段1,孟尝君来了一个食客冯谖,什么事不做,只会抱怨。首先抱怨三餐没有鱼,其次抱怨出门没有车,孟尝君都给他了。最后抱怨住在宿舍没有个家。孟尝君心中暗骂,却为了维护名声,不好发作。
阶段2,孟尝君食客太多,财务吃紧。要找个人去薛地收债。孟尝君的经理人员推荐冯谖。大概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冯谖到了薛,先杀牛摆起酒席,请大家吃饭。参加酒席的薛地人民当然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好不容易可以吃顿免费酒席。忧的是债还不出来。酒酣之后,冯谖核对所有人的借据。付得起利息的,约定交利息的时间。付不起的,把借据就当面烧了。
阶段3,孟尝君听到这消息,愤怒异常。他把冯叫到面前问:我本来奉邑就不多,还要养你们这些食客,你怎么不把债要回来,还请他们喝酒吃肉?冯谖不急不徐地说:这些穷人,本来就没有钱还你,利息越加越多,最后只会逃离你的领地。我把这些无用的债券烧了,换来你的好名声,这有什么不对呢?
阶段4,齐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把他废了。孟尝君底下食客四散。剩下冯谖为他奔走秦齐,最后恢复了孟尝君的地位。
《名字不同》
战国策的名字是冯谖(音宣),史记写的是冯驩(音欢)。表示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发音应该是同一的。目前有些地方音(比如黄陂,和京剧)还保留这种特色,比如权力,读成船力。
《处理抱怨方式不同》
冯谖不做事,还接连抱怨。最后抱怨没有个家。战国策里面说孟尝君派人送食物给冯的母亲。史记只说,孟尝君终于不高兴了。
《收债的理由》
战国策没有谈到收债的理由。史记说得很清楚,是孟尝君财务吃紧。养那么多食客,毕竟需要一些花费。花费从哪里来呢?来自奉邑的人民。人民真苦啊!
《为何选择冯谖收债?》
战国策说是冯谖自告奋勇。史记说是经理推荐。推荐的说法比较合理。推荐的理由不多,就说他反正不能做什么事。猜测冯谖大概类似李敖不是好惹的人物。孟尝君的经理也奈何不了冯谖,想要除掉这个人物,就把这扎手的任务交给他了。
《烧借据的方式》
战国策说的是全部烧了。史记说是烧还不起钱的穷人的借据。史记说的比较合理。
《孟尝君得知*的方式》
战国策说是冯谖回来之后报告给孟尝君知道的。史记说,孟尝君事先听到了才派人立刻召回冯谖。史记说的比较合理。孟尝君不可能不派人监督冯谖。
《冯谖对孟尝君的解释》
战国策说是买义。有点牵强,可能是儒者的附会。史记说,反正你这些借据根本收不回钱,是绝对呆账。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些。
《恢复地位的方法不同》
史记说冯去游说秦王。来抬高孟尝君价码。战国策说是游说梁惠王。并且首次提出狡兔三窟的理论。
《太史公的说法》
史记的特点是所有故事最后司马迁都加了自己的评论。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说他亲自到了薛地,发现那里侠盗特别多。因为孟尝君时天下所有侠盗都躲到薛地受孟尝君的保护了。司马迁这句话隐含着对孟尝君的批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孟尝君和黑道勾结。
《结论》
史记和战国策都写的很好。但是战国策的故事总让人觉得距离真实远一点。史记的故事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