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2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7:21
商代
高81厘米 口长55厘米 口宽53厘米 重75公斤
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口沿上对称矗立两圆拱形双耳;腹呈方斗状,向下微收;底*,唯中部略微下鼓,下承四柱足,上粗下细,外部素面,其内中空,且直通腹部;鼎腹四外壁纹饰相同,每面四隅、两侧及下部,均饰有排列整齐的乳钉纹;腹上部饰饕餮纹,共八组,呈带状贯穿两侧乳钉纹而绕鼎腹一周,饕餮纹饰由宽线条勾曲回环组成,每组均以浅扉棱或鼎腹棱为轴,左右对称,双目圆凸;腹壁和底、柱足表面部分有烟炱痕。此件青铜方鼎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整器铸造精湛,纹饰严谨,形制雄浑大气,古朴凝重,极具神秘威严之感。 商代
高37厘米 口径32厘米
大敞口,束颈,折肩,腹弧下内收,圜底,高圈足;颈饰三周弦纹,肩部环饰三个浅浮雕牛首,皆圆目横角,立体感强;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连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分别界以一周带状连珠纹,均技法严谨,线条流畅;圈足上饰三周弦纹,间有三个等距的“十”字形镂孔。牛首尊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整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铸工精良。
商代
高40厘米 口径32厘米 腹深21.6 厘米
圆口,折沿,方唇,立耳外侈;深腹圜底,下承三柱足,足上端各饰饕餮纹,饕餮眉间饰有扉棱,其下均饰弦纹;鼎腹近口沿部饰细线云雷纹衬底的饕餮纹,分六组呈环带均匀分布一周,且每组均以浅扉棱为中轴;整器造型浑厚凝重,纹饰古朴;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举父丁”三字,阴文,“父丁”为受祭者称谓,“举”为殷商族徽。
西周
通高29厘米 口径11—9.5厘米圈 足径14—12厘米
体形扁圆,盖隆起,中立一四瓣组合的四面人首钮,盖沿下垂为深母口,密合至卣颈。下腹侈鼓,圜底,低圈足。卣盖与身腹均饰大型顾首花冠龙和卷角幼龙:花冠龙顾首回望,张口叱咤,上唇上卷,下唇内翻;头生巨型带双目的戟刺形花冠,一直下垂延伸与爪齐,冠两侧饰卷角纹;躯体较短,上饰鳞纹,足短爪锐,大尾卷翘。幼龙张嘴卷唇,尖尾细身,呈下潜状附于花冠龙身后。卣颈部饰交尾连体龙纹,盖立沿、圈足及提梁面上均饰双体夔龙纹。 卣通体四面饰立戟状扉棱,拱形提梁两端的大耳兽首与卣颈钮环套合。整器造型瑰奇,纹饰繁缛华丽,精美绝伦。卣盖内部及卣腹内底部均铸两列七字铭文“作父丁宝尊彝”。
春秋
通高47-53.5厘米口径45.7-53.3厘米重9.6-13.3公斤簋通高21.1-22.8厘米口径19.5厘米左右重2.6-3.8公斤
九鼎形制相同,纹饰相近,大小、轻重依次错递,具有列鼎性质;铜鼎皆为圆形,口上两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三蹄状足;鼎腹偏上部环饰绹索纹,上下有蟠虺纹,相互颈绕交错,细密布于鼎腹,鼎身有六条扉棱将装饰纹饰均匀等分;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鼻呈扉棱状。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溜肩,鼓腹;八簋为子母口,口内敛,圆形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两侧各饰一龙首形半环耳;盖、体口沿处饰“S”形蟠虺纹,盖身与器身下腹部饰三道瓦棱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底足饰鳞状纹。九鬲形制、大小均相近,方唇,平沿,束颈,微鼓腹,平裆,兽蹄形足,腹饰三组变形虺龙纹,其间以扉棱相隔。整组器物造型规整,纹饰华美,组合有序,俨然透露出王者之气。 春秋
包括钮钟20件和镈钟4件,整套编钟共24件
钮钟,同形钮钟共20件,10件一组,分为两组,皆形制相似,大小错递。钟体似合瓦,上部为梯形钮,平舞,铣微侈,于微凹;钟面两侧有螺形枚36个,均以三排三列九个为一组对称分布于钲两侧;鼓、钲、篆、枚各部位均以阴线框相隔,篆饰云纹,鼓部饰云纹和三角纹。镈钟,四件,亦形制相同,大小错递。钟似合瓦体,上部为双龙首凸字形钮,平舞,于*;钟面两侧各有螺形枚18个,篆、枚、钲各部位均以阴线框相隔,篆饰简体虺纹,鼓部饰对称双首龙纹,舞饰蟠虺纹。 汉朱通高20.5厘米
薰炉由圆鼎形炉身与托盘配套组成,炉盖为镂空半球形,顶端立一朱雀形钮,其下环饰三雀,各雀间分饰以折颈花卉。盖下炉身似钵形鼎,深腹,圜底,下承三蹄形足。盖、炉间有榫卯,盖可开启,便于投料。炉口沿处环饰三朵花卉,与盖上三花皆为五瓣状,有圆蒂。托盘侈口,折沿,浅腹,平底,亦有三蹄足。整器造型优美,构思巧妙。盖钮朱雀扬冠翘尾,展翅远眺,似正引颈而鸣;其下小雀环而视之,似唱而和之,再间以花卉点缀,构成一幅百鸟朝凤、鸟语花香之意境。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郑州铭功路商代墓葬出土
大敞口,圆唇,束颈,折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内凹。肩部饰席纹,腹部饰篮纹,内外施青*釉,釉色光亮晶莹。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其质地坚硬细腻,叩之声音清脆,胎骨渗水性弱,以高岭土为胎烧制而成。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说明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 清代(公元1616——1911年)
高44.3厘米,口径22.3厘米
觚口呈喇叭形,长颈,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内外施白釉,绘青花图案,釉色葱翠素雅。颈部绘树石、栏杆、人物,腹部绘婴戏图案,着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绘翠竹、人物,构图严谨,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识。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81厘米,口长55厘米,口宽53厘米,重75公斤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
铜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圆拱形外槽式双耳,两耳略向外张,内侧素面,外侧耳槽内有一道圆拱形凸棱纹;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腹部饰带状饕餮纹和乳钉纹,饕餮纹用宽线条构成,目鼻凸起,类似浮雕;乳钉纹呈带状饰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间有烟熏痕。该鼎造型宏大,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高31.7厘米
菩萨赤足立于方形高足座上,体微弯曲,左手持净瓶,右手上举至肩。菩萨面相方圆,头戴冠,宝缯垂至肩下,颈饰联珠项饰,披帔帛,着臂钏、手镯。
菩萨身后有圆形项光及火焰纹背光,背光上饰飞天,后有阴刻铭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
残高180厘米
1976年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
菩萨体态娴雅自然,面庞丰满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菩萨束发戴冠,头上发髻呈宝珠形,着宝缯,垂发披肩;颈饰项链,臂戴臂钏,上身斜披帔帛,腰间系带结花,下着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7:21
商代
高81厘米 口长55厘米 口宽53厘米 重75公斤
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口沿上对称矗立两圆拱形双耳;腹呈方斗状,向下微收;底*,唯中部略微下鼓,下承四柱足,上粗下细,外部素面,其内中空,且直通腹部;鼎腹四外壁纹饰相同,每面四隅、两侧及下部,均饰有排列整齐的乳钉纹;腹上部饰饕餮纹,共八组,呈带状贯穿两侧乳钉纹而绕鼎腹一周,饕餮纹饰由宽线条勾曲回环组成,每组均以浅扉棱或鼎腹棱为轴,左右对称,双目圆凸;腹壁和底、柱足表面部分有烟炱痕。此件青铜方鼎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整器铸造精湛,纹饰严谨,形制雄浑大气,古朴凝重,极具神秘威严之感。 商代
高37厘米 口径32厘米
大敞口,束颈,折肩,腹弧下内收,圜底,高圈足;颈饰三周弦纹,肩部环饰三个浅浮雕牛首,皆圆目横角,立体感强;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连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分别界以一周带状连珠纹,均技法严谨,线条流畅;圈足上饰三周弦纹,间有三个等距的“十”字形镂孔。牛首尊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整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铸工精良。
商代
高40厘米 口径32厘米 腹深21.6 厘米
圆口,折沿,方唇,立耳外侈;深腹圜底,下承三柱足,足上端各饰饕餮纹,饕餮眉间饰有扉棱,其下均饰弦纹;鼎腹近口沿部饰细线云雷纹衬底的饕餮纹,分六组呈环带均匀分布一周,且每组均以浅扉棱为中轴;整器造型浑厚凝重,纹饰古朴;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举父丁”三字,阴文,“父丁”为受祭者称谓,“举”为殷商族徽。
西周
通高29厘米 口径11—9.5厘米圈 足径14—12厘米
体形扁圆,盖隆起,中立一四瓣组合的四面人首钮,盖沿下垂为深母口,密合至卣颈。下腹侈鼓,圜底,低圈足。卣盖与身腹均饰大型顾首花冠龙和卷角幼龙:花冠龙顾首回望,张口叱咤,上唇上卷,下唇内翻;头生巨型带双目的戟刺形花冠,一直下垂延伸与爪齐,冠两侧饰卷角纹;躯体较短,上饰鳞纹,足短爪锐,大尾卷翘。幼龙张嘴卷唇,尖尾细身,呈下潜状附于花冠龙身后。卣颈部饰交尾连体龙纹,盖立沿、圈足及提梁面上均饰双体夔龙纹。 卣通体四面饰立戟状扉棱,拱形提梁两端的大耳兽首与卣颈钮环套合。整器造型瑰奇,纹饰繁缛华丽,精美绝伦。卣盖内部及卣腹内底部均铸两列七字铭文“作父丁宝尊彝”。
春秋
通高47-53.5厘米口径45.7-53.3厘米重9.6-13.3公斤簋通高21.1-22.8厘米口径19.5厘米左右重2.6-3.8公斤
九鼎形制相同,纹饰相近,大小、轻重依次错递,具有列鼎性质;铜鼎皆为圆形,口上两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三蹄状足;鼎腹偏上部环饰绹索纹,上下有蟠虺纹,相互颈绕交错,细密布于鼎腹,鼎身有六条扉棱将装饰纹饰均匀等分;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鼻呈扉棱状。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溜肩,鼓腹;八簋为子母口,口内敛,圆形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两侧各饰一龙首形半环耳;盖、体口沿处饰“S”形蟠虺纹,盖身与器身下腹部饰三道瓦棱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底足饰鳞状纹。九鬲形制、大小均相近,方唇,平沿,束颈,微鼓腹,平裆,兽蹄形足,腹饰三组变形虺龙纹,其间以扉棱相隔。整组器物造型规整,纹饰华美,组合有序,俨然透露出王者之气。 春秋
包括钮钟20件和镈钟4件,整套编钟共24件
钮钟,同形钮钟共20件,10件一组,分为两组,皆形制相似,大小错递。钟体似合瓦,上部为梯形钮,平舞,铣微侈,于微凹;钟面两侧有螺形枚36个,均以三排三列九个为一组对称分布于钲两侧;鼓、钲、篆、枚各部位均以阴线框相隔,篆饰云纹,鼓部饰云纹和三角纹。镈钟,四件,亦形制相同,大小错递。钟似合瓦体,上部为双龙首凸字形钮,平舞,于*;钟面两侧各有螺形枚18个,篆、枚、钲各部位均以阴线框相隔,篆饰简体虺纹,鼓部饰对称双首龙纹,舞饰蟠虺纹。 汉朱通高20.5厘米
薰炉由圆鼎形炉身与托盘配套组成,炉盖为镂空半球形,顶端立一朱雀形钮,其下环饰三雀,各雀间分饰以折颈花卉。盖下炉身似钵形鼎,深腹,圜底,下承三蹄形足。盖、炉间有榫卯,盖可开启,便于投料。炉口沿处环饰三朵花卉,与盖上三花皆为五瓣状,有圆蒂。托盘侈口,折沿,浅腹,平底,亦有三蹄足。整器造型优美,构思巧妙。盖钮朱雀扬冠翘尾,展翅远眺,似正引颈而鸣;其下小雀环而视之,似唱而和之,再间以花卉点缀,构成一幅百鸟朝凤、鸟语花香之意境。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郑州铭功路商代墓葬出土
大敞口,圆唇,束颈,折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内凹。肩部饰席纹,腹部饰篮纹,内外施青*釉,釉色光亮晶莹。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其质地坚硬细腻,叩之声音清脆,胎骨渗水性弱,以高岭土为胎烧制而成。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说明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 清代(公元1616——1911年)
高44.3厘米,口径22.3厘米
觚口呈喇叭形,长颈,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内外施白釉,绘青花图案,釉色葱翠素雅。颈部绘树石、栏杆、人物,腹部绘婴戏图案,着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绘翠竹、人物,构图严谨,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识。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81厘米,口长55厘米,口宽53厘米,重75公斤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
铜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圆拱形外槽式双耳,两耳略向外张,内侧素面,外侧耳槽内有一道圆拱形凸棱纹;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腹部饰带状饕餮纹和乳钉纹,饕餮纹用宽线条构成,目鼻凸起,类似浮雕;乳钉纹呈带状饰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间有烟熏痕。该鼎造型宏大,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高31.7厘米
菩萨赤足立于方形高足座上,体微弯曲,左手持净瓶,右手上举至肩。菩萨面相方圆,头戴冠,宝缯垂至肩下,颈饰联珠项饰,披帔帛,着臂钏、手镯。
菩萨身后有圆形项光及火焰纹背光,背光上饰飞天,后有阴刻铭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
残高180厘米
1976年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
菩萨体态娴雅自然,面庞丰满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菩萨束发戴冠,头上发髻呈宝珠形,着宝缯,垂发披肩;颈饰项链,臂戴臂钏,上身斜披帔帛,腰间系带结花,下着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