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8:36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诸葛亮摆空城计吓跑司马懿的故事,这么多年以来,在我国一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说起空城计大家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纯属罗贯中所做的艺术加工。那么,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空城计的实际战例?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国古代,空城计可谓屡见不鲜。
早在春秋时期,《左传》就有关于空城计的记载。楚成王六年,楚国令尹子元发兵车六百乘攻郑。楚军进了郑国的外郭门来到内城前,只见“城门高悬”,任人自由进出。楚军生疑,不敢入城。又听说齐、宋、鲁三国援郑之师将至,只得连夜撤军回国。
到了三国时期,在史书上能够查阅到的真实的“空城计”战例一共有三次,没有一次是与诸葛亮有关的。
第一次是文聘使用的。曹操的江夏太守文聘镇守石阳。孙权率军数万前来进攻。文聘不知所措,“乃思莫如潜默可以疑之。”于是命令城中的人隐蔽起来,“又自卧舍中不起”。孙权果然狐疑不决对其部下说:“此人忠心耿耿,所以曹操才让他镇守此郡,今我来攻他却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恐怕他预先已经有所准备摆出这副架势故意引我进城,其中必有诈。”,于是撤兵回去。孙权在此战中的表现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按说数万大军出征不可能因为怀疑有诈就不战自退,小编怀疑其退军的真实原因并未被史*载下来。
第二次是黄盖使用的。赤壁大战之后,黄盖出任吴国的武陵太守。有一次,蛮夷来袭,而当时黄盖手下只有500士兵。他自知寡不敌众,乃心生一计:下令大开城门,伏兵待敌。蛮夷不知有诈,贸然而入。才入一半,黄盖纵兵截击,结果斩首数百,余皆奔逃。黄盖的这次空城计没有达到吓退来敌的效果,可能是因为蛮夷头脑简单不会考虑太多的缘故,不过能够击退敌军仍然算是成功战例。
第三次是赵云使用的。建安二十四年,赵云随刘备在汉中与曹操作战。一天,他率数十骑与大队曹军遭遇。“(张)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操疑有伏兵,引军而走。张飞、赵云都是刘备麾下的名将,武艺高超在曹军中也是赫赫有名的,曹操有所顾虑,怕被伏击因而退兵,很符合其多疑的性格。
三国之后的南北朝,山西太原人王思政在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2年)东魏入侵的危急关头,仓卒间奉旨镇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当时弘农全无戒备,“ 思政入弘农,令开城门,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东魏将领刘丰生率数千骑来到城下,害怕城内有伏兵,“乃引军退”
唐玄宗时,吐蕃人攻陷瓜州,守将王君谟战死。新任刺史张守珪带领民众修筑城墙。城墙还未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袭,城中百姓及守军都惊慌失措,张守珪“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人怀疑内设伏兵,不敢攻而退。”张守珪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他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一直在北方戍边,因战功从一名下级军官一直升任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可谓战功赫赫!
到了宋朝真宗时,名臣江州防御使马全义之子马知节调任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知州。西夏出兵入侵,恰巧是元宵节,马知节下令全城张灯结彩,并且打开四处城门,摆出一副毫无防备,一心一意过元宵节的架势。西夏军队担心有埋伏,观察良久,最终引兵而退。因为马知节带兵有方,屡建奇功,宋真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三军副司令。
元朝末年,苗帅杨完者领兵数万攻打徽州。当时,徽州刚刚归附朱元璋,守御武器未备,守将之一的胡大海又带兵攻婺源去了,城中留守兵员很少。守城将军邓愈命令“大开四门以待之”,苗军果然“疑不敢入”。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以上这七个小故事就是所知道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空城计”战例,在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空城计”战例想必还有不少,欢迎大家在文章下留言指正,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