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5: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39
1.岩石学特征
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和鉴定,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储集层岩石学主要特征如下:
1)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颗粒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和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岩屑,其中石英颗粒占16%~40%,长石颗粒占≤1%,岩屑颗粒占45%~70%。岩屑颗粒中火山岩岩屑占37%~65%,高含量的火山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储集岩石学的显著特征(图4-2)。
2)未接触颗粒间和接触颗粒间的泥杂基或泥基质含量为2%~10%(图4-3)。胶结物以方解石比较常见,占1%~4%,个别样品中达14%(图4-4),含铁方解石少见。个别样品中还见到硬石膏,最大含量达4%(图4-5),有的为黄铁矿,占5%(图4-6)。此外,次生加大石英和次生加大长石常见,但量不大,最多达1%(图4-7,图4-8)。岩石颗粒以0.1~0.25mm为主,粉砂岩以0.03~0.1mm为主,分选性好,磨圆度为次圆。砂岩整体上为颗粒支撑,碎屑颗粒以线接触为主,有少数点接触和凹凸接触,未见缝合线接触。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少数样品为接触式胶结和接触孔隙式胶结(图4-9,图4-10)。
图4-2 方解石孔隙式胶结,长石次生加大和泥化
图4-3 孔隙-接触式充填的泥杂基
图4-4 方解石孔隙式胶结
图4-5 硬石膏孔隙式充填
图4-6 黄铁矿斑块状分布,细砂质粉砂岩
图4-7 石英次生加大,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8 长石次生加大,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9 碎屑石英颗粒线接触,细粒岩屑砂岩
图4-10 颗粒接触类型和胶结类型的关系
2.孔隙类型
据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和鉴定揭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颗粒溶孔和泥质微孔等,具体特征如下:
1)粒间孔:砂岩一般为颗粒支撑,在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胶结物之间分布。这种孔隙的分布与沉积环境有关,它们在沉积时为原生孔隙,经成岩作用减小形成残余粒间孔(图4-11)。
2)粒间溶孔:分布在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胶结物之间,与粒间孔不同的是颗粒边缘或胶结物遭溶蚀,形成粒间溶孔,其特征是颗粒边缘不规则,呈港湾状(图4-12)。
3)粒内溶孔:泥岩岩屑、火山岩岩屑和长石颗粒遭溶蚀,形成粒内溶孔。有的颗粒甚至整个被溶蚀,形成颗粒溶孔(图4-13)。有的几个颗粒和胶结物遭溶蚀,形成较大溶孔,剩下颗粒漂浮在较大溶蚀孔隙之中(图4-14)。
4)泥杂基微孔隙(或称泥基质微孔):一般认为孔隙直径小于0.5mm的孔隙为微孔隙,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晰地辨认。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微孔特征比较模糊,在染色树脂未能注入微孔的情况下则无法辨认,因而统计微孔时估计的微孔值偏低。
泥质砂岩和粉砂岩都普遍有显著的微孔,虽然可以形成百分之十几的孔隙度,但渗透率极低。在这类具小孔径和高表面积的岩石中,束缚水含量很高。
泥杂基微孔隙有两类:一类是分布于未接触颗粒间的泥杂基微孔隙(图4-15);另一类是充填于接触颗粒间的泥杂基微孔隙(图4-16)。
表4-1是对扶杨油层11块样品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后的储层孔隙类型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1、6、9号样细粒岩屑砂岩中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粒内溶孔、颗粒溶孔和泥杂基微孔,面孔率为8%~10%,空气渗透率为(1.61~7.96)×10-3μm2,属低渗透率储层中较好和中等的一类;其他样品中有的以粉砂岩中泥杂基微孔隙为主(如4号样),有的以细粒岩屑砂岩中充填颗粒间泥杂基微孔为主(如5、7号样),有的则为粒间溶孔和泥杂基微孔混合型(如2号样),面孔率为0.2%~3.0%,空气渗透率为(0.124~0.195)×10-3μm2,属低渗透率储层中差的一类。
图4-11 少量粒间孔隙,细粒岩屑砂岩|州2井,泉三段,|深1903.33m,单偏光,5×10倍
图4-12 不规则粒间溶孔,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13 颗粒内溶孔和整个颗粒被溶蚀形成
图4-14 颗粒内溶孔和几个颗粒与胶结物被溶蚀形
图4-15 分布于接触颗粒间的泥杂基微孔
图4-16 充填于接触颗粒间的泥杂基微孔
表4-1 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储集岩孔隙类型
注:面孔率是根据铸体薄片下观察估计的;一些岩样(如3号、8号样)粉砂岩中泥杂基微孔发育,但由于未注入浸染剂,未统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