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土文物陶瓷如何清理泥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6:5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2
陶瓷器表面土锈的形成与清除 古陶瓷器物同其他文物一样,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承品.由于年深日久,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界各种物质的长期侵蚀,其表面会呈现一些自然形成的旧貌,它能使人们直接感受到这些器物的古老岁月,给人一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古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们喜欢玩这些器物的理由所在。一般来讲,年代越久的器物这种自然侵蚀的痕迹就越丰富,除以外损伤外,大部分器物由于“火气”的消减使器物表面光泽变的温润,器表和胎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气化、风化,剥釉、破损,光泽变化,结晶体附着现象。有些能与器物浑然一致,达到古朴的艺术效果,有些则影响了器物的观赏效果,哪些应保留,哪些应清除掉,就得看收藏者对古玩内涵的理解认识和艺术鉴赏功底了。
(一)对陶瓷器物上的旧貌特征和锈蚀的分析
由于器物的产生年代,品种特性以及窑口,使用收藏条件和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反映相似器物上的自然旧貌有较大差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经过枫林渡研究群的系统研究和对基本规律的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釉表光泽变化是陶瓷器物固有的特性,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如新器不做特殊加工处理,其釉光十分强烈。古玩界通常们常说的“火光强”就是指器物的这一光泽。古陶瓷因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泽一般变的温润柔和,即使有些佳器看上去釉面十分明亮,但与新器相比也是全然不同。埋藏于地下或洞穴窑藏的器物,因遭到环境物质的侵蚀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一般来讲年深月久光泽差异就越大。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器物的釉面上好象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光线照射其上会产生一定的色散现象,给人一种彩虹光的感觉。这种现象被通常们称为“哈蜊光”。
在鉴定古瓷中一种重要的鉴定指标。例如康熙瓷釉面的“哈蜊光”,唐三彩的“蝇翅纹”等就属这一类。这层透明膜的产生原因是釉面氧化过程中釉水中微量元表“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变,而形成的。目前人工也能仿作,但与自然形成的有截然的不同。
2、陶瓷器物长期埋藏在地下,其表面附着一些灰白色的沉积物,且多量水痕状有些沉积物的颜色呈铁红色或铜绿色。附在器物的表面和胎体上,俗称水锈,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等盐类物质,有些还杂有氧化铁或碳酸铜等物质。
3、土蚀与土锈
陶瓷器物的釉面,彩绘层或胎体受到地下水,微酸和弱碱和盐等化合物的长期侵蚀,使其表面或局部失光,这种现象称为土蚀。有些泥土变的坚硬板结,牢牢的粘附在表面,有些在放大镜下观察,成葡萄状的清品体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痕,特别坚硬。这种特征称为土锈。
4、银釉
出土的铅绿忧器物表面,常常会发现一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通常们把它称为“银釉”或“泛银”。这是绿釉器物上所特有的一种自然旧貌,除在汉绿釉陶器上常见到外(例如四川新津出土的“摇钱树”底座),枫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许多这类标本。所谓“银釉”实际上是附着在铅绿釉表面的一种非晶态均质体(绿釉是铜为溶剂,铅为助溶剂)银釉同样是附着在釉面的沉积物。当铅绿层处于潮湿环境中,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了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釉层表面和裂缝中析出沉积,久而久之,不断析出,当沉积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表面就产生银色白色的光泽。“银釉”不同于器物表面上的污垢,一般不作清洁工艺中的清洁对象,而要给予保留。
(二)要使古陶瓷再现历史风采和光美的表现力,除哈蜊光、银釉等必须保留的指标外,其它的如土锈、水锈、土蚀,建议给予清除,清除的步骤多种多样,朋友们可以自由选择,枫林渡工作室只做一些介绍供藏家参考。
1、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清洁对象进行全面仔细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步骤,对大型珍贵文物,必要时要做方案。检查器物釉面情况,明确釉面性质,表面是否光滑,有无龟裂、釉层附着力如何,以及剥落情况等。
其次是辨别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的情况和性质。加彩的陶器要注意区别彩陶与彩绘陶。观察剥落现象是否严重,并找出在清洁修复中防止继续剥落的方法。
最后是研究分析器物表面及断面上的污染情况。确定器物上泥土、杂质和污垢的性质、种类、附着力大小以及对器物本身的侵蚀情况。如果发现器物表面附有重要历史遗迹,在清洁修复时要加以保护。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后,以次为依据,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清洁方案。
2、基本清洁方法
A、机械清除法
机械清除法是用硬毛刷或细铜刷,对器物表面施行干刷,去除覆在其上的泥土和杂物。对于较坚硬或存在于沟缝内的土锈、杂物,则可用刀锥、竹签等尖利工具将其剔除,但要特别注意不可伤坏器物。对于胎质松软或风化严重的器物禁止用铜刷去刷,以免损伤器物。
B、皂液洗涤法
皂液洗涤法就是用肥皂水或洗净剂等溶液,亲跑刷洗修复器物,去除其表面的污垢和杂物。特去除器物表面的油性污垢,此方法十分有效。用皂液刷洗后,要用清水将清洗器物冲洗干净。大部分古陶瓷器物都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清洗。值得注意的是,低温烧制的陶器]彩绘陶器、风化粉化严重的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这些器物遇水后易稣解,彩绘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也会因水洗而遭毁坏。
C、化学除垢法
化学除垢法就是用化学药剂来清除古陶瓷器物表面的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和二氧化铁等的污染。其处理方法很多,常用方法如下:
a、酸液除垢法
对器物表面的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可用稀释的盐酸或甲酸溶液进行清除。方法是用水把盐酸(甲酸)按所需比例进行稀释,一般要求液体含酸量为3%-15%左右。清洗时液体浓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无把握,可先在其它不重要的器物上进行初试,找出合适的酸液浓度后再对原物实施。操作时,取棉球蘸取酸液,在有污垢的地方缓慢进行擦拭,直至大部分锈碱去除后,再用毛笔蘸取酒精或蒸馏水进行漂洗。经验证明,对于各类锈蚀不可一次清除得过于彻底,否则器物会给人以虚假之感。处理标准应以锈碱薄而略有微现好,特别对才会陶瓷器,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才会的笔调和色彩纹饰的完整。
b、高锰酸钾去污法
从含有大量氧化铁和其它有色物质的土壤里出土的陶瓷文物,其表面往往被氧化铁和有色物质所污染。对于这类污物可用高锰酸钾并配合草酸进行清除。其方法是,用毛笔蘸取1%-3%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涂刷在器物被污染的部位,待高锰酸钾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茶色,约过15分钟左右后,再用5%的草酸水溶液反复涂刷数次,使茶色褪净后,立即用清水淋洗。
c、过氧化氢(双氧水)去污法
用于去除陶瓷器物上的部分污迹。去除方法与酸液除垢法相同。使用溶液浓度为5%-15%。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3
问问你的同事或是师傅。这些都十分专业。而且不同材质的东西处理方法肯定不同,文物专业肯定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3
找专家咨询一下,清理泥土需要一些专门的工具,而且不同文物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不要自己随便就去清理,以防损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4
上图看看,有的不能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