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7:07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2 02:59
试验结果表明,浮毯式植物消浪带对于在一定浪级范围内的风浪可
以消除波高60% ~90%,效果良好。1984年网围养鱼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大水面水质清新和溶氧丰富等环境条件适宜,饵料又充足,故所放养 的鱼类不但生长快,而且体壮、肥满。在41亩的围网内共捕获成鱼
26466。
5kg,扣除5000多千克鱼种,平均每亩净产516。 75kg,最高亩产达 851。5kg。成鱼多为草、青、鳊、鲤和鲫等优质鱼,扣除养鱼成本7。
28万 元,纯收人0。6万元。1985年,在原来试验的范围内,增大了放养密度, 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共捕捞成鱼5。
5万kg,亩净产达到1044。5kg。种植 区由起初的种植菱、芡,逐步发展到无土栽培和螺旋藻的野外扩大培养,
形成了湖泊增养殖相结合的新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大水面渔业的发 展。它不仅解决了当时人民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 济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仅太湖的鱼产量就从原来的每年20万担,猛增至每
年40 ~50万担,年增收4 ~5亿元。湳湖从1972 ~ 1985年年均产1469℃, 猛增到1986 ~ 1990年的年均产6351℃。长荡湖鱼产量也由114kg/平方米增
至325。
354kg/h平方米。骆马湖养殖的单产由1986年的2325kg/h平方米猛增至 1988年的4750kg/h平方米。洪湖在1989年围圈面积达13000余亩,总产量
约3700℃,超过了 20世纪80年代初洪湖年均天然捕捞量,而且所产鱼均为优质的草鱼和团头鲂,从而使洪湖大湖渔业经济实现了一次飞跃。
虽 然大水面网围养鱼已在全国推广,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
大多数地区网围养鱼的产量还不高,单产多在50 ~250kg之间,超过 1000kg的很少。根据这些地区大、中型湖泊的供饵能力和湖水理化环境 条件,鱼的单产还可以上一个台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8 00:09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经济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如人口的数量质量、经济、生存环境的变化等。对于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疏勒河中下游区而言,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进而没有城市和乡村,因此水资源是该区社会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之一。纵观疏勒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地下水开发利用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区内纯地下水灌溉面积较小,地表水、地下水混灌面积较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小,棉花、油菜、哈密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为方便对比不同时期地下水灌溉面积及农民收入情况,本次按保守的方法计算地下水灌溉面积及产量,即假定所有耕地均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地灌溉定额根据前人资料及本次调查:1980年为1200m3/亩,1999年1076m3/亩,2004年750m3/亩;粮食产量1980年平均400kg/亩、1999年500kg/亩、2004年530kg/亩;每公斤粮食产量按现价1.24元计算。
据此推算,1980年地下水灌溉面积20.22万亩,粮食产量8.088万t,产值100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6元;1999年地下水灌溉面积24.72万亩,粮食产量12.36万t,产值1730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9元;2004年地下水灌溉面积36.65万亩,粮食产量19.425万t,产值271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59元。从1980年至2004年,区内地下水灌溉面积增加了16.43万亩,粮食产量增加了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48倍,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45.6倍(表8-3,图8-1)。
表8-3 不同时期地下水灌溉面积及其产出情况表
(二)极大地方便了城镇及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平原绿洲区地下水具有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埋藏浅、易于开采和开采后无需处理等特点,因而成为工业生产及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据调查,区内全部农村居民和90%以上的城镇居民饮用地下水,70%以上的工业生产取用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方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农村及市政供水设施的投资及保证水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促使工业产值逐年增加,城市、村镇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着土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逐年增高。1980年区内工业总产值0.6938亿元,1999年为13.2亿元,2003年增至15.58亿元。1980年到1999年工业产值增加了19倍,1980年至2003年增加了22.46倍。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增加又带动相关产业如餐饮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使城区、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加。1949年疏勒河流域人口10.64万人,1980年33.16万人,2003年45.93万人,从1949年到2003年人口增加了4.3倍,城区面积扩大了约10倍。
图8-1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与GDP关系曲线图
二、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估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经济效益又可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由于灌溉、工业需水产生的对国家、水务管理部门和生产者三方的效益或利益,而间接效益是由于节水等措施的实施使水资源供给转移而在其他地区或领域产生的经济效益,这部分效益或利益很难计算出来。本次仅对疏勒河绿洲区因地下水灌溉和工业用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估算。
疏勒河平原绿洲区以农业灌溉为主,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16871万m3,其中农业灌溉开采量15374万m3,农业灌溉截引泉水资源量12114万m3。考虑到区内纯地下水灌溉面积较小,河水、地下水混灌面积较大,无法单独计算的实际情况,本次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用灌溉定额反推地下水灌溉面积,进而根据不同灌区种植的主要作物类型,并结合2004年《酒泉市统计年鉴》中不同作物的亩产量,推算各灌区的总产量和产值。2004年区内每亩地平均灌溉需水量750m3;每亩地平均产粮530kg,产棉(皮棉)100kg,产瓜果3000kg,产蔬菜2400kg;每公斤粮食价格1.24元,棉花(皮棉)价格15.00元,瓜果平均价格0.52元,蔬菜平均价格0.85元。据此推算的粮食及经济作物的产量、产值见表8-4。
2004年区内地下水农业灌溉开采及截引泉水总量27488万m3,灌溉面积36.28万亩,生产粮食3.80万t,生产棉花(皮棉)2.324万t、蔬菜5.76万t、瓜果10.41万t,农业总产值49881.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59元,占农民各项总收入的44.47%。从各灌区种植结构和产值情况来看,桥子灌区以种植粮食作物小麦为主,虽亩产量较高,但粮食价格偏低,人均产值相对较低;党河、双塔、花海等灌区以种植棉花和哈密瓜等经济作物为主,由于经济作物的单价较高,人均产值相对较高。
区内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冶炼等工业为主,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少。2004年工业产值146170万元,开采利用地下水量680万m3,平均万元产值耗水量46.52m3,每立方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215元。
表8-4 2004年地下水灌溉农作物产出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