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高考的语文虚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1:0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1:56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一、而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 用作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 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1. 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可译为"才""仅"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
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
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
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且
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表示他转。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所
1.用作助词。
(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一)表示原因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一、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
(一)表示肯定语气的,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
(一)表示感叹语气的,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
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
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
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
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
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欤”。
例5:无乃尔是过与?
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
例6:吾与徐公孰美? 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十六、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
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
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
"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
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十七、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八、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
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1:57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1:57

略解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整理了虚词18个:

而:连词 代词,通“尔”,你、你的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介词,和“于”的用法相近

其: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不必译出

且:副词 连词

然:连词 代词,“这样” 助词

所:结构助词

为:介词 语气助词

焉:助词 代词 作兼词,常在句末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

以:介词 连词,表顺接 祝词,无实在意
义 通“已”

矣: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

因:介词 副词,“于是”、“就”

于:介词

与:介词 连词 句末语气词

哉:语气助词

则:连词

者: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之:助词 代词

细解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1:58

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整理了虚词18个:

而:连词 代词,通“尔”,你、你的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介词,和“于”的用法相近

其: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不必译出

且:副词 连词

然:连词 代词,“这样” 助词

所:结构助词

为:介词 语气助词

焉:助词 代词 作兼词,常在句末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

以:介词 连词,表顺接 祝词,无实在意
义 通“已”

矣: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

因:介词 副词,“于是”、“就”

于:介词

与:介词 连词 句末语气词

哉:语气助词

则:连词

者: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之:助词 代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1:59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高考语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

【高考语文】虚词大全(附口诀)

虚词大全 而:四种关系,通尔:你,你的,如:如同,好像,而已:罢了,而后:方才,而况:何况,既而:不久 何:疑问代词,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何以:凭什么,无何:不久,何乃:怎能 乎:语气,句中停顿,于,……的样子 乃:副词:于是就,这才才,仅仅只,竟然却,代词:你,你的,...

高考的虚词有哪些

18个虚词:之、乎、者、也、于、其、为、所、焉、与、而、且、何、乃、若、以、因、则、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总结?

“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那”、“那个”。例如:(1)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3)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有哪些?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高考必考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高考语文文言必考的十八个虚词是哪些?

高考语文文言必考的十八个虚词是哪些?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

高考语文虚词

一是依照、根据之意,如《核舟记》中的“罔不因势象形”。二是依靠、凭借,比如《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三是趁着、趁此,如《鸿门宴》中的“不如因而厚遇之”。四是通过、经由,例如《鸿门宴》中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五是因字用在句首,表示因果关系,如《谏...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1.作介词 ⑴表示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④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⑥...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必考文言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考必考120实词18虚词 高考常考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虚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姐妹们,哥伦比亚的徒步鞋怎么样?下个月就要去吴越古道户外徒步旅行... 徒步装备选哪个牌子好 徒步小白上线!想问问大神们徒步鞋哥伦比亚户外活动性能如何?方便吗? 去医院怎么检查自己缺钙和缺维生素? 查缺钙做什么检查 骨骼缺钙怎么检查 检查缺钙查什么 joryaweekend是什么牌子 剪映在那里修改视频尺寸 剪映如何修改视频画面尺寸 修改视频画面尺寸方法分享 《卖油翁》中陈尧咨的性格 第三问:陈尧咨态度的变化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熟能生巧》说陈尧咨和老头的性格特点 陈尧咨的笑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我想问陈尧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07年的海南高考卷子化学部分 高中重点18个虚词是什么? 三角形有多少度 三角形每个角多少度 三角形一共有多少度? 外贸出口退税企业:申报出口退税系统录入的“申报年月”要怎么填写? 陈尧咨是个怎么样的人,请用文中的话概括回答 求指导虎扑卡路里可不可以充值,顺便求好心人散卡 鲍汁怎么打啊?是不是猛打芡啊 做鲍汁的材料有什么 在哪里登录支付宝账户 房屋产权40年,50年和70年根本区别在哪 产权40年50年70年有什么区别是大产权还是小产权? 终于明白了,40年,50年和70年产权有何区别 我转了一个视频,没去掉视频上那几个好看视频这四个字,然后我就在百家号上发布了,会不会有事? 为什么新买的毛衣有种很难闻的味道 羊毛衫为什么有臭臭得味道 以ian结尾的表示职业的词 关机键无法使用? 有没有结尾为ian的表示职业的词 ian后缀的单词有哪些? 我的也是这样,可是关机都不好使,关机键完全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阿 英语单词以ian结尾的词有哪些 手机关机键不管用了,但是,强制关机后就好了一会又锁不了屏,一遍一遍强制关机烦死了 动词加ent或ist后缀变职业的例子,名词加ist或ian或er变职业的例子,形容词加ist或ia 关机键不好使怎么修 哪种地毯便宜又好洗啊? html中关于鼠标停留在表格上表格的颜色发生改变的问题(谢谢) 请问我的电脑开机后进到桌面点击开始,图标都没反应,每次都要按出任务管理器然后关掉才正常,这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我电脑启动后总卡死一下,必须按出来任务管理器后才能激活? 为什么我家电脑开机后出现任务管理器的按键按了就重新开机 电脑每次启动过后都要用任务管理器切换才能连接 为什么打开电脑必须先打开任务管理器后鼠标才好使? 台式电脑一开机打开程序就卡,只有按了任务管理器快捷键后电脑就恢复正常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啊?急!!! 我的电脑有时假死,需要启动任务管理器才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