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一年多,近来打坐时左手发麻发胀不知甚么员因请大师指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8: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9:52
可能是身体在不断调和的过程中,建议您的关注重点不要放在这里,还是要看住话头。禅修三阶段(姿势与气息的放松、以及尝试用功)中,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好,就很难持久地坐下去了。要想把用功当作是家常便饭,那么松弛的状态是最核心的。最后可以尝试循身观。
放松先是后背,后背不要使劲地往前面挺,要略微松弛。如果松不下来,有一个动作是含胸坠肘(两个肘部分地往下沉一点),这一部分做好了,就会感觉到我们的重心沿着尾椎骨落到盘着的腿上,这就好办了。只要落到了盘着的腿上,我们的重心就不会偏移(说明你不是紧张的)。
气息就是念头,如果在调息方面失败,说明我们在用心的方面是失败的。一定要掌握一个要领,就是我们不要特意地想把气息变细变长。万一觉得自己比较紧张了,我们就干脆打开闸门放洪水,使劲地出几口气,把呼吸加快加长,然后把淤积的呼吸给调理顺畅。有一种情况,就是肺*期劳损的人打坐,即使用很长的时间来有意地加快呼吸,最后呼吸也还是顺不了。那该怎么办呢?已经花费很长时间了,本来是想求静,结果自己有意识地加速加强它,最终不改良,也不向好的方面改变,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继续,终有一天我们的气息会突然地宁静下来,不需要我们再去努力地改变它。气息的部分,如果顺,我们不用留意它,让它更顺;如果不顺,一定要有渠道,开闸泄洪,像这样才能让气息调理开。
此外,还可以参考循身观的禅修方法,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将外驰的关注重心逐渐内收。循身观能够直接对治我们身和心相脱离的断裂的状态。对治了这种断裂状态,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地回来。有了心的注意力与身的同时间的相互关注,有了心对于我们身体的同步关注,我们的烦恼才能在自己有力的观照过程中得到清净。所以身念处的修行方法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循身观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是观察的力量。观察力量要用在自己的身体上。循身观要实现心对我们身体轻松的了解,非常轻松的、透澈的了解。循身观的主要方法有外身的循身观和内身的循身观,还有它们交叉进行的循身观。而我们这里首先最主要应用身外的循身观,也就是身体表面的观察。
首先,对于身体不能通畅地从头到脚直接地做循身观,因为这样做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必须要把对身体的观察分成六个段落,就是从头顶到下巴,从下巴一直到胸口作为第二节,从胸口到自己的髋关节,然后髋关节到膝盖,膝盖到脚尖,分成大致的六个阶段来一点一点落实,逐渐使心对于身体的了解能够通畅。
然后,要了解循身观的顺序。循身观最好是从上面开始,从头顶上方的头皮一点点地展开。比如说,从自己的头顶上方开始,端身正坐,然后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头皮部分开始往下进行。
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经常跳跃,当我们从头顶对于身体的关注往下推进的时候,有时候它会跳跃一个版块,比如说从额头直接跳跃到下巴,而使我们的整个往下关注的过程被打断,从某一个地方直接跨跃到了另一个地方,中间是空白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回去,重新开始。
当我们注意力还不是那么容易集中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关注的地方已经移动到了眉间,可是我们的注意力很模糊,不明确、不明晰,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辅助的办法,就是心里面默默地叫出这个地方的名称。比如说到了眉间的时候,心里就反复地想“眉间”、“眉间”。到了鼻梁的时候,我们就反复地加强我们的认知,加强我们的概念,“鼻梁”、“鼻梁”。到了下巴的时候,如果是很模糊,我们就反复地加强这种认知,就在心里说“下巴”、“下巴”。
人的身体的任何一个肢节都是圆形的,所以当我们关注前面的时候,如果是心够清静,心力够强大,是可以同时关注后面,循身观可以前面和后面同时往下进行。当我们集中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先选一部分开始进行,比如说先完成前面的一部分,紧跟着再完成后面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集中的力量足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前面和后面同时进行的。当我们心力不够的时候,我们的循身观是要分成六个段落来进行的。但是当我们心力足够强大,集中的力量足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把整个身体一次性地进行循身观。
循身观首先会解决我们一些自我认知、身体认知方面的错误的心理结构,尤其是“偏重”的这样的心态会逐渐解除掉。比如说我们偏重地执着面部,偏重地执着肩头,或者是偏重地执着手,在我们普通的生活当中,这种偏重时常在发生。而循身观让我们的心力均衡地分布,就不会再发生这种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