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定期维修,都有哪些优缺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6: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08:35
定期维修是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方式。它具有对设备进行周期性修理的特点,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预先确定修理类别、修理间隔期及修理工作量;所需的备件、材料可以预计,因此可作较长时间的安排;修理计划的确定是按设备的实际开动时数为依据。过去苏联的设备计预修制度是定期维修的典型形式,适用于已掌握设备磨损规律和在生产过程中平时难以停机维修的流程生产、动能生产、自动线以及大批量生产中使用的主要设备。
定期维修的优点:
1、可以防止和减少突发故障。
2、可以预防隐蔽故障(不拆开就难以发现和预防的故障)。
3、适用于已知设备寿命分布规律而且有明显耗损期的设备,这种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同使用时间有明确的关系。
4、使生产和修理均能有计划地进行。定期维修便于预计所需要的备件和材料,便于安排维修人员,便于制订设备使用计划和维修计划,充分体现了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定期维修的不合理性:
定期维修虽然在预防设备故障和事故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够保证设备在一定的技术状态下运行,但它计划性太强,检修周期卡得太死,不管设备实际技术状态如何,到期就修。随着设计的日趋完善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的固有可靠性越来越高,定期维修方式越来越显得过于保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定期维修已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定期维修的不合理性归纳起来如下:
1、定期维修的理论依据片面
定期维修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设备基本上是机械,电气单一的结构模式,针对的故障率模型是浴盆曲线。而现代设备集机械,电控,液压,气动,激光等多种技术于一身,又以微机为信息存储及处理手段,设备的基本故障率曲线不止是浴盆曲线一种,而是六种。
一般而言,具有金属疲劳或机械损耗的机械设备符合A,B,C三种故障模型,电子设备的故障符合D,E,F模型。有文献指出,数控设备符合E模型,随着设备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设备符合模式E和F。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设备没有耗损期,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设备运行时间和故障率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把基于浴盆曲线的定期维修运用到所有设备上面,在逻辑上行不通。事实上,人们早就发现不必要的定期拆修会把早期故障引入本应稳定的系统,这只能增加设备整体故障率。
2、定期维修所采用的参数往往不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因而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
实际上,定期维修的周期是根据人的经验和某些统计资料来制定的,人的经验毕竟不大靠得住,统计资料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确定维修周期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例如,铁路机车发动机的定期维修周期是根据发动机运转时间确定的,这个维修参数是在实验室内稳定试验台上按有关标准进行耐久性及野外现场实车试验后,测量主要零部件的磨损量来确定的。野外实车试验,试验周期长,使用条件和试验环境复杂,造成试验数据离散大,置信度低。稳定的室内试验与发动机实际运行中所遇到的工况相差较大,其实验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而动态仿真试验虽然很有实用价值,但目前尚未达到实用阶段。因此可以说,确定发动机定期维修参数的基础是不可靠的。
3、设备的各种情况不同,定期维修难免造成维修过剩和维修不足
定期维修没有考虑到每台设备的具体技术状况的不同,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不同,维修保养的程度不同,以及使用环境的不同,这四个"不同"使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机件的磨损情况和性能变化发生明显的差异。而定期维修不管设备具体的技术状况和实际运用状态的好坏,也不管设备是否有必要检修,只根据修理规程的规定,到期就进行维修。这种"一刀切"式做法的后果是,要么造成维修过剩,要么造成维修不足。维修过剩则*了设备最大潜力的发挥,维修不足则失去了预防性维修的意义。维修过剩与维修不足,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都追求效费比,从维修费用这个角度来考虑,定期维修也显得不合时宜。
总而言之,定期维修方式是一种僵化的维修*,已经日益暴露出其不够科学性和经济性的一面,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发展的障碍。针对定期维修日益暴露出的种种弊端,除从设计上科学合理地确定设备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根据使用寿命来选择结构和材料,进行无检修设计和等寿命设计外,应采取更为先进的维修方式,即视情维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