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3:1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55
中国有句谚语,“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其中折射出,人们对养殖业风险控制的担忧。刘永好的商业实践,似乎*了这一说法。从1982年创业开始,刘永好和其家族在28年期间,一直以养殖“带毛”的为主业,稳健发展,口袋不断变鼓。 “胡润富豪榜”的缔造者胡润曾表示,在中国企业家中,他最敬佩的企业家之一就是刘永好。因为从他1999年开始排中国富豪榜开始,很多人都起起落落、风云变幻。只有刘永好稳稳地占据在他榜单的前列,而且有几次还是头名。从刘永好其商业轨迹上,不难发现,虽然也投资房产、金融,但是他一直坚守在农产业,以此为主,不断创新和壮大。 专注、专一是刘的特点,成为富豪多年,他依然保持着发迹前的习惯,包括到同一家理发店理发,和员工同餐、爱吃回锅肉和麻婆豆腐。当然,最好的习惯是,从来没离开过农产业。确实,养殖业存在巨大风险,去年以来中国猪肉价格一直徘徊在低位。粮食价格跟猪肉价格比如是6:1,属于正常,目前已经远远超过了这条警戒线。 可能刘永好就是个习惯于反周期投资或者对自己判断有足够信心的人。他对腾讯财经表示,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和农业银行某分行签订了30亿元融资票据,“绝大部分用于农产业”。同时,新希望集团今年还会加大海外扩张,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再建多家加工厂。 有这样力度和决心,可能是缘于他对养殖业的多年研究和探索,用刘永好自己的话说,他们正在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而且通过多年实践,他已经总结出了“猪经济”理论,足够支撑他面对一切危机。 在中国,靠养猪业发大财的真不多。因为猪肉价格始终是难以控制,忽高忽低,而且养殖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过多。而作为中小养殖户特别是中国农民养猪户,更是在这些年中,很想、却很难在猪身上赚到大钱。刘永好说,中国农民养猪之所以赚不到钱,是“小农经济和大市场之间矛盾”所致。因为农民很现实,但是缺乏正确的判断眼光。“市场好,就养猪;农民看的是今天,不是看明天,他们也没有办法预测明天。他们没有办法去做统计、做分析,因为规模太小。” 这样,就形成了猪少了、价格高,农民大面积开始养;然后猪多了,价格低、大家杀猪;再后来,价格再升高的反复局面。这个怪卷,至少折磨中国农民20多年,没有看到好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之中的*,显得很无力,某时还会发出错误的决策和信号,加大了震荡。 在刘永好看来,农民养猪户不能够分析全国形势,不能把握市场周期的脉搏,不能够做超前的预测,这就是这种小农经济跟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在。同时,养猪业不像金融和房产存在进入门槛,人人可以随时进入,对产业造成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刘永好认为,养猪要实行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和组织化以后,就能够尽量避免这些难题。因为规模化养殖以后,统计数据、信息、计划、安排都到位了,养猪户的预测能力提升了,就可以提前预知和判断风险。同时,规模化养殖后,产业链可以拉长,可以分化价格震荡造成的恐慌。目前,新希望集团就建立了以丰补欠机制。所以,我们看到即使在猪肉价格超低的今天,新希望集团依然从容,去加大对农产业投资。 规模化养殖是赚钱的有效渠道,刘永好早就摸准了这条路子。新希望2005年并购全国最大的鸡饲养、屠宰、加工巨头**集团,几乎擒获整条禽类生产链;通过控股华北地区最大的生猪饲养和加工企业千喜鹤,刘一举进入猪肉这一中国需求最大的肉制品行业。扩张于无形无声之中。而养猪业一直被刘永好看中的原因是,他认为猪肉的刚性需求一直存在的。于是他组建了合作社生产方式,把过小、过散的农民养猪户组织起来规模化养殖,让农民赚钱、新希望再赚农民的钱,互利互惠。 为了解决农民发展资金问题,新希望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成立担保公司,用以解决新希望体系内的农民合作者资金需求。如今,新希望集团四大产业集群的产业格局已经清晰: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地产与基础设施、金融与投资。这四大产业集群使新希望集团拥有稳定的增长曲线、良好的现金流量、强大的资产储备,能够应对挑战。 坚守 谁也想不到,刘永好家族的开始创业,是因为二哥刘永行,春节时为了能给儿子买上一点肉吃,在马路边摆摊修理电视和收音机,几天就赚了300元(相当于当时的10个月工资),极大地刺激了兄弟几个。 于是,1982年,刘永好和三个哥哥(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第一次打造“新意音响”的买卖胎死腹中之后,找到了养鹌鹑、养鸡、养猪和卖饲料这条希望之路后。刘永好一直坚守着农产业,不曾动摇。这期间充满了无数次的*。刘永好说,十年前,他们做了一些房地产,也投了一些金融投资都赚了钱。内部开董事会,有人提议干脆我们多做金融、多做房地产,少做农业。董事会讨论过去讨论过来,最后还是决定主体还是做农业。 刘说,他十年前如果把主业放在房产和金融,其资产一定比现在多,但他还是选择了农产业。用刘永好自己话说,做农业一是企业责任问题,因为企业员工大多是搞农业的出身;二是他们正在探索中国农产业发展之路。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起伏,很多企业成为了“流星”。究其原因,从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个显著共同特点,这期间倒下去的企业,多数因为不够专注、过于追求扩张,而败走麦城。例如,德隆等待。而刘永好认为,企业一定要自己的既定的模式去发展,“我们听过很多企业家说过这样的话,10年达到世界500强。可是没多久,这个企业就没了”。今年,中国房产业发展火热。刘永好表示,地产不是主业,地产将按照适度的模式发展,不管国家的宏观*以及相关措施会是怎么样,会按照自己的路走,这样会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刘表示,新希望地产也有一定规模,收益蛮好的。地产金融的投资,对新希望的农产业是一个强力支持,“我心里面踏实了,我不怕,就是我亏得血本无归,我不赚钱了,我心里面我都知道我不会垮掉”。 在刘的规划中,农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比重是八比二,而目前集团产业收益比正好是二比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56
说的是在财产当中猪马牛羊鸡鸭鹅狗这些家畜家禽一般不包括在内,它们是不固定的,可能会繁殖很快,也可能会一夜之间消失(灾害或者偷盗)它从一方面透漏出养殖业的风险很大。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担忧,这并不算是重农抑商吧,商业从一开始就是农业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 法律的内容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当"农本商末"观念被统治者信奉以后,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体现的抑商之法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