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9: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13
1928年,Д·С·柯尔仁斯基为了在旋转台上直接测量单斜辉石、角闪石的消光角C∧Ng,研究出了四轴-双晶法[1]。与已有的解理法相比,四轴-双晶法具有精度高(误差≤0.5°)、准确和无需进行赤平投影等优点。故迄今广为援引、应用[2~4]。
众所周知,四轴-双晶法是以单斜辉石、角闪石中较为常见的(100)面律双晶(即双晶轴⊥(010)的特定光性方位为基础的。这些特定光性方位(图1)是:
C·P=(100);
(100)面上含b,c轴及Nm1,2;
Nm1,2=b,Nm1,2⊥c;
NgNp面=(010);
(010)面上含Np1,Ng2,Ng1,Np2及光轴A1,
B2,A2B1;
(100)⊥(010);
(100)与(010)交线=c;
(010)⊥Nm1,2;
Np1、Ng2以(100)为对称面与Ng1、Np2相对称。
图1 单斜辉石(角闪石)(100)
四轴-双晶法测量单斜辉石(角闪石)的关键是把Nm1,2直立起来,使其与显微镜轴一致。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010)面与旋转台水平面重合,才能用转载物台的方法直接测量出C∧Ng。
然而,能否把Nm1,2直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当矿物切面中Nm1,2轴近于垂直薄片平面时,即使把I轴转到最大限度,也不能使Nm1,2平卧[3]。这种情况下,势必采用统计法求C∧Ng,这样既费事,又不精确。当矿物切片中Nm1,2轴近于水平时,或其对水平面倾角<30°时,即使最大限度地转I轴,也无法使Nm1,2轴直立[4],此时则需另选矿物颗粒测定。以上两种情况的产生,主要起因于四轴-双晶法在操作上要求把Nm1,2平卧后再反转I轴90°使其直立。换言之,为了使包含Ng1、Ng2的(010)面与旋转台水平面重合,要求矿物切片中Nm1,2倾角适中,最好是45°左右(图2)。否则,Nm1,2近于垂直或水平,均不能直接测量C∧Ng。正因如此,四轴-双晶法苟求欲测矿物切片近于垂直(100)(双晶两个单体的干涉色相同),且切片上(110)解理与(100)双晶缝成锐角相交(图3,(a)与(b))。附加条件如此之多,大大缩小了方法的使用范围,降低了其实用价值。
图2 表示柯式法要求的单斜辉石最佳切片方位
图3 双晶结合面(100)与(110)解理成锐角相交
为了克服四轴-双晶法的上述缺点,笔者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的关键在于把(010)面立于东西直立面上,直接用H、I轴测量C∧Ng,而不是把(010)面放在旋转台水平面内用载物台读盘测量。
改进后的四轴-双晶法的操作方法、步骤如下:
(1)选择矿物切片,并置于十字丝中心。虽然改进后的方法在理论上要求矿物颗粒的(100)双晶结合面倾角<45°即可,但实践表明,为了操作方便,测量准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竭力选择干涉色低的,两个双晶单体干涉色相近的面律双晶颗粒。
(2)转N轴使双晶缝与纵丝平行,并倾斜H轴使其直立。此时双晶消失,转I轴任何角度双晶均不复再现,且干涉色不变。因为两个双晶单体的Nm重合,c轴也重合,Ng1,Np1与Ng2,Np2以双晶结合面(100)为对称面、绕双晶轴转180°不会改变其位置(图4)。
(3)转I轴使矿物在低干涉色区达到消光位,此时Nm1,2平卧,也即(010)面已立于东西直立面内(图5)。
(4)用交替倾斜H轴与I轴的逐渐*近法,分别使两个双晶单体中的Ng与I轴一致,在H轴上读出Ng1与Ng2间的夹角,(Ng1∧Ng2)/2便是C∧Ng。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顺便直接在(010)面上测量2V,确定光性正负。这是Д·C·柯尔仁斯基法所办不到的。
经过上述改进,简化了操作手续,扩大了方法的应用范围,适用于(010)面倾角小于45°的任何方位切片,无需进行赤平投影,故迅速、准确(表1)。而且,可顺便测得2V等其他重要光性常数。
图4 两个双晶单体的光率体对称轴投影
图5 (010)面立于东西直立面上时的投影图图例同图4
表1 柯氏法与改进法测定的C∧Ng数据对比表
由表可以看出,用改进的方法测得的C∧Ng数据与用柯式法测的C∧Ng数据非常相近,除16号样品外,94%的样品的偏差均为≤0.5°,即在旋转台测定允许的精度之内,证明方法精确、可靠。
参 考 文 献
[1] Д. С. Коринский Углы погасания на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м столике Федорова. Измерение дейстеительного углапогасания роговых бманок и пироксенов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й столик Е. С. Федорова,1953
[2] Соболев В. С. Федоровский метод госу,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изд,литературы по гео и охр Москва,1954
[3] 池际尚 . 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 .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4] 池际尚,吴国忠 . 费德洛夫法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