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不认食周粟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0:4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04 23:51
古人对于未知事物往往都喜欢去测算,而且还喜欢从各个方面去测算,毕竟他们觉得这些未知之事能够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去预测一二。那么在灵签中,玉帝灵签第十三签讲得是什么?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玉帝灵签第13签概述
第十三签
乙丙→笑圣笑→夷齐耻食周粟。下下。
诗文
鱼在小涧生长难,深处安身浅水寒;清冷香中抱膝吟,夷齐饿死首阳山。
玉帝灵签第13签吉凶解签
头好尾衰,财气趋淡。
卦曰
柳舞风,西又东,行人笑,作老翁。
解曰
万里家州好,作事虎问龙,饶人不可进,息人应自洁。
断曰
讼平病凶,求财难,小儿不吉,婚不成,凡事应季节,头好尾衰。
清凉月解
事情有勉强,善利在后头,忍而接受之,来日更旺发。
玉帝灵签第13签图和典故
签诗故事
夷齐耻食周粟
殷朝末年閒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藏了。后来听到周文王兴起,两个人就一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
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就一同到首阳山里去隐居了,採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关于玉帝灵签
玉帝是天上的众神之首,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地位比三清、如来也丝毫不差。而且玉帝在民间还有许多的名称,比如玉皇赦罪天尊、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等等,居住在玉清宫。据说玉帝经历了一亿三千二百劫,每劫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约十五亿七千万年。
所以玉帝是天上众神的主宰,玉帝在天上就像是人间的帝王,掌管着三十六天,七十二地,具有无边的权力。玉帝灵签一共有二十八签,每一支签都有特殊的含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20:59
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将亡,自己年迈体衰,难以应付动荡局面,便对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一说伯僚)、三子叔齐明示,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去,叔齐跟随。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夷齐兄弟二人相互谦让,宁可远离父母之邦,也要遵守礼义、推让王位,这种以仁义为先、利益居后的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赏,被称为义士。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侯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到达西岐后,西伯侯姬昌(追谥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正率师东行讨伐殷纣。见此情景,夷齐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欲杀掉这两个愚忠昏庸之徒。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二人话虽迂腐,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属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们去吧。”伯夷、叔齐苦心劝阻武王伐纣,差点送了性命,既羞愧又委屈,感叹道:“天下昏暗,周德衰颓,不若避之,以洁吾行。”离开周地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唐胡曾《首阳山》诗云:“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朝,建立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获悉这些情况后,立志不吃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兄弟二人上首阳山采摘薇菜充饥。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翻译过来意思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力手段驱逐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舜、夏禹所开创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有妇人对夷齐兄弟说道:“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首阳山之草木也是周王朝领土上的生物,如果夷齐兄弟耻于食周粟,也应该耻于食周之草木!这位妇人的逻辑性很强,而伯夷与叔齐二人的原则性更强,竟然在妇人说完后连白薇都不吃了,只有饿死一途。曹操《善哉行》三解:“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唐吴融《首阳山》诗云:“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天下人都拥护武王伐纣,唯独夷齐兄弟反对,孔孟二夫子竟认为夷齐为仁人,痴则痴矣,其仁何在?笔者《叹夷齐》诗云:“夷齐老来踏周境,谏阻武王伐殷商。鹿台烟火烬商祚,首阳白薇待贤尝。哀叹暴君死社稷,怨望周武不为仁。山上草木皆周物,尸骸缘何埋周尘?”夷齐二人既然怨望周武灭商而耻食周粟,首阳山也是周王土地,二人为何要采薇其上、埋骨其中?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050639.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22:17
伯夷和叔齐不认同和食用周朝的谷粟。(这是一个商周之交的故事,伯夷和叔齐两兄弟不愿继承王位,相继出逃。谴责周文王以暴易暴,随后周灭商,两人反对周的统治,义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山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23:51
百度百科
夷齐[yí qí]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中文名
夷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不详
快速
导航
让贤
出处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盒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术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奥。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让贤
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将亡,自己年迈体衰,难以应付动荡局面,便对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一说伯僚)、三子叔齐明示,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去,叔齐跟随。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夷齐兄弟二人相互谦让,宁可远离父母之邦,也要遵守礼义、推让王位,这种以仁义为先、利益居后的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赏,被称为义士。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侯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到达西岐后,西伯侯姬昌(追谥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正率师东行讨伐殷纣。见此情景,夷齐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欲杀掉这两个愚忠昏庸之徒。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二人话虽迂腐,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属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们去吧。”伯夷、叔齐苦心劝阻武王伐纣,差点送了性命,既羞愧又委屈,感叹道:“天下昏暗,周德衰颓,不若避之,以洁吾行。”离开周地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兄弟二人上首阳山采摘薇菜充饥。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翻译过来意思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力手段驱逐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舜、夏禹所开创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有妇人对夷齐兄弟说道:“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首阳山之草木也是周王朝领土上的生物,如果夷齐兄弟耻于食周粟,也应该耻于食周之草木!这位妇人的逻辑性很强,而伯夷与叔齐二人的原则性更强,竟然在妇人说完后连白薇都不吃了,只有饿死一途。
对这一历史故事,古人一直存有不同看法。王安石说:“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病纣而优者伯夷也。当世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意岂异也?文王之兴,武王之世,岂其以武王之世而死耶?”明陈降所著《金罍子》一书中的《论夷齐》一文,除对夷齐兄弟礼让及不君孤竹的非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的恶恶之心给予充分肯定外,也对夷齐“叩马相谏”后乃独枵腹而耻食周粟饿于首阳山提出质疑,说:“王荆公持论,其言切理者也”。“夷齐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之”。“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而“夷齐乃不与”却“叩马相谏”这是与二人的初衷相矛盾的。对“武王为顺天而伐暴之举夷齐乃清圣,天下之大老”,应与太师“孓然就谋之”。其文章说“夷齐饿于首阳山而世以为死也,亦未之前闻也。然则二子固终事武王耶,文王之兴,武王之世,亦不下数十载,二子行年八十余。”后人多处修庙以纪念,今《河北人物》也于记述,所以伯夷叔齐可谓名垂青史了。
今人考证说:“夷齐叩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武王统一天下,二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故事的材料来源于《庄子》[1]《吕氏春秋》[2]等书,这些书中讲的故事,多是寓言。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66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距伯夷叔齐生活年代要差500多年。而《史记》[3]是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所写,据孔子的生活年代又过了370多年,时空跨度近千年,又都取材于《庄子》等书的寓言故事,既然是寓言故事,对历史事件就可以不负有事实责任。武王伐纣顺乎天而应乎人,夷齐二圣是赞同这一时代要求的,如果他们是助纣为虐,那就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贤人。当然用什么方法反对纣王残天下,是以暴易暴,还是用和平方式,二圣当然有自己的选择,因意见未被采纳而上首阳山可能是真实的。因其年老体弱,当武王伐纣胜利后,他们已不在人世,不一定是耻食周粟而死的。后人祭奠他们是因为他们逊国相让,不向商纣王称臣,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河洛文化丛书》18页)不少历史名人的作品中都提到夷齐在首阳山隐居的事。如魏晋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步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土,上有嘉树林”。
在夷齐故里设计这一典故造型当是国中独树,寓意深邃。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历史典故,形象再现。其图一应是孤竹君坐于正殿之上,夷齐二圣在下,正在议论继承王位之事吧。图二应是兄弟二人立于殿堂之内,相互礼让的情景吧,“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能以国让仁乎大焉”。其图三便是夷齐二圣在首阳山之下艾薇绿草间,山上还有几朵彩云随风舒卷,看得出他们的悠逸仙闲,看不出“叩马相谏”之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熬煎。这是作者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处理和体现,把古人们的分歧与质疑留给后人评判。
竖子无知,岂敢解读造型,只拾得古今他人之见罗列其上,已飨园中休闲同好,清志而澄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01:43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一文,原文为: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解释:成语“不食周粟”,也作“耻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吃周朝的粮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清白守节、有骨气。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