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0:4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18
汉藏语系现代诸语的一大特征(不包括苗瑶和侗台),就是分平翘舌,而且大多数是各自演化,殊途同归,但其来源基本是一致的。原始汉藏语大概有四个介音,分别为-r-,-l-,-j-,-w-,其中-r-介音是翘舌声母的一大来源,-j-介音是腭化声母的一大来源,但并非所有的-r-介音和-j-介音都会出现这样的演化,这取决于声母的语音特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演化结果,比如在藏语中,除了gj-、kj、hj这样的组合在卫藏方言中形成了腭化声母(相当于普通话鸡、欺、西)之外,连bj-、pj这样的组合也能形成腭化声母(相当于普通话鸡、欺),这样的情况在汉语中就没有发生。汉藏语系中,现代藏缅语族诸语绝大多数都有一组翘舌声母,而在汉语中,官话方言大部分次方言也都有一组翘舌声母,但有些方言出现了合并,比如西南官话,滇中、滇西、川西、川北保留了平翘区别,而主流的成渝却完全合并。但翻开《西蜀方言志》,一百年前的四川话是平翘对立的。而东南汉语方言则较少翘舌声母,由于缺少翔实的历史语音记载,难以确定这些方言是否在形成之初就模糊了这两组音(知照),还是在自身的发展中才出现了合并。但有些东南方言可以明确地知道,历史上曾有过这两组声母的对立,而且现在也只是处于逐渐合并但未完全消亡的状态,比如,——苏州方言。
所以,以所谓“翘舌音是胡化的结果”来攻击普通话者,应当仔细了解一下汉语语音史,以及翘舌音在中国境内的人口数量和地域分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18
我试着从自己的角度说一说, 我家人都工作在林业局,位于哈尔滨郊区,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哈市,我们这里上岁数的老工人基本都是20世纪5、60年代从关里农村闯关东过来的,都操着关内的方言,一辈子都没改过来,中年人说的却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其原因在于他们的老师多是来自全国师范院校,支边青年,那时候东北建设缺人,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四川等),学校规定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因而在我父母自上小学时就接受了普通话教育。有趣的是,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地方行政区县、乡、村,却操着比较重的口音,但和辽宁口音还不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19
哈尔滨虽然建城时间很早(金上京会宁府),但真正有大量人口集中的时期是嘉庆年间的“京旗移垦”。 京旗移垦是嘉庆年间**为解决北京过多闲散旗人而推行的移民*,强制迁出京城旗人数千人。这部分旗人的口音是来自北京,因此偏近于北京话。现在的哈尔滨双城附近,仍保留不少旗人后裔的聚集区。 随后由于迁出的旗人久居城市,并不熟悉农业开垦的方法,于是*再次开放了关东,即“开禁”,大量河北和山东的汉人也涌入东北,即“闯关东”。而这些人的涌入事实上造成了早期的东北口音:山东、胶东、河北口音混杂。 哈尔滨附近的新移民,大多数被先迁出的北京旗人所雇佣,因此口音更偏向于北京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19
福建漳州这边的闽南语没有翘舌,舌头基本都平的,导致讲普通话都不会卷舌,不过方言就像印记,像血脉一样,我觉得很好。